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刘禹锡的《陋室铭》,到底出彩在哪里,为何能够惊艳后世千余年?

刘禹锡的《陋室铭》,到底出彩在哪里,为何能够惊艳后世千余年?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烨青衣 访问量:3665 更新时间:2024/1/26 19:30:34

刘禹锡的《陋室铭》,是一篇不足百字的短小铭文,文风骈俪,句子多采用排比、偶句的形式,一韵到底,富有诗歌的蕴藉之美。

这篇如此短小的铭文,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有口皆碑,主要还是因为文中体现出来的儒家思想。

只因这篇文章,不但创作技巧出色,而且还一直在强调儒家的“安贫乐道”思想。它可以勉励逆境中的人,坚持自己心中的操守。是属于中国人的人生智慧与哲学。

《陋室铭》赏析

《陋室铭》——唐·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这篇铭文成功的地方,在于它的韵律优美,文风骈俪。修辞上正、反结合,虚实相生的写法。但是从根本上来讲,它最成功的地方,事实上是其中安贫乐道的儒家思想。

铭文开头的两句,出自《世说新语·排调》,原句是“山不高则不灵,渊不深则不清”,刘禹锡将其翻出了新意。

为了证明自己的“陋室不陋”,刘禹锡先从远处写起,谈到名山大泽之所以有灵气,关键在于居住于那个地方的人。所以说:“房子虽破,但是我本人的德行美好。”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两句,写的是实景。门前的台阶上长满了青苔,地面上的野草杂生,都蔓延到了门帘里面。

看起来,这间“陋室”像是荒废了很久一样。这是故意在强调陋室之“陋”,为的是和后面的“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两句作反衬。

“可以调素琴”两句与”无丝竹之乱耳”两句,也是采用这种相互呼应的写法。刘禹锡在这里的写法,非常有特色。因为这些句子从表面上看来,是相互矛盾的。

可是刘禹锡接着又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那么,那些“鸿儒”到底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怕不是见鬼了吧!

后面写“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我们都知道这是在写调素琴和阅读经书。可是后主文中说“没有丝竹之乱耳”就有一点奇怪了,因为古代的琴,也是“丝竹”之类的弹拨乐器。

其实刘禹锡在这里故意耍了一个花样,他在这里采用的是虚实相生的写法。苔痕上阶,草色入帘都是真实存在的,但是“鸿儒”,却是出于刘禹锡的想象。

根据后文的介绍,刘禹锡平时在陋室里面阅读经典,就像在和那些有学识的“鸿儒”们谈笑风生。经书都是鸿儒写成的,自然也就没有一个是“白丁”了。

《宋书·陶潜传》里面曾经提到,陶渊明不通音律,但是却在家里备有素琴一张。这张琴没有琴弦,有客人来了,他就取出来假装弹奏,用以寄托自己的情志。

“素琴”本来是指没有装饰过的琴,不过唐人在诗里提到的“素琴”,有时就是指“无弦琴”。比如李白《戏赠郑溧阳》里就说:“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

但是刘禹锡在这里写的“素琴”,既不是为了说明他的琴没有装饰,也不是为了说明他的琴“无弦”。他根本就没有弹琴,只是在想象当中,对着空气隔空奏琴,借以陶冶自己的情操。

因为居住在“陋室”,所以琴都不存在,自然不会有丝竹之乱耳了。况且他阅读的,还都是自己喜欢的佛道经典,并非烦人的公文,所以不存在“案牍之劳形”。

中间这一段想要表达的,看起来就是儒家的“唯心主义思想”。当然,它之所以受到欢迎,最主要还是体现出了儒家“安贫乐道”的思想。

最后,刘禹锡还不忘把自己这间破房子,拿来和诸葛亮未出山之时在南阳的旧宅,以及杨雄修《太玄经》时在成都的老房子比较。

《论语》里面说,孔子想搬到九夷居住的地方去。有人告诉他,那里很闭塞落后啊。孔子说:有我这样的君子去了,就不会闭塞落后了。

于是,刘禹锡在《陋室铭》的末句,借着孔子的话“何陋之有”,又把自己吹嘘了一遍,夸自己是“君子”。意思是自己在这间陋室居住,那么这间陋室就不陋了。

刘禹锡一生的经历十分坎坷,但是性格却非常地孤傲。早年因为参与“永贞革新”失败,被流放在外二十多年。

中途有一次,皇帝本来已经召刘禹锡回到京城了,但是他去“玄都观”看了一回桃花,就忍不住写了一首诗调侃权贵。结果因为“嘴欠”,又被外放出去当官了。

若干年以后,刘禹锡又回到了京城,但是这家伙并没有吸取上一次的经验教训,又跑去玄都观看桃花了。

当刘禹锡发现当年那些与他作对的家伙,都作了鸟兽散的时候,就忍不住又得意地写下了一首《再游玄都观》,说“前度刘郎今又来”。其“嘴强王者”的个性,可见一斑。

在刘禹锡二十多年的贬谪生涯中,呆得最久的地方是朗州。朗州在如今的湖南常德,刘禹锡在这里当了十年的“司马”,《陋室铭》大约是创作于此地的。

结语

《新唐书·崔沔传》中曾记载:“崔沔作《陋室铭》。”与此同时,在刘禹锡本人的文集中,从未收录过这篇铭文。不过《古文观止》把这篇文章署名刘禹锡后,大家就不再争论了。

“金经”的解释,很多书上都说是指“佛经”,但是解释成“佛道两家经书”更合适一些。至于“调素琴”和“无丝竹”的矛盾,现在也得到了解答。

《陋室铭》之所以能流传千古,除了前文提到的思想以外,还因为刘禹锡将诗歌的手法,成功地运用到了铭文创作当中。

因此《陋室铭》这篇文章,无论是从叙事上来看,还是从思想性上来看,都是难得一见的千古佳作,值得万世传颂!

标签: 刘禹锡陋室铭孔子陶渊明李白诗歌

更多文章

  • 刘禹锡郊外闲游,写下一首七律,动静结合,远近交替,充满了野趣

    历史解密编辑:谁吖说科普标签:七律,远近,诗人,才子,唐朝,刘禹锡,白居易

    不知不觉,就到了立夏时节,人们似乎还未尽情地欣赏春花的烂漫,也好像依然流连于春日的美好。 初夏时虽然不见桃花的妖娆,难现海棠的绚烂,可是满湖的莲叶、浓密的树荫,都让人在炎热中感到了一份清凉。转眼就将是热浪翻滚的季节,烈日下的农夫,即使晒得黝黑,仍旧辛勤地在广阔的土地里劳作;高炉旁的工人,纵然挥汗如雨

  • 得罪小人,后果有多可怕?刘禹锡羞辱晚辈,二十余年后被人羞辱

    历史解密编辑:劫后余生净标签:嵇康,淮南,唐朝,诗人,刘禹锡,白居易,主父偃,牛僧孺

    为什么说“宁可得罪君子,不可得罪小人”?得罪了君子,最多恨你一阵子,得罪了小人,记恨你一辈子,甚至会始终等着报复你!你说你怕不怕?你以为你与人为善就不会得罪小人吗?那可不一定!看完刘禹锡这段故事,相信会给你提一个醒。唐朝时,被贬20余年的刘禹锡,到汝州上任。北上时,途径扬州,受到了当时的扬州大都督府

  • 刘禹锡写诗答谢白居易,颈联乃是千古名句,乐观向上激励了无数人

    历史解密编辑:烨青衣标签: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元稹,写诗

    刘禹锡是唐代著名的“嘴欠”诗人,他自幼熟读儒家经典,聪明又勤奋。刚开始仕途也走得比别人顺利,只花了十年,就从一名太子校书被擢升为监察御史,得到皇帝的充分信任。为报答皇帝的知遇之恩,刘禹锡参与了一场改革,没想他和朋友柳宗元等人最后一起被贬到岭南穷乡僻壤。十余年后,他和朋友本来已经被召回到长安了。结果,

  • 晚春楝树美诗七首,刘禹锡楝叶慰忠魂,说的是什么典故?

    历史解密编辑:初衣胜雪标签:楝花,屈原,苏轼,楝树,唐朝,诗人,刘禹锡,王安石

    晚春初夏楝花美诗七首:落尽千红楝始花,又见春光到楝花楝花开在晚春。一树细碎银紫的花开,伴随阵阵浓郁的苦香飘来,让人瞬间感受到了一种特殊晚春早夏的田园气息。楝树属于那种端庄优美的乔木,繁花覆盖在树梢,仿佛一只巨大的青紫色鸾鸟。楝树处处有之,尤其在温暖潮湿的长江中部生长繁茂。先秦时代,虽然楝树没有在文字

  • 当苏东坡遇见刘禹锡:人生不过如此,不如一笑而过

    历史解密编辑:洞见标签:刘禹锡,苏轼,白居易,柳宗元,王安石,苏辙

    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作者:洞见CC有人说,读懂了苏东坡和刘禹锡,才能笑看人生的诸多失意与苦难。苏东坡一生遭遇的劫太多,半生颠沛流离,尝遍人间疾苦。他却始终微笑向前,将别人眼中的苟且,活成了自己的潇洒人生。刘禹锡曾是少年才子,位极人臣,却一朝被贬,整整23年,都辗转在贬谪的路上。可当你翻开他的

  • 《千家诗》31《再游玄都观》刘禹锡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一首古诗词标签:刘禹锡,再游玄都观,千家诗,题诗,诗人

    再游玄都观绝句并引唐·刘禹锡余贞元二十一年为屯田员外郎,时此观未有花。是岁出牧连州,贬朗州司马,居十年,召至京师,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满观如红霞,遂有前篇以志一时之事,旋又出牧。今十有四年,复为主客郎中,重游玄都,荡然无复一树,惟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时大和二年三月。百

  • 刘禹锡最豁达乐观的一首诗,人人都会背:不开心时读一读,瞬间被治愈

    历史解密编辑:诗词世界标签:诗词,千帆,李白,元稹,唐朝,诗人,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千古名句

    胸藏文墨怀如谷,腹有诗书气自华加店长微信shiyi0395,进群领福利!粤语中有一个词,叫做“马死落地行”。意思是说:谁的人生都不会一帆风顺,骑着的马死了,那就落地,自己走下去。也许慢一些,或许累一些,可能苦一些。但只要你愿意,人生就永远不会无路可走。不由想起中学语文课本里学过的那两句诗——“沉舟侧

  • 唐代诗豪刘禹锡的一生:打不倒我的,终将使我更强大

    历史解密编辑:小马生活铺标签:刘禹锡,诗豪,长安,诗人,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初识不识诗中意,再读已是诗中人。刘禹锡的陋室铭是我们中学时期学过的诗句,当时对他并不了解,只是觉得这句子写得真有意思。等我长大工作了,有怀才不遇的经历以后再看,又有一种特别的感受。我仿佛和这位千年前的大诗人在那一刻拥有了共鸣。等我了解完刘禹锡的生平以后,大

  • 中国古诗七百首 · 刘禹锡

    历史解密编辑:群姐知家标签:七律,嵇康,唐朝,诗人,刘禹锡,白居易,王叔文,柳宗元,中国古诗,千古名句

    西塞山怀古 七律【唐】刘禹锡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沈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仍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注释与解读】长庆四年(824),刘禹锡从夔州出三峡,沿江东下,到和州任刺史,途经西塞山,写下了这首怀古诗。西塞山:位于今湖北省黄石市,又名道士

  • 刘禹锡骂人最狠的一首诗,无一脏字,却看得人酣畅淋漓,太解气了

    历史解密编辑:诗词世界标签:刘禹锡,杜甫,柳宗元,诗词,杜韦娘,李绅

    ‍‍胸藏文墨怀如谷,腹有诗书气自华加店长微信shiyi0395,进群领福利!说起“骂人”,古往今来骂得最有水平的,还得是文人。钱钟书就不用说了,有“民国第一毒舌”的名号。一部《围城》,骂得是千回百转,看得人忍俊不禁,偏又好有道理,无力反驳。如最经典的这句:“你不讨厌,可是全无用处。”杀伤力不大,侮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