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晚春楝树美诗七首,刘禹锡楝叶慰忠魂,说的是什么典故?

晚春楝树美诗七首,刘禹锡楝叶慰忠魂,说的是什么典故?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初衣胜雪 访问量:4686 更新时间:2023/12/11 18:32:29

晚春初夏楝花美诗七首:落尽千红楝始花,又见春光到楝花

楝花开在晚春。一树细碎银紫的花开,伴随阵阵浓郁的苦香飘来,让人瞬间感受到了一种特殊晚春早夏的田园气息。

楝树属于那种端庄优美的乔木,繁花覆盖在树梢,仿佛一只巨大的青紫色鸾鸟。

楝树处处有之,尤其在温暖潮湿的长江中部生长繁茂。

先秦时代,虽然楝树没有在文字里有记载,但是端午节,用楝树叶裹粽子的风俗,却是在先秦时代,就流行在水乡一带。

那么有人说,粽子是用粽叶做的,楝树叶子细小,怎么能够裹粽子呢?

这实际是古人在饮食历史中总结提炼的智慧。楝树叶子,有着清火,下虫,除湿的功效,水边人家多近水,容易生出各种肠道疾病,皮肤疾病,楝树叶子苦香,一方面可以驱散一些小的蚊虫,另外一方面,煮熟的汁液,可以杀虫解毒,比如打下蛔虫。

到了汉朝,楚湘祭祀屈原的风俗流传开来,各地都能吃到粽子。但是外地人吃粽子,和湖南地方的不一样,不知道使用楝树叶子,那么就有了一个传说,假托屈原显灵,屈原是这样对祭祀的人说,每年你们都投喂粽子,可惜我吃不到,因为这些粽子都被蛟龙鱼虾吞食了,如果你们在做粽子,记得在粽子上绑上楝树叶子,再缠上五色丝,蛟龙不喜欢楝树的气味和五色的丝带。

于是吃粽子绑上楝树叶就传到其他地方。

实际上楝树叶子绑在粽子之上,并非因为屈原而兴起,这是水乡古人在长期潮湿的环境中总结出来的药食两用的饮食方式。应该说,在屈原之前就有,是楚地包括湖南地区的民间饮食风俗。

楝树中含有大量 生物碱,以及水生动物不喜欢的酷烈苦香,可以保护人的身体健康。

“鸾鸟高翔时来仪。

应治归德合望规。

啄食楝实饮华池。”东汉 ·崔骃七言诗

这是一首写楝树之美的汉朝诗。

楝树优美舒展,所以引来鸾鸟盘旋在枝头。

那巨大优美的鸾鸟,啄食楝树的果实,飞下楝树,在水边饮用最洁净的池水。

实际这首诗,实际写的就是楝树。

楝树花开,紫色的花,舒展在青色的枝叶上,如同鸾鸟盘踞。

而种植楝树,往往选择在潮湿的水边,花光树影,像鸾鸟下池饮水。

“西汉开支郡,南朝号戚藩。

四封当列宿,百雉俯清沅。

高岸朝霞合,惊湍激箭奔。

积阴春暗度,将霁雾先昏。

俗尚东皇祀,谣传义帝冤。

桃花迷隐迹,楝叶慰忠魂。”中唐 ·刘禹锡 《武陵书怀五十韵(并引)》节录

中唐刘禹锡,曾经贬谪到湖南四川做地方官,长达二十三年。对于湖南四川的风俗,有着深刻的了解。

他在探访湖南武陵地区时,谈到这里曾经是楚国的地盘,到了西汉的时候,这里建立了诸侯国,南朝的时候,这里往往是分封藩王的领地。这里崇山峻岭,激流险滩,烟雨变化,有清江沅江在高山间流淌,这里的人民自古忠义泼辣。

这里还存在古老的祭祀太一的古代巫祭,这里的人们流传着楚国最后一位皇帝被项羽冤杀的故事。这里有着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但是现实中的人找不到切实的路径,这里依旧流行着用楝树叶子祭祀屈原的古老风俗。

那么“楝叶慰忠魂“,显然是写的这里特殊的吃粽子裹楝叶的风俗。而这里也正是屈原被流放贬谪之地。屈原是忧患楚国行将灭亡才在这一带悲愤沉沙的。

楝树叶子绑在粽子上,也有着愿望屈原永生不朽的真诚爱意,请那些水中的蛟龙鱼虾,远离屈原,不要伤害屈原的身体。

刘禹锡楝叶慰忠魂,显然是说了两个典故,一个是此地的饮食风俗,第二个就是强化祭祀屈原。

“绿树菲菲紫白香,犹堪缠黍吊沉湘。

江南四月无风讯,青草前头蝶思狂。”宋 ·张蕴《楝花》

实际上用楝树叶子绑在粽子上一起蒸煮,一直在宋朝广泛流行,可以见很多名家写端午节的诗词。

楝树在宋朝广泛种植,也是因为人口增殖,对于木材,油漆,医药的需求巨大,楝树生长迅速,木材可以用作建筑,家具,农具,乐器,花叶果实则是常用的中药材。而楝树子可以提炼油漆肥皂。宋朝的航运事业发达,不能不说,这些木材是社会繁荣运转的基础保障。

所以在宋朝的诗词里,常常可以看到楝树楝花,并且楝花是作为二十番花信风的最后一个春天的花事出现,可以知道,在宋朝,楝树得到了极其广泛的种植和运用,是作为常见的农村树种存在的。

这也是现在我们看到楝树常有家园之感的源头。

又是一年春暮夏初,楝树开花,那绿叶菲菲,如同羽翼,那紫白色的花朵,别有清香。

此时的楝树叶子,可以绑在粽子上头,去祭奠屈原啊。

虽然此年的四月,没有往年那种谷雨夏风,但是楝树迷人酷烈的芬芳,吸引了蝴蝶从青草地向花树飞扬。

“小雨轻风落楝花,细红如雪点平沙。

槿篱竹屋江村路,时见宜城卖酒家。”北宋 ·王安石《钟山晚步》

王安石晚年退居在南京钟山。这个北宋著名的铁血丞相,用雷厉风行的变法拯救着积贫积弱的北宋王朝,当时有人理解,有人激烈的反对。其中苏轼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一分子,因为他认为,这不是变法,这是一场权力清洗。

苏轼的仕途因为王安石非常坎坷,做过险些掉脑袋的诏狱,流放到黄州。后来又流放到海南,生活倍极清苦,且还痛失最小的儿子。但是让苏轼和王安石和解的,是苏轼对王安石的一次拜访,这位退休的老丞相,粗服布衣,隐居如农,并未为自己挣得荣华富贵,相反恬淡朴素,原来苏轼和王安石在灵魂上是同路人,都是天下为公,只是政见造成了人生命运的不同。

这是王安石隐居钟山的诗。

小雨清风,吹落了楝树花,那一地如雪的细红色落在了平整的沙地上。春天要过去了。

我在江边的农村田野间漫步,发现这里从宜城来的酒商特别多,他们在竹林楝树花下,卖着竹叶青酒,好个恬静富庶的乡村啊。

楝树花落春将去,竹叶青时酿酒来。

英雄向不后悔自己所做的一切,王安石也不会后悔吧。功过自有后人评。而他的一生尽力了,楝树花开花落,是为迎接更好的夏天。

“雨过溪头鸟篆沙,溪山深处野人家。

门前桃李都飞尽,又见春光到楝花。”宋朝詹慥《寄胡籍溪》

楝树在宋朝广泛种植,自然形成了楝树花的审美。

晚春踏青之时,山山楝树,团团楝花。楝树花不像桃李秾丽,但是在晚春的绿水青山里,有一种连绵养眼的好美,何况那风,醒脑动人。

一场雨后的山中村落,有着原始之美,鸟儿在沙滩上行走,留下清晰的脚印。

山村里桃李花都已经谢尽,但是不要觉得寂寞,因为楝树花开得正繁茂,那是最后最美的春光。

庭院里可以说,开到荼蘼花事了,但是在乡村,花在楝树,春正好。

“芦芽抽尽柳花黄,水满田头未插秧。

客里不知春事晚,举头惊见楝花香。”南宋 ·李次渊 《乾溪铺》

这是在江南看到的晚春田野。芦芽已经茁壮青青,柳絮开始飘飞。

稻田里平湖如镜,正准备插秧,而未插的时候。

因为稻田尚未被禾苗覆盖,给人以春天还漫长的感觉。

但是一阵熟悉的花香吹来,原来自己站的树,恰是楝树,此时楝树满树是花,也意味着这是晚春将过的时节。

哦,时间真是快啊,又一个春天要过去了。

那楝树花香还提醒人们,快点插秧吧,快点把握农时。

“一枝筇竹度年华,自爱藤阴夹雨涯。

野叟笑予衣落魄,牧童见客手交叉。

染成众绿桑初椹,落尽千红楝始花。

步至桥西水穷处,却随黄犊还吾家。”宋末元初 ·丘葵《和意行韵》

丘葵是宋末元初人,乱世动荡,他选择了不出仕,终生隐居。有人的隐居是因为没有其他的路,但是丘葵的隐居是带有强烈的精神气质的,因为的确有高官请他出山。

自我的选择必然带着主动的动力。他热爱家乡,热爱山水,热爱土地,热爱农耕。

这热爱当中,当然也含着他是中国人的意识。因为上古之人,哪怕舜之流,都是热爱并亲历农桑的。他虽然清苦,但是精神是饱满的。

我用一枝竹杖,在山野间度过了最好的年华,我最爱藤树的荫凉,最爱雨中的山崖。

老农笑我穿着落魄,只有可爱的乡间的孩子,对着我尊重有加。

桑树是在山野绿满之时率先结子,楝树是落尽百花之后,开始开花。

我跟在黄牛后面缓缓归家,我的青春,要的是和山野一样长久,我的人生是苦楝开花。

我相信他一直追求一种有尊严的生活。是山水,是田园,是历史,给了他最大的底气。

又是楝花树树开。你还知道,关于楝树楝花,哪些典故,哪些回忆?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图片来自网络。

标签: 楝花屈原苏轼楝树唐朝诗人刘禹锡王安石

更多文章

  • 当苏东坡遇见刘禹锡:人生不过如此,不如一笑而过

    历史解密编辑:洞见标签:刘禹锡,苏轼,白居易,柳宗元,王安石,苏辙

    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作者:洞见CC有人说,读懂了苏东坡和刘禹锡,才能笑看人生的诸多失意与苦难。苏东坡一生遭遇的劫太多,半生颠沛流离,尝遍人间疾苦。他却始终微笑向前,将别人眼中的苟且,活成了自己的潇洒人生。刘禹锡曾是少年才子,位极人臣,却一朝被贬,整整23年,都辗转在贬谪的路上。可当你翻开他的

  • 《千家诗》31《再游玄都观》刘禹锡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一首古诗词标签:刘禹锡,再游玄都观,千家诗,题诗,诗人

    再游玄都观绝句并引唐·刘禹锡余贞元二十一年为屯田员外郎,时此观未有花。是岁出牧连州,贬朗州司马,居十年,召至京师,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满观如红霞,遂有前篇以志一时之事,旋又出牧。今十有四年,复为主客郎中,重游玄都,荡然无复一树,惟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时大和二年三月。百

  • 刘禹锡最豁达乐观的一首诗,人人都会背:不开心时读一读,瞬间被治愈

    历史解密编辑:诗词世界标签:诗词,千帆,李白,元稹,唐朝,诗人,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千古名句

    胸藏文墨怀如谷,腹有诗书气自华加店长微信shiyi0395,进群领福利!粤语中有一个词,叫做“马死落地行”。意思是说:谁的人生都不会一帆风顺,骑着的马死了,那就落地,自己走下去。也许慢一些,或许累一些,可能苦一些。但只要你愿意,人生就永远不会无路可走。不由想起中学语文课本里学过的那两句诗——“沉舟侧

  • 唐代诗豪刘禹锡的一生:打不倒我的,终将使我更强大

    历史解密编辑:小马生活铺标签:刘禹锡,诗豪,长安,诗人,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初识不识诗中意,再读已是诗中人。刘禹锡的陋室铭是我们中学时期学过的诗句,当时对他并不了解,只是觉得这句子写得真有意思。等我长大工作了,有怀才不遇的经历以后再看,又有一种特别的感受。我仿佛和这位千年前的大诗人在那一刻拥有了共鸣。等我了解完刘禹锡的生平以后,大

  • 中国古诗七百首 · 刘禹锡

    历史解密编辑:群姐知家标签:七律,嵇康,唐朝,诗人,刘禹锡,白居易,王叔文,柳宗元,中国古诗,千古名句

    西塞山怀古 七律【唐】刘禹锡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沈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仍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注释与解读】长庆四年(824),刘禹锡从夔州出三峡,沿江东下,到和州任刺史,途经西塞山,写下了这首怀古诗。西塞山:位于今湖北省黄石市,又名道士

  • 刘禹锡骂人最狠的一首诗,无一脏字,却看得人酣畅淋漓,太解气了

    历史解密编辑:诗词世界标签:刘禹锡,杜甫,柳宗元,诗词,杜韦娘,李绅

    ‍‍胸藏文墨怀如谷,腹有诗书气自华加店长微信shiyi0395,进群领福利!说起“骂人”,古往今来骂得最有水平的,还得是文人。钱钟书就不用说了,有“民国第一毒舌”的名号。一部《围城》,骂得是千回百转,看得人忍俊不禁,偏又好有道理,无力反驳。如最经典的这句:“你不讨厌,可是全无用处。”杀伤力不大,侮辱

  • 千古文章,万世流芳:刘禹锡的诗歌艺术

    历史解密编辑:潮汕小桀标签:散文,辞赋,诗人,唐朝,刘禹锡,文学家,诗歌艺术,千古名句

    刘禹锡(772年-842年),唐代文学家和政治家。他是唐朝中期的重要文学家和官员,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唐朝政府中担任了多个职务,包括主持翰林院、翰林学士和参知政事等。刘禹锡在文学方面的贡献不可忽视。他是唐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创作了许多优美的诗歌。他的诗歌风格自由自在,善于用意象和象征手法表

  • 刘禹锡对元稹的赞美诗|每日一诗

    历史解密编辑:诗词中华标签:元稹,刘禹锡,诗词,诗人

    诗词赏析刘禹锡为了褒奖元稹的坚强意志,特意赠给他一只文石枕,元稹回赠了壁州产的马鞭,刘禹锡接到元稹的酬赠后,写下了这首诗。这首诗名为咏鞭,实则咏人,壁州竹鞭虽然名贵,但赠鞭者如果不是像元稹这样品格高尚的人,恐怕诗人也不会如此看重。诗中不仅称誉了对方的品格,也表明了自己的节操,刘禹锡把鞭与人自然和谐地

  • 白居易年老伤感了,刘禹锡送给他一首诗,结尾两句成千古名句

    历史解密编辑:长风文史标签:名篇,唐朝,诗人,白居易,刘禹锡,千古名句

    人生难得一知己,唐朝诗坛的那些诗人们,有很多都是要好的知己,我们今天要说的白居易和刘禹锡就是如此。虽然刘白二人是同一年出生,但他们之间的友情开始的却很晚。各种史料记载,刘禹锡和白居易第一次见面是在唐敬宗宝历二年的扬州,这一年他们54岁,都已过天命之年,在人均寿命不长的年代,这个年纪可以说是人一生的晚

  • 刘禹锡遭贬后被小人刁难,愤而写下千古名篇,短短81字,尽显豁达乐观!

    历史解密编辑:诗词天地标签:苏轼,诗词,孔子,诗人,唐朝,刘禹锡,陋室铭,千古名句

    “淡饭粗茶有真味,明窗静几是安居。”这句话说的就是刘禹锡了。公元824年,刘禹锡被贬和州,和州县令故意刁难他,最开始故意给他安排三间小屋,没想到刘禹锡欣然接受,还自得其乐。县令气极,便又把刘禹锡的住处迁到另一处一间半的小屋,刘禹锡仍然喜欢,还写下对联:“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县令不甘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