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尉迟敬德连摔三个跟头差点丢命,秦琼程咬金的自保之道有多高明?

尉迟敬德连摔三个跟头差点丢命,秦琼程咬金的自保之道有多高明?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半壶老酒半支烟 访问量:3247 更新时间:2024/2/15 5:42:19

在大唐开国名将中,秦琼、程咬金、尉迟敬德不是官职最高的,但却跟李靖、李勣、魏征一样,属于知名度最高的。尉迟敬德和秦琼并为左右门神,昭陵秦琼墓前还有其他将领没有的石人石马,程咬金跟李世民做了亲家,这三位名将,也是后世隋唐英雄系列小说、评书的主角。

正史和演义总是有些差别的,在正史中,程咬金没当过混世魔王大德天子,尉迟敬德并没有黑白二夫人,秦琼也没当过天下督招讨兵马大元帅,他最高的官爵是左武卫大将军、上柱国、翼国公(辞世后改封胡国公)。

这三位大唐开国名将辞世后全都陪葬昭陵,也都得到了谥号和追赠:程咬金赠骠骑大将军、益州大都督,谥号为“襄”;尉迟敬德赠司徒、并州都督,谥曰忠武;秦琼赠徐州都督,谥号为壮。

据《旧唐书·卷四十二·志第二十二·职官一》记载,司徒为正一品职事官,骠骑大将军为武散官,大都督为从二品武职事官,只有司徒比从一品国公高半格,说明尉迟敬德得到的追赠是最高的。

按照唐朝制度,官、爵、勋的品级并不能互换,所以从一品国公(爵)、正二品上柱国(勋)只当了正三品左武卫大将军(武职事官)。唐朝的三品官,就可以跟宰相平起平坐了——侍中、中书令、六部尚书都是正三品,后来尚书仆射也是正三品(开国之初为从二品)。

尉迟敬德能得到这么高的封赠,当然跟他在玄武门之变前和玄武门之变中的“突出贡献”有关,当时李世民有两个最坚定的支持者,一个是长孙无忌,另一个就是尉迟敬德,房玄龄和杜如晦曾经有过徘徊犹豫,并差点因此被尉迟敬德斩杀:“房玄龄、杜如晦皆被高祖斥出秦府,不得复入。太宗令长孙无忌密召之,玄龄等报曰:‘有敕不许更事王,今若私谒,必至诛灭,不敢奉命。’太宗大怒,取所佩刀授敬德曰:‘公且往,观其无来心,可并斩其首持来也。’《旧唐书·列传第十八》”

《新唐书·列传第十四》的记载比较简略:“房玄龄、杜如晦被斥在外,召不至。王怒曰:‘是背我邪?’因解所佩刀反授之。谓曰:‘即不从,可斩其首以来。’敬德遂往谕玄龄等,与入计议。”

尉迟敬德拿着刀和长孙无忌做了一番思想工作,并打包票说秦王世民一定能取得最后的成功,房玄龄、杜如晦这才穿着道士服跟长孙无忌一起去见李世民,尉迟敬德悄悄地走了另一条路到秦王府汇合。

从这件事中,我们能发现三个问题:其一,李渊真正中意的接班人是太子建成而非秦王世民,并且已经采取了预防手段,削弱了秦王府实力;其二,玄武门之变,李世民谋划已久,是主动发起进攻者;其三,李世民已经铁了心要干掉大哥四弟(正史中元吉是老四,玄霸字大德,是老三,早亡),在玄武门之变中,尉迟敬德长孙无忌比房玄龄杜如晦的决心和作用大。

尉迟敬德在玄武门之变前有斩杀房玄龄杜如晦之权,这也让他在玄武门之变后犯了一个大错误,那就是不把房谋杜断放在眼里,甚至可能还起了争权夺利之心:“敬德好讦直,负其功,每见无忌、玄龄、如晦等短长,必面折廷辩,由是与执政不平。”

这句话说白了,就是钢铁直男尉迟敬德喜欢较真儿而且不太懂礼貌,就像魏延杨仪费祎蒋琬的关系不睦一样,尉迟敬德很快就遭到了报复:“贞观三年,出为襄州都督。八年,累迁同州刺史(唐朝都督、都护居然是文职事官,狄仁杰后来当幽州大都督,那是正三品文官)。”

读者诸君都知道,尉迟敬德在贞观元年就已受封右武候大将军(正三品武职事官),赐爵吴国公(从一品爵,与嗣王、郡王平级),他去襄州当的是都督而不是大都督,这就有说法了:贞观年间改革兵制,五州设五大都督,从二品,其余为中都督、下都督,分别为正三品和从三品。

《唐六典·卷三·尚书户部》记载:“潞、杨、益、荆、幽为大都督府;凉、秦、灵、延、代、兖、梁、安、越、洪、潭、桂、广、戎、福为中都督府;夏、原、庆、丰、胜、营、松、洮、鄯、西、雅、泸、茂、巂、姚、夔、黔、辰、容、邕为下都督府。”

唐朝有“州、府三百一十有五,而羁縻之州盖八百”,尉迟敬德去的襄州,并不在大、中、下都督府名单之内,只是山南道三十三州之一,他后来担任刺史的同州是关内道二十二州中位列第三,应该属于上州。

上州刺史为从三品、中州刺史为正四品上,下州刺史为正四品下,尉迟敬德从襄州都督为同州刺史,即使同州是上州,他从京城被赶出来的时候,担任的那个没有大字的都督,顶多也就是从三品的下都督,属于降级外放。

三大名将中只有程咬金的“益州大都督”确实存在,秦琼和尉迟敬德的徐州、并州,可能只是名义上存在,跟马超刘备封为凉州牧差不多。

尉迟敬德一个跟头栽倒,被撵出京城也没有按惯例晋升半级,从武职事官变成了文职事官,好不容易从山南道调回京畿,紧接着又摔了第二个跟头:“侍宴庆善宫,时有班在其上者,敬德怒曰:‘汝有何功,合坐我上?’任城王道宗次其下,因解喻之。敬德勃然,拳殴道宗目,几至眇。”

按照《资治通鉴》记载,尉迟敬德当时只是从三品同州刺史,坐在郡王之上,已经算是格外礼遇了,他却对自己上面的某个人表示不满,还动手打了皇帝的堂弟(道宗比世民小一岁),这要是换做旁人,早就被推出午门斩首了。

李世民虽然没翻脸,但已经很是不高兴了:“朕览汉史,见高祖功臣获全者少,意常尤之。及居大位以来,常欲保全功臣,令子孙无绝。然卿居官辄犯宪法,方知韩、彭夷戮,非汉祖之愆。国家大事,唯赏与罚,非分之恩,不可数行,勉自修饬,无贻后悔也。”

在李世民眼里,尉迟敬德已经触犯了国家根本大法,诛灭九族也不为过。于是尉迟敬德又从京畿被撵到了边远的宣州(江南道五十一州之一,属下州)去当刺史,然后又在鄜州、夏州辗转担任都督,夏州都督是下州都督,也就是从三品。

鄜州、夏州都在关内道,夏州属于羁縻州,“管诸蕃落降者”,李世民把尉迟敬德放在离自己不远不近的地方,就可以做到眼不见心不烦,还可以进行有效控制。

贞观十三年二月庚辰,尉迟敬德以光禄大夫(从二品文散官)为鄜州都督,李世民对他进行了一次最严厉的恫吓:“人或言卿反,何也?”

尉迟敬德梗着脖子不服气:“臣反是实!臣从陛下征伐四方,身经百战,今之存者,皆锋镝之馀也。天下已定,乃更疑臣反乎!”

尉迟敬德“解衣投地,出其疮痍”,这时候我们就看出李世民不是开玩笑了——他哭了:“你赶紧穿上衣服吧,我是不怀疑你才跟你这么说的!”

这就是李渊李世民父子一脉相承的帝王心术:类似的话,李渊也对李靖说过。

怎么干都不讨好,连摔三个跟头的尉迟敬德彻底心灰意冷了:“贞观十七年,抗表乞骸骨,授开府仪同三司,令朝朔望。敬德末年笃信仙方,飞炼金石,服食云母粉,穿筑池台,崇饰罗绮,尝奏清商乐以自奉养,不与外人交通,凡十六年。”

在家闭关十六年的尉迟敬德,肯定会想起他的亲家秦琼(尉迟敬德的孙女嫁给了秦琼的儿子)和欢喜冤家程咬金:这两个人,都比尉迟敬德活得滋润。

尉迟敬德参加朝廷盛大酒会的时候,一眼就能看到秦琼的大铁枪被当做镇国之宝陈列在那里,大铁枪的主人此时正捧着唐高祖李渊赠送的金酒壶在家逍遥快活。

有人说李世民把秦琼的大铁枪供起来,既是对这位大唐第一悍将的尊崇,也是一种变相的“缴械”。

秦琼在玄武门之变前不肯像尉迟敬德程咬金那样出谋划策,玄武门十大将名单上也没有秦琼,李世民一接受禅让,他就请了长假——这叫相见不如不见,与其在朝堂上相看两相厌,莫不如相忘于江湖。

秦琼半生戎马,在大唐建国后享尽了荣华富贵而远离了权力纷争,李世民对他也是格外敬重:“贞观十二年卒,太宗特令所司就其茔内立石人马,以旌战阵之功焉。”

贞观十一年,李世民刚刚昭告天下“只有建立盖世奇功的宗室亲王郡王才可以在墓前设立石人石马”,转过年来就为秦琼破例,这意思很明显:上柱国、开国公秦琼活着的时候,我拿不出什么来加封,就在他身后给他一个别人享受不到的殊荣吧!

李世民对秦琼客客气气,对尉迟敬德却是经常敲打、贬官、外放,最后把这个莽汉吓得在家闭门不出才算了事,而那个大智若愚的程咬金,则一直为李唐征战到年近古稀。

程咬金是大唐开国名将中活得最率性的一位,他天不怕地不怕,做事看似无厘头,但每一步都走得大有深意:玄武门之变前,他表示了对李世民的绝对支持;李家三兄弟刀兵相见,玄武门前却找不到他的影子(也不在十大将名单中);李世民成功受禅,程咬金也得了大好处,“赏绢六千匹、骏马二匹、并金装鞍辔及金胡瓶、金刀、金碗等物,加上柱国,授东宫左卫率。”

程咬金不但大智若愚,而且老谋深算,他既不想像秦琼一样做一个完美之将,也不想像尉迟敬德那样变成老和尚的木鱼,他要做一个看起来只贪财不恋权的“瑕疵之将”:“显庆二年,授葱山道行军大总管以讨贺鲁。师次怛笃城,有胡人数千家开门出降,知节屠城而去,贺鲁遂即远遁。军还,坐免官。未几,授岐州刺史。”

程咬金不差钱儿,他之所以要屠城杀降,除了让手下兄弟(当时苏定方是他的先锋官,分肥的时候一两银子也没要)发一笔横财之外,还要给自己涂上一个污点,这样的瑕疵之将,唐高宗李治用着会比较放心,再加上程咬金的儿子娶了李世民的女儿、李治的姐姐(清河公主李敬比李治大四岁),两家也算姻亲,李治也没好意思让“程大爷”退还抢来的财宝,只是象征性地免职几天就异地做官去了。

从尉迟敬德、秦琼、程咬金三位开国元勋戎马倥偬、宦海沉浮的人生轨迹中,读者诸君肯定有所感悟:如果您分别坐在李渊、李世民的位置上,是喜欢用挑不出毛病的秦琼,还是喜欢用贪财而不恋权的程咬金?对尉迟敬德这样骜不驯的狂傲之将,又会如何处置?

更多文章

  • 唐太宗李世民的“恩威”之尉迟敬德

    历史解密编辑:东湖说文史标签:尉迟敬德,李世民,唐太宗李世民,刘邦,李道宗,韩信

    公元639年,唐太宗李世民突然问尉迟敬德:有人说你要造反,这是真的吗?尉迟敬德忽然提高了嗓门:是的,臣就是要造反。不久,唐太宗李世民还准备把女儿嫁给尉迟敬德。当唐太宗李世民说自己谋反的时候,尉迟敬德感觉到很委屈:我替陛下四处征讨,没有功劳也有苦劳,陛下今天竟然怀疑我要造反?说着就把上衣脱掉,遍身的刀

  • 玄武门之变诸多功臣,为何尉迟敬德为首功,他都做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逍遥史贵族标签:李渊,唐朝,李世民,李元吉,李建成,尉迟敬德,玄武门之变

    公元626年7月2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迎来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转折点。最后他政变成功,被李渊立为太子,没多久得到李渊禅位,成为唐朝第二位皇帝,是为唐太宗。在论功行赏时,李世民将尉迟敬德定为首功,不仅赐了他一万匹绢,甚至连整座齐王府,以及府中的钱财器物,都全部赏给了他。我们知道,玄武门之变的成功

  • 尉迟敬德和秦叔宝比武,谁更厉害些?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信箱标签:秦叔宝,尉迟敬德,李世民,王世充,罗士信,唐军,李渊,秦琼,黄易小说人物,唐朝

    尉迟敬德和秦叔宝曾交战过,并且是秦叔宝代表的唐军胜了,但是,尉迟敬德和秦叔宝有没有真正对战过,或者有没有分出胜负则不好说。实际上两人的武力值是差不多的,不过,四姑娘还是认为尉迟敬德要略胜一筹。我们先来看看尉迟敬德输掉的这场战争。619年,刘武周在宋金刚的建议下南下,试图攻克晋阳以图天下,夏县人吕崇茂

  • 同为门神的秦琼和尉迟敬德,地位和际遇却迥然不同

    历史解密编辑:春语夏阳标签:秦琼,太宗,唐朝,尉迟恭,李世民,李元吉,王世充,尉迟敬德

    秦琼和尉迟敬德两人都为民间传说中的门神,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但是对比两人一生的轨迹,发现他们两人地位和人生际遇迥然不同。门神的诞生唐太宗李世民是经过玄武之变弑兄杀弟夺得帝位的,因此有一段时间夜里经常梦见冤魂索命,以致无法安睡。秦琼得知此事后,自告奋勇与尉迟敬德拿着武器站在宫门前守卫,那夜太宗竟然没

  • 尉迟敬德的最后一天:握着第二个老婆的手哭着说,你姐命真苦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尉迟敬德,李世民,尉迟恭,李建成,李渊,房玄龄

    唐高宗显庆三年十一月廿六日(658年12月25日),寒风凛冽,帝都长安城一片肃杀。天街行人步履匆匆,隆政里鄂国公府邸内,全府上下笼罩着悲风愁雾。74岁的鄂国公尉迟敬德曲卧在胡床上,多年炼丹养气使他看上去童颜鹤发。唯有粗促的喘气声在向世人宣明,这位风烛残年的昔日英雄已如燃尽的油灯,熄灭只在瞬息之间。老

  • 李世民为什么会提出嫁个女儿给尉迟敬德的建议?是安抚还是试探?

    历史解密编辑:垄疯堂主标签:萧瑀,隋朝,唐朝,李世民,高士廉,李道宗,唐太宗,书法家,尉迟敬德

    根据《资治通鉴》中的记载,唐太宗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时,李世民曾提出过嫁一个女儿给尉迟敬德,但被其拒绝:上又尝谓敬德曰:“朕欲以女妻卿,何如?”敬德叩头谢曰:“臣妻虽鄙陋,相与共贫贱久矣。臣虽不学,闻古人富不易妻,此非臣所愿也。”上乃止。这个时候的尉迟敬德已经54岁了,他比李世民还要大13岁,

  • 尉迟敬德墓志,书法震撼!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学府标签:昭陵,志文,墓志,并州,书法,唐朝,尉迟恭,尉迟敬德

    唐名将尉迟敬德,是中国历史上妇孺皆知的传奇人物,两《唐书》中均有传。尉迟敬德“朔州善阳(今山西朔县)人”。敬德戎马一生,在李唐建国统一战争及玄武门政变中功绩显赫,深受唐太宗李世民赏识和器重。高宗显庆三年(658)十一月二十六日,寿终于长安隆政里,年74岁,陪葬昭陵。敬德墓位于陕西省礼泉县烟霞镇街道,

  • 古人和蚊子的战争:庄子通宵不寐,欧阳修写憎蚊,孟郊忧国忧民

    历史解密编辑:盗夢影剧馆标签:庄子,欧阳修,孟郊,憎蚊,蚊子,陆游

    随着秋天到来,蚊子不仅没有收敛,反而愈发活跃,愈发凶狠。面对百无一用又吵又咬人的蚊子,古代的诸位大佬们还能诗兴大发吗?答案是肯定的,真正的诗人,无论是寒冬还是酷暑,无论是一手包还是一腿包,都无法阻止他们写诗的灵感泉涌而出。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古人们和蚊子的“诗意”故事。不过即便是面对仕途不顺亦或是家境贫

  • 诗词大会考道趣题,蒙曼调侃李白孟郊不好好上班,却点名表扬杜甫

    历史解密编辑:东北老刘标签:杜甫,李白,孟郊,蒙曼,诗词,范仲淹

    若是以为《中国诗词大会》只是一档比背诗的节目,那显然就低估了命题组专家的能力。随便给大家举一个例子,节目中有这样一道题:郭靖在行走江湖的过程中,有可能遇到哪位英雄?答案A.文天祥 B.岳飞 C.辛弃疾节目组给的答案是A。这期节目下来,不少金庸武侠迷专门发帖讨论。因为金庸小说里没有写过郭靖的生卒年,大

  • 苦寒吟·孟郊

    历史解密编辑:诗文漫步标签:青苍,冷光,正阳,诗人,唐朝,苦寒吟,吟·孟郊

    天寒色青苍,北风叫枯桑。厚冰无裂文,短日有冷光。敲石不得火,壮阴夺正阳。调苦竟何言,冻吟成此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