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玄武门之变外,侯君集还做了两件风光露脸的事情,一次是随李靖出征吐谷浑,另一次就是平灭平高昌国。灭吐谷浑之战让侯君集声名鹊起,因为他做为先锋部队,不但奔袭两千余里全歼土谷浑残部,而且兴奋之余还寻找到了黄河的源头。为此太宗皇帝封侯君集为三品吏部尚书,赐爵陈国公。而灭高昌国更是侯君集大放光彩的一笔,但正是由于他将高昌国掠夺的财宝占为己有,才使得原本辉煌的人生,走向了下坡路。
灭高昌国的经过
古高昌国位于今新疆吐鲁番,从汉朝开辟丝绸之路后,就发挥了重要的地理优势。唐朝时期的高昌国国王是一位汉人,名叫麹文泰。玄奘(唐僧)西天取经时曾途经高昌国,受到了麹文泰的热情招待,由此二人成为非常要好的朋友。但是当唐僧取经返回,准备找故友叙旧的时候,眼前的高昌国已经成为了一个上无飞鸟,下无走兽的荒凉之地。
原来早在隋朝时候麹文泰就经常到中原朝见,特别是隋炀帝即位之后挖空心思的在外国使臣面前炫富,于是麹文泰被隋朝的强大和富饶深深折服。李世民继位后,麹文泰也来中原朝见,但是唐朝在他心目中的形象却大打折扣,原因是当时唐朝经战乱摧残,一穷二白,国力还没有恢复,另外李世民也不会打肿脸充胖子。所以麹文泰就认为唐朝穷且弱,不能与隋朝同日而语,从此就不到中原朝见。
不仅如此,高昌国还倚仗着有西突厥的撑腰,四处劫掠西域小国,还阻止它们与唐朝贸易来往,丝绸之路也因此中断。既然小弟如此不守规矩,做为大哥的唐朝岂能坐视不理,于是准备派兵讨伐。派谁去呢?太宗皇帝思索再三,觉得侯君集可堪大任。于是拜侯君集为交河道行军大总管,远征高昌国。
起初麹文泰更本不把唐军放在眼里,因为他认为唐朝是在虚张声势,因为唐朝距高昌国有两千余里,不可能将兵力投送如此之远。事实上,麹文泰完全是一只井底之蛙,而当浩浩荡荡的唐朝兵临城下的时候,国王麹文泰居然被吓得一命归西。之后,麹文泰之子继续抵抗,唐军以摧枯拉朽之势灭高昌国,占领三郡、二十三城。“智盛穷蹙,致书于君集曰:‘有罪于天子者,先王也。天罚所加,身已丧背。智盛袭位未几,不知所以愆阙,冀尚书哀怜。’君集报曰:‘若能悔祸,宜束手军门。’智盛犹不出,因命士卒填其隍堑,发抛车以攻之。又为十丈高楼,俯视城内,有行人及飞石所中处,皆唱言之,人多入室避石。初,文泰与西突厥欲谷设约,有兵至,共为表里。及闻君集至,欲谷设惧而西走千余里,智盛失援,计无所出,遂开门出降。君集分兵略地,遂平其国,俘智盛及其将吏,刻石纪功而还。”
侯君集
按理说任务圆满完成,侯君集可以凯旋而归,等待李世民的封赏了,但是他却飘飘然,不知所以然,连做了两件糊涂事:一、带头闯入王宫搜刮金银珠宝,士兵们上行下效,一涌而出将高昌国劫掠一空。“君集初破高昌,曾未奏请,辄配没无罪人,又私取宝物。将士知之,亦竞来盗窃,君集恐发其事,不敢制。”此举让大唐军队形象一落千丈。据说侯君集还趁机抢了两个西域的绝色美女,回去当奶牛使用。二、纵容手下将东汉班超记功碑磨平,然后大言不惭,洋洋洒洒地刻满了自己的“丰功伟绩”。
李世民为什么没有治侯君集的罪?
其实李世民对侯君集的做法非常生气,但是他对玄门之变的功臣有着特殊的感情,虽然将侯君集打入大牢,但同时又在等着台阶下。果然,没多久,一个叫岑文本的大臣为侯君集求情,“及京师,有司请推其罪,诏下狱。中书侍郎岑文本以为,功臣大将不可轻加屈辱。”李世民本来没有下杀侯君集的狠心,于是顺着梯子就爬了下来。另外侯君集与魏征的关系也不错,他应该也没少在太宗面前说好话,所以李世民就赦免了侯君集。
另外,侯君集从太原起兵后就跟随李世民南征北讨,深得李世民器重。而且,李世民还专门要求李靖做了他的老师,言传身教,学习兵法。所以李世民是将侯君集做为一个可塑之才来培养,实事上侯君集也没有让李世民失望,无论为官还是为将都能独当一面。但是随着功劳的与日俱增,侯君集开始居功自傲,目无章法、胡作非为。即便如此,李世民还是希望侯君集迷途知返、改过自新,为大唐江山社稷贡献力量,所以李世民又给了侯君集一次机会。贞观十七年(643年),“张亮以太子詹事出为洛州都督,君集激怒亮曰:‘何为见排?’亮曰:‘是公见排,更欲谁冤!’君集曰:‘我平一国,还触天子大嗔,何能抑排!’因攘袂曰:‘郁郁不可活,公能反乎?当与公反耳。’亮密以闻,太宗谓亮曰:‘卿与君集俱是功臣,君集独以语卿,无人闻见,若以属吏,君集必言无此。两人相证,事未可知。’遂寝其事,待君集如初。寻与诸功臣同画像于凌烟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