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功绩传千年 古方焕新彩|《刘禹锡与〈传信方〉》新书正式发布

功绩传千年 古方焕新彩|《刘禹锡与〈传信方〉》新书正式发布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南方Plus 访问量:3671 更新时间:2024/1/29 12:58:02

2023年3月24日《南方日报·清远观察》A01版。

春意渐浓,书香氤氲。3月22日,由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主办的“诗豪余音岐黄新彩”《刘禹锡与〈传信方〉》新书发布会在岭南书院(江心岛书院)举行。当天,由南方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刘禹锡与〈传信方〉》正式亮相,引发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新书首发活动在岭南书院(江心岛书院)举行。

3月22日,由南方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刘禹锡与〈传信方〉》正式亮相。

时间回到一千多年前,与清远两度结缘的唐代著名学家、哲学家、“诗豪”刘禹锡来到了连州,出任刺史一职,也由此改变了这座粤北小城的历史。在其主政连州的四年半期间,他为连州开创重文兴教的风气,推动当地获得“连州科第甲通省”的美誉;他践行“功利存乎人民”的为政之道,至今仍为后人称道;他广泛收集常见疾病的治疗方药并汇集成《传信方》,成就流传千古济世救人的佳话……

城市魅力的构成因素中,名人文化是不可缺失的选项。刘禹锡何以成为连州、清远乃至广东的重要文化符号?答案是刘禹锡不仅是重学兴教、开民智的“推手”,也是绣山画水、打造千年文脉景观的“好手”。

“吾连文物媲美中州,禹锡振起之力居多。”这是清代学者杨楚枝在《连州志·名宦传》中对刘禹锡的高度评价。

刘禹锡对连州的最大功绩和贡献,首当重教兴学、栽培州人,开创了连州重文兴教的传统。他培养出连州第一个进士刘景。此后数百年,连州学子风气大振,名人辈出,文化教育之辉煌一度领先岭南诸州,相继有十数位诗人闻名于世。连州也以“科第甲通省”传誉宋代。

在刘禹锡的影响下,连州从“蛮夷之地”变为“人杰地灵之州”,这种人才辈出的文化现象,在岭南历史上亦是极为罕见的。

为官一任,刘禹锡在连州有诸多贡献。

除了重教兴学,刘禹锡还开创了岭南园林艺术先河。

“吾郡以山水冠世,海阳又以奇甲一州”。这是刘禹锡在《海阳湖别浩初师》诗中对海阳湖的赞美。海阳湖位于粤北巾峰山以南低洼地带,是前朝名臣元结建造的人工湖。

刘禹锡对海阳湖进行疏浚扩充,并结合周边的自然环境,引入中原与江南园林艺术,在海阳湖打造了吏隐亭、切云亭、云英潭、玄览亭、裴溪、飞练瀑、蒙池、棼丝瀑、双溪、月窟等10个景点,还亲自为每处景点赋诗一首,合为《海阳十咏》。

经过刘禹锡的精心修筑,海阳湖不但成为连州最大的风景名胜,而且还是唐代岭南最早的艺术园林,更是中原文化在岭南的物象载体。而《海阳十咏》中的诗篇正是使海阳湖得以声名远播的重要媒介。

在唐代,海阳湖、燕喜亭等风景都曾被作为岭南风景的代表作,描绘成风景画,成为文人雅士之间的互赠之物。刘禹锡用绣山画水构建人文景观,推动人文园林的发展,也为后世园林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在连州任职四年半期间,刘禹锡共写下诗歌73首,散文25篇,接近他在朗州任职10年所作诗篇的总和。他踪迹诗作,涵盖山川、风物、人情、风俗,已悄然融入连州文化。

春日正盛,连州燕喜山中曲径通幽、蝉鸣逾静,燕喜亭、吏隐亭等遗址及数十处摩崖石刻爬满青苔,刘禹锡纪念馆掩映其中。穿过燕喜牌坊,沿石阶拾级而上,一座刘禹锡的青铜雕像矗立。

刘禹锡为何被连州人民念念不忘?或许刘禹锡写下的“功利存乎人民”施政箴言就是最好的回答。

刘禹锡携老带小来到连州后,详细了解当地的山川地形、物产气候、风土人情等,并撰写了《连州刺史厅壁记》,表达了自己“功利存乎人民”的施政箴言。

刘禹锡多次深入田桑、农户,近距离观察百姓生产生活,体察民情,关爱民生,积极地融入当地的生活。如在农忙时节,刘禹锡参观农民插秧种田,写下了《插田歌》,生动、活泼地展示了田家的劳动热情和生活态度,并以讽刺手法揭露和抨击当时社会买官卖官的丑恶现象,为民发声。

刘禹锡还把中原的农耕技术带到连州,进而在岭南推广,教州民用先进的方法吸水灌溉农田,垦复梯田,发展农业生产,改善连州人民的生活,深得当地人民爱戴。明代弘治年间连州知州曹镐撰《旧志序》,认为连州风气之变“乃自韩昌黎、刘梦得两公始”。

“莫瑶自生长,名字无符籍。”“蛮语钩輈音,蛮衣斑斓布。”连州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汉族和少数民族杂居的地区。刘禹锡作为连州刺史期间,对居住在这里的瑶族同胞给子很多关注,创作了多篇反映瑶族民情风俗的诗歌,反映了他们勤劳、勇敢、朴实、善良的民风。如《莫徭歌》就是一首倾注了他对少数民族关怀、同情、赞扬与敬仰之情的诗歌,详细地描绘了“莫徭”人民经济交往、婚姻联结、居住条件、耕作方式等生活情况。

根据唐朝的一些正传史籍,对瑶族先民的记载极少,加之撰史文人的民族偏见,未能真实地反映出瑶族先民的社会情况。而刘禹锡一系列赞颂瑶族先民风俗文化的作品,弥补了正史缺陷,对研究唐代瑶民社会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是一笔宝贵的民族学遗产。

另外,作为地方主官的刘禹锡,通过创作多篇反映瑶族民情风俗的诗歌,主动跟瑶胞交往,纠正了官员对瑶族的歧视,体现了其平等的民族观念,加强了瑶汉两民族的团结,为瑶族地区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连州位于粤、湘、桂三地交界,从秦汉到明清,一直是中原进入岭南的门户。随着刘禹锡的到来,连州“三省通衢”的优势进一步凸显。

刘禹锡与广州刺史、岭南节度使马总关系极好。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马总以所著《通历》十卷赠刘禹锡,刘禹锡作酬马诗六首,包括《酬马大夫以愚献通草》《酬马大夫登洭口戍见寄》等多篇。

刘禹锡主政期间疏浚扩充打造的海阳湖是唐代第一个岭南名园,是中原文化在岭南的典型载体和标志,在此期间广州、韶州的行政官员和风雅人士尽来连州游湖,其中马总曾数次到连州游览海阳湖园林。

后世考证,由于连州与连州两地行政长官加强了联系,广连在经济贸易上能互通有无,特别是在海盐方面,连州得到广州不少帮助。

五岭山脉的另一边,杨于陵被贬郴州刺史,刘禹锡亲赴郴州探望,随着两地情谊加深,中原一带的铁骑农具、农耕技术不断传入连州,进而在岭南推广。

并称“刘柳”的刘禹锡与柳宗元,当时分别在连州和柳州任职,二人交情深厚,柳宗元临终前,将自己的孩子和诗文稿件托付给刘禹锡。刘禹锡抚孤写书,行未竟之事,在其《祭柳员外文》中,如此写道:“誓使周六(柳宗元长子),同于己子”。

多年后,刘禹锡为柳宗元编纂了《唐故柳州刺史柳君集》。受刘禹锡言传身教的影响,柳宗元儿子柳周六与韩愈之孙韩绾中同榜进士,再谱老一辈的士林佳话。

刘禹锡与一众好友的往来,还直接惠及连州老百姓。连州曾现“罕罹呕泄之患”,刘禹锡心急如焚,好友湖南道州刺史薛景晦和柳州刺史柳宗元求教,请求寄来药方为民治病。

柳宗元曾亲自编纂《柳柳州救三死方》,寄给时在连州的好友刘禹锡;薛景晦也将自己所作的《古今集验方》十卷寄来。后来他将一些流传下来可信的、简便易行的药方,编成药剂医书《传信方》两卷,内含方剂50余方,涉及内、外、妇、儿、口腔、眼科等多科疾病。

实际上,很多人以为诗人只会写下绝美诗篇,并不一定知道刘禹锡也是一位良医,在他存世的很多诗歌都呈现出与医药相关的内容。

其自述,“愚少多病”“尔来垂三十年,其术足以自卫”。体弱多病的刘禹锡,曾多次拜访名医、广泛阅读医书,并“学切脉以探表候”,数十年持之以恒,遂成良医。

■活动聚焦

深入挖掘刘禹锡与清远的地域文化

依托刘禹锡这一重要的历史文化名人,立足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清远连州,南方日报地方新闻部组织精干力量,一年多来深入一线开展调查研究、多方寻访专家学者,挖掘呈现清远地域文化的“基因”。同时从媒体的角度出发,从手绘新媒体图片的方式入手,邀请权威医学专家对救民医书《传信方》进行解读,从古看今,溯古思今,古为今用,继承与弘扬古代医学智慧,希望使古药方焕发新光彩。

《刘禹锡与〈传信方〉》由南方日报出版社出版,全书分上、下篇,上篇讲述刘禹锡在连州兴文教、促发展、惠民生、传医著等传奇经历,深挖刘禹锡与岭南的不解之缘,促进广东传承与发展刘禹锡文化,助力文化强省建设;下篇邀请多位医学专家,对《传信方》进行重新解读,从咽喉疼痛、痢疾、寒咳、腰腿疼痛等如今依然常见的疾病治疗单方,探寻千年前古人的医学智慧。

■一线传真

清远各界人士热议《刘禹锡与〈传信方〉》

清远市老干部大学常务副校长潘伟认为,《刘禹锡与〈传信方〉》开本装帧雅致兼时尚,内容和形式相得益彰。行文流畅深入又浅出,学术与故事融为一体。古方今读传承且创新,良相共良医聚于一身。“古之岭南,今之粤、港、澳,民间都有广泛的中医基础,邀请受过现代医学教育的从医者,解读《传信方》,既是对中医智慧遗产的传承和传播,也是对传统中医文化的创新。”潘伟说。

社科专家、清远市社科联原主席、二级巡视员刘国华发言表示,刘禹锡在清远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他在连州重文兴教,挖掘中医中药,其豁达、大度、积极向上的处事方式更是极大地激励了世人。刘国华还提到,以刘禹锡为代表的清远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还大有文章可做,特别是从文史角度还有很多内容值得去深挖、去弘扬、去传承,未来希望继续加强这方面工作,助推清远文化强市建设。

“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连州市文联主席邱劲松对《刘禹锡与〈传信方〉》一书表示肯定。他说,连州是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2000多年的风雨沉淀淬炼出连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岭南文化和中原文化的碰撞交汇,繁衍了连州灿烂的文化。南方日报地方新闻部对刘禹锡在连州的传奇经历进行深入的挖掘整理,并邀请专家对《传信方》进行专业解读,让古药方重新焕发新的光彩。

清远市中医院鲜药工程研发中心办公室副主任甘国兴说,《传信方》为中医药的传承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许多方药在今天仍然具有应用价值。南方日报地方新闻部邀请专家学者进行“古方新解”,并将其中沿用至今的方药汇编成册,使其通俗易懂,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为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创新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记者】邓文燕 黄剑琴 陈国飞

【摄影】曾亮超

【策划】达海军

【统筹】刘秋宜

【作者】 邓文燕;黄剑琴;陈国飞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更多文章

  • 《刘禹锡与〈传信方〉》:弘扬岭南中医药文化,古方焕发新光彩

    历史解密编辑:南方新闻网标签:连州,广东,广州,桂阳,古方,中医药,刘禹锡与〈传信方〉

    南方网讯 《刘禹锡与〈传信方〉》由南方日报出版社出版。本书从讲述刘禹锡被贬清远连州期间的传奇故事入手,深度挖掘刘禹锡在岭南的贡献及其救民药方《传信方》,弘扬岭南中医药文化。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刘禹锡在连州”,主要讲述刘禹锡出刺连州期间逆境成诗、执政为民的史事;下篇为“《传信方》新解”,由权威专

  • “南豆”兑新书!在“南方+”把《刘禹锡与〈传信方〉》带回家

    历史解密编辑:南方Plus标签:南方,新书,广东,刘禹锡与〈传信方〉

    一对同样才高于世的“铁哥们”,却又同样一贬再贬、飘零半生、临终托孤,刘禹锡与柳宗元有着怎样的生死情谊?没有“连花清瘟”,唐朝如何治疗咽喉疼痛?芦荟美容除湿,这些功效古人千年前就知晓了?蛮荒僻陋的岭南连州,从一个进士都没有,到培育出广东唐代四分之北宋近三分之一的进士,刘禹锡做了什么?诗豪余音、岐黄新彩

  • 清远市关工委党史国史教育基地落户刘禹锡纪念馆

    历史解密编辑:连州市广播电视台标签:清远市,关工委,刘禹锡纪念馆,工作委员会,教育

    近日,清远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党史国史教育基地揭牌仪式在连州市刘禹锡纪念馆举行。该教育基地是连州市首个“清远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党史国史教育基地”。清远市关工委主任林文钊、常务副主任陈新,连州市关工委主任梁建辉,连州市工商联主席廖加战,连州市刘禹锡纪念馆馆长曹春生参加活动并一同为“清远市关心下一

  • 九拍大师兄安雨担任《薛涛笺社交秀》音乐制作人,并化身刘禹锡吟诵文人风骨

    历史解密编辑:九拍标签:薛涛,刘禹锡,薛涛笺社交秀,安雨,乐队,音乐

    “玉儿已逐金镮葬,翠羽先随秋草萎。唯见芙蓉含晓露,数行红泪滴清池。”这首诗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和西川李尚书伤孔雀及薛涛之什》。在昨天最新一期的《美好年华研习社》,九拍大师兄安雨再次用音乐创作征服了全国观众,担任《薛涛笺社交秀》的音乐制作人,并负责了打击乐部分的录制。另外,安雨化身唐代诗人刘禹锡,现场

  • 岳父出题:大禹孔子姬旦杜甫刘禹锡,女婿巧作联,竟成绝对

    历史解密编辑:停留花香标签:刘禹锡,杜甫,孔子,姬旦,大禹,岳丈

    #我在岛屿读书#明朝的时候,有翁婿二人,皆很有文采。两人常常在一起探讨学问吟诗作对。一日翁婿又聚在了一起,二人在花园中边走边谈。忽然一只狗跑了过来骑在了一棵枸杞树上撒尿。岳父见了笑着吟出了一联:枸杞树上狗骑树女婿听罢不住称好,见岳丈含笑看向自己,知道这是让他对下联,刚好有一只公鸡在花丛中捉虫子,两人

  • 刘禹锡拿自己的文章和韩愈相比,说“子长在笔,予长在论”,是“可笑不自量”吗? 孙琴安

    历史解密编辑:文汇报标签:韩愈,刘禹锡,柳宗元,孙琴,王应麟,杂说

    黄庭坚书刘禹锡竹枝词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刘禹锡入朝廷供职,与韩愈、柳宗元同在御史台任监察御史,三人朝夕相处,十分融洽。当时该部门人才济济,但一生爱才的韩愈却特别欣赏柳宗元与刘禹锡,曾有诗云:“同官尽才俊,偏善柳与刘。”也正因为有这份情谊,所以柳宗元、韩愈相继去世后,刘禹锡都写有祭文。在

  • 深入挖掘刘禹锡与清远地域文化 《刘禹锡与<传信方>》新书发布

    历史解密编辑:南方Plus标签:清远,广东,连州,诗人,唐朝,刘禹锡与<传信方>

    深入挖掘刘禹锡与清远地域文化 《刘禹锡与传信方》新书发布3月22日上午,由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主办的“诗豪余音 岐黄新彩”《刘禹锡与传信方》新书发布会在岭南书院(江心岛书院)举行。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日报社)副社长、副总编辑张俊华,南方+客户端副总裁、南方日报地方新闻部主任陈戈,清远市新闻办公室副主

  • 王叔文:领导大唐的永贞革新如昙花一现,累及刘禹锡和柳宗元等人

    历史解密编辑:嫋嫋故事会标签:王叔文,刘禹锡,柳宗元,永贞,宦官

    王叔文:革新非易事,累及刘柳身在我的印象中,凡改革的,就是正确的,因为这是在“史无前例”中,乃至一直延续至今的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而对那些改革或变法之人,自是崇敬满满,如秦之商鞅,宋之王安石。但有个改革变法之人却一直被官方少有提及,这便是“永贞革新”的领导人王叔文,虽说这是一次失败的改革,但那声

  • 陋室铭短短八十一个字,囊括十几种写作技巧,刘禹锡很厉害

    历史解密编辑:诗词原创火云标签:孔子,苔痕,诗人,唐朝,刘禹锡,陋室铭,诸葛亮

    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铭在古代诗一种刻于金石上的押韵文体,多用于歌颂功德或警戒自己,行文比较短小精悍。陋室铭,短短八十

  • 题目:刘禹锡的诗作“千淘万漉虽辛苦”的下

    历史解密编辑:上海华图标签:诗作,刘禹锡,莫言,孤城

    【导读】华图上海公务员考试网发布:题目:刘禹锡的诗作“千淘万漉虽辛苦”的下,详细信息请阅读下文!如有疑问更多资讯请关注上海华图微信公众号(shanghaiht),考试培训咨询电话:021-33621401题目:刘禹锡的诗作“千淘万漉虽辛苦”的下一句是()。A.莫言迁客似沙沉B.吹尽狂沙始到金C.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