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王叔文:领导大唐的永贞革新如昙花一现,累及刘禹锡和柳宗元等人

王叔文:领导大唐的永贞革新如昙花一现,累及刘禹锡和柳宗元等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嫋嫋故事会 访问量:964 更新时间:2024/1/21 10:24:27

王叔文:革新非易事,累及刘柳身

在我的印象中,凡改革的,就是正确的,因为这是在“史无前例”中,乃至一直延续至今的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而对那些改革或变法之人,自是崇敬满满,如秦之商鞅,宋之王安石。

但有个改革变法之人却一直被官方少有提及,这便是“永贞革新”的领导人王叔文,虽说这是一次失败的改革,但那声名震天下的王安石变法,不是也以失败告终的吗?

而且,为“永贞革新”所累的柳宗元刘禹锡等,俱是文学史上大名之人,按说应该对他们的这次改革之举大书特赞才对,是吧。

不过,史上对这王叔文的评价一直不高,他的画像和插图,感觉就如同秦时的赵高一般的模样,很是丑陋,说是奸臣的虽然不多,但把他归于小人一类的,那可就多了去了,如王夫之就说他是“以邪名古今”,而那冯梦龙就斩钉截铁地说:“叔文固憸险小人,此论自正。”

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我们常用的一般就是所谓“一分为二”之法则,忠奸难辨,虽说有人将他誉为“发起唐朝复兴最后一次机会”之人,但从感觉来说,至少负面评价远高于正面。

王叔文,越州山阴人,今浙江绍兴人,苏州司功出身,善围棋,曾任太子侍读,顺宗即位后,除盐铁转运使兼度支使,联合王伾、刘禹锡及柳宗元等人,推行政治改革,即“永贞革新”。

未及数月,顺宗李诵因身体不好,被宦官拥立太子李纯即位,是为宪宗,遵顺宗为太上皇,史称“永贞内禅”,王叔文先被贬为渝州司户,不久便被赐死,年53岁。

正史对王叔文的生平描述很少,只知道他的围棋下得很好,仅是司功出身,这是个掌管祭祀礼乐及学校和选举之类杂事的小官,但怎么说也是官而不是吏,是有功名之人才可担任的,而王叔文是否考过进士,则不得而知,《旧唐书》载其为“以棋待诏,粗知书,好言理道”,看来,他应该不是进士出身。

仅凭着一手好棋艺,便能进入太子府当“棋待诏”,又因“常为太子言民间疾苦”而获太子信任,继而作为太子亲信而入仕为官,还混得个风起云涌,这在历史上怕只有南朝的陈庆之可与之相匹。

一个“棋待诏”,就如同当年李白的“诗待诏”一样,不就是陪皇帝玩耍的弄臣嘛,按明智皇帝正常地的掌控,这政治同他们这类人是不会有什么关联的,而王叔文却就凭下得这一手好棋,在朝堂上弄出了好大的动静;但怎么看来也有点后世之高俅,以球技混出身的意味,让人感觉有些不爽。

但是,王叔文又似乎不仅仅是个陪着下棋玩之人,因为《旧唐书》还将其称为“侍读”,这可不是棋艺高就能为之的吧,至少还是个读书人吧,还要是个高级别的是方才能胜任。

而且,太子还常常同他谈论时政,并对他的见解很赞赏;《旧唐书》载为:“太子尝与侍读论政道,因言宫市之弊,太子曰:寡人见上,当极言之。”

这宫市的内涵想必大家应该都知道,因为白居易在《卖炭翁》中描述的便是这宫市,以前宫中所需物资是由专门机构采办,而正是到了这德宗时,改由太监办理,他们强取豪夺,俗称“白望”,进行的是最不要脸,最无赖,最残酷的交易,从而使得市人愤怒异常。

及太子即位后,当然要作用他所信任之人,而此时的李诵早已是一个风瘫的病人,卧病在床已久,他提拔了王叔文为支度使,就是替他掌管财政事务,另一位侍读王伾入主翰林,掌握皇家话语权,于是,在皇帝的支持下,王叔文根据职责内所看到的一些弊端,高调进行了改革。

平心而论,王叔文的所谓改革,同商鞅或王安石的变法和改革有着很大的差别,也许还达不到改革的程度,他只是想对他所管辖的范围内的弊端作一些修正,也仅限于一些经济内容,远不是治国方略或政治改良,是很局部的革新措施而已,用一个“永贞革新”来形容,有点夸大其辞了。

“永贞革新”的主要措施归结起来,就是废宫市、放宫女、逐贪官、收宦官兵权、减免赋税、免诸道进逢等几项,当然,在内容上还应该包括消减藩镇权力等等,不过,这些都是革新过程中的一些实际操作,不应该算在革新的条款之中。

由于皇帝病重,王叔文集团是只争朝夕,如后世光绪的 “百日维新”一般的激进,在短短的100多天时间内,便颁布起草了33项措施和三百多张草案,大有将朝廷多朝多代沉淀下来的弊端一举革除之态。

他一次性裁掉了太监宫女乐师近千人,这样就大大节约了开支,特别是罢宫市受到民众的欢迎,自条例颁布后,史称“市里欢呼,人情大悦”;他取消地方进贡,杜绝各级官员搜刮民脂民膏的借口;他加强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反对宦官专权。

他罢免了30多位贪官,还意欲撤换掌管禁军的首领,这就让整个旧有的既得利益者感到了危机,也引起了谁也惹不起的藩镇势力的不满,为日后革新的失败埋下了祸根。

当时的宦官集团手中掌握着禁军,也就是整个神策军系统的指挥权,历朝历代,“枪杆子里面出政权”都是颠覆不破的真理;并且皇亲国戚们也掌握有相当大的权力,这些权利在朝廷当中盘根错节,非常复杂。

而王叔文所倚仗的,都是一些新进的官员,热情高涨但政治敏感性却很低下,整个集团的力量同宦官的势力相比,完全不是在一个频道上对话,用个以卵击石来形容,当不为过。

宦官们先是逼着顺宗立李纯为太子,而王叔文恰恰又和西川节度使,就是那个同女诗人薛涛关系暧昧的韦皋闹翻,这让整个藩镇对王叔文集团抱有仇视心理。

韦皋,是一个根本不能得罪的人,他所掌控的四川,从实力上来说,完全可以同河北三镇相匹敌,是一个随时可以成为高度自治的藩镇;而他本人有个特点,就是对皇帝是特别地忠心,也愿意同王叔文集团交好,本来是可以作为援手来共同成就大事的。

就是这样一个本来可以成为同一个阵营中战友的这,生生地被王叔文以一个“没名堂”的缘由而分道扬镳,将其推向敌对阵营,这也可以看出这以文士为中心的改革集团,缺乏基本的政治智慧。

后来,各地手握兵权的节度使们同宦官们里应外合,遥相呼应,逼顺宗禅位为太上皇,宪宗李纯即位;而得不到皇帝支持的王叔文们,瞬间被强大的对手辗压,成为任人宰割的对象。

王叔文先是被贬,然后遭赐死,王伾被贬后病亡,而柳宗元和刘禹锡等骨干力量,均被逐出京城,贬去边远州县闲置,且“永不量移”,这便是史上有名的“二王八司马”事件,“永贞革新”在轰轰烈烈开始的148天后,悲情谢幕。

“永贞革新”的参与者中有刘禹锡和柳宗元,这二人因诗文太有名而被后世列入文学家的范畴,于政治上俱是一笔带过,完全地不作评价。

柳宗元的个性应该是稍稍有些懦弱,被贬后便是一路地愁苦,始终以“孤舟蓑笠翁”的情怀,用他的《永州八记》等绝世之名文,记载了一个伟大而寂寞的心灵。

倒是这刘禹锡很是不服气,他从来也没有承认过自己有什么不是,一世傲骨,如同一个打不死的小强,一直是高歌“前度刘郎又重来”,至死不悔,而且他对王叔文亦是没有任何的抱怨,评价一直很高,他说道:

“叔文实工言治道,能以口辩移人。既得用,自春至秋,其所施为,人不以为当非。”

怎么说这刘柳一众都是些书生,在你死我活的朝廷争斗中,他们是只有一腔热血而全无政治谋略,说得不客气,就是一群书呆子,“百无一用是书生”,这看起来“高大上”,自诩“曰管,曰葛,曰伊,曰周”的人,其实是根本不能成大事的。

王叔文在历史上的面目很是模糊,史书上甚至连他的字号都没记载,我觉得肯定是刻意而为之,他是由皇帝的玩伴最后能主持一朝的革新,这怎么说都是一件很奇葩之事。

这至少能说明两个问题,一个是皇帝由于对他的逐渐了解而逐渐地信任,并委以重任;再有就是这王叔文是个愿意为朝廷做点实事的人,而不是那种倚仗皇帝宠信,为非作歹,穷奢极欲之人。

后世对王叔文的不耻,无非是他借着皇帝的信任,卖官鬻爵,收受贿赂,暗组同党,当时很多的官员对其是很抵制的,那后来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就很鄙视王叔文等人滥用职权,更多的是称病不朝,而如韩愈等人对他的所作所为也很是不满。

其实,卖官也好,收钱也罢,王叔文的目的只有一个,用钱去打通各种关节,收买人心,来为其效命,他一个没有根底之人,不服之人多多;至少,我们无论从正史或野史上,没有看见他花天酒地,鱼肉百姓的记载吧,当然,你把这归为王叔文的私德有问题,也无不可。

王叔文大权在握时也很是张扬,这是他个性使之然还是小人得志我不知道,但史书是将其归于后者,如《旧唐书》说他是:“乘时多僻,而欲斡运六合,斟酌万几;刘、柳诸生,逐臭市利,何狂妄之甚也!”,看,连着刘禹锡及柳宗元这些人,也一并弄臭了去。

而在宋祁和欧阳修等人所写的《新唐书》中,对他的评价也很差,“叔文沾沾小人,窃天下柄,与阳虎取大弓《春秋》书为盗无以异。宗元等桡节从之,徼幸一时,贪帝病昏,抑太子之明,规权遂私。”有这些大佬级人物的评价,这王叔文看来是永世不得翻身了。

在这众多的评价中,我觉得蔡东藩说得很精准,“王叔文非真无赖子,观其引进诸人,多一时知名士,虽非将相才,要皆文学选也。”所以,我觉得,王叔文至少还是有些个人魅力的,不然如何刘柳一众能死心追随,但是,靠着这一帮文士要想成事,岂非梦乎。

“永贞革新”如昙花一现般地迅疾而终,后世看这一事件,就如同一出闹剧一样,加上对王叔文个人声威及私德的欠缺,没几人愿意提及这来去如风所谓改革,所以,也忘却了他们针砭时弊,力整朝纲的初心,想来也让人痛心。

标签: 王叔文刘禹锡柳宗元永贞宦官

更多文章

  • 陋室铭短短八十一个字,囊括十几种写作技巧,刘禹锡很厉害

    历史解密编辑:诗词原创火云标签:孔子,苔痕,诗人,唐朝,刘禹锡,陋室铭,诸葛亮

    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铭在古代诗一种刻于金石上的押韵文体,多用于歌颂功德或警戒自己,行文比较短小精悍。陋室铭,短短八十

  • 题目:刘禹锡的诗作“千淘万漉虽辛苦”的下

    历史解密编辑:上海华图标签:诗作,刘禹锡,莫言,孤城

    【导读】华图上海公务员考试网发布:题目:刘禹锡的诗作“千淘万漉虽辛苦”的下,详细信息请阅读下文!如有疑问更多资讯请关注上海华图微信公众号(shanghaiht),考试培训咨询电话:021-33621401题目:刘禹锡的诗作“千淘万漉虽辛苦”的下一句是()。A.莫言迁客似沙沉B.吹尽狂沙始到金C.黄

  • 小学生指出《陋室铭》一处错误,家长有点懵圈:刘禹锡真的错了?

    历史解密编辑:生活磁场标签:刘禹锡,陋室铭,孔子,诸葛亮,岳阳楼记,滕王阁序

    当了十几年一线老师,笔者有一个十分深刻的体验:永远不要忽视孩子们找错的能力。指出老师上课时的口误,以及黑板上的错别字,对他们来说已经是小菜一碟了。如今,很多孩子找错都已经找到课本上了。石鼓路小学6年级的小郑,找出了数学课本上的一次错误。原来在他们用的苏教版教材中,出现了用小数点形容人数的问题。书上有

  • 白居易写《板桥路》,刘禹锡将其“改”为七绝,明朝学者奉为神品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信箱标签:白居易,刘禹锡,板桥路,元稹,柳枝词,王夫之

    俗话说得好: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当我们在文章的“思想”层面上难以取得突破的时候,就会在文章的“表达方式”上面下功夫。比如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就把白居易的一首七古,改成了自己的七绝,明朝大学子杨慎、胡应麟将其奉为神品。一、《板桥路》与《柳枝词》赏析《板桥路》是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下面是

  • 快看!这个公园树上结了刘禹锡诗里的果

    历史解密编辑:武汉广播电视台标签:春桃,采摘,结子,唐朝,诗人,刘禹锡,桂花树

    通讯员 熊志强“莫羡三春桃与李,桂花成实向秋荣”,这句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句中说的桂花果实,大家在现实生活中见过吗?估计很多人都会一脸懵:桂花树还会结果吗?今天,记者带着疑问来到小南湖公园,你别说,还真发现了这种神秘的果实。桂花树的果实一般都不大,长约两厘米左右,呈椭圆形,像一串串紫葡萄挂在树上的。而

  • 如何读懂“诗豪”刘禹锡?专家:加强其与岭南文化的关系研究

    历史解密编辑:南方Plus标签:刘禹锡,诗豪,学术研究,文学研究,岭南

    日前,刘禹锡与中唐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广州大学举行。本次研讨会由广州大学人文学院、中国刘禹锡研究会、学术研究杂志社、广州大学粤港澳大湾区语言服务与文化传承研究中心联合举办。来自多地的70余位专家学者相聚线上线下,围绕“诗豪”刘禹锡的生平、文学成就等展开探讨。刘禹锡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

  • 瀛奎律髓24·卷7风怀类,女婢私奔,白居易刘禹锡作诗唱和

    历史解密编辑:老街味道标签:刘禹锡,白居易,瀛奎律髓,李商隐,唐昭宗,方回

    前言今日欣赏方回《瀛奎律髓》第七卷:风怀类,方回解释说:晏元献《类要》有《左风怀》《右风怀》二类,男为左,女为右,今取此义以类。凡倡情冶思之事,止于妓妾者流,或记辞寓讽,而有正焉,不皆邪也。其或邪也,亦以为戒而不践可也。晏殊的《类要》中根据男女角度不同,有左右风怀的分类。 风怀诗多写男女之间情事,但

  • 《长安客》| 刘禹锡与柳宗元:诗人的旅途

    历史解密编辑:小九讲健康标签:元稹,裴度,宋朝,刘禹锡,柳宗元,长安客,白居易,散文家,千古名句

    永州治所零陵(今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与朗州治所武陵(今湖南省常德市)距离并不远,难兄难弟。柳宗元写的是“我今误落千万山,身同伧人不思还”,刘禹锡写的却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在城墙拐角的更鼓楼边建了一栋竹楼,地偏人远,空乐鱼鸟。京城有人想叫他痛苦,

  • 一天一首古诗词唐诗,刘禹锡《咏红柿子》

    历史解密编辑:城市种菜小白标签:刘禹锡,咏红柿子,庄子,唐诗,诗人

    《咏红柿子》【唐】刘禹锡晓连星影出,晚带日光悬。本因遗采掇,翻自保天年。译文拂晓时分,它连着星光的影子一起出现;夜幕降临,它又带着日光的余晖悬挂枝头。本来因为遗漏而没有被人采掇,反而能够自己保住了天年,也是一件幸事。注释采掇:采摘。天年:是我国古代对人的寿命提出的一个有意义的命题。天年,就是天赋的年

  • 刘禹锡很著名的一首诗,语文课本常客,仅有4句却让人感伤不已

    历史解密编辑:沉醉古诗文标签:刘禹锡,孙吴,西塞山怀古,长安,西塞山

    公元824年,是唐穆宗长庆四年。这一年,唐朝著名诗人,也是我们的老朋友刘禹锡又被调官儿了。这次,是从夔州(治今重庆奉节)刺史改成和州(治今安徽和县)刺史。从重庆到了安徽,毕竟离中原还是近了一点。但对刘禹锡来说,他心中能够施展拳脚的地方,就只有一处:长安。没去到长安,哪里都是他乡。带着这种想法以及对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