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陋室铭短短八十一个字,囊括十几种写作技巧,刘禹锡很厉害

陋室铭短短八十一个字,囊括十几种写作技巧,刘禹锡很厉害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诗词原创火云 访问量:3165 更新时间:2024/1/15 5:34:34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铭在古代诗一种刻于金石上的押韵文体,多用于歌颂功德或警戒自己,行文比较短小精悍。陋室铭,短短八十来个字,却包括各种写作技巧。铺陈对比,层次递进,发人深省。刘禹锡以此文托物言志,通过对比来形容陋室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主旨,虽有自夸之嫌,但其借陋室之名行歌颂道德品质之实,表现出陋室主人自身的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但从文章引申开来,细细研读,其内涵并不仅限于陋室主人本身情操。而是可以涵盖他人人生哲理,凡看事情不能只看表面,应透过现象看其背后的本质。

比如开篇两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不直接写陋室如何陋,而先以山水起兴。山可以不用高,水可以不在深,只要有了仙龙就可以出名。以此顺理成章的引出居所虽然简陋,但却因主人的有“德”而“馨”。

这句山水描写的文字相当浅显,但浅显的文字背后却大有人生哲理。山水或万物本身无其他妙处,但是因为有另外的事物对其影响,从而产生名气或另外深远影响。这句包含对人生的劝诫意味相当明显。

在写法上是从此及彼,有借力打力的感觉,可谓作者匠心独具。以仙龙点睛山水,亦仙气出尘之感,再用“斯是”两字强调陋室,“惟吾”转折语气加重,聚焦在主旨“德馨”上,以此点明题意。也反面点出了陋室其实不陋,原因是德馨二字。陋的或是类似山水这样的表面罢了。

刘禹锡写到此处都是一气呵成,在气脉上层次递进的。在点出本文的主旨后,气脉到这里顿了一顿。为何“惟吾德馨”?并不是作者说了我德高望重,就是德高望重。所以,行文来到这里做了个总结。读者要是不信呢?所以,这一句停顿下来,给后面留出空间。后面即是对这一句展开论证描写。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句是对前面陋室的描写。用外在客观的景物来给读者强烈的感官刺激,这确实是陋室。以“上”“入”两个动词动态描写苔痕、草色无所顾忌的登堂入室,从而承托出室的陋。画面具体而形象,有拟人成分。苔痕草色都欺负室主人了。但是,陋室真的陋吗?作者在这里留下一个包袱给读者,令读者有强烈往下探究的欲望。

如果说本文的一到三句是一种铺垫,那么四到七句则进入了真正的对抗。作者以诗一般优美的语言展示了自己的情操,同时,也对现实势利红尘进行了鞭挞。

四到七句采用了对仗排比,层次递进的叙述方式进行刻画。虽然居所简陋不堪一提,但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来往的、交往的都是有学问的人,都是博学高雅的人士。简陋的只是外在,高雅才是内涵。

地方虽很简陋,但简陋不妨碍弹素琴(简朴淡雅的琴,不用什么高贵名利之琴),可以读佛道经籍。可以自由自在,可以无拘无束,可以不用顾忌世俗礼仪。

这里没有世俗官场的靡靡丝竹之音,也没有处理官府文书的劳碌身形。这句进一步的拓展深入说明,陋室陋的不是房间本身,而是摒弃的红尘熙攘、世俗名利。陋的这些人世间的丑陋恶俗。

如果文章写到这里,应该差不多可以结束了。因为作者的意图已经很清楚了,也围绕着这个意图刻画的也已很到位。如果这样,那么本文也就是显得相当普通,必须要有一个有力总结,才能更具劝诫警示意味。

作者以两个四字句的典故来做自我心态总结,一种类比暗喻的写法来回扣前面排比刻画。“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里借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作类比。不但做类比,而是隐约映射自己本身。或以两人为自己的楷模,希望自己也能和他们一样拥有高尚的德操。

刘禹锡这样写还有另一层深意,即诸葛亮当年在卧龙岗草庐隐居,是待明主而出山的,虽隐居而有壮志。而扬雄呢?虽是官居上品,但淡薄于功名富贵,潜心修学之士。并且他对于官职的起起落落与对金钱淡泊处世之态,一直是后世的典范。

作者引用此二人之意,想要表达的意思是:荣辱不惊、处危不屈、坚守节操。既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又想逢明主一展抱负,若无明主,也甘于平淡的那种志向。结合刘禹锡当时官场的起起落落,这种矛盾心态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

其实,一般人写到这里,以两个古人典故总结回应也很有力度了。但还不够,作者再以“孔子云:何陋之有?”,引古人之言, 进一步收束全篇, 说明陋室“不陋”。尤其这种契合度很高的圣人名言来反问收束,情感强烈。用圣人肯定的操守来规范要求自己,这也是室主人对自己的道德品质的最高要求。

这样的结句,不说其中的内容是何种意思,但结合题意,却是妙手天成。因为封建礼教是以儒家的道德标准为最高道德标准的,孔圣人的肯定,也就为他道德品质的论注下了最好的定论。论文当有论据,而引孔圣人言作为论据,无疑在当时是最好的论据,充分而不可辩驳,具有强烈的劝诫与警示作用。这样才是一篇真正意义上自我诫勉的铭文。

陋室铭篇幅虽小,文字很少,但章法非常严谨。环环紧扣,步步推进,而且舒缓有序,张弛有据。最后引用古圣人的一个反问来收束全篇,无可辩驳的印证作者陋室不陋的观点。这种写法,何尝不可以运用到诗词创作上呢?道理是相通的。不直接说观点,而是从正反面的摆情景事实,由读者自己领会主旨。

万物道理相通,学文章也是,故此做一个陋室铭的章法解说,希望有帮助。

更多文章

  • 题目:刘禹锡的诗作“千淘万漉虽辛苦”的下

    历史解密编辑:上海华图标签:诗作,刘禹锡,莫言,孤城

    【导读】华图上海公务员考试网发布:题目:刘禹锡的诗作“千淘万漉虽辛苦”的下,详细信息请阅读下文!如有疑问更多资讯请关注上海华图微信公众号(shanghaiht),考试培训咨询电话:021-33621401题目:刘禹锡的诗作“千淘万漉虽辛苦”的下一句是()。A.莫言迁客似沙沉B.吹尽狂沙始到金C.黄

  • 小学生指出《陋室铭》一处错误,家长有点懵圈:刘禹锡真的错了?

    历史解密编辑:生活磁场标签:刘禹锡,陋室铭,孔子,诸葛亮,岳阳楼记,滕王阁序

    当了十几年一线老师,笔者有一个十分深刻的体验:永远不要忽视孩子们找错的能力。指出老师上课时的口误,以及黑板上的错别字,对他们来说已经是小菜一碟了。如今,很多孩子找错都已经找到课本上了。石鼓路小学6年级的小郑,找出了数学课本上的一次错误。原来在他们用的苏教版教材中,出现了用小数点形容人数的问题。书上有

  • 白居易写《板桥路》,刘禹锡将其“改”为七绝,明朝学者奉为神品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信箱标签:白居易,刘禹锡,板桥路,元稹,柳枝词,王夫之

    俗话说得好: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当我们在文章的“思想”层面上难以取得突破的时候,就会在文章的“表达方式”上面下功夫。比如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就把白居易的一首七古,改成了自己的七绝,明朝大学子杨慎、胡应麟将其奉为神品。一、《板桥路》与《柳枝词》赏析《板桥路》是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下面是

  • 快看!这个公园树上结了刘禹锡诗里的果

    历史解密编辑:武汉广播电视台标签:春桃,采摘,结子,唐朝,诗人,刘禹锡,桂花树

    通讯员 熊志强“莫羡三春桃与李,桂花成实向秋荣”,这句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句中说的桂花果实,大家在现实生活中见过吗?估计很多人都会一脸懵:桂花树还会结果吗?今天,记者带着疑问来到小南湖公园,你别说,还真发现了这种神秘的果实。桂花树的果实一般都不大,长约两厘米左右,呈椭圆形,像一串串紫葡萄挂在树上的。而

  • 如何读懂“诗豪”刘禹锡?专家:加强其与岭南文化的关系研究

    历史解密编辑:南方Plus标签:刘禹锡,诗豪,学术研究,文学研究,岭南

    日前,刘禹锡与中唐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广州大学举行。本次研讨会由广州大学人文学院、中国刘禹锡研究会、学术研究杂志社、广州大学粤港澳大湾区语言服务与文化传承研究中心联合举办。来自多地的70余位专家学者相聚线上线下,围绕“诗豪”刘禹锡的生平、文学成就等展开探讨。刘禹锡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

  • 瀛奎律髓24·卷7风怀类,女婢私奔,白居易刘禹锡作诗唱和

    历史解密编辑:老街味道标签:刘禹锡,白居易,瀛奎律髓,李商隐,唐昭宗,方回

    前言今日欣赏方回《瀛奎律髓》第七卷:风怀类,方回解释说:晏元献《类要》有《左风怀》《右风怀》二类,男为左,女为右,今取此义以类。凡倡情冶思之事,止于妓妾者流,或记辞寓讽,而有正焉,不皆邪也。其或邪也,亦以为戒而不践可也。晏殊的《类要》中根据男女角度不同,有左右风怀的分类。 风怀诗多写男女之间情事,但

  • 《长安客》| 刘禹锡与柳宗元:诗人的旅途

    历史解密编辑:小九讲健康标签:元稹,裴度,宋朝,刘禹锡,柳宗元,长安客,白居易,散文家,千古名句

    永州治所零陵(今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与朗州治所武陵(今湖南省常德市)距离并不远,难兄难弟。柳宗元写的是“我今误落千万山,身同伧人不思还”,刘禹锡写的却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在城墙拐角的更鼓楼边建了一栋竹楼,地偏人远,空乐鱼鸟。京城有人想叫他痛苦,

  • 一天一首古诗词唐诗,刘禹锡《咏红柿子》

    历史解密编辑:城市种菜小白标签:刘禹锡,咏红柿子,庄子,唐诗,诗人

    《咏红柿子》【唐】刘禹锡晓连星影出,晚带日光悬。本因遗采掇,翻自保天年。译文拂晓时分,它连着星光的影子一起出现;夜幕降临,它又带着日光的余晖悬挂枝头。本来因为遗漏而没有被人采掇,反而能够自己保住了天年,也是一件幸事。注释采掇:采摘。天年:是我国古代对人的寿命提出的一个有意义的命题。天年,就是天赋的年

  • 刘禹锡很著名的一首诗,语文课本常客,仅有4句却让人感伤不已

    历史解密编辑:沉醉古诗文标签:刘禹锡,孙吴,西塞山怀古,长安,西塞山

    公元824年,是唐穆宗长庆四年。这一年,唐朝著名诗人,也是我们的老朋友刘禹锡又被调官儿了。这次,是从夔州(治今重庆奉节)刺史改成和州(治今安徽和县)刺史。从重庆到了安徽,毕竟离中原还是近了一点。但对刘禹锡来说,他心中能够施展拳脚的地方,就只有一处:长安。没去到长安,哪里都是他乡。带着这种想法以及对朝

  • 洛阳凭什么吸引众多大官文人前往?白居易还和刘禹锡组团吃喝玩乐

    历史解密编辑:旧闻故史标签:白居易,刘禹锡,洛阳,元稹,唐玄宗,李白

    影视剧中的洛阳城《风起洛阳》的开播着实再让神都洛阳火了一把。那些气吞八荒的雄伟建筑彰显着帝都威严,而那些花样繁多的娱乐活动,为这座古老城市平添了一份浪漫与活泼。你是否梦过化身少年轻舟快马,留恋洛阳酒肆,和诗人解龟换酒,与胡姬歌弹胡笳。上元节趣看花灯,坊市中斗鸡赛狗……一、园林宴游篇隋朝仁寿四年,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