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武则天时期,宰相裴炎被武则天以谋反罪所杀,斩于洛阳都亭。后世不少人都认为裴炎死得有点冤,可是在小编看来,裴炎死的一点都不冤,甚至是罪有应得。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裴炎,字子隆,年轻时勤奋好学,曾经在弘文馆苦学不辍十年,对《左传》等书籍研究透彻。在参加科举考试后,以明经及第,被委以濮州司仓参军一职,而后又任御史和起居舍人。
此后的裴炎,开启了平步青云之路,调露二年,裴炎升任黄门侍郎,加授同中书门下三品,成为宰相。永淳二年,随着唐高宗病重,裴炎又力挺武后上台,被授予中书令,成为了真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
光宅元年,御史崔祭曾经向朝廷弹劾裴炎,称裴炎身为顾命大臣,不思讨逆却要让太后还政于皇帝,因此有谋反之心。武则天听罢觉得有理,遂将裴炎下狱,最后查抄其家产将其斩首。武则天仅仅是听了一句弹劾之言,便要了裴炎的命,裴炎究竟冤不冤?
《朝野佥载》中曾经记载过这样一件事,当时的徐敬业要起兵造武则天的反,随即想拉拢身为宰相的裴炎为内应,于是并让著名的才子骆宾王编了一首童谣在洛阳散播:“一片火,两片火,绯衣小儿当殿坐”。
该童谣一度传到了裴炎的耳朵中,随即他便找到骆宾王帮自己破解,果如自己所料,所谓的两片火正是炎字,而绯衣正是裴字,此语让裴炎造反的决心瞬间增强,便决定与徐敬业合谋一处。
徐敬业起兵后,朝廷拦截到一封来自裴炎给徐敬业的信,信中内容只有两个字“青鹅”,青是十二月,鹅拆解为我自与,表明裴炎要在十二月于城中作为内应,正是这封类似于字谜一样的信,才让裴炎引来杀身大祸。
以上两件事,虽说是传闻野史,但也并非空穴来风。裴炎所作所为,也算是罪有应得,他究竟有没有反意呢?答案是:有,而且还极大。
公元681年,大唐帝国的大将裴行俭率军讨伐突厥大获全胜,逼迫劝降了突厥可汗阿史那伏念。此时的阿史那伏念已经投降,可裴炎却怕裴行俭立功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便上书朝廷要杀死阿史那伏念,最终阴谋得逞,使得自己地位得以保全。此事就能说明裴炎的狡黠与自私,甚至为了私欲不择手段。
同样,在唐高宗病重时,裴炎居然顶着百官的压力力推武则天,原因就是他认为武则天为一介女流之辈,会任凭自己的摆布。可惜,他却打错了如意算盘,武则天的雄才大略甚至可以与唐太宗媲美。
眼见着武则天的权力越来越大,裴炎身感危机,便想着推翻武后,将政权交由李旦,以便自己能够再次左右朝政。武则天曾一直想去龙门巡游,裴炎便想借着这个机会将武则天以武力扣押。只可惜天公不作美,从这之后一连多次下大雨,武则天也没有出宫的机会,导致裴炎的计划落空,最终被武则天反制。
综合以上情况来看,裴炎的心理和行为,的确是不轨之臣的典型代表,武则天不杀他简直对不起裴炎那颗造反的心,所谓多行不义必自毙,这句话放在裴炎身上,实在是太贴切不过了。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