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字梦得,因诗风豪爽奔放,被后世之人誉为“诗豪”。
刘禹锡的性格,和他的诗句一样,同样是充满了“江湖气”。
比如贬官10年后,刘禹锡被召回京,游玄都观,作诗讽刺当朝新贵: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于是,刘禹锡再次被贬,这次更惨,13年后才回来。
然而……
回来后,倔强耿直的刘禹锡《再游玄都观》,提笔写下了: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简单释义就是:我刘二十八又回来,你们能拿我怎样?
也正是因为这种“直男”属性,导致刘禹锡前半生仕途不顺,可是他很乐观,从来都没后悔过自己的这种行为。
第一次与白居易在洛阳会面时,白居易作诗安慰他,替他抱不平,刘禹锡杯酒释清愁,写下了: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这首诗,把刘禹锡的达观、通透展现得淋漓尽致。
最重要的是,刘禹锡还很讲义气,“八司马”事件后,柳宗元两度和他一起被贬,最后一次分别的路上,刘禹锡连赠了柳宗元三首诗。
之后,柳宗元临终托孤,将自己的子女交给刘禹锡照顾,刘禹锡视为己出,一直把孩子抚养成人。
刘柳之情,也成为了千古美谈。
他的《陋室铭》作于和州,“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在官场的地位直线下降,于是和州知县便故意刁难他。按规定,县衙应分给他三间三厢的官舍,可知县却把他安排在江边一个很偏僻的地方。
刘禹锡倒也不生气,还高兴地在门板上写下: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知县知道后很生气,便命令衙役把他的住处安排到了城北,房子也减到了一间半,刘禹锡依然不计较,又在门板上写下了: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这次知县就更生气了,直接把他调到县城中部,只给半间房子,空间小得只能容下一张床。这一次刘禹锡没有忍,愤笔写下了千古名篇《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文成,他请人刻在了石碑上,直接摆在了县衙门口,于是知县彻底服了,此后对刘禹锡恭恭敬敬,不敢再造次。
面对中唐时期朝廷复杂的争斗形势,刘禹锡还写了一首怀古诗,以讽刺朝政,于是也成了经典。这首诗题为《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还有《秋词二首》,同样是古今绝唱: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他在《赏牡丹》中写: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借这首诗,刘禹锡表达了自己不趋炎附势的文人骨气,并且他把这种为官原则贯彻了一生。
他的《浪淘沙》九首,可谓是震古烁今,满篇都是佳句: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他还有同样著名的《竹枝词》九首,每一首都脍炙人口:
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
凭寄狂夫书一纸,家住成都万里桥。
其实刘禹锡还是个著名哲学家,他的《天论》三篇具有很强的“唯物主义”倾向,在这一点上,他要比柳宗元更进步,这也是他后来能与裴度、白居易成为好友的主要原因。
因为“永贞革新”前,他所在的王叔文阵营,与宰相武元衡、裴度是对立面,某种程度上算是政敌。
不同的是,他们的政见相同,都是为了削弱藩镇和宦官的势力。
王叔文是激进派,擅权谋,当初也曾拉拢过武元衡,只是被武元衡拒绝了。所以刘禹锡、柳宗元被贬官那么久,没有得到重用,和武元衡在位有很大关系。
后来,武元衡和裴度一起遭到李师道暗杀,武元衡当场被刺死,裴度受重伤,刘禹锡也逐渐看清了朝廷内部的局势,故最终受到裴度保护,成为了莫逆之交。
晚年,白居易和刘禹锡同隐洛阳,经常到裴度府上喝酒吟诗,日子过得很是轻松惬意,他和白居易算是唐朝少有的,能够善终的人,都活到了70多岁。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两句诗,就是刘禹锡晚年劝慰白居易的,在性格上,他一直比白居易更乐观、更豁达。
而白居易晚年也写过“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两句诗是赠给刘禹锡的堂哥刘禹铜的,即刘十九,可见他们的关系都非常好。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何况刘禹锡还有柳宗元、韩愈、白居易、裴度这么多至交好友,而这一切都跟他豪爽的为人有关。
所以,做人终究是得大气一点,向“诗豪”刘梦得致敬!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