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诗人中,要说狂,首先想到的一定就是李白,或许是李白的名声太过于响亮,竟以至于贺知章的狂却时常被人们忘却。要知道李白曾有诗云: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他自称四明狂客。贺知章是一位唐代著名的诗人、书法家,而且不同于其他文人的落魄,他一路青云直上顺风顺水的做到了三品大员,而且活到了86岁的高龄,实属不凡!
唐玄宗天宝二年十二月,贺知章辞官,请求还乡为道士,那时他已年逾八十。天宝三年正月,贺正式启程回乡,唐玄宗命左右丞相以下百官到长安长乐坡为他饯行,各作诗送之。玄宗特赐鉴湖剡溪一曲,贺知章作了这首《采莲曲》。
《采莲曲》
贺知章 〔唐代〕
稽山罢雾郁嵯峨,镜水无风也自波。
莫言春度芳菲尽,别有中流采芰荷。
译文:
会稽山上的雾气散了,显露出高峻的山体和葱郁的草木,明净的水面上没有风也起了水波。别说春天已经结束花草都凋谢完了,另有人在水流中央采摘菱叶和荷叶呢。
首两句“稽山罢雾郁嵯峨,镜水无风也自波”,夸的是自己家乡美。美丽的会稽山,云遮雾绕,当太阳出来,迷雾散尽,只见满山郁郁葱葱,露出了高峻挺拔的雄姿;澄清的镜湖水,波光粼粼,即使无风,也会荡起微澜,令人胸襟无限开阔。
弦外之音,这两句也不排除作者另有所指。在宦海沉浮五十余载的诗人,也可能将稽山雾和镜湖水比喻为朝廷的政治斗争,诡异莫测和无风自波。
后二句“莫言春度芳菲尽,别有中流采芰荷”。“春度”,即春天已经逝去。“芳菲”,原指花草,这里指春天的百花。“芳菲尽”,表明春天已经逝去。依常理而言, “芳菲尽”之时,春天逝去,一年之中最为美好的季节已经过去了。而春天的逝去,则意味象征人类勃勃生机的季节已经成为过去。
对于心理细腻、感情脆弱的封建文人来说,常常会引发他们强烈的惜春伤时之感;可是,贺知章却能独拔于流俗之外,在大好春光逝去的境况下,仍能发现大自然中蕴含的新的美好的事物。因此,才会有末句的昂扬之语:“别有中流采芰荷。”换言之,春天已经无可挽回的逝去了;但是,夏日于镜湖中流泛舟采莲仍然是令人赏心悦目之事。 “芰荷”,即菱角与荷花,此指菱角。
贺知章的七绝一向很有特色,这首小诗亦是如此。诗中处处洋溢着作者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朝气与活力。诗人以这首《采莲曲》告诉人们:仕途给你富贵,宦海深藏风险。除此之外,若你投身大自然的怀抱,则可享受到完全不一样的山水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