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的宿命
历史似乎是有宿命论的,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了反秦的第一场战争,但最后摘桃子的却是刘邦和项羽;
西汉末年绿林赤眉发动起义结果最后获得天下的则是幸运儿刘秀;
位面之子刘秀
东汉末年黄巾军大起义,笑到最后的人是忍者司马家族;
轰轰烈烈的瓦岗寨也不过是为了李渊父子做嫁衣罢了......历史给人类唯一的教训就是,人类永远不会吸取历史的教训。
因此才会有那句“秦人无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矣”。
作为大唐掘墓人的黄巢也难以逃出这个历史的怪圈,起义,流窜,诈降,逃跑,再流窜,再诈降,周而复始,最终由弱变强,由淮河北上攻入东都洛阳,进而取得长安,实现冲天香阵透长安的少年报复。
掘墓人黄巢
再以后就是俗套的剧情,沉迷享乐,不思进取,肆意挥霍,浪费良机,最终,被各路军阀绞杀,为河东沙陀贵族李克用与曾经的小弟朱温做了嫁衣,结束了自己这颠沛流离却又轰轰烈烈的一生。
二、为家族荣耀而战
记得最近热播的电视剧《人世间》有一句台词令人印象深刻,“孝顺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养口体,另一种则是养心智。”所谓的养口体就是伺候在父母身边照顾好父母的衣食住行。
而养心智则是远走高飞,为了父母和家族的荣耀不断奋斗。而黄巢,显然是后者。
黄巢的家族是以贩卖私盐起家。这部发家史,显然是要拜安史之乱所赐。
安史之乱以后,国家的财税体系逐渐崩塌。方便管控且是人民必须品的食盐则成了克以重税的最佳物品。
因此,唐肃宗以后的历代帝王都将食盐看成是重要的敛财手段。食盐的价格自然节节攀升,最终让普通的百姓难以负担。
唐肃宗
因此,大盐商加私盐贩子黄氏家族开始崛起。然而,实现了财务自由的黄氏家族的长辈们自然要考虑到洗白的问题,毕竟贩卖私盐在唐朝绝对是砍头的行当,见不得光。
再说,在那个士农工商的时代,商人社会地位也普遍不高。我们不妨翻开唐朝的史书,虽然在晚唐,平民的进士录取率有了很大提高,但是想要得到高官还是需要多代人的积累。五世为相绝不是一个夸张词。而黄巢,就被家里人给予了厚望。
为官的这一代就从黄巢同学这开始吧!而一旁的黄巢同学早已骑上了他那匹高头大马,昂首挺胸的迈进长安。开启了为家族养心智的艰苦历程。
三、坎坷的科举之路
毫无疑问,科举发端于隋唐,但是成熟于宋明。而相比于竞争激烈的宋明来说,唐朝的难度要相对大的多。
作出“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唐朝著名诗人孟郊学富五车,蹉跎一生,不断在科举考试中落第,最终在46岁那年终于榜上有名,才有的那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那么为什么唐朝招考为什么这么难呢?第一,录取数量少,相比于宋明一次招考三五百人不同,唐朝进士科每次招考人数只在30人左右,甚至唐玄宗时期还有一次是0招考。
第二,考试的公平性存疑,与宋代考试糊名不同,唐代的科举是不糊名的。考生的个人信息掌握在阅卷人手中,所以很多考生拼命写诗,为的就是让阅卷人熟悉自己。从某种意义上讲,唐朝诗歌的盛行就是这个原因。
第三,到了中晚唐,科举制度进一步的黑暗,而黄巢科举的时代大约在唐懿宗时期,而唐懿宗时期的科举更加黑暗。为数不多的进士名额却有很多是皇帝直接点名推荐的。民间亦有谚语“禁门即是龙门,圣主永成座主。”
第四,黄巢的文学能力还是值得商榷的。很多人可能有一个印象,黑暗的科举制度让黄巢无法及第登科,但这种说法是不全对的。因为纵观黄巢一生,并未看到他在文章上有过很好的造诣,当上皇帝后的表现也缺乏韬略。
但黄巢可不会这样想,他是带着任务来的,那就是荣耀门第,既然科举这条路行不通,那就会以另一种方式进行。种种迹象表明,黄巢同学的志向是非常大的,所以科举之路关闭以后其实等待黄巢的就只剩下一条路:弃学从盗,然后诏安!
黄巢起义
四、一盘散沙的大唐
此时的唐王朝已经迎来了第19任老板李儇,死后的庙号是唐僖宗。说实话这位老板的命实在是不好。
在我看来唐僖宗是个有天赋的皇帝,但是他的命太不好了,此时的唐王朝往虚了说,那就是气数已尽;往实了说,那就是一盘散沙。
具体而言,那就是在朝堂上,文官不管事,管事的宦官。但是宦官内部也是一团乱麻,掌权的是低级宦官田令孜,此人就是一个政治投机分子,在唐僖宗最弱势的时候投资了唐僖宗,最后成为了皇帝的“奶爸”,从而掌握了权力。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激怒了世代执掌大权的实权派宦官,里面的矛盾自然是很剧烈的。
在地方上唐朝自安史之乱后一直维持着神奇的平衡。具体而说就是赋税大多数来自江浙地区,而这个地区不设置重兵。设置重兵的中原地区设置众多节度使互相节制。唐朝皇帝再凭借中央神策军以及天子的名义居中制衡,这种平衡以及长达了很多年。
虽然维持了多年,但是现在的情况有了一些变化,变化虽然不大,但却致命。首先,这段时间经历了长达多年旱灾,气候状况不是很好,早些年的吐蕃王朝的覆灭在某种程度上也与气候有一定关系。
其次,江南地区的人民生活是很苦的,唐朝养重兵,而赋税绝大部分都是江南地区百姓提供的,这种方式已经持续了长达百年,长此以往,江南地区的人民自然颇有怨言。
这些年来,江南地区并不太平,兵变民变时有发生,人心早已不稳,这样不稳定的粮仓也为后来的乱局埋下的伏笔。
马球天子唐僖宗李儇
五、无聊的斗争
黄巢起义的过程其实并没有太多值得称道的方式,事实上黄巢的军力并不强,而且也几乎没有训练。
但凡是正规的军队,黄巢都是没有办法的,只能不断流窜,在军事上毫无什么值得称道的地方,而唐王朝在这次叛乱中的表现才很是值得玩味。
首先,唐王朝的很多领军大将都可以消灭黄巢,但是这些领军大将都只是把黄巢赶跑,而不是消灭,这与明朝末年的李自成的经历如出一辙。
其次,在黄巢已经颇具规模时,唐王朝中央决策层为了个人权力斗争,而错过了正确的决定。唐朝的大佬们明知道自家的军队根本阻挡不住黄巢,但还是为了政治斗争而作出不合时宜的开展决策,最终拱手送出了两京。
最重要的是,唐朝所有的边将也丝毫不顾及中央朝廷。唐朝名将高骈世代为将,祖父高崇文是宪宗朝著名战将,帮助唐宪宗平定过西川之乱。可谓家世显赫。高骈此人也是相当有能力,做官后先后平定过安南之乱和西川之乱,战功显著。
聪明一世,糊涂一时的高骈
唐朝向来对这种功勋家庭的后代极看中,所以对高骈也是十分赏识信任。可就是这样一个根红苗正又战功赫赫的大将,在黄巢即将北上度过淮河时,高骈开始拥兵自重,心里只有自己的利益,毫无国家责任感,可见此时的唐帝国已经堕落到何种地步。
六、神策军的衰落
自唐德宗开始神策军开始只属于唐朝中央朝廷,因为待遇优厚一度发展到十五万人,作为皇帝的禁卫军神策军在建军之初确实非常生猛,帮助唐帝国参加过很多平叛战争。
不但如此,因为神策军很多都是由边军改编,所以神策军也经常参与边防守备,作战能力自然不一般。
神策军
但随着时间推移,神策军不断的腐化衰落。开始变成了宫廷政变的工具,从唐敬宗之后,很少看到神策军大规模参战的记录。
神策军渐渐的成为了军事贵族,就像魏武卒的后代一样开始慢慢腐化。一边是很少外出作战,另一边是高额的工资,这就导致了很多长安富户人家开始把自己的子女安排到神策军去从军。
这样天子禁卫军是没办法指望他们去战斗的,自黄巢攻占到洛阳后,大军开始向长安进发,而潼关作为当年的天下雄关,自然是首当其冲,守卫潼关的任务自然是落在了神策军的肩上。
因此唐僖宗和阿父田令孜点出2000神策军军士镇守潼关,他们面对的将是号称60万大军的黄巢的部队。
这显然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不但如此,此时的神策军大面积的出现了冒名顶替的情况,很多乞丐和无业人士被抓壮丁,冒名顶替了神策军。以前高高在上的神策军编制如今竟然成了烫手山芋也是一大盛景。可见当时军队的腐败已经积重难返。
这样的潼关显然是守不住的,实际上天令孜早已经想到了办法,几个月之前他就通过马球比赛把自己的亲信心腹全部安排到了三川地区为了日后逃亡成都做准备。再加上最后时刻田令孜逃跑过程十分娴熟,显然是经过了精心的安排,由此可以看出这场大逃亡是早有预料的。
田令孜
逃亡的当天,唐僖宗和田令孜为了安全逃出不让群众和大臣抢道,瞒着几乎所有大臣和百姓,只带着神策军和个别皇亲国戚逃亡成都。最后留下懵圈的大臣和无辜的百姓惨遭荼毒。虽然都是天子出逃,但与当年安史之乱唐玄宗出逃可是完全不同:前者更多的是猝不及防的无奈;而这次更多的是一种理所当然的“应该”。
七、冲天香阵进长安
落地书生回到了当年让他受辱的城市,而这次显然是王者归来。很多学者批评黄巢的流寇思维,不趁机消灭唐僖宗等等等。这些观点也对,也不对。
对的是黄巢的确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没有做出很多正确的选择。但是换个角度想一想,作为一个人来说,黄巢已经十分成功,他已经实现了自己最初的梦想,烟花可能很短暂,但是记忆却是永恒。
当黄巢带领着数十万穿着丝绸莽袍的大军进入长安时,他的内心可能只有这样一句话,“此生,足矣!”
八、兵败身死
黄巢进京后开始三天秋毫无犯,手下的军队竟然还当街把之前抢劫的财物发放给贫苦市民。唐朝四品以下的官员可以继续做官,上下一片安宁景象。
但是三天一过这些靠着抢劫起家的流民本性大发,开始不断抢劫,整个长安城弥漫着恐怖的气息,黄巢军队在享受着抢劫的快感的同时,也在失去着民心。
民心这个东西看不见摸不到,也许在某一场局部战争中民心并不重要。但是如果想笑到最后,民心则是关键因素,得民心者的天下真的不是空话。
况且就像前文提到过的,黄巢的军队并不强,他的强大完全是因为当时的天灾加上统治者的盘坡以及各个藩镇力求自保。
但是当黄巢攻克长安后,在巨大的名誉利益(再造天下之功)以及实际利益(长安城内的金帛子女)引诱下,各路藩镇开始磨刀霍霍,黄巢的末日即将到来。
最终黄巢退出长安,唐僖宗中和四年,黄巢在虎狼谷兵败身亡。与其说黄巢叛贼、或者是起义者,倒不如说黄巢是一面镜子,在这个镜子下,照出了整个唐帝国的悲哀。
九、帝国的实质
长安光复后唐僖宗志得意满的回到了长安,上演了一出王者归来的戏码。
几天后手下人告诉唐僖宗,马上要有一场行刑的戏码。对象是黄巢攻进长安后一些不受贞洁的宫女贵妇,他们在皇帝您西巡的时候竟然不为您自杀守节,竟然服侍贼人,实在可恨。
唐僖宗决定前去观看,并以天子之姿质问宫女为何如此不守节操,不忠于皇帝?
在刑场之上,面对唐僖宗向宫女质问,宫女作出了响亮的回复:“陛下您当初抛弃全体国民百姓,抛弃了所有的子民独自西逃时,可曾想到过您是天下之主。国难当头,天下之主不顾百姓的性命,而是把弱女子扔到皇宫抵挡叛军,臣妾又能怎么办?”说罢,宫女饮酒赴死。
面对宫女的质问唐僖宗黯然神伤,沉默不语。
每当在历史一个王朝结束的时候,总会有人在不断的提问,为什么这个王朝会灭亡?其实在这句话的深处就是这些人并不希望这个朝代的灭亡。
例如唐朝,唐朝曾开拓出灿烂的文明,实至名归的世界第一。初唐盛唐时期那也是盟友遍地,小弟成群,让人们无不心驰神往。
笔者也是非常喜爱唐朝,真的希望可以再来几次中兴或者是之治。但是很遗憾,当我写到黄巢之乱时,我实在是不希望这个王朝继续延续下去。
朝堂上的天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内受制于家奴宦官,外胆怯于州镇大将。朝堂上的大臣忙于争斗夺权,受制于门户之争。大将都在想如何才能自保实力,名利双收。
皇帝、文臣、武将、宦官在这个权力场上为了自身利益不断博弈拼杀。但是他们似乎忘记了初心。他们似乎忘记了他们的国父之一的魏征曾说道“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唐末关中大旱,皇帝派出税官继续照旧收税如初,甚至鞭打百姓。而两百多年前的贞观时期,关中同样发生大旱,唐皇李世民不但免去百姓的赋税,甚至亲自抓起蟑螂吃下,并说道,“我要吃遍你们这些可恶的蝗虫,让你们不再祸害百姓!”这是何等的感人!也正因为有像李世民这样的有德之君,唐朝皇帝数次蒙难而百姓不离不弃。
然而,到了唐王朝后期的君主有的在玩弄于权术,有的痴迷于道术,有的在享受歌舞美女,他们什么都想到了,唯独没有想到天下还有很多贫苦百姓,天下的百姓竟然要几户人家养活一个士兵。试问,这样的王朝,还值得同情吗?
一个王朝的使命就是要让他的百姓过上好日子,只有保持住这样的初衷,才能够长久存在。“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者秦也,非天下也。”说的正是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