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唐》里面有个大名鼎鼎的徐茂公,身穿道袍,手拿拂尘,而且运筹帷幄、足智多谋,典型的一个军师形象,就像《水浒传》中吴用的角色,是一个文弱书生。
《说唐》中徐茂公
而李靖在《说唐》中的形象,则很像《水浒传》中的入云龙公孙胜,会呼风唤雨、撒豆成兵,也难怪后来李靖居然成了托塔天王。
实际上,《说唐》里面的徐茂公就是大名鼎鼎的李勣。徐茂公原名徐世勣,字懋功,因功被李渊赐姓李,又因避讳李世民,去掉了“世”字,最后成了李勣。
李勣不仅不是一个文弱书生,还孔武有力、相貌威武(据载,李勣是个大胡子,而且样貌还有些像胡人。),他是大唐军神,与李靖齐名。
唐代曾经建过一个武成王庙(也就是武圣庙,武成王是姜子牙姜太公,和孔子并称文武双圣人)。其中配享的也有“十哲”——十位古今名将:司马穰直、孙武、吴起、乐毅、白起、韩信、张良、诸葛亮,剩下的就是唐初两大名将一卫国公李靖、英国公李勣。
另外还有所谓七十二弟子,包括从战国时的孙膑、廉颇,西汉时的卫青、霍去病,三国时的张辽、关羽、张飞、周瑜,直到唐代本朝的尉迟恭、李光弼、郭子仪等等,这些古今名将都居于二李之下,足见唐代人对这两位本朝名将是如何之推崇了!
李勣
少年得志
据记载,李勣从小就勇猛过人。他自己晚年就曾说过:“我年十二三为无赖贼,逢人则杀;十四五为难当贼,有所不快者,无不杀之,十七八为好贼,上阵乃杀人:年二十,便为天下大将,用兵以救人死。”
李勣少年时好游侠,动辄杀人,十七岁就投身瓦岗,跟随李密冲锋陷阵,二十岁就独领一军,南征北战。不同于李勣的少年得志,李靖年近五十归李渊,才显示出不同常人的领军才能。如果说李勣是一员冲锋陷阵的猛将,李靖更像是一个“纸上谈兵”的指挥家。
李勣刚满二十七岁时,就已经帮助李世民一统天下。这离他初上瓦岗寨时,刚刚过去了十年。
李勣
横绝大漠
贞观时期,李勣继续展示着他战无不胜的名将风范。他主要的对手是北方草原上来去如风的游牧部族——突厥。
玄武门之变后,突厥趁大唐政局不稳,趁机大举进兵,直达长安城下。虽然危机最终被化解了,但君臣上下都认为突厥已成为大唐帝国的心腹之患。
因此,李勣被推上了对抗突厥的第一线,他被调任并州都督,并且一气做了十六年之久,后来李世民曾感慨说,李勣起到了万里长城的作用。
李勣在山西厉兵秣马了三年,就率军北伐,他和李靖就像李世民的左右手,一个负责正面进攻,一个负责围追堵截,两位名将联手上演了一出千古名局——阴山之战,用最小的代价灭了不可一世的东突厥。
李勣的这些战功深入人心,以至于最后他死的时候,皇帝给他修的坟也模拟了霍去病的,造了三个坟堆,象征着三座山——阴山、铁山及乌德犍山,因为李勣就在这三座山脚下,击破了突厥,立下了不世之功。
横绝大漠
出将入相
李勣是入了凌烟阁的功臣。不过对李勣来说,这才是上半场。
李治当太子时,李勣曾担任“太子詹事兼左卫率”,该职不仅地位要害,而且职兼文武,非常罕见。而且还不止这些,李勣还被加了“同中书门下”的头衔,能参与最核心的军国大事的决策。
李勣是唐太宗给李治安排的顾命大臣之一,在高宗朝其地位更加显赫。高宗一上台,就任命李勣为尚书左仆射一一这是文官的最高职位了。作为顾命大臣,李勣主要负责主持国家的对外战略。李勣坚持执行了唐太宗既定的扩张政策,而且取得了非凡的成就,高宗朝的疆域是唐朝最广大的,甚至超过玄宗时期。可以说,这主要是李勣的功劳。唐太宗可谓托付得人。
李勣在高宗眼里,是忠臣,也是定海神针。高宗曾经说过:“自李勤亡,遂无善将。”确实如此,李動开创了唐朝军事上的一个辉煌顶峰,自他死了之后,唐朝对外战略发展相当失败,四处受挫,直到玄宗朝才重新恢复。李勣的作用于此可见一斑。
一时瑜亮
李勣、李靖向来是大唐并称的名将,他们确有很多相似之处。
以致有人说李勣曾师从李靖。这显然不太可靠。但李勣有学习李靖的地方是可能的。比如在带兵方面,李勣对于纵兵劫掠,并不太禁止。李勣第一次跟唐太宗征高丽,在攻克白岩城一战中,守将眼看不保,于是请降。唐太宗本来答应了,但李勣请求说:“土卒所以争冒矢石、不顾其死者,贪虏获耳;今城垂拔.奈何更受其降,孤战士之心!”李勣就是希望让土兵们可以劫掠一次。胡三省就此评论说“观世勣此言,盖少年为盗之气习未除耳!”。这显然不对。世家出身的李靖,也是在战斗之后,纵兵劫掠的。比如在平东突厥之后,御史曾经就弹劾李靖“军无纲纪,致令虏中奇宝,散于乱兵之手”。为部下利益考虑应是更重要的原因。
李靖
当然,两人也有很大的不同之处。李勣是草莽英雄出身,他自己曾说“我老翁不识字”,想来文化水平不高。在出兵高丽的时候,有次郭待封被围困缺粮食,就写了一封“离合诗”给李勣,类似于一种密码信。李勣看不懂,生气地说:“军机这么紧急,还给我写诗玩儿?我要砍他脑袋!”还好他的副官精通诗赋,解开了密码信息。
文化水平不高的李勣,想来也不会熟读兵书、史书。这和出身世家、从小能“纸上谈兵”的军事理论家李靖很不同。举个例子,在破颉利可汗的时候,李勣提出要趁谈判的时候袭击,李靖高兴地说:“公之此言,乃韩信灭田横之策也。”他们英雄所见略同,不过李勣是天然的敏锐,而李靖则有理论依据。
这就像棋手,李靖是那种有无数棋谱烂熟于胸的,对方任何一个反应,都会落入李靖的“套路”中。而李勣则是见招拆招的人,但总是能把棋子下到最恰当的地方。所以在战争中,李靖都是谋定后动,算无遗策,还没开战,对手就没戏了。而李勣则是被评价为“临敌应变,动合事机”的类型。他最擅长见机行事,对于任何机会,都能比别人先一步看到。所以看起来他的作战都是硬碰硬,而结果好像总是运气比对手更好一点。
从境界来说,李靖应该比李勣要高出一筹。所以李靖平生从无败战,而且常能从不利的局面中获胜,而李勣在实力悬殊的时候,会有败绩。在战场上,李靖更像个帅才,而李勣则是将才。
李勣
就功劳而言,则李勣似乎要稍为占优。前期来看,李靖的功劳更大(凌烟阁中,李靖第八位,李勣第二十三位)。但李靖死得早,高宗时代,就是李勣独领风骚了,单就东平高丽这个砝码,分量就着实不轻。更加上李勣一直主持大局,开拓出空前规模的疆域,这也是李靖不能获得的机会。总的来说,李靖一辈子的成就巅峰只是将,而李勣则不仅是将,还是相。
所以,综合来看,二李可谓旗鼓相当,并驾齐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