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面若钟馗,却被奉为“花间”鼻祖——晚唐词与温庭筠的故事

面若钟馗,却被奉为“花间”鼻祖——晚唐词与温庭筠的故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东方文化杂志 访问量:2327 更新时间:2023/12/9 5:37:06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更漏子之玉炉香》

温庭筠这一生写下了六首内容相仿的《更漏子》,多是描述女子深受相思之苦,夜不能寐之情事。所谓更漏就是古代报更计时的漏壶,作为词牌名的《更漏子》就成了记述深夜寂寥、相思苦闷的别称。如同这首《更漏子之玉炉香》一般,温庭筠的词情深意切、细腻且艳丽,深谙女人之心事,然而现实中的他却是一个面容丑陋,有“温钟馗”之称的粗豪汉子;作为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在诗歌方面可与李商隐并称“温李”的温庭筠被后人提起最多的却是他的词,以及被奉为花间词派鼻祖的称号。这样一位集各种矛盾于一身的人物,他的一生因恃才不羁而多犯忌讳,也因此得罪权贵、屡试不第,一生坎坷、终身潦倒。其生平与晚唐之纷乱没落的世道隐隐呼应,在中国词史上第一个创作高潮期,温庭筠以及花间词派的出现是必然的。

晚唐词

文学史上通常有唐诗、宋词、元曲之说。其实,词最早出现在唐代初期。据考证词起先流传于民间,内容相当丰富:“有边客游子之呻吟,忠臣义士之壮语,隐君子之怡情悦志;少年学子之热望与失望,以及佛子之赞颂,医生之歌诀,莫不入调(王重民《敦煌曲子词集·叙录》)。”在这些类型中,写得最好、最多的自然是有关男女情爱的作品。“其言闺情与花柳者”,占三分之一之多。可见,从唐代初期,民间出现词这一文体之始,就定下了以情感为主的基调。随着词在民间流传日久,它活泼的形式、鲜明的节奏以及丰富多彩的音乐性,开始引起广大文人的重视。到唐中期,填词的文人逐渐多了起来,诸如张志和(《渔歌子》)、韦应物刘禹锡、白居易(《忆江南》)等都有过相当多的创作。

唐《演乐图轴》周昉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到了晚唐以及五代时期,词的创作迎来了第一个高峰。后代整理的各种晚唐词的合集,均收录了超过两千首之多。而此时,也正是大唐走向没落、社会逐渐混乱的时期,从唐穆宗到唐昭宗,几位皇帝均是才智平庸、嬉戏游乐、纵情享乐之辈。皇帝与朝廷的自我放纵,诱导着社会风气的转变。自上而下,追逐声色宴饮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行为。同时,随着帝国的没落,广大知识分子政治理想幻灭,他们看不到仕途上的前景,这就进一步促使他们在自我生活的狭小圈子中逃避,及时行乐、自我麻醉,以醇酒美女消磨时光。也正是此时,温庭筠成为第一个专力于“倚声填词”的诗人,多以女性为主人公,抒写她们的离别相思之情。而他的这些作品也最终促使了委婉言情的文体特征的形成。

温庭筠在词史上的地位极高。其词上承南北朝齐、梁、陈宫体的余风,下花间派的艳体,是民间词转为文人词的重要标志。后世词人如冯延巳、李煜、欧阳修、柳永、晏几道、周邦彦、李清照等都深受温庭筠的影响,甚至视温庭筠为偶像。后蜀广政三年(940)赵崇祚编选《花间集》,开卷便是温庭筠词六十六首,从此奠定了温庭筠“花间词祖”的地位。

《花间集》开卷便是温庭筠词六十六首,奠定他“花间词祖”的地位。

仕途赋诗,情爱作词

温庭筠,唐宪宗元和七年生于太原,是唐初宰相温彦博之后裔。他自小天赋不凡、文思敏捷,进京应试的时候就成就了传奇名号。相传当时科试之时,会给每个考生发三根大蜡烛,三根蜡烛烧完,要作完八韵的诗赋。正所谓,“三条烛尽,烧残士子之心;八韵赋成,惊破试官之胆”。当时,三条蜡烛烧尽,八韵赋犹未写成的大有人在。但温庭筠应试时,根本不用打草稿,把手笼到袖子里、伏在几上信口吟诵,便能作完,所以号称“温八吟”。还有说他一叉手即成一韵,八叉手即能完篇,又得名号“温八叉”。

然而,当聪明的人知晓自己的智慧时,就变得恃才傲物起来。温庭筠也是如此。他因好讥刺权贵而屡试不第,仕途之路甚是坎坷。

自唐文宗大和九年入京应试起,直到唐宣宗大中十年,一直未能凭才华考取功名。虽然,他常遇贵人,然而对方却命运多舛。起初,温庭筠与庄恪太子李永(唐文宗之子)交往,原本应有不凡际遇,不想太子因纵情玩乐被废以至于郁郁而终。后来,他又与中书令裴度相交,结果裴度也因故去世。温庭筠也因此留下了诸如《庄恪太子挽歌词二首》《中书令裴公挽歌词二首》《秘书刘尚书挽歌词二首》等诗篇,那句“空嗟荐贤路,芳草满燕台”道尽了内心苦楚。这十多年,正是温庭筠的诗歌高产期,他的诗辞藻华丽,多为个人遭际,于时政亦有所反映;其中吊古行旅之作感慨深切、气韵清新、犹存风骨。

很多年之后,温庭筠的诗被杜牧所欣赏,终于在仕途有所建树。然而,成也才华、败也才华。据《北梦琐言》和《乐府纪闻》所载,温庭筠获宰相令狐绹优待,于书馆工作。因为唐宣宗喜欢《菩萨蛮》,于是令狐绹拿了温庭筠所作的《菩萨蛮》二十首,献给唐宣宗,并假称自己所作。但温庭筠不久便说了出去。又有一次,唐宣宗做诗时“金步摇”一词找不到合适的对仗,便让温庭筠来对。结果温庭筠对以“玉条脱”,让宣宗很是赞赏。“步摇”是古代妇女的一种首饰,因其行步则动摇,所以名曰“步摇”。“金步摇”则是以金为材质的步摇。“条脱”是古代的一种类似于镯子的臂饰。“玉条脱”是以玉为材质的条脱。所以,金对玉,步摇对条脱,异常工整。但令狐绹不知“玉条脱”是什么,于是就问温庭筠。温庭筠回答说这是出自《南华经》的物件,并且嘲讽令狐绹在处理公事之余,也应该读点书。于是,原本宣宗有意让温庭筠成为甲科进士,结果被令狐绹从中作梗而失去机会。温庭筠后来写下的那句“因知此恨人多积,悔读南华第二篇”,说的便是此事。

在现实生活中,温庭筠则是一位潇洒不羁、处处留情的浪子。虽然面貌丑陋,但才华横溢真的会让人发光,诸多女子将其引为知己,为之倾心。传说,那位唐代著名才女鱼玄机都对他情根深种。鱼玄机原名鱼幼薇,“性聪慧,有才思,好读书,尤工诗”,后被温庭筠收为学生。到了鱼幼薇十四岁时,已经容颜绝丽、脱口珠玉。然而,这位名闻天下的才女竟然爱上了自己的老师。温庭筠此时已五十多岁,比鱼幼薇大三十多岁,且与世俗礼法不合,他最终拒绝了,并将鱼幼薇介绍给了状元李亿。可惜,所托非人,李亿以一封休书将鱼幼薇送去了咸宜观。鱼幼薇因此改名玄机,写下了“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的名句。

鱼幼薇画像

也许,正是温庭筠多年来的放浪生活,让他对当时民间女子的心事了如指掌,并在词作中坦然地迸发出各种共鸣。温词的主人公多为女性,身份或为歌妓、或为女冠、或为丈夫远戍的思妇、或为深宫的嫔妃、又或为采莲女。叙述时极具画面冲击,跳跃性很强,加之词语华丽,构成了一种深婉隐曲与华美秾艳的艺术风格。

正如那首至今传颂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小山”“鬓云”“香腮”“娥眉”“花镜”“绣罗襦”“金鹧鸪”,诸多精致名物接踵而至,让人目不暇接。可以说,温庭筠使用了许多感官层面的事物来抒写的闺阁情思,“往往与中国古典诗歌中以女子为托喻之传统有暗合之处”。也难怪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这样评价温庭筠:“画屏金鹧鸪”,飞卿(温原名)语也,其词品似之。显然是认为温词有堆砌辞藻的嫌疑。

《中国文学史》郑振铎著

然而,温庭筠在词的发展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他为后人的多种理解提供了空间,又为词的发展暗示出一条可供选择的道路:通过他的创作,扩大了词的影响,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开始成为新的诗体形式之一;进而开拓了词的创作道路,形成了婉约词派,对后世有深远影响。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这样写道,李商隐是旧传统的结束者,温庭筠是新趋势的发扬者。此外,郑振铎在他所作《中国文学史》中说,晚唐时代的代表作家,无疑是温庭筠与李商隐,其余诸作家,除杜牧等若干人外,殆皆依附于他们二人的左右者。这是极高的评价了。

东方财经杂志 东方文化杂志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东方文化杂志(ID:dfwh_hk)

违者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延伸阅读

有着唐宋八大家之一称号的苏轼,是如何过完这一生的

更多文章

  • 唐朝才女鱼玄机:7岁能作诗,12岁爱上大诗人温庭筠,26岁被腰斩

    历史解密编辑:李大脚标签:鱼玄机,温庭筠,李亿,诗人,唐朝

    鱼玄机:“焚香出户迎潘岳,不羡牵牛织女家”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开放一个年代,这种开放不只是表现在人们的生活上,还表现在思想上,以前女子无才便是德,现在才女遍地走,唐朝2000多个成名的诗人当中有207个是女性,“唐代四大女诗人”之鱼玄机就是其中一个。鱼玄机真名鱼幼薇,她的父亲是个没有考上功名的书生,把

  • 温庭筠最美的一个千古名句,很多人只知其二,不知其一

    历史解密编辑:读书狗子标签:名句,诗人,温庭筠,情郎,相思

    晚唐诗人当中,最为传奇的才子当属温庭筠。其诗与李商隐齐名,已是很不一般,而于词曲一道,也极为精深。温庭筠是历史上第一位专力于"倚声填词"的诗人,被称为“花间派鼻祖”。五代与北宋词人几乎都在模仿温庭筠。除此之外,温庭筠工于书法、还偶尔创作传奇小说、编纂学术著作等等。可惜的是他的作品遗失很多,其传奇小说

  • 温庭筠最经典的一首诗,其中一个千古名句连苏东坡都赞叹为绝唱!

    历史解密编辑:读书狗子标签:名句,诗人,温庭筠,欧阳修,苏轼

    每天诗词猎奇关注读书狗子北宋诗人梅尧臣曾与欧阳修论诗,说道:最好的诗,应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而明代诗论家李东阳在此基础上明确提出“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紧关物色字样”的好诗特点。也就是说,好的诗句不仅仅需要音韵谐美、表意充分,而且遣词用字能不用名词之外的词汇,仅仅以典型景物名

  • 温庭筠一首《望江南·梳洗罢》风格清新脱俗

    历史解密编辑:老树标签:韦庄,词作,斜晖,绝句,诗人,唐朝,温庭筠,古典乐,望江南·梳洗罢

    以前,写过一篇古代言情小说《错爱一生》,小说的女主是鱼玄机,男主有三人,分别是温庭筠、李亿、陈韪,后两个人可能大家不太熟悉。但是温庭筠却是大名鼎鼎的晚唐著名诗人、词人,字飞卿,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才高如云,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故有“温八叉”“温八吟”之称。然恃才自傲,清骄孤傲,性格放浪不

  • 禅韵温庭筠——追寻诗意玄境

    历史解密编辑:红色史令标签:诗歌,诗人,禅宗,诗篇,禅韵,唐朝,温庭筠,王之涣,古典乐,千古名句

    引言:在波澜壮阔的中华文化长河中,禅意的涟漪犹如晨曦中的露珠,静谧而闪耀。禅宗思想与文学艺术的结合,孕育出一种超越时空的美感,为繁华世界带来了宁静的庇护。温庭筠,这位唐代的诗人,在他那如梦似幻的诗篇中,将禅意融入词句,书写出了飘渺的意境与恬淡的人生。借由禅意,他邀请我们跨越千年,共襄文艺的盛宴,领略

  • 温庭筠缅怀汉末名士,写下一首耐人寻味之作,吊古慨今,内涵深刻

    历史解密编辑:刘玲子标签:董卓,王允,蔡邕,名士,唐朝,诗人,温庭筠,古典乐

    前言:“晚节依违,贤者之惜。”,明代进士孙承恩作《历代圣贤像赞》,关于东汉名士蔡邕,他做如此总结评价。惋惜是真的,但说其晚节依违却有失公允,蔡邕为董卓动容,无他,不过是因为董卓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罢了。蔡邕是东汉著名文学家,博学多才,通晓经典,太尉马日磾(di)赞他是旷世奇才,就连王允也后悔加害他。对于

  • 温庭筠最深情的一首词,仅仅三句27字,却成相思的千古名作

    历史解密编辑:长风文史标签:相思,悠悠,诗赋,斜晖,名作,唐朝,诗人,温庭筠,古典乐

    温庭筠,只听这个诗意满满名字,就容易脑补出一个风流倜傥、气质如玉的俊俏公子模样。可谁曾想,温庭筠是古代少数记载面相丑陋的诗人之一, 而且他还因面相丑陋的原因,收获了"温钟馗"的外号。这也许是以讹传讹的原因,毕竟在《旧唐书》只是说他"士行尘杂,不修边幅"。也就是说温庭筠不会注意细节,不太注意自己的形象

  • 温庭筠才高累身的坎坷人生及其《商山早行》〔192〕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典故漫话标签:诗人,诗思,唐朝,温庭筠,李商隐,古典乐,商山早行

    一、典故及其出处典故:1、悔读南华; 2、霜晨图〔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出处:1、《新、旧唐书·温庭筠传》;2、元·辛文房《唐才子传·温庭筠传》。参资:古诗文网《商山早行赏析》。温庭筠画像二、少失父怙,依段尚书成才温庭筠〔812—866年〕,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人,晚唐诗人、词人,与李商隐并称

  • 唐高宗李治和新城公主是兄妹之情还是男女之情占卜

    历史解密编辑:占卜师芙七标签:新城公主,占卜,李治

    (粉丝私占且同意公开发布) 1.两人是兄妹之情。但这个感情属于有些扭曲和破裂的,终究会产生意外和动荡。 2.这两个人性格非常相似,都是自视甚高又坚持自我的人,哪怕明知道是自己的问题造成的一些结果,也不愿意去正视,表面会觉得自己才是对的,但心里却会压抑的难过,致使越来越别扭。 3.本

  • 新城公主墓发现神秘无头壁画,专家解读后,却颠覆了对李治的认知

    历史解密编辑:木棉小故事标签:李治,昭陵,皇帝,李冶,诗人,李世民,科学家,数学家,长孙皇后,无头壁画,新城公主墓,女皇武则天

    唐高宗李治,其实在我们许多人的印象中就是一个性格懦弱的皇帝,而且才华也比较的平庸,不过做皇帝却非常的谦和,不像父亲李世民那么的霸气无比,也比不上后代子孙李隆基那么的有才华,但这其实是影视剧中对唐高宗李治的描写,其实历史上真正的李治或许并非我们想象中那么的温和,其实也有极为狠辣的一面。而这一切得亏昭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