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史思明骁勇善战,击破六十万唐军,为何死在自己儿子手中?

史思明骁勇善战,击破六十万唐军,为何死在自己儿子手中?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纵横五千年 访问量:3839 更新时间:2023/12/12 8:00:37

史思明安禄山的部将,也是“安史之乱”的元凶之一。此人骁勇善战,在邺城之战中,他仅用五万军队击破了唐朝的六十万大军。之后,史思明杀死了安庆绪,自立为帝,他继续向南进军,将战火烧到了河南境内,与李光弼在河阳展开激战,双方互有胜负,他甚至一度取得胜利。可就在这个时候,史思明却被自己的儿子杀死,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一、嫌隙渐生

761年三月,史思明在战胜李光弼后,决定继续向西用兵,于是派长子史朝义担任前锋,自北道进击陕城,史思明亲率大军由南道进攻。结果史朝义在姜子坂战败,只好退守永宁。史思明勃然大怒,“召朝义并骆悦、蔡文景、许季常,将诛而释之”。之后,史思明又让史朝义负责修筑三角城用以囤粮,并且限期一天修完。

天还没亮,史思明就来到了工地上,发现史朝义根本没有开工,因此又发了一通脾气。史朝义解释道:“士疲少息耳。”史思明骂道:“汝惜士而违我令邪?”临走前,史思明放下狠话,“朝下陕,夕斩是贼。”意思是说早晨攻下陕州,晚上就要杀掉史朝义。原来,史思明很不喜欢史朝义,他想立小儿子史朝清为太子。

二、政变爆发

与此同时,史思明处罚了手下的一批将领,他们也对史思明非常不满意,于是找到了史朝义,商量政变的事情。他们对史朝义说:“向兵败,悦与王死无日,不如召曹将军同计大事。史朝义沉默不语,没有说出任何话来。这些人非常着急,当即说道:“王(指史朝义)诚不忍,吾等且归唐,不得事王矣。”史朝义这才点头答应。

当晚,史思明被噩梦惊醒,坐在胡床上惆怅,他正在与身边的伶人说梦的时候,政变发生了!在交战的过程中,史思明被射中臂膀,然后被擒。史思明询问是谁作乱,人们回答是“怀王”。史思明当即大声呼喊怀王(指史朝义),然后说道:“旦日失言,宜有此。然杀我太早,使我不得至长安。”他还不想死,于是说道:“囚我可也,无取杀父名!”

三、叛军衰败

最初的时候,政变的军队并没有杀死史思明,而是将其绑了起来,送到了柳泉传舍。当政变的将领前来汇报时,史朝义连忙问道:“惊圣人(指史思明)否?损圣人否?”可是叛军将领担心史思明会反扑,于是一不做二不休,“缢杀思明,以毡裹尸,橐它负还东京”。就这样,“安史之乱”的叛军迎来第四位皇帝,即史朝义。

762年五月,史朝义将史思明安葬,谥号为“昭武皇帝”,可是他却没有史思明的军事能力。同年十月,史朝义在洛阳之战中遭到惨败,被迫渡过黄河,逃到河北。唐军穷追猛打,屡战屡胜,叛军内部分崩离析,许多人向唐朝投降。763年正月,已经众叛亲离的史朝义被迫自尽,至此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终于划上了句号。

参考资料:1.《旧唐书》;2.《资治通鉴》

更多文章

  • 安禄山和史思明均死于儿子之手,只因他们犯了一个同样的错误

    历史解密编辑:最爱故事标签:安禄山,史思明,安庆绪,安史之乱,杨国忠,唐玄宗

    安禄山和史思明各自死于自己儿子手中,原因并不复杂,但不得不说这是封建历史上的一段奇葩往事。两位悍将,由起兵到坐镇一方,撼动了大唐的江山,然而,这场轰轰烈烈的内战,与其说是被唐廷剿灭,倒不如说是灭于“家贼”,无疑,这是十分讽刺的一段历史。虽然安禄山和史思明死的原因各异,但二者有极其相似的地方,那就是他

  • 郭子仪等九节度使率兵20万,却为何打不过史思明的区区5万兵马?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郭子仪,史思明,节度使,安庆绪,李光弼,唐军

    乾元二年,安庆绪遭到郭子仪连番狂虐,被迫北逃至邺城,成了一头笼中困兽。前来增援的史思明在攻占魏州后,仅以5万精兵就击败了20万之众的唐军。邺城之战的失败让唐军的大好形势瞬间付之一炬,四倍于敌的优势,还有郭子仪、李光弼压阵,唐军怎么就稀里糊涂地输了呢?至德二载(757),安庆绪干掉老爸安禄山,伪燕政权

  • “安史之乱”贼首安禄山、史思明下场:都被自己亲生儿子干掉了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看点啥标签:史思明,安禄山,安庆绪,安史之乱,杨国忠,节度使

    公元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纠集15万人马,以奉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肇发了历时8年的唐朝大动荡。已经70岁、做了40多年皇帝的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712年—756年在位),经过励精图治,开创“开元盛世”,已使唐朝达到繁荣的鼎峰,

  • 史思明:窃钩者诛,窃国者侯,安史之乱的二把手,才是真正的奸雄

    历史解密编辑:故事征集标签:唐军,唐朝,史思明,安禄山,安庆绪,李光弼,郭子仪,安史之乱

    关于唐高祖李渊,有一个很隐讳的事情,后世很少提及。根据《尚书故实》记载:“高祖太武皇帝,本名与文皇帝同上一字,后乃删去,尝有碑版,凿处具在。”意思是说,李渊的名字叫“李世渊”,曾有碑刻可以证明。这就很奇怪,李世渊和李世民本是父子,但他们俩的名字乍一看,却像兄弟俩。这种情况,在汉人文化中非常少见。所以

  • 邺城之战:郭子仪、李光弼20万唐军,如何被史思明一战打到崩溃?

    历史解密编辑:棠棣说史标签:唐军,唐朝,郭子仪,李光弼,史思明,安庆绪,邺城之战,五代十国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唐朝军队收复洛阳后,过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才决定出兵北攻安庆绪。1、宦官监军的危害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九月二十一日,肃宗命令朔方节度使郭子仪、淮西节度使鲁炅、兴平节度使李奂、滑濮节度使许叔冀、镇西北

  • 江亭晚望·宋之问

    历史解密编辑:诗文漫步标签:无痕,唐朝,诗人,江亭晚望,望·宋之问

    浩渺浸云根,烟岚出远村。鸟归沙有迹,帆过浪无痕。望水知柔性,看山欲断魂。纵情犹未已,回马欲黄昏。

  • 宋之问.才学是真的高.人品却是真的差

    历史解密编辑:认真的罗刹标签:进士,诗人,宋之问,武则天,张易之

    唐朝有句话俗话“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意思是说进士极其难考,五十岁能考上进士就很不错了。而年纪轻轻就进士及第的更是少之又少,宋之问算一位,二十岁就进士及第,在当朝实属罕见。宋之问是初唐诗人,出身虽然算不上显赫,但家庭教育很是到位。父亲宋令文,能文能武,颇有侠气,力大如牛,生的三个儿,各承一长处。宋

  • 宋之问:一生追求太多的无行文人

    历史解密编辑:酒苼清栀标签:宋之问,刘希夷,杜审言,渡汉江,唐玄宗,诗人,唐朝,艺术家

    才华盖初唐,品差世之尤我始终是没弄明白,这宋之问的一生,到底追求的是什么,是名啊还是利,按说这两者他都不缺,于名,他早已是名动天下的文坛领袖,于利,这个嘛就不好说了,锦衣玉食总是有的吧,不过,史上倒也没有他贪腐之记录,除了后来参他的那受贿之罪名,但真相如何却不得而知。但他却有两个很醒目的标签,人们

  • 古诗词里的微历史|宋之问《渡汉江》:逃归路上的别样乡愁

    历史解密编辑:大众日报标签:苏轼,杨炯,王维,杜甫,诗人,唐朝,宋之问,渡汉江,杜审言,武则天,千古名句

    渡汉江【唐】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古往今来,古今中外,乡愁一直是游子心底的伤痛,和爱情、友情等一样是文学艺术永恒的主题。宋之问的《渡汉江》就是关于乡愁的代表作之一,尤其是最后两句,可谓意出言外,令人动容。《渡汉江》正文20言,单看都是寻常词句,但组合在一起却令人回味无

  • 唐诗三百首 |《渡汉江》 宋之问

    历史解密编辑:喵咪文学标签:宋之问,渡汉江,刘希夷,唐才子传,绝句

    渡汉江宋之问岭外音书断, 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 不敢问来人。“何当共读香芸帙,最是诗情画意时。”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您和我一起共同品读一生不可错过的唯美诗词。我们上次说到“沈宋”,说到他们在唐诗发展史上的地位,尤其是在诗律、音韵和技巧创作上的发展地位。说到 “沈宋”的人品虽然为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