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末年,由于当时的朝廷腐朽不堪,各地藩王割据,朝廷无暇顾及老百姓的死活。又加之当时全国各地连年发生水旱灾,搞得民怨四起,唐朝已处于风雨飘摇当中,即将灭亡。
这时有群人为了生计,被迫起义,其中有位叫王仙芝在长垣县揭竿而起。所谓时势造就英雄,一位屡试不第的富家子弟,也参与其中,他看到机会来了,立即召集人马及族兄、内侄几千人加入到王仙芝的队伍当中,这个人就是黄巢,今天带大家了解一下农民起义领袖黄巢:
年少时富有诗才
黄巢(820―884年)出生于盐商家庭,家境殷实,是一位富家子弟,从小善于骑射,能文能武。
五岁时便可成诗。有一天,祖孙三代在一起闲聊,他的父亲与爷爷兴致来了,竟然玩起对诗,以菊花为题作诗,结果,他爷爷反应迟钝,半天对不上来,没想到在旁边的黄巢却随口一出:堪于百花为总首,自然天赐赫黄衣。
他父亲斥责黄巢这首诗太过张狂,他爷爷就叫他再赋诗一首《题菊花》: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他张口一出,吓倒众人,年仅5岁的黄巢就能写出这样气势磅礴的诗句,富有王者风范。他的父亲看到这首诗,有喜有忧。喜的是这孩子富有诗才,将来可以考取功名,光宗耀祖。忧的是这孩子年少轻狂,怕是要吃亏。
屡试不第,重操祖业
黄巢家世代以贩私盐为生,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也积累一些财富。但一直干着这种刀头舔血的黑营生,注定是没前途的。所以想通过黄巢考取功名来改换门庭,他的父母对黄巢有着很高的期望,结果,让他父母大失所望。
黄巢成年后,努力积极备考,认真学习。可是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考了好几次都没考上,名落孙山,深受打击。这也使得他的心理逐渐发生变化,从一个有志青年到愤青的转变,深恶痛绝世俗官场,愤而离开长安,还不忘赋诗一首: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这首诗杀气腾腾,他的人格逐渐扭曲,也表达他屡试不中的怀才不遇之情。
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既然在京城长安待不下去,考不上,就只能回老家重操祖业,成为盐帮头目。
投身草军,领导农民起义,变成杀人恶魔
黄巢怀着无比抑郁的心情回到家中,又干起刀尖上讨生活的买卖。在老家平静地过了几十年,已到不惑之年的黄巢,始终按捺不住内心的躁动,总想着实现年少时帝王之梦。梦想总是要有的,万一实现呢?后面还真的实现他的梦想。
公元875年,黄巢加入王仙芝的队伍当中,参加反唐起义。由于黄巢胸中有墨水,不同于其他农民,能文能武,很快就成为王仙芝手下的得力干将。
王仙芝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打着“劫富济贫”的口号,带领农民一路狂奔,声势浩大,数月之间,众至数万,攻下唐廷不少州。唐廷看到起义队伍不断壮大,派平卢节度使宋威镇压王仙芝。在公元877年,宋威与王仙芝交战过程中,王仙芝兵败身亡。
王仙芝死后,众推举黄巢为王,号称“冲天大将军”,改元王霸。黄巢带领起义军一路南下,攻占广州城,并下令屠城。滥杀无辜,在广州城内不知杀了多少人,当时在广州经商的阿拉伯人屠杀殆尽,据史书记载,杀了将近20万人,还不包括当地的老百姓。
公元880年,黄巢攻占长安,登基称帝,国号大齐。他称帝后,不好好治理军队,反而下令屠城,大肆报复老百姓,进行大规模的烧杀淫掠,将繁华无比的帝京变成一座人间地狱。在京城内王公贵族无一幸免,就连普通的富裕之家也跟着遭殃,抢夺他们的财物,整个长安城弥漫着血腥的味道,血流成河。经史书记载:
甫数日,因大掠,缚棰居人索财,号“淘物”。富家皆跣而驱,贼酋阅甲第以处,争取人妻女乱之,捕得官吏悉斩之,火庐舍不可赀,宗室侯王屠之无类矣。
真可谓“朱门甲第无一半,当街踏尽公卿骨”!
这次浩劫,他又杀了十几万人,可以看出他变成一个超级杀人狂魔。还有你想不到事,他为了缓解战时军中粮食紧缺问题,竟然发明一种杀人武器,进行流水线作业。黄巢大规模的屠杀河南、山东的平民,并建造巨碓,采用机械化方式,将活人辗碎充作军粮(“关东仍岁无耕稼,人俄倚墙壁间,贼俘人而食,日杀数千。贼有舂磨砦,为巨碓数百,生纳人于碎之,合骨而食,其流毒若是。”见《旧唐书o黄巢传》)。据最保守的数字统计,在围攻陈州近一年的时间里,被黄巢的军队吃掉的民众就远超30万之巨!何等变态的杀人狂魔。
难道他不怕遭到报应吗?在公元884年,黄巢死于他的外甥林言之手,被自己的亲人暗杀,也算是得到报应。
一个有志青年为何会沦落为一个杀人狂魔?纵观黄巢的一生,从年少轻狂到怀才不遇,再到一个杀人狂魔,他的心理逐渐恶化,甚至到了人格精神分裂地步。这一切源于他屡试不第,名落孙山,从而产生对当时唐廷的不满,报复社会。通过参加农民起义,来达到他报复当时社会的目的,而不是真正带领农民走出困境。虽然他是一个杀人狂魔,但他带领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唐朝的腐朽统治,打击当时的大门阀势力,推动了历史发展的进程。对此,你们怎么看?欢迎大家评论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