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我们纵观封建王朝历史都有着这么一个规律:开国皇帝绝大部分部分都是贤明无比,他们结束了此前的乱世,开启了盛世之治,对百姓轻徭薄赋,民间的活力逐渐恢复,而后期的皇帝要么是昏君,要么就是无力改变时势选择“摆烂”,很多时候王朝末期的皇帝真是“我命由他不由我”。
后期的王朝吏治腐败,百官鱼肉百姓,于是受不了朝廷重负的百姓最终起义,这样的场景何其相似?有时候王朝薄暮西山还有力量平定叛乱,一旦王朝军事实力弱小,皇帝要么被起义军杀死,要么逃命出京城,在外令立朝廷。
大唐巅峰时期万国来朝,中亚、欧非等地的使者络绎不绝地来到长安朝见天子之威严。有多辉煌就有多落寞,唐僖宗时期,黄巢起义席卷中原,几十万饥肠辘辘的军民百姓侵犯城池,每到一个地方城池就变成空城,长安也被黄巢叛军威胁,唐僖宗不顾百官的威严,立马在宦官、神策军的掩护下带着妃子“跑路”,前往了蜀地。
唐僖宗根本没有一点皇帝的样子,只要自己能活就好,毕竟祖先就给他示范了一个例子,唐玄宗晚期不理朝政,安禄山一个人成为了三镇节度使,一朝发动叛乱,席卷长安,唐玄宗那一刻终于梦醒了,他为了生命也不顾什么天子威严了,立马跑路,他在军队的掩护下跑到了蜀地,蜀地地势险峻,易守难攻,很适合避难。纵观唐朝历史,不止是唐僖宗,其他皇帝同样如此,一旦遇到了危险,一言不合就前往蜀地,待到天下平定再归还京畿。
黄巢起义势力庞大,唐僖宗落荒而逃,那么黄巢为什么不乘胜追击呢?
首先,黄巢深知唐僖宗身边军事实力不可小觑,而自己大军牵身,很难追到唐僖宗,一旦唐僖宗入了蜀地就天高任鸟飞了,蜀道之难让黄巢望而却步。唐僖宗跟随先辈的脚步,直接进入了蜀中避难,蜀地不仅仅地势险峻,物产还丰饶,粮食、步履之产量问鼎大唐,一旦蜀地以外的天下有大变,皇帝还能倚靠蜀地为基础,意图恢复国祚。蜀地之险峻自古以来就闻名遐迩,李太白的《蜀道难》就曾将蜀地之险描写的绘声绘色,三国时期刘备集团也是依仗着蜀地问鼎三国,借着物产之丰饶北伐,因此蜀地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其次,黄巢盲目自大,如项羽一般完全没有将唐僖宗这个天下正统皇帝放在眼里。唐僖宗虽然是一个傀儡皇帝,但仍然是天下的正统,他只需要一纸讨伐诏书,天下的藩镇有利益就会集中力量来讨伐黄巢,然而黄巢没有注意这些,只是想着占据了地盘就享乐。
史料里记载,黄巢席卷几十万人兵发长安,唐僖宗惧之,弃长安而逃,而黄巢有惊无险地到达长安后,心中的斗智也没有了,只想着能过上荣华富贵的日子就够了,全然不知危险悄然靠近。黄巢为了庆祝自己起义成功,开始了宴请诸位大臣,一连几天都是乐不思蜀,在酒色中消磨时间。
唐僖宗逃到蜀地后,在宦官的组织下组建神策军,加强备战,又下诏讨伐黄巢,天下不管有没有异心的藩镇都想着第一个攻陷长安,于是兵发黄巢,黄巢最终兵败,唐僖宗又得以回到长安。
结语
黄巢起义军势大,但他丝毫没有长远的眼光,只想着贪图享乐,眼界决定了一个人的上限与下限,黄巢注定只能做一个短暂的胜利者,而不是安国兴邦的开国太祖皇帝。黄巢轻视了皇帝的权威,在皇权至上的时代,有些事情需要顾及长远利益,戒骄戒躁是成大事的基本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