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大哥二哥争皇位,李元吉为何要帮助李建成,他咋不和李世民一伙呢

大哥二哥争皇位,李元吉为何要帮助李建成,他咋不和李世民一伙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宠物不求人 访问量:2060 更新时间:2024/1/31 13:12:19

自古以来,皇权相争是残酷的,即便是早早就规定好了,嫡长子继承皇位避免出现兄弟相争流血牺牲的情况。但是古代的皇帝权力太大了,谁见了都眼馋,与皇位想比,这些规矩哪怕是兄弟之情父子之情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因此,没有哪一次皇权的交接是平稳过渡的,哪怕表明看起来波澜不惊,实则背后也是暗流涌动。本次时针和大家讨论的是李世民兄弟们一起抢夺皇位的事情。我在想,为什么李元吉要深入地参与到大哥与二哥的皇位争夺战。他为何不独善其身,反正不管哪个哥哥登基他一个当弟弟的机会都不大,他为何还要选择去帮助大哥李建成来对抗二哥李世民呢?

李世民与李建成二位的分析对比

我相信,历史上的李建成绝对不是一个庸碌无为的太子,如果李建成真的除了在年纪上有优势之外,其余都一无是处的话,李渊万万也没有必要去纠结继承人的问题。真实的李建成其实可以说与李世民不分伯仲,甚至在一些方面要比李世民还要优秀。

因为李建成从小开始就是被当作继承人培养的,而李世民作为二弟,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都没有想要去争夺继承权的心思,因为他知道,在大哥面前他只是个弟弟。随着大唐一统天下的进程逐步加快,几兄弟都在战场上立下了赫赫功勋。

尤其是李世民,仗着自己英勇果敢,手下虎将如云。随着李世民军功越来越大,老爹也越来越苦恼,李渊也不知道该对他如何进行赏赐了,最后只能是不断的给他权力,能者多劳,官职越多干的活越多,手下的权力也就越大。

随着时间的发展,李世民手下的权力已经足以撼动太子的地位了,李世民的野心也就越来越大。李世民虽然野心越来越大,但是一直到李建成被他杀掉,太子一伙的实力依旧占据绝对的优势,李世民的这次玄武门之变,可以说的是一次漂亮的斩首行动。

说到这里应该也清楚了,李世民从一开始到最后,都是不被看好的一方。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李建成是嫡长子,属于正统接班人,名正言顺。不仅如此,在资源分配与教育上,李建成也是被当作继承人来教育的。因此唐朝建立过程中,李建成周围有一群人才。 李渊虽然后期在兄弟俩选择上犹豫,但是最终还是选择了李建成。趁机将李世民手下的大将调离长安,并且将文臣房玄龄杜如晦调离秦王府。这就是老爹李渊的选择,当然这也是逼着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的原因之一。 禁卫军依旧掌握在李建成的手里,虽然在京城形成了三股力量——皇帝、太子、秦王,秦王这一股力量虽然看起来强劲,但是绝对实力依旧不如其他那两个。在那个讲求出身的时代,秦王无疑是赢面最小的一个。

李元吉也想分一杯羹

都是李渊的亲儿子,大哥二哥这么优秀,李元吉虽然差点,浪荡公子浪荡惯了,但他对于皇位自然也有点想法。哪怕是对皇位想法不大,但是对于权力与荣华富贵也有想法。我认为李元吉跑去支持李建成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李建成赢面很大,帮强不帮劣,将宝押在李建成身上比较稳,可以最大限度的确保自身利益; 李元吉在下一盘大旗,先协助大哥打败二哥,然后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找机会除掉大哥,自己就有机会冲击一下皇位。哪怕是当不上皇帝,自己也能最大限度地确保自己衣食无忧。 李元吉单纯就是和李建成关系好,我觉得这个可能有,但是不是很大,姑且也作为李元吉帮助李建成的理由吧。

结果各方力量将李世民逼得不得不铤而走险,但是富贵险中求,李世民带着尉迟恭程咬金等人,买通玄武门守卫常何就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单纯地将胜负都集中在这一次面对面的交锋上,最后李世民赌赢了。

当尉迟恭浑身是血的闯入李渊的宫殿时,李渊明白了眼前的一切。最终这一场太子之争以李世民的胜利而落下帷幕。

时针说

其实完全没必要指责李世民夺取皇位的手段如何如何,每一任皇位的争夺者手段也都半斤八两,能在皇位上坐稳,干出成绩就是好皇帝。而李元吉假如不参与这件事,安心的打打猎,跑跑马,不也乐得自在?

人生都是选择与赌博,赌赢了荣华富贵,赌输了,身败名裂。

标签: 李元吉李建成李世民李渊皇位

更多文章

  • 李世民对弟弟李元吉的妻子,自己的弟媳杨氏,真的情有独钟吗?

    历史解密编辑:正一品历史标签:李世民,李元吉,长孙皇后,玄武门之变,魏征

    要说唐朝盛世最负盛名的一位雄主,当属千古绝顶的李世民了。李世民贤明爱才、有勇有谋、杀伐果断,被称之为“豁达类汉高刘邦,神武同魏祖曹操”,在唐朝帝王之中算得上是历史评价最高的那一个。李世民画像不过,就算是一代明君李世民,也并非是十全十美、毫无瑕疵的。对于李世民来说争议最大的一段“政治污点”无异是当年为

  • 李世民杀了弟弟李元吉后,竟霸占其妻子?她究竟有多美?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上的一些事儿标签:皇帝,李渊,军衔,李世民,李元吉,唐太宗,国防政策,军事政策,玄武门之变

    众所周知,在我国封建社会最重视的就是血缘关系和嫡长子制度。由于这种思想传统的存在,让各种长幼顺序和伦理纲常变得格外重要,而这种现象在皇家更为严重。贵为天子的皇家子弟,一举一动都遵循着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不敢有任何的差池,也不敢胡作非为。尽管他们步步为营、小心翼翼地遵循着伦理纲常,但是还是会有违背人伦

  • 李世民为何宁愿让世人唾骂,也要霸占李元吉的妻子,不是因为好色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李世民,李元吉,李建成,李渊,玄武门之变,秦王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王朝史中,有过不少功在千秋的明君圣主,而唐太宗李世民更是这些明君圣主中最闪耀之一。 不但在正史当中记载了他的功绩,甚至还有很多诗歌称赞他。他跟随父亲李渊起兵反隋,推翻了隋炀帝的暴政,统一了全国。 继位时,他励精图治,唯能人是用,开创了“贞观之治”,为古代封建王朝史中最辉煌的

  • 玄武门事变爆发前,齐王李元吉因何彻底倒向太子李建成一边?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李元吉,李建成,齐王,李世民,玄武门,李渊,玄武门事变,齐王李元吉,隋朝,唐朝,军事制度

    史载,唐高祖李渊共育有22个儿子。他的儿子虽多,但除了由长孙皇后所生的嫡子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年龄较长外,其他庶出的皇子均未成年 ,在政治上无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李建成虽已被李渊立为储君,但所建功业与自身能力不如雄才大略的李世民,因此内心常忐忑不安。李建成既与李世民争储,李元吉的态度与倾向就显得

  • 李世民一箭射死李建成,李元吉为何三箭没射死李世民?少三大优势

    历史解密编辑:二楼讲故事标签:李世民,李建成,李元吉,李渊

    盛唐开国君主李渊,不仅皇帝当得可圈可点,生儿子的本事在历朝历代也是少有敌手,也就距离他千年后的清朝、康熙能跟他一比。可这也印证了围城效应,儿子不够优秀,文不成武不就,性格绵软让人头疼,但孩子们各个都人中龙凤,随便单拎一个放在别朝都能横扫一片,凑在一起就内卷到血雨腥风。就如嫡亲兄弟之间斗得你死我活的玄

  • 李世民玄武门袭杀亲兄弟李建成李元吉后,为何还要残忍割下首级?

    历史解密编辑:娱三三三标签:李世民,李建成,李元吉,玄武门,尉迟敬德

    史载,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六月一日,太白金星于白昼划过长空,据星相家说,太白星白昼现于晴空预示着会发生动荡,甚至出现政权更迭。六月三日,金星再次于白昼扫过长空,太史令傅奕向唐高祖李渊呈上一份密奏 ,说:“太白现秦分,秦王当有天下”。李渊故意将这份秘密奏疏转交给次子、秦王李世民,其用意是暗示他必须

  • 李世民为何宁愿让世人唾骂,也要霸占李元吉的妻子?不是因为美色

    历史解密编辑:最爱故事标签:李世民,李元吉,李建成,李渊,玄武门之变,皇位

    现在的人说到李世民都会说李世民是千古一帝,是一个伟大的皇帝。在李世民麾下的大唐人民都是非常幸福的,李世民是一个好皇帝,但是李世民却不是一个好的兄弟。李世民为了皇位,他杀了自己的兄弟,囚禁了自己的父亲。而且在李世民杀了自己兄弟之后,他更是将自己兄弟的妻子掳过来当他的妃子,李世民娶了自己的弟妹。唐朝的这

  • 李世民杀死李元吉后,为何还要霸占他的妻子?难道仅仅是好色?

    历史解密编辑:许玉说科技标签:李世民,李元吉,秦王,李渊,李建成,高祖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嫡子,二十九岁登上皇位,执政二十三年后去世。他与李建成和李元吉都是唐高祖与窦皇后所生。为了杀掉太子李建成,李世民带兵与太子党在玄武门发生了激烈的血战一、发动兵变夺取皇位李世民少年时即从军打仗,太子李建成虽然也是贤能有为,但他对勇练强悍的弟弟秦王总怀有猜忌之心,而秦王觉

  • 玄武门之变中被杀的李建成和李元吉,子女们的结局为何天差地别?

    历史解密编辑:鸿胪少卿说故事标签:齐王,军衔,元帅,隋朝,李元吉,李建成,李世民,贞观之治,玄武门之变,女皇武则天

    公元626年,中国唐朝发生了一场历史上有名的政变——玄武门之变。在这次政变中,当时的秦王李世民杀掉了自己的两个兄弟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以及顺带斩杀了这两位兄弟的所有儿子,也就是他的十个亲侄子。这样做的原因,无非是“斩草除根,永绝后患”。玄武门之变让李世民掌握了李唐政权,依靠贞观之治恢复了经济、文

  • 玄武门之变后,秦王李世民如何对待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家人和部下?

    历史解密编辑:世界属于你我标签:秦王,元帅,隋朝,军衔,李世民,李建成,李元吉,玄武门之变

    作者:忆香 【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玄武门之变,是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由当时唐高祖李渊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长安城(今陕西省西安)太极宫的北宫门——玄武门附近发动的一次政变。在起兵反隋的过程中,李氏兄弟二人配合仍算默契,直到建立唐朝。太子自知战功与威信皆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