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把一些以俚语俗话入诗,不讲平仄对仗,所谓“不能 登大雅之堂”的诗称为打油诗。为什么叫打油诗呢?原来此种还真有典故在里面。
中唐时期,有一年冬天,一位大官去祭奠宗祠,刚进大殿,便看见粉刷雪白的 照壁上面写了一首诗:
六出九天雪飘飘,
恰似玉女下琼瑶,
有朝一日天晴了,
使扫帚的使扫帚,
使锹的使锹。
大官大怒,立即命令左右,查清作诗人,重重治罪。有位师爷上前回禀道:“大人不用查了,作这类诗的不会是别人,一定是张打油。”大官立即下令把张打油抓来了。
张打油听了这位大官的呵斥,上前做了一个揖,不紧不慢地说道:“大人,我张打油确实爱诌几句诗,但本事再不济,也不会写出这类诗来嘛。不信,小的情愿面试。”大人一听,口气不小,决定试张打油一下。正好那时安禄山兵困南阳郡,于是便以此为题,要张打油作诗。张打油也不谦让,脱口吟道:“百万贼兵困南阳,”那位大人一听,连说:“好气魄,起句便不平常!”张打油微微一笑,再吟:“也无援救也无粮,”这位大人摸了摸胡子说:“ 差强人意,再念。”
张打油马上一气呵成了后三句:“有朝一日城破了,哭爹的哭爹,哭娘的哭娘!”这几句,与“使扫帚的使扫帚,使锹的使锹,”如出一辙。大家听了, 哄堂大笑,连这位大官也惹笑了,终于饶了张打油。张打油从此远近扬名。“ 打油诗”的称谓也不胫而走,流传至今。
张打油不过是一般的读书人,有人说他是个农民,总之是个无名小卒。但他的这首《 咏雪》
江山一笼统,
井上黑窟窿,
黄狗身上白,
白狗身上肿
在后人看来算得上一鸣惊人,此诗描写雪景,由全貌而及特写,由颜色而及神态。通篇写雪,不着一“雪”字,而雪的形神跃然。遣词用字,十分贴切、生动、传神。用语俚俗,本色拙朴,风致别然。格调诙谐幽默,轻松悦人,广为传播,无不叫绝。
打油诗虽然被一般人看不到眼内,但其魅力在于它的趣味性、知识性和故事性,还有就是通俗性。鲁迅先生写过《 南京民谣》打油诗:
大家去谒陵,
强盗装正经;
静默十分钟,
各自想拳经。
著名诗人袁水拍有一首《 咏国民党纸币》的打油诗,也很有意思。诗云:
“跑上茅屋去拉屎,
忽然忘记带草纸,
袋里掏出百万钞,
擦擦屁股满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