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肃宗第二宠爱的宦官鱼朝恩,为何没有成为皇帝?

唐肃宗第二宠爱的宦官鱼朝恩,为何没有成为皇帝?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嫋嫋故事会 访问量:2297 更新时间:2023/12/5 3:23:49

安禄山被杀,儿子安庆绪继位,此人虽然四肢发达,可惜头脑太过简单。杀父篡位之时,军师严庄写好诏书,让安庆绪全程对着稿子深情朗诵,结果安庆绪也能念成外语,结结巴巴不知所云,弄得亲信部下羞愧不已,只好让大王呆在深宫喝酒泡妞了事,抛头露面之事都由手下代劳,尽量避免其出来丢人现眼。

面对如此级别的对手,唐肃宗李亨信心十足。公元758年,李亨趁安庆绪头号战将蔡希德被杀内乱之际,想毕功于一役,不惜血本同时征调了朔方节度使郭子仪、河东节度使李光弼、北庭节度使李嗣业、、泽潞节度使王思礼、河南节度使崔光远等九大节度使,凑齐二十万大军,前往讨伐安庆绪。这支联军不仅兵力雄厚,而且将领阵容豪华,可以说在任何方面,都是碾压叛军的存在。可惜,打仗不是数学题。

因为安史之乱,唐朝皇帝早已不再信任武将,面对如此阵容,肃宗李亨怎么也不敢将全国武力放置于一个武将之手。但大军不能无主,唐肃宗夙夜不懈,终于找到了解决方法,论忠贞爱朕,又有谁能比得过终日和朕朝夕相处的后妃和太监呢?如果问世界上有谁不想当皇帝,那么除了傻子外就只有太监了,因为这些人根本不能生育,当了皇帝能传给谁?

秉着这种思想,唐肃宗并没有给这支联军设置主帅,而是独辟蹊径地发明了一个新的职位——观军容宣慰处置使,职责是居中协调,监督诸军。从新职位的职责我们可以看出,唐军虽多,但都是各自为战,没有统一指挥。担任这个职位的是唐肃宗第二宠爱的宦官鱼朝恩。(第一是李辅国,肃宗舍不得外放.)

鱼公公虽然马屁水平十级,但军事水平基本为零。不过奇怪的是,面对如此任命,郭子仪等人却毫无怨言。因为老郭已经61岁,早就在宦海沉浮半生,摸透了官场规则,何况己方优势明显,带个新人刷刷小怪也算是聊胜于无。十月,郭子仪北渡黄河,击败叛军大将安太清。叛军只得退守卫州,被郭子仪团团包围。

十月七日,淮西、河南、郑蔡、北庭四地节度使率兵渡河,与郭子仪部会师卫州城下,声势浩大,唐军风头一时无两。

卫州离邺郡不到二百里,位置极其重要。安庆绪也无暇享受人生,只得放下酒杯美人,亲率邺郡倾城之兵7万余众前往支援。结果被郭子仪诱敌深入之计打得七零八落,唐军擒杀了安庆绪的弟弟安庆和,还趁势攻克了卫州。

安庆绪见唐军凶猛,不得已只能退往邺郡,但唐军仍不肯罢休,紧追叛军不放,而且援军愈聚愈多,滑濮节度使许叔冀、关内泽路节度使王思礼、平卢兵马使董秦、河东兵马使郭谦训悉数到齐,大有不死不休之势。见唐军纠缠不休,安庆绪无奈之下,只能硬着头皮收拾残兵,在邺郡西南的愁思岗和唐军又打了一架,当然还是不堪一击,丢了三万人头后退入城内固守,随即被郭子仪、李光弼等人率二十万大军将邺郡围得水泄不通。

眼见覆灭在际,安庆绪为了保住自家小命,也只能放下脸面,以皇帝之位为筹码,派出信使向昔日的仇人史思明求救。当年二京失守,安庆绪只身逃亡邺郡,身边仅剩骑兵三百,宛如丧家之犬。安庆绪手下曳落河、同罗等六部胡兵,大多投靠了史思明,抢劫所得财物,也被史思明全部缴获,反而实力大增。这让安庆绪嫉妒非常,不仅派遣阿史那承庆和安守忠去史思明的地盘范阳征兵,还暗地嘱咐两人见机刺杀史思明。

史思明虽然不齿安庆绪为人,但毕竟懂得唇亡齿寒的道理。邺郡是河北南方门户,一旦安庆绪被灭,那么自己绝对会成为那二十万唐军的铲除目标!一番思量后,史思明决定亲率十三万大军南下。史思明和安禄山同乡同岁,都是白手起家,虽然相貌丑陋,但却胜在头脑灵活,战场上向来以狡黠多变而闻名。

史思明见唐军势大,便不肯正面对敌,只派了部将李归仁领步骑一万进驻离邺郡六十里的滏阳,遥为安庆绪军声援,而自身则带着全部兵力攻打老熟人——河南节度使崔光远所驻守的要地魏州。

崔光远,大唐望族博陵崔氏第三房一脉,丞相杨国忠的亲密战友,不管是出身还是社会交际,原本和史思明不会有半毛钱的交情。史思明之所以熟悉这位公子,是因为崔光远也曾经叛变过革命。当年安史之乱,唐玄宗悄悄西逃,临走之时不仅没有告知文武百官,还留下诏命崔光远担任京兆尹、西京留守。结果崔光远上任当天,叛军须臾就至,崔光远避无可避,为求活命,只能让自己儿子去安禄山军营递上降书。因崔家名望甚高,安禄山大喜过望,让他继续担任京兆府尹。不久后唐军反攻,崔光远又果断投奔太子李亨,此人打仗不行,见风使舵的本领倒是一流。

崔光远见贼兵远道而来,即派部将李处崟出城迎击,结果敌众我寡,郭子仪鄙薄崔光远为人,不去救援,李处崟只能且战且退,最后逃往城内。史思明率部队尾随而至,故意在城外大喊:“李处崟召我而不出,何也?”果然这话被崔光远听到,随即大怒:“鬼子都是你带来的”?随即将一脸懵逼的李处崟腰斩处死。

李处崟是崔光远部最为骁勇之将领,魏州唐军以其为主心骨,如今变成两截,魏州守军顿时人心涣散。不过好在崔光远见风使舵的本领并未退化,眼见形势不对,立马连夜弃城而走,逃回了自己的老巢汴州。

主将带头率部逃跑,魏州自然被攻陷,三万人惨遭屠杀。崔光远逃跑有功,官升太子少保。

初战告捷,史思明并未乘胜追击,而是在魏州按兵休整,和唐军相互对峙。期间还特意抽空筑祭坛登基,自号大圣燕王,向安庆绪宣告自己才是老大。

面对战局形势的变化,李光弼很是着急,他向首任观军容使鱼朝恩建议围点打援:“史思明于魏州按兵不动,欲使我懈怠以乘之,我以兵逼魏州,使其不敢出战,得以时日,邺城必拔。”但鱼公公有自己的想法,认为分兵不利于团结。

在鱼朝恩的指挥之下,郭子仪等八位节度使将邺城围得是水泄不通,修了两层营垒,三道壕沟,还拦截漳水淹邺城,无所不用其极,日夜猛攻。

生死关头,安庆绪和麾下悍将们也只能咬牙坚持,等待史思明的援军。好在邺郡早在殷商时期就是古都,城防坚固,唐军又没有统帅,缺乏协同无法形成合力。所以围城半年,而邺郡迟迟不下。双方皆精疲力尽,邺郡粮食吃尽,一只老鼠都能卖4000钱,士兵只能从墙角啃草得以活命;唐军亦军心涣散,因为天下饥荒,粮草补给也开始短缺,为了早点结束战役,连镇西节度使李嗣业亦在攻城中被流矢射中身亡。

眼见双方皆已身疲力竭,史思明觉得时机成熟,倾巢而出向邺郡进军。大军在离邺郡五十里处扎营,为了防止唐军冲击,史思明在军营内每营放置战鼓三百,日夜不停制造噪音,既声援城中叛军,又给唐军增加压力,唐军九部各自为政,每部兵力皆少于史思明,又缺乏统一指挥,没有谁愿冒损失自身实力之险,贸然主动攻击史思明,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史思明军队安营扎寨。

史思明,又从每营中挑选五百骑兵,胡人骑马本来就来去如风,实行的又是“敌进我退、敌疲我扰”的战术,对唐军单独打柴担水的士兵进行攻击。在这些“游击队”的骚扰之下,唐军将士们连出营大小便都变成了高危行为,不少人在酣畅淋漓之际,被飞奔而来的马刀砍掉了脑袋。

唐军几十万人马,粮草需求巨大,粮饷从江淮、并州远道而来,平日“车船相继”,连绵不断。史思明派人穿上唐军制服,伪装成督促队,斥责民夫运粮太慢,随意抽刀砍杀民夫,民夫惊恐至极,经常半途逃亡。遇见车船聚集,叛军又把车船烧毁。由于唐军各自为战,势力繁杂,唐军巡逻队根本无从分辨真假。

在史思明的连环阴招之下,唐军又困、又累、又饿、还不敢上厕所,变得“人思自溃”。这时,史思明正式渡过漳水,向唐军发起了总攻。

三月六日,唐军九位节度使率本部人马二十万在安阳河北部列阵以待(资治通鉴上说带了六十万,个人感觉是无稽之谈,这么多兵,半年时间,后勤也能把这支联军拖垮.)。

但奇怪的是史思明却只带了五万精骑出阵。

见史思明部队人数不多,唐军还以为这是一支侧翼游军,还在四处派侦骑寻找敌军主力,结果史思明直接率军直冲唐军军阵。双方在万金驿接触交战,很快就陷入了白热状态。唐军人数虽多,但万金驿面积不大,根本无法发挥人数优势,相反史思明的精骑反而占尽便宜。

顶在前方能和史思明军队有接触的是李光弼、王思礼、许叔冀、鲁炅四个节度使,其中鲁炅来自南方,并不习惯平原作战,而许叔冀根本就不会打仗,士兵多以战五渣为主,所以史思明逐渐占据了上风。不久鲁炅受伤,于是开始率军败退,位置改由郭子仪的朔方军接替。

郭子仪还未来得及排兵布阵,老天突然跑出来插了一脚,在战场上刮起了一阵怪风。天地一片昏暗,能见度基本为零,战场兵马一片混乱,出现了千古未有的奇观——唐军向南,叛军则往北,枪械 辎 重,扔满一路,战场瞬间安静下来,决战就这样结束了 。

相对于叛军来说,唐军似乎机动力更强。因为史思明的精骑只跑了200里地,逃到了沙河,而唐军在各节度使带领之下,干脆跑回了本镇。各方节度使领着败军,一路烧杀抢掠,秋毫必犯,童叟必欺,当地百姓不堪其扰,恨不得叛军追上前来,将官军杀个干净。

因为史思明逃跑过慢,在沙河整顿部队,才发现根本无人追击,于是满怀疑惑地重返邺城,他没有去追击唐军,因为史思明知道自己有更重要的事要做。安庆绪死里逃生,见战场空荡无垠,只留下了堆积如山的军械粮草,本着不能浪费粮食的朴素情怀,安庆绪派人搜集郭子仪队伍留下的珍贵粮食,得到粮草大概7万余石。手中有粮心里不慌的小安随即和死党孙孝哲、崔乾祐商量过后,决定关闭城门,把史思明拒之门外。

不过安庆绪部下显然已经受够了这位木头皇帝,坚持让安庆绪兑现承诺,最终拗不过众人的安庆绪率三百骑兵手捧奏表奉上玉玺向史思明称臣,果然被史思明砍掉了脑袋。史思明接管了安庆绪的地盘,打开府库犒赏将士,将安庆绪的实力占为己有。

公元759年四月,史思明在范阳正式登基,改元顺通,国号为燕。安禄山辛苦一世,至此,家产股份全部落入了老乡史思明之手。

一场大风,让唐肃宗中兴大唐的野望成为泡影,在史思明的努力之下,再次将即将熄灭的叛乱之火又重新死灰复燃。唐朝从此进入了安史之乱的第二阶段——史思明叛乱,日益持久的混战也让节度使力量更加强大,而中央力量则不断削弱,到后唐时期,中央再无制衡地方的筹码。

史书大多将邺城之败归咎于唐肃宗未设统帅和鱼朝恩不善军事。但对于李亨来说,这是不得已而为之。李亨临危上任,身边除了太子名分,并无一分一毫实力。李泌隐居之后,能一直跟随自己的除了皇后就只有太监。安禄山之乱,早已证明武将不可信任,作为平叛主力,朔方军一支独大,甚至能决定唐皇朝生死,没有上帝视角,唐肃宗又如何敢肯定郭子仪不会造反?事实也证明唐肃宗担心并非多余,二十年后,朔方节度使李怀光就逼得皇帝再次逃离京城。

更多文章

  • 元载除掉鱼朝恩后擅权索贿,最终被唐代宗赐死并剖其父祖之棺

    历史解密编辑:蔷薇凋零标签:唐代宗,元载,李辅国,唐肃宗,宰相,郭子仪,代宗,鱼朝恩,唐朝,艺术家

    元载是唐代宗时期的宰相,他做过的最著名的两件事:一是助唐代宗除掉大宦官李辅国和鱼朝恩;二是贪污胡椒八百石(相当于现在的48吨)。元载出身贫寒,在唐玄宗时期参加科举考试做官,不过当时做的官职不大,直到后来安史之乱,唐肃宗僭越称帝,唐肃宗宠信心腹太监李辅国,甚至将军国大事都交给李辅国来处理,而李辅国的妻

  • 元载为唐代宗除去专权太监鱼朝恩,为何后来会被代宗赐死?

    历史解密编辑:二楼讲故事标签:唐代宗,代宗,元载,李辅国,宰相

    元载,代宗朝宰相,官居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加银青光禄大夫,封颍川郡公。元载生平最大的功绩就是协助唐代宗铲除李辅国和鱼朝恩两个权宦,让代宗得以重掌天下。按理说,对于代宗来说有着再造之功的元载,他的结局应该不会太差,不说荫蔽子孙,但至少能得到善终。可事实上,元载的结局却是十分悲剧,大历十二年(777年)

  • 唐太宗除宦官的难度有多大?鱼朝恩又做了什么让皇帝需除之而后快

    历史解密编辑:车马行空说标签:李世民,皇帝,宦官,唐肃宗,唐玄宗,唐代宗

    作为古代历史上曾经最辉煌的唐朝,在经历了开元盛世之后,就一路走向衰败,宦官专权是晚唐最大的弊端,这种由皇帝身边开始的腐败,让唐朝直接走向了覆灭。但是,晚唐时期并不是所有的皇帝都昏庸无能,他们也意识到了宦官对政权、对国家带来的极大危害,也曾奋力捕杀过宦官,比如唐代宗杀鱼朝恩。鱼朝恩究竟做了什么,让唐代

  • 天下观军容使、郑国公鱼朝恩之骄横跋扈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鱼朝恩,宰相,郭子仪,仆固怀恩,代宗,神策军

    期待您点击关注!带您读杜甫夔州诗歌,看唐时奉节风物,观杜甫日常生活,感诗人心路历程!鱼朝恩喜好引轻浮的年轻人投其门下,给他们讲《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儒家五部经书的要旨,鱼朝恩也作文章,,以此窥视希冀代宗的恩宠,他认为自己才兼文武,也许在某种程度上是的,在武将中鱼朝恩文才最好,在文士

  • 中唐兴衰(八章)鱼朝恩被处死并非因为独揽朝权,而是与藩镇有关

    历史解密编辑:娱三三三标签:鱼朝恩,宦官,郭子仪,节度使,李豫,程元振

    唐代宗李豫在后世的评价很高,他为人称道的功绩之一是“诛杀三奸”,这也受到后世很多文人的好评。天下观军容使鱼朝恩便是所谓的三奸之一,李豫处死鱼朝恩的事情也受到后世君王效仿。宋朝大文豪苏辙、明清思想家王夫之,都对此有着极高的评价,认为这是帝王权术应用到极致的典范。在很多历史著作中都认为,鱼朝恩被李豫处死

  • 天下观军容使、郑国公鱼朝恩之平叛经历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玄宗,代宗,鱼朝恩,节度使,李光弼,郭子仪,史思明,郑国公鱼

    期待您点击关注!带您读杜甫夔州诗歌,看唐时奉节风物,观杜甫日常生活,感诗人心路历程!鱼朝恩(722年—770年),泸州泸川(今四川泸县)人,宦官,狡黠聪慧,能言善辩、精于筹算,历任三宫检责使、左监门卫将军,主管内侍省,统率神策军,神策军在其手上壮大出名,成为皇帝禁军,在中晚唐为维护唐廷发挥重要作用。

  • 大唐往事:鱼朝恩权倾朝野,为何最还是被除掉了?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鱼朝恩,宦官,唐代宗,宰相,李辅国,唐肃宗

    众所周知,大唐王朝的时代分段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初唐时期到盛唐时期是大唐王朝的上升期,也是大唐王朝最为强盛的一段时期。一场安史之乱,彻底改变了大唐王朝的历史,处于国力顶峰的大唐王朝陡然从巅峰摔落,而大唐也从盛唐跨入中唐,之前隐藏在盛世表象下的危机和矛盾也纷纷爆发。而宦官专政,则是这些危机和矛

  • 北野武的保时捷,周润发的劳斯莱斯,元载的八百石胡椒

    历史解密编辑:小绿说故事标签:周润发,元载,劳斯莱斯,保时捷,石崇,和珅

    前两天因为唐朝巨贪元载,在其倒台后,家中被查出了八百石的胡椒而写了两篇文章。写完之后感觉意犹未尽,因为前两篇都没说元载贪腐这么多胡椒的原因,其实当时骆驼也有点迷惑,为什么元载会对胡椒如此钟情呢?我想了很久,都没有想得出来,后来无意中看到了两个段子,给我带来了灵感。你所需要的,也许是你曾经匮乏的第一个

  • 唐朝“蛀虫”元载:贪污64吨胡椒,皇帝大怒挖其祖坟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有料吧标签:元载,皇帝,李辅国,唐代宗,宰相,宦官

    引言:众所周知,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竞争非常激烈,而古代的科举制度比高考还要难得多。贫寒子弟,通过科举制度实现命运的改变,他们往往会产生报复性的享乐,以弥补早年受的苦难与辛酸。因而封建王朝的贪官层出不穷,贪腐现象屡禁不止,其中唐朝宰相元载可谓是贪官队伍中的形象大使,他的事迹也给那段历史埋下了重重

  • 唐朝元载贪污64吨胡椒,皇帝大怒,满门男丁被斩

    历史解密编辑:言雾由终标签:元载,皇帝,贪污,唐朝,宰相,官职,胡椒,香草,满门男丁,官宦世家

    文|阅栀编辑|阅栀前言元载,唐朝时期的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他的官职和政治生涯相当丰富,具有较高的历史地位。但是他也是后世所揭示的大贪官,贪污腐败无所不用。元载的职业生涯元载的官职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唐朝末年,他先后任职于左金吾卫大将军、校书郎等职务,并曾经随唐宪宗出使辽国。第二阶段是在五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