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悯农李绅心怀天下,入仕后却穷奢极侈,为何前后那么"矛盾"?

悯农李绅心怀天下,入仕后却穷奢极侈,为何前后那么"矛盾"?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清竹雅韵 访问量:4511 更新时间:2024/3/13 11:30:22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的这首《悯农》,可谓是家喻户晓,人尽皆知。很多人都会通过这个作品,先入为主的认为李绅是一个心系天下的善人。

其实,不然他做的很多事情都与“善”无关,而且吃穿用度极为奢靡,根本不会去体谅农民疾苦。也不会悲悯百姓的辛苦劳作,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双面人”。所以说,评判一个人,不能看他说什么,而要看他做什么。

(一)、由俭入奢易

《旧唐书》“绅六岁而孤,母卢氏教以经义”。李绅并不是一开始就出生于富贵之家,自幼丧父,靠着母亲务农养活他。所以,李绅在作《悯农二首》的时候,语言简练而又凝重。就是因为他从小,就是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因而做事也是得心应手。

1.有感而发,一时兴起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脍炙人口的诗歌作品,从来都不是“蓄谋已久”。很多优秀的作品,都是酒后所做。因为喝醉酒,特别渴望和这个世界交流。而李绅,创作《悯农》时虽然没有喝酒,但是却看到了农民的不易。

根据唐代范摅《云溪友议》和《旧唐书·吕渭传》等书的记载,这两首作品的创作时间应该是建中二年。唐德宗李适为了增加国库收入,巧立名目建立了很多税收种类,民不聊生。

这一年,还爆发了削藩之战。所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当时的李绅,并未跻身权贵阶级。他还是一个四处漂泊的读书人,所以抒发感慨也不意外。也就是说做诗的时候,他还没有成为衣冠禽兽。而且农民生活属实疾苦。就算再狠心的人,看到此情此景也会潸然泪下,感触颇深。

2.入仕通行证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更为出名,李绅悲天悯人,把自己塑造成一个为了尊重农民的辛苦劳作而极度节俭之人。

尤其是后半句,在现代社会提倡“光盘行动”时还屡屡引用。《悯农》的现实意义很强,因为它通俗易懂而又朗朗上口,所以时常被当成幼儿的蒙诗。既教会了他们读书识字,又教育孩子珍惜粮食,可谓是一举两得。

可见,李绅的《悯农》影响之大。不仅是现在,在当时也引起了社会轰动。当时的高官吕温,初读此诗,便被深深的折服。而后,又得到了韩愈的举荐。

可以说,李绅在后来的仕途中,得以平步青云离不开韩愈和吕温的扶持。他们都是爱才之人,看到李绅的诗就觉得这是一个可塑之才。而且,他的作品中饱含着对民生疾苦的哀怜。

这位悯农诗人,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广结朝臣,中年入仕以后,更是一发不可收拾。“男人有钱就变坏”,一旦掌握了权利,金钱就会自己跑入囊中。自此以后,李绅就开始变了。

(二)、穷奢极欲,享乐无度

《唐因葵签》“大是宦梦难醒;然其揽笔写兴,曲备一生穷泰之感,亦令披卷者代为怃然”。李绅的祖先早在武周时期,就入朝为官。

但是随着李绅父亲的去世,李家开始走向落寞。他过了很多年的穷苦生活,有朝一日掌握了权势,就会产生一种“报复性消费”心理。他要把上天对他的不公以及多年的底层困苦,都发泄出来。

1.“杀鸡为省米,悯农心自横”

《云溪友议》“绅拜尚书右仆射,自此日弑鸡三百只,只取喉舌而用”。这是说李绅,在刚当官的时候,一天要吃三百只鸡的舌头。当然,这本无可厚非,毕竟条件和水平上来了。

虽然这和他“悯农诗人”的身份非常不符,但也不是花的别人的钱。关于李绅的很多逸事,都是这本作者未知的书记述的。其真实性,无从考证,可能是捕风捉影,但绝非空穴来风,有些事情会有夸大情节,但还是有现实依据的。

从杀鸡取舌,这件事情上可以看出李绅开始变了。除了口腹之欲外,李绅还豢养了成群的姬妾。对于他而言,这些女人只不过是工具。一方面满足自己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是他结交权贵的跳板。

“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刘禹锡和李绅一起吃饭,当然不会少了歌舞弹奏。宴席上刘禹锡一直盯着舞女杜韦娘看,李绅见状直接将此女子送给了刘禹锡。

他一时有感而发,才作此诗。物化女性,是李绅行事为人的基本准则。他可以慨之以慷的将姬妾送给友人,是因为他的妻妾成群并不只这一个。这一点和他的形象,就更为不符。

2.衣冠禽兽,扑朔迷离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全国的土地都没有闲置的,可是耕耘之人仍然会因为缺少食物而死。这句诗,无情的讽刺了当朝的权贵阶层。所有的田地都被那些高高在上的王公贵胄占有了,底层的农民只不过是出力最多,而收获最少的奴隶。

如果李绅能够一直不忘初心,他将会是一个好官。但是人总是会变的,虽然李绅悯农,那只不过是嘴上一说罢了。“临平水竭蒹葭死,里社萧条旅馆秋。”

这首《却到浙西》是李绅在浙江上任时所做。在野史中,李绅所在之地每遇灾荒,干旱,他都会首先选择瞒报。按理说,他应该是一个遭受百姓唾弃之人。

“动以万辈,皆呜啼流咽,如婴儿别之慈母”。白居易的笔下,李绅是一个深受百姓爱戴的父母官。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对于李绅的人品究竟何如,始终存在着争议。

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李绅是一个政治家。成王败寇,有人想要抹黑,也有人想要洗白。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是非难断。

(三)、正常且合理之人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于相同事物的评价,都不尽相同。其实李绅在为官时,单就吃穿用度而言,确实过于奢靡。但是这个他“悯农诗人”的人设,极为不符。就是因为人设崩塌,所以才会引起轩然大波。像李绅这样的情况并不在少数,就像凿壁偷光的匡衡,得势以后也是把持朝政,横征暴敛的恶官。

1.不宜片面,宜该全面

现在很流行“人设”,这个说法。就是很多明星艺人想要在普罗大众心里树立一个固定的印象。这是不对的,会使人降低独立思考的能力。

人有七情六欲,这很正常。同样一件事,在不同的时候,做法也不同。李绅做《悯农二首》,存在两种想法。首先,这是他和友人在城楼,看田地时所做。可以说,李绅当时是触景生情,看着眼前的景象,悲悯之心油然而生。

他联想到了权贵阶级的纸醉金迷,又看着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农民,为了一口吃食,拼尽全力。可能当时他会想,有朝一日自己为官,一定要造福一方,一定要不能穷奢极欲。

可是当他做官以后,就会发现权力越大,诱惑越多。而且,官场也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么纯洁。所以他选择了同流合污,有时候清白反而会成为一种罪过。

2.恨不能致仕

其次,李绅当时有一种“柠檬精”心理。他悲悯农夫,其实也是在怜悯自己。有时候仇富,仇的并不是富人本人,而是恨自己不能成为特权阶级。李绅当时就有这种想法,所以他选择了站在普罗大众这一方,去挞伐那些豪门权贵的行为,去怜悯农人的辛苦劳作。

心口不一,表里不一。其实是很多人的特点。而且,这两点也并不冲突。诗作的很好,事情做的不对,它们并不产生任何冲突。而且,权力会改变一个人。当李绅跻身权贵阶层时候,他不可能做到独善其身。

否则,一定会被视为异己。司空见惯,这个成语就是来自于李绅。当时他担任司空一职,见惯了官场上的种种行为,见惯了同僚们的纸醉金迷。

《悯农二首》是李绅的代表作,不能通过作品来识人。李绅和诗圣不同,杜甫做针砭时弊的诗是因为他还没到李绅的那种高度。若是少陵野老封侯拜相,也未必不会改变初心。

所以说,对李绅的评价应该客观一些。不能仅仅从野史中去看,也不能从作品中去观察。就算是《新唐书》和《旧唐书》这种正史,记载之事也并不一定属实。所谓成王败寇,历史都是由胜利者书写的。

人为撰述,就算再客观,公正,也难以摆脱主观主义色彩。所以,要养成独立判断的意识和思考的能力。李绅并不是双面人,只是现实和权力将他改变了。或者说,他原本就是追求享乐之人,只不过是一时的有感而发,这并不冲突。

结语:

“短李以歌行自负,乐天亦称之。又少以《悯农》诗见赏于吕温,今二绝盛传”。虽然人品上颇有争议,但是文坛上李绅可谓是成绩斐然。他闻名于世,也是因为诗歌文学。

参考文献:

《旧唐书》

更多文章

  • 为何写出“粒粒皆辛苦”的李绅,凿壁借光的匡衡长大后成为巨贪?

    历史解密编辑:文史鉴赏观标签:李绅,匡衡,宰相,刘恒,孝成皇帝

    李绅是唐朝著名诗人,他写的《悯农》家喻户晓,流传千古,他之所以能写出这样的诗,是因为他从小就生活在社会底层,他亲眼目睹了农民艰苦的劳作,艰难的生存状态。所以他有感而发,写出了这样两首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在当时的社

  • 写下《悯农》提倡节约,晚年却铺张奢靡,是什么让李绅性情大变?

    历史解密编辑:清风文史标签:李绅,悯农,韩愈,元稹,节约,唐朝,诗人,刘禹锡,李德裕,唐穆宗

    今天我们在形容对一种现象或者一类事件十分熟悉的时候,往往会用司空见惯这个成语,该成语来源于唐代大诗人刘禹锡赴宴时作的一首诗。当时刘禹锡在京城接受了李绅的款待,宴会的奢华场面令刘禹锡震惊不已,便写下“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一句诗来恭维李绅,这令其十分受用,还将自己的歌姬赠送给了刘禹锡。而这个

  • 悯农的李绅,嘴里念叨“粒粒皆辛苦”,其实是个十足的大贪官

    历史解密编辑:长安随谈标签:李绅,刘禹锡,元稹,韩愈,白居易,节度使,悯农,艺术家,唐朝

    李绅可不是一般人,他是唐朝宰相、中书令李敬玄饿曾孙。1250 年之前,他出生于浙江省湖州市,祖籍在今天的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李绅的家族势力非常大,他的祖上都是高官。29 岁那年,他到长安应试,高考落第,却得到了韩愈的赏识,因与元稹、白居易因同年考试而相识。34 岁那年,他高中进士,入朝为官,封为中书

  • 离谱!写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李绅吃一顿饭要杀300只鸡?

    历史解密编辑:斜杠历史标签:李绅,宰相,皇帝,唐朝,李德裕,刘禹锡,吕蒙正,艺术家

    前言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人特别喜欢往某些历史人物身上泼脏水,言之凿凿,以此显得自己有多高深,有多独到。许多好事者并不清楚事情真相就跟着瞎起哄,时间久了,以讹传讹,被泼脏水的历史人物还就真的脏了,他们终于成功地把历史人物给污名化了。写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李绅就是这么一个被今人泼脏水污名化

  • 李绅最冷门的一首诗,很人都没听过,却写出了人生至理!

    历史解密编辑:读书狗子标签:李绅,诗作,长安,元稹,悯农

    每天诗词猎奇关注读书狗子说起唐代诗人李绅,大家肯定会第一时间想到那首《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寥寥四句不仅描绘出农夫辛苦劳动的景象,也高度概括出了粮食得来不易的哲理,深怀对劳动人民的真挚同情之心。这首诗几乎人人会背,从小背到大并且还会教会我们的下一代。李绅的《悯农》还

  • 写出《悯农》诗的李绅,为何当官后却成了搜刮民脂民膏的贪官?

    历史解密编辑:史论纵横标签:李绅,悯农,刘禹锡,白居易,诗作,诗人

    老师都不知道怎么跟学生解释,写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样千古名句的李绅,当官后却成了搜刮民脂民膏的贪官。“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这两首《悯农》诗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关于三农诗作的巅峰,深刻反映了封建时代农民的生存状态,在中

  • 韩愈与李绅:本是伯乐与千里马,为何最终却发展成“杠精”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人物故事会标签:韩愈,李绅,元稹,皇帝,李德裕,千里马,御史中丞

    韩愈与李绅在两人成为杠精关系之前,其实是“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在李绅走上仕途的道路这个过程,韩愈还曾为其添火助力了一把,可以说是韩愈仕途道路上的“贵人”了。韩愈曾在《马说》当中感慨“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处于官场当中的韩愈深知“伯乐”的可贵,因此在其并不十分顺畅和显达

  • 初唐陈子昂的千古名篇,短短22字,慷慨激昂,酣畅淋漓,余音缭绕

    历史解密编辑:二哥谈事标签:陈子昂,李白,柳宗元,登幽州台歌,武则天,诗人

    唐诗之美,世人难敌,如陈年美酒,似旷古佳酿,纵隔着千载光阴,依然鲜明如生。每一首诗都是一个故事,每个故事都和着青春与岁月,理想与抱负,孤独与呐喊。诗人的无奈,抑或不愿攀权附贵、趋炎附势,抑或不愿同流合污、随波逐流,抑或怀才不遇、壮酬难酬。而能把壮酬难酬与孤独苍茫写得震古烁今、惊天动地的,非初唐陈子昂

  • 四川历史名人丛书出新篇 射洪90后学者写作《陈子昂传》

    历史解密编辑:封面新闻标签:风骨,诗文,丛书,四川省,陈子昂传,登幽州台歌

    来源:封面新闻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实习生 刘珈汐风骨嶙峋,文坛雄杰。陈子昂,在文坛有着“诗骨”之美誉。作为大诗人和初唐诗文革新旗手,他在诗文创作和文艺理论两个方面都做出很大成绩,引领出一个诗的盛唐。关于陈子昂的现代阐述和书写,也一直屡见不鲜,成为一种强大的精神资源。4月27日上午,一场名为“陈子昂和

  • 成亲王书法《陈子昂感遇诗》卷

    历史解密编辑:小迷糊的小世界标签:水墨,楷书,亲王,书法作品,陈子昂感遇诗,爱新觉罗·启功

    永瑆書法陳子昂感遇詩卷,紙本水墨手卷,裝裱尺吋:24.3 × 834厘米。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道光元年正月二月成亲王书李文田书法题跋唐代徐浩楷书《宝林诗帖》【名画记】风景写生时如何画好色调和色彩关系他被誉为“清代书法第一人”,启功却说:哆里哆嗦全是画圈没有利润,哪来的服务?(深度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