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敦煌发现一册《唐人诗卷》,经过研究,发现李绅第三首《悯农》诗

敦煌发现一册《唐人诗卷》,经过研究,发现李绅第三首《悯农》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琳子乐园 访问量:1781 更新时间:2024/1/20 22:36:51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的《悯农》,揭露了广大劳苦群众的困苦,表达了其本人对农民的真挚同情,作为五言绝句,小诗只有二十个字,虽然分有一二两首,但读来朗朗上口,早已成为了传世佳作,近日,在敦煌的“藏书窟”中,又发现了第三首《悯农》,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接下来让我为您揭秘。

(本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时间回到一九零一年,大量的外国人以“修道士”的名义进入海关,来到大清,匈牙利人斯坦因(Marc Aurel Stein)就是在这个时候来到了中国,但是他的目的并非“传道”,而是要去大西北考古。斯坦因作为一个出色的考古学者,对当时的中国十分了解:处在清朝掌权时期,政府自保尚十分艰难,根本顾不上保护地方上的文物。

斯坦因曾经听过关于敦煌千佛洞的讲座,于是他直接来到了敦煌。历经五年的艰苦考察发掘,斯坦因冻掉了三根脚趾头,但是他没有放弃,最终在敦煌发现了藏书窟,内有大量的经书和文物,并直接将它们运回了自己的国家。此后他就开始对中国西北念念不忘。

毫无疑问,斯坦因所带走的经书,价值极高,意义非凡。斯坦因还特意写了一本叫做《古代和田》的书,巨细无遗地记录了他带回自己国家的文物典籍,甚至他曾在其后的十年中,又分三次来到大清国,并带走了大量的文物,其中单单是经书,就多达万余件,这简直是中国古典籍研究史上的“一桩惨案”。

敦煌藏书窟,原本是研究我国佛文化,以及古代宗教文明的重要凭证,如今却已经被洗劫一空。在斯坦因带走的书籍中,有一本特殊的“诗集”叫做《敦煌诗卷》,据古诗词研究专家介绍,这本书完全的保留了唐诗的原貌,是研究中国唐诗,最好的素材与范本,经过多方面的努力,中国考察小组于二零一零年,赶往英国,对其进行细致研究。

随着《敦煌诗卷》的重见天日,人们对很多的唐诗,都有了新的认识。比如《黄鹤楼》的变动。据武汉大学刘教授介绍,崔颢所作的《黄鹤楼》,其实多次被后人改动,著名诗歌评论家更是直接将矛头指向了金圣叹,称其为“自以为是”,现在广为人知的“芳草萋萋鹦鹉洲”和“日暮乡关何处是”,《敦煌诗卷》中变成了“春草青青鹦鹉洲”和“日暮乡关何处在”。专家认为,《敦煌诗卷》的存放年代不会晚于宋代,所以其最有可能是原作版本。

除了《黄鹤楼》之外,专家还有另一个重大发现,就是关于李绅。据史籍记载,李绅拜访故友李逢吉,当时的李逢吉已经做了浙东地区的最高军事长官,李绅希望他可以入朝举荐自己,于是做了两首小诗,这就是著名的《悯农两首》,一首就是开篇所写的,被世人广为传诵的“锄禾日当午”,另一首也很是出名,与第一首有异曲同工之妙:“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海无闲田,农民犹饿死。”相比于第一首,第二首对农民的同情和对统治者的批判,更为强烈,称得上是振聋发聩。

但是李逢吉却并非善良之人,他知道李绅有文采,但是他决定借李绅为垫脚石,让自己“更上一层楼”。他建议李绅再做一首诗,毕竟小诗呈给皇上略显草率。于是,李绅又做了第三首《悯农》:“垄上扶犁儿, 手种腹长饥。 窗下织梭女,手织身无衣。我愿燕赵姝,化为嫫(丑)女姿。一笑不值钱,自然家国肥。”李逢吉看了,觉得这首诗在指责朝廷方面,力度更大,于是他带着这首诗,呈给了圣上,却说是李绅题反诗以泄愤。“可惜”唐武宗是个明白人,自知是自己没有体察民情。不仅没抓李绅,反倒是升了他的官,倒是李逢吉被发配去了边关。

古代典籍真的是宝贝,它可以帮助我们还原古代文献,以及诗词最初的面貌,让我们距离历史更进一步,所以我们务必要保护好它们,正是有了这些典籍,我们才看到了千年之前盛唐的清晰模样。

更多文章

  • 悯农李绅心怀天下,入仕后却穷奢极侈,为何前后那么"矛盾"?

    历史解密编辑:清竹雅韵标签:李绅,悯农,刘禹锡,韩愈,悯农二首,白居易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的这首《悯农》,可谓是家喻户晓,人尽皆知。很多人都会通过这个作品,先入为主的认为李绅是一个心系天下的善人。其实,不然他做的很多事情都与“善”无关,而且吃穿用度极为奢靡,根本不会去体谅农民疾苦。也不会悲悯百姓的辛苦劳作,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双面人”。所以说,评判一个人,

  • 为何写出“粒粒皆辛苦”的李绅,凿壁借光的匡衡长大后成为巨贪?

    历史解密编辑:文史鉴赏观标签:李绅,匡衡,宰相,刘恒,孝成皇帝

    李绅是唐朝著名诗人,他写的《悯农》家喻户晓,流传千古,他之所以能写出这样的诗,是因为他从小就生活在社会底层,他亲眼目睹了农民艰苦的劳作,艰难的生存状态。所以他有感而发,写出了这样两首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在当时的社

  • 写下《悯农》提倡节约,晚年却铺张奢靡,是什么让李绅性情大变?

    历史解密编辑:清风文史标签:李绅,悯农,韩愈,元稹,节约,唐朝,诗人,刘禹锡,李德裕,唐穆宗

    今天我们在形容对一种现象或者一类事件十分熟悉的时候,往往会用司空见惯这个成语,该成语来源于唐代大诗人刘禹锡赴宴时作的一首诗。当时刘禹锡在京城接受了李绅的款待,宴会的奢华场面令刘禹锡震惊不已,便写下“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一句诗来恭维李绅,这令其十分受用,还将自己的歌姬赠送给了刘禹锡。而这个

  • 悯农的李绅,嘴里念叨“粒粒皆辛苦”,其实是个十足的大贪官

    历史解密编辑:长安随谈标签:李绅,刘禹锡,元稹,韩愈,白居易,节度使,悯农,艺术家,唐朝

    李绅可不是一般人,他是唐朝宰相、中书令李敬玄饿曾孙。1250 年之前,他出生于浙江省湖州市,祖籍在今天的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李绅的家族势力非常大,他的祖上都是高官。29 岁那年,他到长安应试,高考落第,却得到了韩愈的赏识,因与元稹、白居易因同年考试而相识。34 岁那年,他高中进士,入朝为官,封为中书

  • 离谱!写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李绅吃一顿饭要杀300只鸡?

    历史解密编辑:斜杠历史标签:李绅,宰相,皇帝,唐朝,李德裕,刘禹锡,吕蒙正,艺术家

    前言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人特别喜欢往某些历史人物身上泼脏水,言之凿凿,以此显得自己有多高深,有多独到。许多好事者并不清楚事情真相就跟着瞎起哄,时间久了,以讹传讹,被泼脏水的历史人物还就真的脏了,他们终于成功地把历史人物给污名化了。写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李绅就是这么一个被今人泼脏水污名化

  • 李绅最冷门的一首诗,很人都没听过,却写出了人生至理!

    历史解密编辑:读书狗子标签:李绅,诗作,长安,元稹,悯农

    每天诗词猎奇关注读书狗子说起唐代诗人李绅,大家肯定会第一时间想到那首《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寥寥四句不仅描绘出农夫辛苦劳动的景象,也高度概括出了粮食得来不易的哲理,深怀对劳动人民的真挚同情之心。这首诗几乎人人会背,从小背到大并且还会教会我们的下一代。李绅的《悯农》还

  • 写出《悯农》诗的李绅,为何当官后却成了搜刮民脂民膏的贪官?

    历史解密编辑:史论纵横标签:李绅,悯农,刘禹锡,白居易,诗作,诗人

    老师都不知道怎么跟学生解释,写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样千古名句的李绅,当官后却成了搜刮民脂民膏的贪官。“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这两首《悯农》诗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关于三农诗作的巅峰,深刻反映了封建时代农民的生存状态,在中

  • 韩愈与李绅:本是伯乐与千里马,为何最终却发展成“杠精”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人物故事会标签:韩愈,李绅,元稹,皇帝,李德裕,千里马,御史中丞

    韩愈与李绅在两人成为杠精关系之前,其实是“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在李绅走上仕途的道路这个过程,韩愈还曾为其添火助力了一把,可以说是韩愈仕途道路上的“贵人”了。韩愈曾在《马说》当中感慨“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处于官场当中的韩愈深知“伯乐”的可贵,因此在其并不十分顺畅和显达

  • 初唐陈子昂的千古名篇,短短22字,慷慨激昂,酣畅淋漓,余音缭绕

    历史解密编辑:二哥谈事标签:陈子昂,李白,柳宗元,登幽州台歌,武则天,诗人

    唐诗之美,世人难敌,如陈年美酒,似旷古佳酿,纵隔着千载光阴,依然鲜明如生。每一首诗都是一个故事,每个故事都和着青春与岁月,理想与抱负,孤独与呐喊。诗人的无奈,抑或不愿攀权附贵、趋炎附势,抑或不愿同流合污、随波逐流,抑或怀才不遇、壮酬难酬。而能把壮酬难酬与孤独苍茫写得震古烁今、惊天动地的,非初唐陈子昂

  • 四川历史名人丛书出新篇 射洪90后学者写作《陈子昂传》

    历史解密编辑:封面新闻标签:风骨,诗文,丛书,四川省,陈子昂传,登幽州台歌

    来源:封面新闻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实习生 刘珈汐风骨嶙峋,文坛雄杰。陈子昂,在文坛有着“诗骨”之美誉。作为大诗人和初唐诗文革新旗手,他在诗文创作和文艺理论两个方面都做出很大成绩,引领出一个诗的盛唐。关于陈子昂的现代阐述和书写,也一直屡见不鲜,成为一种强大的精神资源。4月27日上午,一场名为“陈子昂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