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的《悯农》,揭露了广大劳苦群众的困苦,表达了其本人对农民的真挚同情,作为五言绝句,小诗只有二十个字,虽然分有一二两首,但读来朗朗上口,早已成为了传世佳作,近日,在敦煌的“藏书窟”中,又发现了第三首《悯农》,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接下来让我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时间回到一九零一年,大量的外国人以“修道士”的名义进入海关,来到大清,匈牙利人斯坦因(Marc Aurel Stein)就是在这个时候来到了中国,但是他的目的并非“传道”,而是要去大西北考古。斯坦因作为一个出色的考古学者,对当时的中国十分了解:处在清朝掌权时期,政府自保尚十分艰难,根本顾不上保护地方上的文物。
斯坦因曾经听过关于敦煌千佛洞的讲座,于是他直接来到了敦煌。历经五年的艰苦考察发掘,斯坦因冻掉了三根脚趾头,但是他没有放弃,最终在敦煌发现了藏书窟,内有大量的经书和文物,并直接将它们运回了自己的国家。此后他就开始对中国西北念念不忘。
毫无疑问,斯坦因所带走的经书,价值极高,意义非凡。斯坦因还特意写了一本叫做《古代和田》的书,巨细无遗地记录了他带回自己国家的文物典籍,甚至他曾在其后的十年中,又分三次来到大清国,并带走了大量的文物,其中单单是经书,就多达万余件,这简直是中国古典籍研究史上的“一桩惨案”。
敦煌藏书窟,原本是研究我国佛文化,以及古代宗教文明的重要凭证,如今却已经被洗劫一空。在斯坦因带走的书籍中,有一本特殊的“诗集”叫做《敦煌诗卷》,据古诗词研究专家介绍,这本书完全的保留了唐诗的原貌,是研究中国唐诗,最好的素材与范本,经过多方面的努力,中国考察小组于二零一零年,赶往英国,对其进行细致研究。
随着《敦煌诗卷》的重见天日,人们对很多的唐诗,都有了新的认识。比如《黄鹤楼》的变动。据武汉大学刘教授介绍,崔颢所作的《黄鹤楼》,其实多次被后人改动,著名诗歌评论家更是直接将矛头指向了金圣叹,称其为“自以为是”,现在广为人知的“芳草萋萋鹦鹉洲”和“日暮乡关何处是”,《敦煌诗卷》中变成了“春草青青鹦鹉洲”和“日暮乡关何处在”。专家认为,《敦煌诗卷》的存放年代不会晚于宋代,所以其最有可能是原作版本。
除了《黄鹤楼》之外,专家还有另一个重大发现,就是关于李绅。据史籍记载,李绅拜访故友李逢吉,当时的李逢吉已经做了浙东地区的最高军事长官,李绅希望他可以入朝举荐自己,于是做了两首小诗,这就是著名的《悯农两首》,一首就是开篇所写的,被世人广为传诵的“锄禾日当午”,另一首也很是出名,与第一首有异曲同工之妙:“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海无闲田,农民犹饿死。”相比于第一首,第二首对农民的同情和对统治者的批判,更为强烈,称得上是振聋发聩。
但是李逢吉却并非善良之人,他知道李绅有文采,但是他决定借李绅为垫脚石,让自己“更上一层楼”。他建议李绅再做一首诗,毕竟小诗呈给皇上略显草率。于是,李绅又做了第三首《悯农》:“垄上扶犁儿, 手种腹长饥。 窗下织梭女,手织身无衣。我愿燕赵姝,化为嫫(丑)女姿。一笑不值钱,自然家国肥。”李逢吉看了,觉得这首诗在指责朝廷方面,力度更大,于是他带着这首诗,呈给了圣上,却说是李绅题反诗以泄愤。“可惜”唐武宗是个明白人,自知是自己没有体察民情。不仅没抓李绅,反倒是升了他的官,倒是李逢吉被发配去了边关。
古代典籍真的是宝贝,它可以帮助我们还原古代文献,以及诗词最初的面貌,让我们距离历史更进一步,所以我们务必要保护好它们,正是有了这些典籍,我们才看到了千年之前盛唐的清晰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