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徐茂公喝醉酒,李世民悄悄给他披上衣服,徐酒醒后大惊:要灭族了

徐茂公喝醉酒,李世民悄悄给他披上衣服,徐酒醒后大惊:要灭族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紫星薇辰 访问量:2474 更新时间:2024/6/29 14:18:15

大唐贞观二十三年,太宗皇帝李世民年事已高,此时正在为太子努力铺平后路,而他的手下,名将能臣无数,这些人固然对自己一心一意,但太子是否能镇的住他们却不得而知。

在当朝名将中,有一人的地位极其重要,李世民便在某一日邀他单独来饮酒,两人酒过三巡,李世民便盛赞他的忠诚,并嘱托他日后好好辅佐太子。

此人当然满口答应,李世民继续劝酒,他愈喝愈多,最后竟不知不觉就伏案睡着了。

这一睡不要紧,等到他次日醒来的时候,却猛然发现李世民昨晚脱下他的衣服盖在了自己身上,皇帝的衣服不是一般衣服,是龙袍,这一批就是黄袍加身,如何了得?恐是灭族的祸事。

果然,几日之后,太宗便下令将此人由太常卿、太子詹事贬为叠州都督,他二话不说也不争辩,收拾行李立即前往就任。

在影响颇大的《隋唐演义》中,瓦岗寨内有一个十分出彩的好汉名叫徐茂公,这个人物本身是杜撰的,但原型正是这个被贬的李勣,他本名徐世勣,字懋功,是唐朝初年数一数二的名将。

但太宗为何因一场酒便将他贬谪?究竟是别有深意还是事出有因?李勣这位历经三朝的老臣又是怎么一路走来的呢?

公元594年,也就是隋朝开皇十四年,李勣出生于山东菏泽东明,当时他的名字还叫做徐世勣。

徐家祖上蒙荫,是当地的一个富贵大族,生活条件相当优渥,还经常接济当地贫苦人家。

徐世勣在年幼的时候便跟随家人迁到了滑州卫南县,也就在这里长大,由于家境原因,他通晓道理、饱读诗书,有着一身才华,而且对兵法也颇有兴趣和研究。

既然出身不凡,徐世勣自然想作一番大事业,而到了大业十二年,他遇到了一个天赐良机——翟让从外地逃亡来到瓦岗,于此处起义并建立起了瓦岗寨。

瓦岗寨就在滑县附近,而且很快发展壮大、名气远近皆知,这对徐世勣是个很大的诱惑,虽然他当时年仅十七岁,但还是毅然投入了瓦岗,受到了翟让的重用,从此迈入了隋末的天下风云中。

当时瓦岗军声势还不太大,朝廷的大将张须陀前来讨伐时,翟让十分畏惧,而徐世勣力劝他诱敌深入,最终成功以伏兵全歼敌部,大获全胜。

后来李密加入瓦岗,和翟让的矛盾越发激烈,直到在宴会上设下伏兵,将翟让当场诛杀,而徐世勣并不知情,在慌乱的奔逃中也被砍了一刀,差点身亡,好在被及时制止。

之后的徐世勣便一直在李密的麾下效命,率人马南征北战陆续大破宇文化及王世充的部队,到了武德元年时,李密归顺唐朝,而他原本的领地和部众都落到了徐世勣手中,这可谓是一笔天降横财。

但徐世勣却不这么认为,因为当时归顺也是需要本钱的,而他现在如果自己上表归顺,等于把这些土地、城池、军队都当作了自己的所有物,徐世勣不愿意这样做,于是他最终选择了把所有信息全部统计出来告知李密,再由李密上报给李渊。

而这件事情在不久后还是传到了李渊耳中,他大为吃惊,盛赞徐世勣为“纯臣”,当即下令封他为黎阳总管、上柱国、加授右武侯大将军,同时还为他赐姓李,所以此后徐世勣便改名为了李世勣,并归顺唐朝。

归入李唐麾下以后,李世勣并没有被埋没,他和许多人一样,被爱才的李世民收到了身边,开始随他一同南征北战。

李世勣先前在瓦岗寨时,便当得上军师角色,此时更是全力施为,他随同亲王讨伐王世充、击退王玄应、伏击窦建德,战功赫赫,在武德四年灭掉郑国论功行赏时,和李世民等人一起身披金甲前往太庙,当地是万分荣光。

不久后李世勣再度领军前往征讨刘黑闼,前后击败其手下大将高雅贤和徐圆朗,并将后者生擒,平定了兖州,因此被加封为河南道大总管。

在大唐王朝正式建立后,平定江南的一系列战争中,李世勣也依旧长期参与其中,立下了不朽战功。

唐初的诸多名将中,李世勣的功劳、功绩是可以和战神李靖相提并论的,他们两个人也有着许多共同点,比如经常互为正副出征,比如在一场大变中都保持了旁观的态度。

唐高祖武德九年,玄武门之变爆发,除了文官外,李世民手底下的尉迟恭、秦琼等人也都积极参与到了其中,而李世勣也算是秦王府的一名老人,自然在事先收到了邀请,但他和少数人一样,采取了观望的中立态度,就是既不泄密也不参与。

而众所周知,这场政变最终由李世民获得了胜利,登基称唐太宗,在这样的情况下,李世勣其实就比较尴尬了,按他的身份来讲,是应该支持李世民的,所以当昔日的一干同僚都受到了丰厚的奖赏时,他却什么也没有。

虽然李世民表现极为宽大,对中立派的人一概没有过问任何责任,但心中的嫌隙恐怕也是免不了的,所以在同年,他将李世勣封为了并州都督,虽然听起来不错,但毕竟去到了外地,远离了朝廷中枢。

好在没过多久,李世勣还是迎来了自己翻身的机会。

因为太宗皇帝总得来说还是以能力来任官的,此时虽然天下已经太平,但北方的突厥却仍具威胁,更别说前些年颉利可汗还曾大军压境,逼得李世民低头求和,这口气无论如何也是不可能咽得下去。

而如果要北伐,就少不了战功赫赫的李世勣,所以在贞观三年,李世民命兵部尚书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李勣被授为通漠道行军大总管,两人一起率十几万大军分多路向北出击。

李勣率自己的部下从云中出发,一路抵达白道,和突厥部队遭遇,双方在一场短暂的交手后便分出了胜负,突厥大败向更北的地方逃窜而去。

之后李勣又向李靖献策,为了让突厥被一举扫平,最好先派人安抚他们,然后轻军突击,李靖按照他的计划布置,最后将突厥后路截断,一口气俘虏了五万多人凯旋班师,彻底荡平了北方的隐患。

一般来说,像李勣这样的开国功臣,在天下安定以后,自然该享享清福,但他却依旧常年领兵征战,除了第一次北平突厥外,后来又参与领导了灭薛延陀和灭高句丽两场著名的大战。

在这样一段很长的时间里,李勣一直深耕于边疆,为大唐边境的安宁作出了莫大的贡献,而北方的游牧民族对他是又敬又怕,只是听到名字都要退避三舍。

而到了贞观十七年的时候,出了一场大乱子——太子李承乾、汉王李元昌等一干人等勾结谋反未遂,李世民直接废掉李承乾,改立了晋王李治为太子。

在玄武门之变以后,李勣知道自己和皇上有罅隙,所以从来不敢妄议这些事情,但这回李世民却主动封了他为太子詹事,这意思几乎不言自明,而同年李勣的画像也被列入凌烟阁之内。

李勣原本就有些摸不着头脑,对李世民的任命感到有些奇怪,然而到了贞观二十三年的那一场酒醉之后,他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竟然身披龙袍,简直吓得魂飞魄散,以为这是太宗对自己起了什么疑心。

所以在接到被贬为叠州都督的任命后,他一声都没吭,拍马就赶到地方去上任了。

李勣是正儿八经的元老之臣,一直以来战功无数,也从来没做过什么出格的事,为何李世民要为他批衣,要贬谪他去外地呢?

这个答案就藏在李世民驾崩后,李治登基为唐高宗的时候,这个太子刚一登基,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李勣召回来,直接加封洛州刺史、开府仪同三司、尚书左仆射。

这一番官职上的升降可谓是坐飞机都追不上,但实际上这是李世民的遗命——李勣是个资历深厚的重臣,虽然之前短短做了几天太子詹事,但毕竟没受过李治的恩惠,但以后军中的事情又不可能不问计于他。

所以李世民在临走前将李勣狠狠打压一把,然后再让李治对他施加大大的恩宠,这样一来,李勣不管怎么样都要承这个恩情了,自然也会尽忠尽责。

李治在这一点上做得很好,他简直把李勣当亲人一样对待,不仅在官职上一路把他封到了司空,甚至亲手亲笔为他画像、作序,还给了他许多的特殊待遇,一旦李勣和家人遇到什么意外,他都会亲自过问。

如此恩德,李勣怎么能不尽忠相报呢?在这之后的时间里,他始终牢牢站在李治身后为他撑腰,而在京城之外,他七十二岁的高龄还挂帅远征,足见其对高宗的感怀。

乾封元年,之前已经被荡平的高句丽内部再次发生叛乱,李治命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兼安抚大使,负责统领全部唐朝军队前往平叛。

李勣虽然年事已高,威风丝毫不减当年,他一口气挥军向前连续攻城拔寨十六处,此后愈战愈勇很快直抵高句丽都城平壤之下。

叛军纵然据城死守,但在一个多月的凶猛围攻下还是只能投降,至此,高句丽彻底灭亡,被并入了唐朝安东都护府的管辖之内。

随着时间来到总章二年,李勣不仅年龄已经达到了七十五岁,职务也已经位极人臣做上了太子太师,光是封邑就有一千一百户,荣誉也已经加无可加了。

或许正是因此,李勣觉得已经足够了,在当年年底,他安然病逝,但即便去世之后,也极尽哀荣:李治闻讯悲痛欲绝,不仅追封他为太尉、扬州大都督、还下令休朝七天,赐予李勣“贞武”的谥号,并允许他陪葬昭陵。

葬礼举行时,高宗亲自带着太子和文武百官一路送葬到城外,而他的坟冢也是按照阴山、铁山等几座山峦修铸,以表彰他平定北方的战功。

而到了后来,李勣更是被列入了著名的“武庙十哲”,在整个唐朝一代,除了他以外,只有李靖和他并列其中,再无二人。

其实在唐初的许多将领中,李勣并不是最为知名的,但他从瓦岗时期便投身疆场,一直历经高祖、太宗、高宗三朝,始终策马扬鞭几乎一刻不休,其真实战功已经远超了绝大部分将领,北伐东征带来的,更是国家边疆的安宁和民族团结,实在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更多文章

  • 叛将被李世民处斩,徐茂公却偷偷照顾其妻儿,不料给大唐留下祸根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李世民,单雄信,王世充,李密,叛将,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首充满了杀气和豪气的诗《不第后赋菊》出自唐末农民起义军首领黄巢。黄巢领导的起义虽然最终没有成功,但也给李唐王朝造成了沉痛的打击。黄巢能在当时率领大军功到长安城下,除了跟他的人格魅力和过人胆识有关,还得益于他手下有四员猛将,分别是单

  • 唐初4大名将都有谁?秦琼没入榜,徐茂公排第三,第一当之无愧

    历史解密编辑:宠物大世界看这标签:秦琼,唐初,李靖,李渊,唐朝,李世民,苏定方,李孝恭,徐茂公

    唐初四大名将是谁?秦琼没有上榜,徐茂公位列第三,当之无愧的第一。龙之权势,仍为扶龙之臣。能帮助皇帝坐稳江山的,就是那些在沙场上威风凛凛的名将。他们就是金马铁马和南征北战。他们不仅显示了他们的勇敢和战斗技巧,而且还稳定了国家。精神。回顾历史,每个朝代都有名将,最有名的当属三国,单是刘备手下就有很多名将

  • 同属半仙,为何徐茂公就比诸葛亮、刘伯温差很多,原因有三个

    历史解密编辑:斯基栀子标签:诸葛亮,刘伯温,李世民,朱元璋,军师,半仙

    在每一个群雄并起的历史时代,都会“自动出现”或“被出现”一位半仙式的人物,最著名的便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和元末明初时的刘伯温,哪怕明末清初时李自成身边,也站着一位牛金星。隋唐时期也不例外,“被出现”了一位,他就是徐茂公。历史上真实的徐茂公,本是统兵将军,但在小说或评书演义中,却脱离本职工作,做起了“

  • 徐茂公算出罗成有73岁寿命,为何罗成只活到了23岁,折寿50年?

    历史解密编辑:尧元忠娱乐标签:秦琼,秦王,李世民,李建成,单雄信,徐茂公,罗成(虚构人物)

    当时罗成在瓦岗寨的时候,军师徐茂公会算命,他算着罗成一共能活73年。要知道在唐朝的时候,年过40就已经算高寿了,能活73岁自然是古来稀。罗成听了很高兴,但后来罗成投靠大唐以后,在长安城碰到了一位算卦的道士,这位道士说罗成此生犯了五件事,扣除了50年的寿命。罗成心里很慌,忙问这位道士是哪五件事,于是道

  • 败将被李世民处斩,徐茂公却偷偷照顾其妻儿,结果给大唐埋下祸根

    历史解密编辑:亚红讲体育标签:李世民,单雄信,李密,王世充,黄巢起义,宇文化及

    说到李世民这个人,给我的感觉就是“仁君”。不管是在朝堂之上还是在私下,李世民都能够耐心听取大臣的意见。但是,听取大臣的意见也分什么事情。隋朝末年,因为隋炀帝的统治太过于残暴,各地纷纷起义,战火四起。瓦岗寨在李密的带领下也很快发展起来,在李密的身边有单雄信和徐茂公两位大将。单雄信这个人非常厉害,善用一

  • 徐茂公坟墓为何做成三座山模样?为纪念他灭三国,擒三王绝世奇功

    历史解密编辑:晓晓聊历史标签:突厥,李勣,李靖,可汗,薛延陀,高句丽,徐茂公

    徐茂公的坟墓为何做成三座山的模样?只为纪念他灭三国,擒三王的绝世奇功在小说《隋唐演义》中,徐茂公是神机妙算的军师。但在历史上,他平定三大蛮夷的悍将,为了表彰他的功绩,唐朝在他的陵墓前树起了三座大山,用以表彰他的不世战功!徐茂公,本是唐朝名将徐懋功的误写。在小说中,他是智谋百出、算无遗策的大军师,形象

  • 唐初四大名将都有谁?秦琼没有上榜,徐茂公排第三,第一当之无愧

    历史解密编辑:旧闻故史标签:秦琼,唐初,苏定方,唐王朝,李靖,平定

    隋末唐初是一段极为精彩的历史,不论是各种官修历史还是民间传说与野史,对这段历史的描写都极为详细。这段时间内英雄辈出,涌现出了无数的风流人物,秦琼、程咬金那般的名将多如繁星。基于此,人们在对大唐的贡献之上为唐初的名将总结出了一个排名,排行出了四大名将。秦琼、尉迟恭、程咬金那些人都没有上榜,那么上榜的人

  • 武则天让人挖开徐茂公的坟,见了里面的衣物,气得大骂徐茂公?

    历史解密编辑:多多生活馆标签:武则天,李勣,李世民,李密,李渊,单雄信

    徐茂公其实是演义小说里的写法,这“茂公”两字都是别字,正确的写法是“懋功”;而且,“懋功”只是他的表字,原名叫世勣。徐世勣是个牛人,原则性非常强。他在晚年曾不无自豪地说:“我年十二三为无赖贼,逢人则杀;十四五为难当贼,有所不快者,无不杀之;十七八为好贼,上阵乃杀人;年二十,便为天下大将,用兵以救人死

  • 李世民临死前,为何想杀徐茂公?你看看李靖对李世民都说了些啥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李世民,李靖,尉迟恭,李治,李道宗,徐茂公,唐太宗,国防部长,书法家,隋朝

    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繁盛的朝代之一。同样的,带领唐朝走向繁盛的李世民,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英明的君主之一。他是唐朝的代表人物,英明果断且有着雄心壮志,囊括了一个统治者所有的必须要素。但是,只要是身在帝王家,那么毫无意外地都会长出一颗七窍玲珑心,毕竟一步错步步错,一旦做出一个错误的决断,那么等

  • 徐茂公临终遗言:若后代出高人,定杀之,否则必造反,果真应验

    历史解密编辑:云舒颜标签:杀之,徐茂公,临终遗言,家族利益

    徐茂公临终遗言是历史上的一则传说,流传至今,至今仍有人对其真实性存疑。无论如何,它的影响力却是深远的。徐茂公临终时留下的这句话,成为了后代一些人的借口,借以杀人泄愤。这是否真的是徐茂公的本意呢?我们并不得而知。然而,我们不妨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这则传说。徐茂公临终时,他已经是一位高官显要,临终之际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