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唐初是一段极为精彩的历史,不论是各种官修历史还是民间传说与野史,对这段历史的描写都极为详细。
这段时间内英雄辈出,涌现出了无数的风流人物,秦琼、程咬金那般的名将多如繁星。
基于此,人们在对大唐的贡献之上为唐初的名将总结出了一个排名,排行出了四大名将。秦琼、尉迟恭、程咬金那些人都没有上榜,那么上榜的人都有谁?
苏定方
苏定方在唐初四大名将中排行第四,为唐王朝立下了赫赫战功。他十五岁便随父亲南征北战,期初跟随起义军窦建德,多次参与攻城略地的战争,并立下了无数战功。
窦建德败亡后,苏定方跟随刘黑闼。刘黑闼后来败亡与李建成之手,随后苏定方便隐居山林,不愿意为唐王朝效命。
后来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登上了皇帝之位,启用苏定方。
贞观四年,唐王朝灭东突厥之战打响,苏定方随李靖大军出征。在此战之中苏定方带领大军突袭突厥帅帐,一举击溃了突厥的各部,大胜而归。
显庆二年,在唐王朝灭西突厥之战中,65岁的苏定方宝刀未老。在额尔齐斯河之战中,苏定方仅仅率领了1万部队就击溃了西突厥10万大军。
在此战中苏定方完全地展现了他的战争才华,攻守兼备,以两点论与重点论的思想为指导,实行分化和重点打击相结合的方略,最终一举击溃了西突厥的大军。
龙朔三年,72岁的苏定方再次受命领兵出征。这一战中,苏定方取得了更加卓著的成绩,他仅仅率领了8000唐军就击溃了吐蕃的10万大军。
历史上的苏定方是一个德才兼备的大将,是个帅才。《说唐》等小说之中并没有尊重史实,丑化苏定方,将苏定方塑造成一个坏人,这是不对的。
他在唐初四大名将中排第四也可以说是被小说影响到了。即使在今天,苏定方的故事读起来也会让人觉得热血沸腾,而他也代表着唐王朝初年,朝廷军事的顶峰。
徐茂公便是李绩,与苏定方的出身低微不同,李绩乃是早期的瓦岗三巨头之一。
他原名本是徐世绩,后得李渊赏识,被赐予李姓,改名为李世绩。之后李世民登基,为避李世民的名讳,改名为李绩。
与苏定方对比,李绩最大的不同在于他的政治才能。他不仅有极高的军事才能,更有着卓越的政治头脑。
他优待俘虏,并且多次在俘虏中发现人才,随后推荐给朝廷。这其中就有戴胄,戴胄在被李绩推荐给唐太宗后步步高升,最终成为了唐王朝初年的宰相,与魏征齐名。
在他的晚年,攻灭高句丽之战中,取得了完胜,并拓展了唐王朝极大的疆土,向唐王朝展示了自己“廉颇未老”。
然而,这样的李绩只在唐初四大将中排行第三。那么,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早年的平定中原的战争中,李绩曾打过几次败仗,并且被窦建德生擒过。
因此他的战绩便无法与剩下的几位将领相比,故而成为了唐初四大将中的第三将。
李孝恭
李孝恭与其他几位将领更加不同,他是真正的李唐王朝的皇室血脉。他的祖先与李世民祖先一样是唐国公李虎,他与其他的几位将领不同,他并没有参与过对周边胡人的战争,他的战功基本都在唐王朝平定中原的过程中立下。
当时朱粲占领了巴蜀数十年,自古就有蜀道难的说法,蜀地自古以来就是易守难攻。
唐王朝在这里多次用兵,但多次在此处折戟。李孝恭到此处后却迅速地平定了巴蜀之地,解决了唐王朝的心头大患,并打通了唐王朝向西之路。
在平定巴蜀之后,他又南下平定了萧铣。唐军大军压境,萧铣只得投降,随后被李孝恭押送至京师。
单单从李孝恭的功绩来看,似乎他不能被列为唐初四大将第二,并且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中位列第二,仅次于长孙无忌。那么,为什么李孝恭可以排行第二呢?
这秘密藏在他的身份里,李孝恭是正经的李唐皇室血统,并且有着陇西贵族的身份。
就如同秦之根基是关中子弟,陇西贵族才是李唐政权的根基,这一批势力是李唐王朝的“嫡系”,只要陇西贵族集团还在坚定的支持着李唐皇室,那么李唐皇室就永远可以坐稳江山。
因此李孝恭位列唐初四大将第二,这中间更多的是政治因素,也是李唐皇室对陇西贵族的安抚。
李靖
被誉为唐初战神的李靖留下的传奇实在是太多了,他的一生唯一一次失败可能就是想要向隋炀帝告发李渊想要谋反,却被李渊迅速抓获。
在投奔了李唐政权之后,他随着唐太宗李世民南征北战,从平定中原,一统天下到消灭胡人,扫平八荒,唐初的所有战争几乎都有他的身影。只要李靖还活着,大唐就不会乱。只要有李靖在的战争,大唐就不会失败。
在岭南时,李靖没有用一兵一卒就成功地平定了岭南,这一战直接让李靖封神。
后来在平定完吐谷浑之后,李靖急流勇退,安享晚年。在东征高句丽之时,唐太宗李世民想要让李靖再次任将出征,可当时李靖太过于年老,李世民怜惜他的身体,故而放弃让他领兵出征。
纵观李靖的一生,他有卓越的才华,有魄力与勇气,更拥有政治智慧,知道何时该退何时该进。
有时候急流勇退比前进更加需要勇气,而李靖却可以完美地做好退与进的抉择。
唐初的将领有很多,诸如秦琼、尉迟恭、程咬金等人也是闻名天下的大将,可他们并没有成为唐初最卓越的四大名将。
因为他们虽然可为大将,率领大军出战,可他们只可为将,只是将才而不是帅才。
可他们也是极其重要的,正是那个时代每一个人的努力,这才有了鼎盛的大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