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草不除根,萌芽依旧生”,这句话几乎是古代君王在处决有罪的臣子时,实施“连坐”的基本依据。最狠的还要数明成祖朱棣登基时期的“瓜蔓抄”,一人犯罪,不仅株连九族,还要灭村,相当残忍。
与明朝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唐朝,唐朝盛世,万国来朝,便是因为其包容的魅力。而且唐朝在建国之初,不仅不杀功臣,连叛臣都是能降服则容忍。不过,古代君臣之间信任的基石便是臣子的忠诚,意志坚定才是臣子最大的价值,即使是宽容大量的唐朝对“三姓家奴”也是不可容忍的。
俗话说“杀降不祥”,公元7世纪,李世民在跟随父亲李渊起义打仗的时候也坏了这条规矩,而让李世民狠心斩杀的降将便是单雄信。隋朝末年,隋炀帝杨广大兴土木、穷兵黩武、三征高丽,引发了农民的不满和暴动,公元611年,轰轰烈烈的瓦岗寨起义开始了。
当时的单雄信是徐茂公的至交好友,两人还在613年的时候一同归附翟让,镇守瓦岗,声势震天。等到公元617年,军阀李密也来投靠瓦岗,翟让便将瓦岗的大权让给了李密,但却引发了部分旧部的不满。
李密多疑,害怕翟让夺权,便打算杀害翟让。此时的单雄信与徐茂公一起都是大将军,但单雄信临阵倒戈,主动投向了李密。李密杀害了翟让后,有人就曾向李密建议应该杀掉单雄信,因为他屈服得太快。
但李密却因为大业未成,以爱才为由留下了单雄信。由于瓦岗易主,徐茂公也只能和单雄信一起归顺了李密。公元618年,隋炀帝被宇文化及杀害,隋朝灭亡,郑国公王世充仍率兵攻伐李密。
此时的单雄信认为自己跟着李密不会有好结果,便又举兵向王世充投降。李密战败后,徐茂公也和单雄信分道扬镳,前去投靠了李唐。毕竟是“良禽择木而栖”,历史证明徐茂公和单雄信其实都跟对了人,但单雄信的运气却没有徐茂公那么好。
王世充丝毫没有介意单雄信的轻易弃主的往事,还让他做了大将军,单雄信也在王世充手中打出了赫赫战功。公元620年的时候,王世充和李世民相互攻伐,徐茂公和单雄信两个曾经的好友短兵相接,单雄信纵马持枪差点就要了李世民的脑袋,还是徐茂公回身相救,单雄信才退走。
敢于“挺槊追秦王”,也使得单雄信取得了“飞将”的称号,但是在勇猛的将领也得接受成王败寇的事实。公元621年,王世充终被李世民击败,只能举兵投降。李世民几乎将包括王世充在内的所有人都放过了,还留下了一批有用之才,但却没有放过单雄信。
徐茂公还曾为自己的昔日的好友出言举荐,但李世民认为单雄信虽有能力,却不堪大用。单雄信三番五次弃主投敌,说不定哪一天还要再次把枪对准李世民自己的脑袋,于是一代名将单雄信就这么被杀害了。
徐茂公“忠义两难全”,他害怕单雄信的家人也遭到清算和报复,便偷偷把好友的遗孀和遗孤单道真都藏到家中,好生对待,算是对好友的补偿。但“纸里包不住火”,李世民在没过多久就知道了徐茂公包藏罪人之后。
这本是一件要掉脑袋的事情,但李世民不但没有怪罪徐茂公,反而在知道单雄信有后以后,十分高兴地将单道真提拔为梁州司马。但是李世民和徐茂公也绝对不能想到,两百多年以后,正是单雄信的后代“祸乱”唐朝。
公元878年,黄巢起义,单雄信的第11代子孙单兴、单旺、单茂、单盛共兄弟一起加入了黄巢起义军,成为了赫赫有名的将领,时人称之“黄军四杰”。黄巢起义让唐朝伤筋动骨,狠狠地动摇了唐朝的统治,也使得唐朝的经济大衰。不过也有人说,若不是晚唐的黄巢统治单家四兄弟也不会反抗,这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