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论起中国古代奸臣,李林甫肯定是逃不过。
李林甫(683年-753年),小字哥奴,祖籍陇西,唐朝宗室、长平王李叔良曾孙。
李林甫担任宰相十九年,是唐玄宗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宰相。他大权独握,蔽塞言路,排斥贤才,导致纲纪紊乱,还建议重用胡将,使得安禄山做大,被史学界公认为是使唐朝由盛转衰的罪魁祸首之一。
与他同时任职朝廷的张九龄,为人正直,就曾直言不讳地对唐玄宗预言道:“宰相系国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张九龄讲得很直接,满怀忧虑之情。皇上啊,李林甫这个人人品不行的,不能让他当宰相的。这个人将来会为害社稷的!
但是唐玄宗不为所动,依旧重用他。为什么呢?做不对的事情的时候被赞同、喜欢被奉承,被人投其所好等等,这些都是人性的弱点。被称为一代明君的唐玄宗也是人,也有这些弱点。大多数人都克服不了。能够自觉克服这些这些弱点的,便是君子。如孔子,孔子说“富贵于我如浮云尔”。
李林甫这个人,马屁拍得很到位,专挠唐玄宗的痒处。唐玄宗统治后期,国家财政紧张,玄宗正为钱不够花的问题犯愁。正直的大臣心里既有皇帝,也有天下百姓。他们肯定不愿意为了一味迎合皇帝而糟践百姓。李林甫则不然,这是从古到今的奸臣们的共性:只要能讨好上级,老百姓算个鸟?照死里搞就是!
李林甫想方设法帮助玄宗敛财,玄宗很满意。我们能猜出玄宗的心里话:“张九龄你个老匹夫,就你能得像豆子似的?朕用谁不用谁,用得着你来指指点点?”
李林甫担任宰相,不干实事,却热衷于打击同僚。对于才能、功业在他之上而受到玄宗宠信、威胁到他相位的,以及与自己不是一路的官员,他一定要想方设法除去,尤其忌恨以文才仕进的。他表面和善,言语动听,却在暗中阴谋陷害。世人都称他是“口有蜜,腹有剑”。
李适之,与张九龄一样都是与李林甫同时期的宰相。为了打击李适之,李林甫故意对李适之道:“华山有金矿,开采可以富国,皇帝还不知道。”李适之便在一日上朝时,将华山金矿奏知唐玄宗,玄宗又询问李林甫。李林甫道:“臣早就知道,但是华山是陛下本命山,乃王气所在,不宜开凿,臣便没有提及。”唐玄宗认为李适之虑事不周,恼怒的对他道:“你以后奏事时,要先与李林甫商议,不要自行主张。”李适之从此逐渐被玄宗疏远。
大唐天宝六载(747年),一大群与李林甫毫无利益瓜葛的欲求上进的知识分子,统统被李林甫埋没。时年36岁的杜甫就是其中之一。
这一年,唐玄宗曾诏求天下士子,只要精通一艺,便可到长安备选。李林甫担心会有士子在对策时指斥自己的奸恶行为,便将所有应试者判为不合格。玄宗皇帝有些纳闷,“爱卿,为甚没有招纳到一个贤士?”老奸巨猾的李林甫答道:“恭喜皇上,天下英雄早就尽入吾皇彀中矣,如今是野无遗贤也”。
“野无遗贤”的背面,分明是妖孽当道。
杜甫为人敦厚,虽然郁郁不乐,但却只知道闷头自我反省,“致君时已晚,怀古意空存”。与杜甫同期应试的有一个叫元结的青年却愤然以对。他在《喻友》一文中,他将事件的来龙去脉竹筒倒豆子全揭露了出来:“相国晋公林甫,以草野之士猥多,恐泄漏当时之机……遂表贺人主,以为野无遗贤。”
安禄山初见李林甫时,仗着皇帝宠信,神色倨傲。李林甫不动声色,当着他的面召见王鉷。当时王鉷的权势仅次于李林甫,但在李林甫面前却态度卑微、恭谨。
安禄山何等滑头?立即知晓李宰相在朝中的地位河分量。于是态度也逐渐恭谨。他平时飞扬跋扈,对朝中公卿多有侮慢,但却唯独忌惮李林甫。
李林甫每次与安禄山交谈,都能猜透他的心思并抢先说出,让安禄山惊惧不已,即使数九寒冬也会惶恐得汗流浃背,不敢有丝毫隐瞒。安禄山返回驻地范阳后,每次有使者从长安回来,他都会问:“十郎说了些什么?”听到美言则心中欢喜。如果李林甫说:“告诉安大夫,让他老实一点!”安禄山便会拍着床榻,忧愁惧怕的道:“哎呀,我应该哪里得罪李林甫了,完蛋了!”
这个混账透顶的李林甫很受用安禄山对自己的畏惧与恭敬。某种程度上,他与安禄山狼狈为奸,共同欺骗唐玄宗,使得晚年的玄宗在昏庸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后不可收拾。
(2022/5/31,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