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6年10月,洛阳宫中突然传闻闹鬼,唐玄宗每晚睡觉惶惶不安,苦不堪言,就召集大臣商议回长安。宰相张九龄上奏:“如今正值百姓收割时节,御驾经过必定会扰民,陛下还是再等等,农闲时再出发。”唐玄宗眉头紧皱,郁闷地摆摆手宣布散朝。
看到唐玄宗的表情,李林甫计上心来。待到其他大臣都走后,李林甫返回来找到唐玄宗,献上计策:“洛阳和长安就像是陛下的东宫和西宫,陛下想走就走,不用听他人劝阻。如果担心打扰沿途务农的百姓,那免除这些百姓今年冬天的税收不就可以了吗。”
唐玄宗正为了张九龄阻拦自己生气不已,听到李林甫这样说,顿时转怒为喜,连连夸赞道:“爱卿此举正合朕意,还是爱卿懂朕的心呐!”随即吩咐内侍去做准备,即日返回长安。
免去百姓这个冬天的税收,让唐玄宗赢得了美誉,面子上更光彩,还能马上离开这个“闹鬼”的洛阳,稳定心神,安安稳稳地睡觉,真是两全其美的法子啊。
虽然张九龄风度翩翩、才华出众,但是李林甫的建议却更让唐玄宗感到熨帖和舒服。两相对比之下,唐玄宗内心的天平开始向李林甫倾斜。
张九龄和李林甫同朝为相,但两人的才学和为人处世却大相径庭。张九龄一腔报国热忱,满腹才华,只是为人过于耿直、方正;李林甫一肚子坏心眼,不学无术,为人过于圆滑,只知道阿谀奉承、口蜜腹剑。
735年,李林甫经过多番谋划,终于成为了宰相,但他资历和才华都远远比不上张九龄。此时的唐玄宗仍然很器重张九龄,这让小肚鸡肠的李林甫嫉恨不已,他就像一条冬眠的毒蛇,蛰伏起来,筹划如何不动声色地除掉张九龄这个“绊脚石”。
唐玄宗准备提拔河西节度使牛仙客担任尚书一职,谁知他刚刚提出意见,张九龄就出面坚决制止,上奏道:“尚书这个职位非常重要,开国以来只有德高望重者才能担任,让牛仙客一个边疆小吏担任这个职位,恐怕别人会笑话朝廷!”
他的当面拒绝让唐玄宗没有面子,于是,玄宗提出一个折中的办法,就说:“那就给只牛仙客加封爵位总可以了吧!”可张九龄态度更加坚决,再次制止唐玄宗,说道:“不可以,封爵是奖赏有功之臣的,牛仙客身为边将,只是做了他分内之事,不能封爵。”
唐玄宗心里不痛快,只好作罢。李林甫将这一切都看在眼里,但他并没有出声。散朝后,他悄悄返回大殿,告诉唐玄宗:“牛仙客是可以当宰相的人,张九龄一介书生,不识大体,陛下不用听他的。”这话说到了唐玄宗的心坎里。
第二天早朝,唐玄宗继续提出要加封牛仙客,张九龄仍然坚持己见:“牛仙客一个边陲小吏,不能加封!”唐玄宗忍不住心头的厌恶:“你嫌弃牛仙客是边陲小吏,你难道忘了自己是什么出身?”
张九龄顿时叩头不止,但仍面不改色,口不改言:“臣出身于岭南寒门,不如牛仙客出身中原,但臣在朝中为官多年,牛仙客只是一个边疆小吏,目不知书,恐怕不堪重任,望陛下三思!”
唐玄宗彻底被张九龄激怒了,一语不发,拂袖而去。很快李林甫就再次暗中面见玄宗,进言道:“天子用人,有何不可?”唐玄宗这才心情舒畅多了,并下达命令,赐封牛仙客,并罢免张九龄宰相之位。
可叹张九龄,一心为国,却被唐玄宗厌烦。
是他时运不济,碰到了“克星”李林甫吗?
诚然,李林甫是一个口蜜腹剑的小人,可是也不能排出张九龄的的一部分原因,如果张九龄能再圆滑一些,不和唐玄宗正面刚的话,事情会不会是另外一种结果呢?
《道德经》中说,做人当如一枚铜钱,外圆内方。由此看来,张九龄太“方”,李林甫太“圆”。
过于方正坚硬,棱角分明就会伤人伤己,过度圆滑,则势必毫无诚信,最终自取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