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光弼的太原之战——守城艺术的极致

李光弼的太原之战——守城艺术的极致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讲不完故事 访问量:4010 更新时间:2024/1/24 16:07:54

李光弼,中唐最出色的统帅,史称其“与郭子仪齐名,世称‘李郭’,而战功推为中兴第一。”他虽然名望不如郭子仪,但其军事才能远在郭子仪之上。

李光弼一生征战无数,善于出奇制胜,以少胜多,他引以为傲的经典之作——“太原之战”,就被后世兵家评为“守城艺术的极致”。这一战,他妙招迭出、屡出奇兵,可谓一战封神。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此战李光弼的神操作。

公元756年安史叛军攻陷潼关,长安门户大开,李隆基逃亡川蜀,太子李亨随即在灵武即位,郭子仪与李光弼率朔方军精锐赶赴灵武为李亨保驾护航。

李亨授李光弼为户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北都太原留守,随后李光弼率军五千程前往太原赴任。

斩将夺帅、威震三军

李光弼赴任太原并非一帆风顺。之前,李亨以太原节度使王承业军政不修,命御史崔众收其兵,然后移交给李光弼。然而崔众一朝兵权在手就恋栈不去,李光弼到任后,他以各种借口推脱,迟迟不交割兵权。

李光弼便假装不在意,麻痹崔众,然后趁其不备将其扣押。这时李亨又派宦官前来,要晋升崔众为御史中丞,宣旨太监问道:“崔众安在?”光弼说:“众有罪,已拘捕。”太监便打开圣旨给他看,光弼说:“我今天只准备斩御史,如果宣布诏书,我说斩中丞,如果任命他当宰相,我就斩宰相。”

宦官见李光弼如此强硬,便退一步说:“可否允其戴罪立功?”光弼说:“君不见关羽张飞之事乎!”宦官只得收起诏书悻悻而回。第二天,李光弼就将崔众斩首,威震三军。

军中最忌讳之事就是“除恶不尽”,想当年关羽责而不捕,致使糜芳降吴;张飞杖而不杀,促成张达、范强夜入寝帐,死不瞑目。李光弼自然不会犯这样的错误,如果没有李亨加官的旨意,崔众最多可能也就是杖责流放,然而李亨旨意一下,崔众只能杀之祭旗,以绝后患。

巧用土坯守城

李光弼到任仅两个月,史思明就发兵十万,会同上党的蔡希德、大同的高秀岩以及范阳的牛廷玠攻打太原。

太原是唐王朝的发祥地,其得失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守住太原,唐军便可随时兵出井陉,截断安史叛军的后路。反之,若太原落入敌手,叛军就能将河北、河东、河南连成一片,退则坐拥北方半壁,进则长驱直入取朔方、河西、陇右等地。

如此,安禄山建立的大燕政权,极可能代唐而立,中国历史将被改写。因此,太原之战成为决定大唐气数的命运之战,不容有丝毫闪失。

然而,当时的情况却对李光弼极为不利,他手中只有五千河北兵,加上团练之众,只有不满万人的弱卒,而太原城方圆40里,以一万乌合之众守大城,无异以卵击石。

况且,敌军兵众将优,史思明以“骁勇闻”,蔡希德“有才略”,十万平卢军也俱是精锐,又一路斩将夺关,士气正盛。李光弼以一万弱卒对强敌,处境堪忧。

所以,叛军突然到来的消息,让唐军慌了手脚,纷纷要求李光弼赶快加固城墙,李光弼镇定自若的说:“太原城周长40多里,敌军很快就到,现在修城已来不及。”就在众人鼓噪之时,他又说:“我有一法可令太原稳如磐石。”众将纷纷追问何法,光弼说:“大家听令便是。”随即下令,让兵士和百姓在城外挖壕沟。

众将依令而行,不久兵士回报,挖出的土石哪里去?这自然不能留给敌军,否则壕沟便是白挖。李光弼下令将土石运进城内,然后又发动妇女幼童制作砖坯。

这种砖坯可不是现在盖房子的小砖头,它是一种大概马扎大小的大砖,用泥土堆个方块,烧干就成,简单实用,就这样唐军造了几十万块土砖,众将还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这玩意儿有啥用?

不久,叛军攻城,城墙破损严重,之前挖出的土砖全部派上了用场,哪里塌损,哪里补,原料源源不绝,众将这才恍然大悟。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叛军包围太原后,凭借人多势众四面攻打,李光弼见招拆招守得风雨不透,史思明损兵折将、无计可施。为诱使李光弼出战,史思明派两个会唱戏的士兵在城下分别扮演唐玄宗与杨贵妃,打情骂俏极尽调侃侮辱之能事,叛军看得捧腹大笑,守城唐军气得火冒三丈,但李光弼却丝毫不为所动。

在叛军挑衅叫骂的日子里,李光弼大搞发明创造,生产出一种由两百人操作的巨型投石机,据说每抛射一次,就能砸死、砸伤至少二十多人,叛军“有幸”成了李光弼新产品的首期试用者。胆战心惊的叛军为李光弼的新发明起了个形象的称谓:石炮!

然而史思明也不是吃素的,他亲自设计了一种用以攻城的飞楼,就是一座高度与城墙相当的木楼,外部包有木板,下面安装巨轮,中间藏有士兵。只要将木楼推至城下,士兵可轻松爬上城头。

然而李光弼对此早有防备。他提前在木楼前进的路下挖了地道,薄薄的土层承受不住木楼的重量,陷地垮塌,叛军将士摔得鼻青脸肿、哭爹喊娘,这时,城头上火箭如雨,木楼瞬间化为一堆灰烬。

眼见攻城利器被摧毁,史思明只得从山东赶运攻城设备,但是还未走到广阳就被李光弼派将袭击,敌护兵3000人被灭,攻城设备也全部报销。

神出鬼没的地道战

就这样,你来我往,叛军围攻太原已有半月。史思明焦急之中,突闻李光弼派使者到军营约期投降。急红眼的史思明大喜,不假思索地在城外列队受降,李光弼也派出偏将率数千人出城,装作投降模样,史思明正举目张望之际,地面忽然塌陷,数千人摔入深坑惨遭活埋,而出城诈降的唐军趁叛军大乱顺势掩杀……一仗下来,叛军折损上万人马,丢失的粮草辎重不计其数。

李光弼的地道不仅挖出了城外,甚至挖到了史思明的军营中,等到夜深人静,唐军突然潜入,将三三两两的敌兵拖进地道,第二天拉到城上斩首示众。李光弼也不贪多,每次只抓几人,但是他的这种做法反而使敌军兵士疑神疑鬼,“茶不思饭不想”,睡觉也不安稳,精神压力极大。

史思明知道,如此下去,不用等到太原城破,自己的兵士不是逃没了,就是患上严重的“抑郁症”,所以他听从谋士的意见决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他不敢从发现的唐军密道中潜入,怕李光弼事先有埋伏,所以只能新挖地道。但是李光弼既然敢用“地道战”,自然对此有戒备,他命人在城中各处,特别是城墙边挖上深坑,坑中放大瓮,瓮上蒙皮革,然后派人时刻侦听。

所以史思明挖地道的一举一动早已在李光弼的注视之下,但李光弼并没有对地道提前破坏,而是将计就计,等到部分叛军从地道中出来,早已守候的唐军堵上石头,灌水充之,这样地道中的敌军基本没有活命的机会,而城中的敌军则被全歼。

死战

一来二去,史思明又损失了一万多的兵力,现在他已经意识到和李光弼玩“花活”得不偿失,于是开始老老实实的打起了攻防战,说白了就是要用人命往里填,很快太原城就变成了一座修罗场。这期间,李光弼就一直待在城东南角帐篷中,一有情况,立即起来应对,就算有时路过府门,也不去看一下妻儿。

李光弼连轴转,但他不允许兵士也如此,他严令唐军分成两班,一班上城墙御敌,往死里打;一班就在城墙下搭起帐篷,该吃吃,该睡睡,不到万不得已坚决不打乱自己的“生物钟”。

这样一来,首先吃不消的反而是史思明,叛军没日没夜的进攻,个个都口内生疮,嘴上起泡,连战马都顶个黑眼圈。而反观唐军个个精神抖擞,虽然损失也很严重,但士气高昂。

就在史思明感觉快熬不下去的时候,他接到了大燕帝国新君安庆绪的圣旨,让他赶紧返回范阳受封。同时高秀岩回镇大同、牛廷玠回镇安阳,只留蔡希德率军七万继续攻打太原。

接到这个命令,史思明可谓是五味杂陈,他既担心蔡希德拿不下太原,又庆幸自己能够脱离这场没有胜算的战斗,就这样,史思明怀着复杂的心情回军范阳。

火牛阵展雄风

蔡希德本来就是一个保守的人,史思明一走,他更加保守了。他首先取消了强攻的命令,然后令兵士围而不攻,期望唐军断粮。就这样双方又相持了十多日,转眼之间,已到了二月。

这一天,李光弼命人将两百多头黄牛牵出来溜达,并叮嘱好生喂养。大家都以为主帅是为即将到来的春耕做准备,也就不以为意。

黄昏时分,李光弼突然传令升帐议事。众将到齐后,李光弼说:“破敌解围就在今晚,你们一定要依令行事,否则军法无情。”众将齐声应令。

二更时分,唐军分四路出城,每路五百精兵,黄牛五十头,依照李光弼的吩咐,唐军将浸过油的破布绑在牛尾巴上,牛角上绑好尖刀。三更时,城头火起为号,四路唐军一起点燃牛尾,黄牛被烧得哞哞叫,发疯般冲向敌营,唐军随后掩杀。

睡眼惺忪的叛军还没明白过来怎么回事,就被四处乱窜的火牛踩死,侥幸逃脱的叛军也被随后的唐军杀死,蔡希德虽然骁勇,但此时也是无力回天,这一仗下来,叛军死伤达六万之众,蔡希德只率千余残军败逃井陉。

五十多天的太原之围,至此彻底解除。安史叛军自此有强转弱,已是离败亡不远。

消息传到灵武,唐肃宗大悦,当即下诏,以李光弼为司空,兼兵部尚书,封魏国公。安史之乱后,李光弼“战功推为中兴第一”,获赐铁券,名藏太庙,绘像凌烟阁。死后获赠太保,谥号“武穆”,世称“李临淮”、“李武穆”。

太原之战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城邑保卫战中以少胜多、以弱击强的一场典型战例,在这场保卫战中,李光弼灵活运用了石炮、地道、火牛、心理战等战略战术,可谓是将守城艺术发挥到极致,他也凭此一战奠定了自己在古代武将中的历史地位。

更多文章

  • 李光弼:平“安史之乱”名将。一战斩敌1万活抓8千,立盖世之功

    历史解密编辑:杰哥侃史标签:唐军,大将,唐朝,李光弼,史思明,郭子仪,王忠嗣,安史之乱,五代十国

    763年,大将郝玉从战中退回,李光弼大惊,命人砍郝玉的头。没想到,郝玉说完一句话后,便再上场作战。结果,李军斩敌1万,活抓8千。李光弼从小就喜欢骑马射箭,练得一身好武艺。他还很喜欢读书,是个文武双全的人。年轻时,李光弼加入了唐朝的部队,在王忠嗣手下任职。王忠嗣手下有很多良将,但他,看重的人,只有李光

  • 李光弼在安史之乱中屡建奇功,为什么最后冷眼旁观吐蕃进攻长安?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李光弼,史思明,安史之乱,节度使,郭子仪,仆固怀恩

    在名将圈,唐朝“郭李”是一对吸粉无数的组合。“郭”指郭子仪,他在安史之乱中收复两京,再兴大唐。“李”指李光弼,他在安史之乱中数次以少胜多,成功遏制叛军的攻势。李光弼是一个含着金汤勺出生的人。麻烦点说,他的祖先是契丹酋长,父亲在唐玄宗时期官至左羽林将军同正、朔方节度副使,封蓟国公。简单点说,他出身显赫

  • 李光弼:誓死效忠唐朝的胡人将领,安史之乱后立下兴唐第一功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子忆青衿标签:唐军,唐朝,李光弼,史思明,郭子仪,安禄山,哥舒翰,安史之乱,五代十国

    “安史之乱”爆发之后,唐玄宗(李隆基)一行人如同惊弓之鸟一样,很快就逃离了都城长安。途经马嵬驿,御林军起事杀掉了杨国忠等人,玄宗皇帝无奈,只得下令让杨贵妃自尽,眼见自己的心肝宝贝“宛转蛾眉马前死”,老头子心如刀割。早在入蜀地之前,当地父老就曾遮道哀求,恳请玄宗皇帝将太子李亨留下来,号令诸军抵御安禄山

  • 领导想提拔李光弼做他的副使,还要招他做女婿,但李光弼却拒绝了

    历史解密编辑:姑娘聊历史标签:李光弼,史思明,节度使,郭子仪,安禄山

    公元754年,朔方节度使安思顺想要提拔李光弼做他的副使,还要招李光弼做女婿。大家都很羡慕李光弼,但李光弼却拒绝了这等好事,还顺带辞职了。李光弼是契丹人,他的父亲是节度副使,在父亲的熏陶教育下,李光弼能文能武,小小年纪在军中就有了名望。李光弼四十岁时,是河西的二把手,风光无限。河西的节度使王忠嗣也十分

  • 为何乌江自刎的项羽红透青史,而“豪横”西域的裴行俭,少有人知

    历史解密编辑:浮意落尽标签:项羽,裴行俭,曹操,钟繇,司马懿,诸葛亮

    历史一:为何乌江自刎的项羽红透青史,而“豪横”西域的裴行俭,少有人知项羽为什么会红项羽作为一个相对反面的人物(汉朝的敌人),而且又是个败军之将,他为什么会红呢?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他和虞姬的感人爱情故事。“霸王别姬”的故事,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但是虞姬本人的事迹,却在正史中少有提及(几

  • 《风起霓裳》中,裴行俭拜师的苏定方有多牛,毛主席:名将亦大将

    历史解密编辑:彦祖普法标签:裴行俭,苏定方,毛主席,风起霓裳,李靖

    在以唐朝为背景的大剧《风起霓裳》中,曾有演员许魏洲扮演的裴行俭,向大将苏定方拜师的桥段,而根据《新唐书》记载,苏定方确实向裴行俭传授过兵法,那么苏定方到底有多厉害呢? 少年将才 众所周知,隋朝自杨坚立国到他儿子杨广亡国,前后不过区区38年。从隋朝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关门大吉,我们也不难看出当时隋朝

  • 重识薛家(十五)唐高宗李治为何派薛仁贵出兵西域,而非裴行俭?

    历史解密编辑:强哥说史标签:李治,薛家,西域,唐朝,薛仁贵,裴行俭,唐高宗,女皇武则天

    对于唐朝和吐蕃战争中的大非川之败,造成的历史影响是不可估量的。这不仅仅是唐朝在吐谷浑、西域等地损失了大片领土,更直接影响了朝鲜半岛的局势。使得唐朝陷入东西两线作战的艰难境地,也因此而结束了唐朝第二个多外扩张的高峰时期。对于这场战事失败的原因,历史学者们有着各种说法。除了在统帅薛仁贵、副将郭待封身上找

  • 风起霓裳:武则天变好人?历史上她流放裴行俭,却和琉璃关系铁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看点啥标签:武则天,裴行俭,风起霓裳,李治,武承嗣

    《风起霓裳》开播,由施诗饰演的武媚娘,一改往日妖妇形象,变成了温文尔雅、足智多谋的好闺蜜。武媚娘多次救琉璃于危难中,不过随着剧情发展,武媚娘八成是要黑化,因为根据历史发展,武媚娘将来要和裴行俭“大打一架”,还把他发配到遥远的边疆。但是,真实的武则天和“琉璃”的原型库狄夫人关系却非常好,这是怎么回事儿

  • 历史上的库狄御正是裴行俭的儿媳吗?不,那只是专家过度解读而已

    历史解密编辑:小粒圈主标签:继室,无子,墓志,唐朝,裴行俭,贺兰氏,库狄御

    随着电视剧《风起霓裳》的播出,大唐名臣裴行俭表示他最近很忙,自从他和继室夫人库狄氏成为新网红后,他夫妻俩的婚姻状况也被无数人挖掘关注。在网络随手去检索“裴行俭儿媳妇”字样,就能看到满网都是翁媳婚、不伦恋的小网文,非常的博人眼球。好奇的猴格去追根溯源,发现那些描写“裴行俭娶儿媳妇库狄氏”的网文依据,可

  • 裴行俭看得透的人心,为何看不透的历史?

    历史解密编辑:风牛马不相及标签:突厥,阿史,唐朝,裴行俭,唐王朝,吐谷浑,安禄山

    裴行俭看得透的人心,看不透的历史初唐名将裴行俭出身于南北朝至隋唐时期著名的“河东裴氏”,他的父亲裴仁基和哥哥裴行俨都是隋唐之际骁勇善战、叱咤风云的人物。裴仁基本是隋朝大臣,在隋末乱局中当机立断,和儿子裴行俨一起,投靠了河南瓦岗军首领李密,使李密实力大增,一跃成为反隋各路义军盟主。后来李密被隋将王世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