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不但把大唐从鼎盛时期的巅峰状态拉了下来,而且造成了分裂。这也是为什么大唐数百年来,一直处于混乱的状态。但总体上,中央与地方之间仍然存在着平衡,甚至有了起色,这就是历史上所谓的“元和中兴”。
但大唐的朝代,却永远不可能重现昔日的荣光。黄巢之乱,更是将原本已经四分五裂的大唐,再次推入了更深的黑暗之中。不过,对于黄巢,也有正面的看法,认为他虽然残忍,但确实为这个世界铲除了六百多年来的“毒瘤”。难道真是如此?
01暴动
每一个朝代的叛乱,都是因为民众的安危,这一次也是如此。咸通时期出现了连续的洪涝灾害,一些地方的夏麦只能收获一半,而秋季的粮食却基本没有了,人民的粮食也就没有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朝廷非但没有打开仓库,反而采取了救济措施,还强迫收缴赋税,让民众受尽折磨,无可奈何之下,纷纷造反。
这场叛乱,是濮州的王仙芝发动的。很快,黄巢也响应了这一要求,组织军队参加了这场革命。黄巢叛乱,大概就是为了在灾难中苟延残喘吧。但是,当他的军力越来越强,局势越来越好的时候,他就有了一种弥补自己在科考中失利的想法。
于是,他向朝廷提出了节度使的请求,但皇上对他的和平表示了恐惧,不但不同意,反而下了杀手。黄巢一气呵成,由广东返回中原,唐僖宗则是狼狈而去。黄巢占领了长安城,建立了自己的帝国,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但统治只持续了四年,就被藩镇联手击溃,溃不成军的黄巢遂自尽。
黄巢在位时,不但得不到百姓的支持,也得不到世家的支持。如果没有强大的民众,那么,政局就会变得不稳定。按道理来说,参加暴动的士兵大多都是从人生的苦难中走出来的,他们更懂得人民的苦难。但他们的所作所为,与那些被迫交税的将士并无二致。就算黄巢颁布了禁令,也不能制止这种事情。
所以,人民还是过着苦难的日子。至于黄巢,这个毁灭了他们的王国,却没有办法挽救他们的国家,民众也没有任何理由去帮助他们。若是说普通民众只是讨厌黄巢,黄巢就是世家大族的心腹大患。
以学问为根基的世家大族,自然不会甘心让黄巢这个商人掌管大权。而且,屡败屡战的黄巢,也不喜欢那些在官场上大权在握的世家子弟。也许正是因为如此,黄巢在统治时期对世家子弟进行了大规模的杀戮。数百个百年世家,瞬间被摧毁,失去了传承。
史书上对他的所作所为众说纷纭,有人说他太残忍,有人说他是个“根除了六百年的毒瘤”。
02家族
与周王朝的贵族政体相似,但其区别在于,与统治者有血缘联系的人组成了世家。而在魏晋时期,世家大族就是以世家中的官员为标准,以世家中的官员人数来衡量,他们的爵位和辈分也就更高了。
其实,在先秦时代,世家是由世家子弟发展起来的。先秦汲取了周王朝封建割据,造成了中央集权、地方力量膨胀、最后灭亡的经验,实行了“士人”体制。也就是选出有才华的百姓,进入朝为官,但那个时候,他们的身份只能排在普通百姓的前面,无法逾越阶层的界限。
到了汉朝,“罢黜百家,专制儒家”的方针使儒家在儒家中的位置得到了提高,而且在社会上的地位也得到了提高。到了东汉末期,社会上开始有了“名士”的头衔,社会上更是形成了以文人为代表的“名士阶层”。
在魏晋之际,文人阶层逐渐向内化发展。他们已从“名士阶层”中脱离出来,转向培育世家大族,并逐步发展出了“名门世家”。由于战争造成的知识空白和政治动乱造成的闭塞,使得当时的掌权人只能委派有学术背景的世家公子进入朝任职。所以,在朝廷中,门阀世家往往会占据上风。
而历经百余载的积淀,原本以学识立足、入仕为己任的普通文人,逐渐发展为拥有大量土地和田产的世家。这些人在本地的权势和地位都很高,据说他们的门生遍布全国,大部分的朝臣都是他们的弟子,或者是他们的推荐。有些家族,更是直接组建了一支军团。
而想要稳固人心,想要在民众中站稳脚跟,就必须要建立一个稳固的根基,尤其是开国皇帝,更是如此。所以,即便是在隋唐时期,科举制也未能彻底改变当时的门阀世家在官场中独霸的地位。
但由于黄巢的存在,这种情况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生了变化。因为黄巢在唐朝末期对门阀世家进行了大规模的杀戮,使得新王朝必须实行科举制度,以吸引大批贫苦人家进入官场。但它也是一个新出现的世家大家族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