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黄巢虽然残暴,但却为我国除掉了毒害国家近600年的毒瘤

黄巢虽然残暴,但却为我国除掉了毒害国家近600年的毒瘤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循迹故事汇 访问量:930 更新时间:2024/2/9 2:07:04

“安史之乱”不但把大唐从鼎盛时期的巅峰状态拉了下来,而且造成了分裂。这也是为什么大唐数百年来,一直处于混乱的状态。但总体上,中央与地方之间仍然存在着平衡,甚至有了起色,这就是历史上所谓的“元和中兴”。

但大唐的朝代,却永远不可能重现昔日的荣光。黄巢之乱,更是将原本已经四分五裂的大唐,再次推入了更深的黑暗之中。不过,对于黄巢,也有正面的看法,认为他虽然残忍,但确实为这个世界铲除了六百多年来的“毒瘤”。难道真是如此?

01暴动

每一个朝代的叛乱,都是因为民众的安危,这一次也是如此。咸通时期出现了连续的洪涝灾害,一些地方的夏麦只能收获一半,而秋季的粮食却基本没有了,人民的粮食也就没有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朝廷非但没有打开仓库,反而采取了救济措施,还强迫收缴赋税,让民众受尽折磨,无可奈何之下,纷纷造反。

这场叛乱,是濮州的仙芝发动的。很快,黄巢也响应了这一要求,组织军队参加了这场革命。黄巢叛乱,大概就是为了在灾难中苟延残喘吧。但是,当他的军力越来越强,局势越来越好的时候,他就有了一种弥补自己在科考中失利的想法。

于是,他向朝廷提出了节度使的请求,但皇上对他的和平表示了恐惧,不但不同意,反而下了杀手。黄巢一气呵成,由广东返回中原,唐僖宗则是狼狈而去。黄巢占领了长安城,建立了自己的帝国,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但统治只持续了四年,就被藩镇联手击溃,溃不成军的黄巢遂自尽。

黄巢在位时,不但得不到百姓的支持,也得不到世家的支持。如果没有强大的民众,那么,政局就会变得不稳定。按道理来说,参加暴动的士兵大多都是从人生的苦难中走出来的,他们更懂得人民的苦难。但他们的所作所为,与那些被迫交税的将士并无二致。就算黄巢颁布了禁令,也不能制止这种事情。

所以,人民还是过着苦难的日子。至于黄巢,这个毁灭了他们的王国,却没有办法挽救他们的国家,民众也没有任何理由去帮助他们。若是说普通民众只是讨厌黄巢,黄巢就是世家大族的心腹大患。

以学问为根基的世家大族,自然不会甘心让黄巢这个商人掌管大权。而且,屡败屡战的黄巢,也不喜欢那些在官场上大权在握的世家子弟。也许正是因为如此,黄巢在统治时期对世家子弟进行了大规模的杀戮。数百个百年世家,瞬间被摧毁,失去了传承。

史书上对他的所作所为众说纷纭,有人说他太残忍,有人说他是个“根除了六百年的毒瘤”。

02家族

与周王朝的贵族政体相似,但其区别在于,与统治者有血缘联系的人组成了世家。而在魏晋时期,世家大族就是以世家中的官员为标准,以世家中的官员人数来衡量,他们的爵位和辈分也就更高了。

其实,在先秦时代,世家是由世家子弟发展起来的。先秦汲取了周王朝封建割据,造成了中央集权、地方力量膨胀、最后灭亡的经验,实行了“士人”体制。也就是选出有才华的百姓,进入朝为官,但那个时候,他们的身份只能排在普通百姓的前面,无法逾越阶层的界限。

到了汉朝,“罢黜百家,专制儒家”的方针使儒家在儒家中的位置得到了提高,而且在社会上的地位也得到了提高。到了东汉末期,社会上开始有了“名士”的头衔,社会上更是形成了以文人为代表的“名士阶层”。

在魏晋之际,文人阶层逐渐向内化发展。他们已从“名士阶层”中脱离出来,转向培育世家大族,并逐步发展出了“名门世家”。由于战争造成的知识空白和政治动乱造成的闭塞,使得当时的掌权人只能委派有学术背景的世家公子进入朝任职。所以,在朝廷中,门阀世家往往会占据上风。

而历经百余载的积淀,原本以学识立足、入仕为己任的普通文人,逐渐发展为拥有大量土地和田产的世家。这些人在本地的权势和地位都很高,据说他们的门生遍布全国,大部分的朝臣都是他们的弟子,或者是他们的推荐。有些家族,更是直接组建了一支军团。

而想要稳固人心,想要在民众中站稳脚跟,就必须要建立一个稳固的根基,尤其是开国皇帝,更是如此。所以,即便是在隋唐时期,科举制也未能彻底改变当时的门阀世家在官场中独霸的地位。

但由于黄巢的存在,这种情况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生了变化。因为黄巢在唐朝末期对门阀世家进行了大规模的杀戮,使得新王朝必须实行科举制度,以吸引大批贫苦人家进入官场。但它也是一个新出现的世家大家族的开始。

标签: 黄巢毒瘤大唐门阀世家

更多文章

  • 高考首日,《读者》引黄巢不第诗为考生加油,疏忽还是别有用心?

    历史解密编辑:小舞视界标签:读者,高考,黄巢,高考生,考试

    文\江湖小舞“我一直认为《读者》是个文化单位,用黄巢的诗祝福考生?”一年一度的高考大戏正在上演,给考生们加油打气是从明星名人到一众媒体的惯常操作,作为“一代人心灵鸡汤”的《读者》自然也是不甘落后,为了彰显文化单位的气质,还甩出了一首诗,只是,引用的这首诗却让网友瞬间开始怀疑《读者》文化单位的属性。《

  • 黄巢兵败被杀,数十名姬妾被俘获,唐僖宗处置她们的方式令人不齿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小武哥标签:唐僖宗,黄巢,节度使,长安,唐廷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听着有没有很耳熟?这是大齐开国皇帝黄巢的诗,非常霸气,我花开后,别的花都凋零了,这是王者之气的语言,表示自己过后无人可以匹敌。黄巢在历史上是唐末农民起义军的首领,虽是武将但文采绝对不会输给当时的文人墨客。只不过黄巢命运不好,屡试不过,考试进入仕途这条道被堵了,因此

  • 黄巢兵败,十几名美妾被俘,面对皇帝指责,她回怼40字成千古名句

    历史解密编辑:历来都很现实标签:黄巢,皇帝,宦官,唐朝,美妾,食盐,唐僖宗,王仙芝,官宦世家

    “皇上,好消息,反贼黄巢被斩首了!”中和四年(公元884年),唐僖宗正愁眉苦脸看着大臣的奏折,一个宦官拿着一份战报跑了进来。看过战报,唐僖宗龙颜大悦,吩咐宦官说:“速去拟诏,朕要重赏有功之臣。”宦官接着说:“皇上,黄巢的姬妾如何处置?”唐僖宗冷哼了一声。那么,唐僖宗会如何处置黄巢的姬妾?这一切,还要

  • 黄巢虽然残暴,但他却为我国,拔掉了毒害国家近600年的“毒瘤”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黄巢,黄巢起义,毒瘤,曹操,士族

    正所谓:“万事万物都是有两面性的。”其实的确如此,尤其是在历史上,很多人物的评价都是多元的。没有绝对的错,也没有绝对的对和错,因此我们在分析历史人物的时候也不能局限于某一方面。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人物之中,也有很多的复杂性在内。黄巢我们都知道,是出了名的残暴。而他虽然十分的残暴,可是也变相做了好事,

  • 黄巢虽残暴,但他却为中国拔掉了一颗危害近600年的“毒瘤”

    历史解密编辑:强哥说史标签:黄巢,长安,王仙芝,唐朝,起义军

    中国古代朝代更替,一个朝代的灭亡终究也会迎来新的王朝替代他。而往往朝代的灭亡是当权者沉迷酒色、荒废朝政,使得百姓民不聊生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百姓不满所以才纷纷起兵造反,就像唐太祖所说的那样“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唐太祖讲这话时就是在告诫李唐的子孙们一定要当明君,照顾好百姓们。但他不会想到,唐玄宗让李

  • 黄巢的最后一战:五虎将败亡,李存孝勇败群雄,黄巢殒命灭巢山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有料吧标签:黄巢,李存孝,唐僖宗,五虎将,唐军,李存孝(唐朝),食盐,五代十国,军事制度

    黄巢曾经也想凭着一身武艺报效朝廷,不过他遇到了昏庸的唐僖宗,报国无门的他又选择了另一种方式反唐,那就是夺取长安城赶跑了唐僖宗,一代传奇枭雄与他的大齐国就这样崛起了。正当黄巢大军一路凯歌之际,另一位无敌人物李存孝出现了,闻名天下的大齐国五虎将相继败阵,雄兵百万的大齐国也在李存孝的面前溃败了,而曾经在校

  • 当年,跟随黄巢一起杀入长安的猛人们,后来都怎么样了呢

    历史解密编辑:烨青衣标签:黄巢,朱温,唐军,李克用,王仙芝,节度使,长安,唐朝,食盐,军事制度

    大唐乾符元年,长安城科举考试放榜,一个书生站在榜单前默默不语,这是他不知第几次落榜了,在别人的欢声笑语中,他离开街道,走在长安城的坊市内。贵府的大院张灯结彩、玉盘珍馐,而路边的行人浑浑噩噩、衣衫褴褛,他从未如此强烈地感受过世界的不公平,一条窄窄的街道诠释着这个时代的昏暗。离开京城时,书生写下了一首诗

  • 引用黄巢诗句为高考加油,《读者》翻车,被网友骂到火速删博

    历史解密编辑:有娱学长呀标签:黄巢,读者,高考,意林,翻车,洪秀全

    6月7日,一年一度的高考拉开帷幕。10年苦读开花结果,未来的栋梁尽在今日之莘莘学子。高考关于个人命运,亦与未来之国运紧密相连。社会大众为高考加油打气,艺人也为考生加油。人气女星迪丽热巴发火锅照“送鸿运”,祝学子超常发挥。关晓彤发自己的表情包,祝愿考生都能金榜题名,尽快收到录取通知书。有些艺人自己也参

  • 黄巢虽然残暴,但却为我国拔掉了一颗危害近1000年的“毒瘤”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的百态标签:黄巢,唐军,大齐,毒瘤,王仙芝,起义军

    中国的古代有许多的朝代,每一个朝代的诞生也就意味着上一个朝代的覆灭。而每一个朝代覆灭的原因基本上都伴随着天灾,还有皇帝的暴政。人民苦不堪言,为了推翻暴君而发动起义。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是唐太祖告诫子孙的一句话,可是却有人不听劝诫。唐玄宗疏于朝政,黄巢就是在这个时候发动了起义,加速了唐朝的灭亡。虽然黄

  • 历史上的黄巢有多疯狂?他的所作所为,连现代人都看不下去

    历史解密编辑:西门史纪标签:黄巢,军队,长安,安禄山,王仙芝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是黄巢最为著名的一首诗《落地后赋菊》,被后人传颂至今。黄巢借咏叹菊花来形容所向披靡的义军力量。穿过那盛放的金色菊花,仿佛让人看到那威武雄壮的黄金铁甲军,进入长安城折射出的耀眼金光。这时的黄巢更是威风凛凛的“黄王”,带着民众的激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