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湖小舞
“我一直认为《读者》是个文化单位,用黄巢的诗祝福考生?”
一年一度的高考大戏正在上演,给考生们加油打气是从明星名人到一众媒体的惯常操作,作为“一代人心灵鸡汤”的《读者》自然也是不甘落后,为了彰显文化单位的气质,还甩出了一首诗,只是,引用的这首诗却让网友瞬间开始怀疑《读者》文化单位的属性。
《读者》于6月7日高考首日在自己社交平台上加“高考加油”话题发布的内容,原本也是属于给考生加油鼓劲的惯常操作,只是有些用力过猛,引用内容出自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的《不第后赋菊》。
黄巢所作的这首咏物诗写道,“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在诗中,黄巢以比喻的手法,赋予菊花以英雄风貌与高尚品格,把菊花作为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象征,以百花喻指反动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形象地显示了农民革命领袖果决坚定的精神风貌。全诗辞采壮伟,设喻新颖,想象奇特,意境瑰丽,气魄雄伟。
抛开这些都不提,单说诗名中的“不第”二字,用作对高考生的祝福就不合时宜,“不第”的意思是没有金榜题名,或者说名落孙山,总而言之就是考试不如意的意思,在高考第一天,《读者》如此祝福所有高考学子,这不是给全国1193万考生添堵吗?
难怪网友质疑《读者》文化单位的属性,古往今来也没有见过谁家这样夸人的,提前祝愿1000多万考生“不第”这是怎样一副歹毒心肠?
如果说普通网友错把黄巢落榜后表达豪情万丈的一首诗错给考生加油打气还情有可原,但《读者》不一样,时下的《读者》虽然不似当年,为一代人烹饪心灵鸡汤,但最起码也是一本有影响力的文化出版物,犯这样低级的错误,恐怕不能不让人有所怀疑,不是别有用心,就是想内涵表达点什么。
当然,没准《读者》也是想告诉1193万考生,高考只是人生一场小考,即便是“不第”也没啥大不了,又有谁“敢笑黄巢不丈夫”呢?
只是,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理解,似乎都很难给《读者》的行为找一种合情合理的解释,难怪被网友找出毛病后,《读者》的选择是悄悄删掉发布的内容,就当啥也没有发生过一样,但网友和舆论怎么会轻易放过呢?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两句特别能够体现黄巢在京城长安科考失利后的豪情,暗含夺取天下的雄心,意思就是说“他早晚有一天会率领起义军杀回长安”。对于当时的唐朝来说,这显然是一首赤裸裸的反诗。
当然,网友对《读者》的愤怒除了这个太过明显的不当之外,更多的则是针对《读者》的立场,有人说,在过往一些年中《读者》烹饪的鸡汤中也不乏一些编造的毒鸡汤,比如,青岛的下水道、日本的夏令营、马桶水,美国的洗碗工,面试时捡纸片等,在《读者》的传播下尽人皆知,至今仍有人深信不疑。
说实话在乡镇上读初中的时候,我也是每期必买《读者》一读,刊登的一些文章别管是不是鸡汤,对于开拓眼界,潜移默化提升写作能力,还是有一些作用,除了学生,在那时候,社会上的很多文艺青年也是《读者》的忠实拥趸。
之前暑假到兰州旅游,在兰州倾力打造的“百里黄河风情线”上,有一条以《读者》命名的街道,由此可见,兰州已经将《读者》视为提升城市知名度和形象的标杆。只是,跟很多读者想象的不一样,《读者》的办公楼可以说其貌不扬,外观显得非常朴素,稍不留神就会错过。
有人说,别看《读者》的大楼称不上现代也不是很漂亮,但沿着黄河而建,可能是吸收了黄河的灵气,铸就了这一知名杂志的气质。
恐怕很少有人会想到,《读者》会在高考期间丢这么大人,哪怕并非如同很多网友上纲上线的那样,就算只是一个疏忽,可能也预示着《读者》的衰落和式微。
不知道是巧合还是天意,就在《读者》引述黄巢的“不第后赋菊”祝福考生“金榜题名”时,在山东济宁的水泊梁山景区,忠义堂前“替天行道”的大旗却悄然被更换为了“义薄云天”,以至于同样引发网友热议。
同为文化单位,景区都具备一点用“义薄云天”迭代“替天行道”的觉悟,而《读者》却逆流而上,用黄巢的“反诗”祝福考生,不管是不是暗藏私心,确实让人越品越不是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