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建立137年后,唐玄宗在位期间的天宝十四年,曾经强盛一时的大唐,面临一场生死浩劫。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野心勃勃发动叛乱,掀起安史之乱的狂涛恶浪。唐朝最精锐的边兵几乎全都控制在安禄山手中,昔日让大唐扬威异域的这些虎贲之师,如今却成了毁灭唐朝的死神,唐朝内地的军队根本不是他们的对手。
更加糟糕的是,志大才疏的唐玄宗,在开战之初连出昏招,自毁长城,杀掉了名将高仙芝、封常青,逼迫名将哥舒翰仓促上阵,结果哥舒翰大败被俘。唐朝三大柱石之臣顷刻间不复存在,唐玄宗马上抓了瞎,无兵可调无将可用,局面迅速恶化。安史叛军宛如一股不可阻挡的洪流奔腾肆虐,以势如破竹之势汹涌而来。
安史叛军的进攻分为两个战略方向,一路人马兵发西北,攻破潼关直扑关中,目标是攻克唐朝国都长安,以摧毁唐朝军民的抵抗意志。另一路则南下中原,攻城略地,然后继续迅速南下,目标是江淮、江南。这一路看似没有西路那样声势骇人,但却是安禄山整个战略布局中最为狠辣的一招。江淮、江南,是唐朝最重要的财赋钱粮基地,是唐朝经济命脉。对唐朝而言,国都长安被攻陷,丢人是丢人,还不会伤及根本。但江淮、江南若沦陷,大唐王朝几十万军队,很快就连军饷军粮都发不出来,平叛战争难以为继,马上就会陷入山穷水尽的绝境。
幸运的是唐朝命不该绝。在安史叛军南路军一路南下高歌猛进之时,却劈头碰上了一颗硬钉子。这颗硬钉子就是睢阳太守许远、名将张巡据守的睢阳。许远和张巡决心以死报国,与叛军不共戴天。他们二人克服内无粮草、外无援兵、众寡悬殊等种种不利因素,以铁一般坚强的意志和无比炽热的爱国之心,身先士卒浴血奋战,使得小小睢阳成为一道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横亘在叛军必经之路上。十余万安史叛军顿兵于坚城之下,伤亡惨重,旷日持久,耗费半年多时间,依然不能破城。
睢阳保卫战持续了十个月之久,许远和张巡最终在将士伤亡殆尽、城中彻底断粮、甚至以人为食的局面下,才被叛军攻克,二人先后壮烈殉国。睢阳虽然被攻破,然而安史叛军在孤城之下被阻滞十个月之久,唐朝方面经过最初的恐慌,已经缓过手来,整体战局趋于稳定。郭子仪李光弼等名将在西北战场已经逐渐占据上风,宰相张镐带领大批援军进入江淮,叛军南下之路被彻底堵死,南下战略也已经彻底破产。
许远和张巡的睢阳保卫战,被视为平定安史之乱过程中的关键一着,大文豪韩愈赞誉为“守一城,捍天下”,“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新唐书》称赞说:“大小数百战,虽力尽乃死,而唐全得江、淮财用,以济中兴,以利偿害,以百易万可矣。”
然而,事后朝廷在对两人封赏之时,却产生了巨大争议。张巡被公认为英雄,许远却差点被当成叛贼。《新唐书》记载,事情起源于张巡许远二人被俘之后发生的事。张巡被俘后,几天之内就被地斩杀,而许远则被送到洛阳,交给安禄山。安禄山也没杀他,只把他囚禁起来。直到安禄山死后,其子安庆绪才把许远杀掉。张巡之子张去疾给朝廷上书,在奏章中声称,睢阳城破时,叛军是从许远分管的地段进城的。且张巡许远被俘后,张巡和部下三十余个将领被“割心剖肌,惨毒备尽”,屠戮殆尽,许远和他的部下却安然无恙。据说张巡死前痛骂许远:“恨远心不可得,误国家事,若死有知,当不赦于地下!”
因此许远有很大的通敌叛变嫌疑,要求朝廷不但不能封赏许远,还应追夺他的官职。张去疾的话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多人都随声附和,认为许远有叛变嫌疑,“议者纷纭不齐”。如果皇帝轻信了这些议论,许远很可能被按叛贼论处,遗臭万年。好在公道自在人心,很多有正义感的大臣为许远说话,因为许远是睢阳太守,在叛军眼中,攻破睢阳活捉许远是大功一件,是个更有分量的战俘,故此才没有立即杀他,而是把他交给上司表功。
何况许远如果真的怕死,随时可以弃城投降,又何必在围城中苦苦支撑十个月。城池虽然是从许远分管地段攻破的,然而睢阳已在重围中坚持十个月之久,粮尽援绝,守军几乎伤亡殆尽,随时可能被从任何一个地方突破,不能说许远的地段被攻破,许远就有罪。“二人者,守死成名,先后异耳。”两个人都是英雄,只不过是死的有先有后罢了。如果先死的是英雄后死的是叛贼,那么在张巡之前战死的将士,是否也可以说张巡是叛贼?至此这段争论才平息,许远被授予和张巡一样的荣誉,二人并称“双忠”,受到后人千秋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