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从陆羽开始,喝茶在中国才算个正事儿

从陆羽开始,喝茶在中国才算个正事儿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花萃谈谈 访问量:4307 更新时间:2023/12/31 12:44:21

古往今来,喝茶就是一个待客之道,不管拜访还是社交,先喝上一杯茶再说,这个茶现在可以是泡茶叶的茶,也可以是单纯的白开水,但是茶圣陆羽出现之前,中国人的喝茶其实就是一锅大乱炖,什么玩意都可以放进去,茶叶混合着食盐、橘子皮、姜片、大枣之类的,煮出来的茶粥恐怕现在没人喜欢。

陆羽烹茶

从茶粥到魏晋风雅

大乱炖的茶粥从西汉时期就有记载,当时的喝茶就像熬汤一样,将采摘好的细小的茶叶扔进锅里,煮熟煮烂后熬成稠稠的直接放在碗里喝,当时还没有炒茶的技术,茶叶的味道非常苦涩,为此,他们又将葱片、姜片、橘子皮加进去,味道还是苦,那再来点大枣和薄荷,味道淡了?再来点食盐......反正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在里面添加,味道也是千奇百怪,但西汉到三国魏晋时期,大家都是这么喝的。

一碗茶粥

但魏晋是一个喜欢风雅的时代,士大夫们表示这种茶粥难登大雅之堂,于是西晋一位叫杜育的人为了喝茶写了一篇《荈赋》,所谓“荈(chuan)”其实就是晚了点采摘的秋天的茶叶,而他对于喝茶也是非常讲究。

初秋的时候和好友去山里采茶,采摘后用岷江上游的清水煮之,茶碗得是越窑的陶瓷,煮好的标准就是茶沫下沉但是泡沫上浮,最好有白色的仿佛亮如积雪的泡沫,然后用剖开的葫芦轻轻舀起分给好友,可以说杜育煮茶是非常具有情调了。

喝茶成为很多人的习惯

但杜育的煮茶法并没有流传下来,或许太复杂,或许没必要,连他死后都未能被文人提起,直到陆羽将他写进《茶经》,这才让后人知道魏晋时期的风雅。在陆羽《茶经》之前,大家还是熬茶粥喝。

《茶经》的横空出世

陆羽是中唐时期的人,对于其生平记载都是来自于自传,之所以写自传,大概是不想自己的才华被埋没吧,到了29岁这年,陆羽跑到了湖州苕溪隐居,和一帮隐士和尚们谈天说地,交流喝茶的经验,其中就有知名的诗僧皎然,他也写了一篇喝茶的书《茶诀》,可惜失传了。

但陆羽的《茶经》却保留了下来,双方既然是好友,想必皎然的喝茶理念和陆羽也是一样的,在《茶经》中,陆羽将之前所有的喝茶和配方直接大批特批,在茶叶中加这些乱七八糟的玩意简直就是暴殄天物,明明只需要加盐就可以了(初沸则水合量,调之以盐味)。

茶经的横空出世

除此之外,陆羽在《茶经》里提出了采茶制茶、茶具的选择和烹煮、喝的方法等等,可以说是一本喝茶指南。

煮茶的水选择流的不急不慢的活水,三次后的沸水是老的不能喝;煮茶的锅应该选择生铁锅,银质的大家用不起,石头的和陶瓷的不耐用;一锅水最好只能做三碗茶,顶多顶多就是五碗,做多了就损失茶叶的味道;人多了怎么办?用下茶后第一次沸腾的水补充,这叫隽永。就这样,陆羽的《茶经》被江南各大茶商奉为经典,而陆羽被人也被誉为茶圣。

与此同时,在《茶经》中,陆羽将茶又分为粗茶、散茶、末茶、饼茶,但不管喝什么茶,茶叶在之前必须烤干磨成米粒一样的碎茶之后在煮,且煮茶的水先放盐,加上之前提出的三沸法,这就是后来流行的煎茶法。

碎茶

陆羽提出的煎茶法,煮出来的茶叶口味没有茶粥那样复杂且口味重,讲究的是茶叶本身的味道和茶面的泡沫,入口虽然苦但回味甘甜,这就是品茶,不过后来味道确实有点苦,喝茶的人开始追求现在都喜欢的甘香的茶水,这就是流行于宋朝的点茶法。

风光一时的龙凤团茶

宋朝的皇帝都喜欢喝茶,自上而下成为流行于北宋民间,所谓点茶法,其实就先倒水将茶沫搅拌成均匀的茶膏,然后用沸水边浇边搅拌,直到茶沫和水完全合一再也看不出分离,同时茶水表面需要泛起一层细密的泡沫,一碗茶就做好了,其实就是类似现在的抹茶。

点茶

在宋朝,一碗极品的好茶讲究的是颜色乳白,越没茶叶的青绿颜色越好,其次味道得甘香,越没茶叶的清苦越好,最后就是水和茶叶交融在一起,越没茶水的清净的颜色最好,因此宋朝时期文人斗茶成为士大夫圈子之间的乐趣。

士大夫们为了达到标准的茶色,会将茶叶反复榨干,直到青绿色的茶叶变成白色,之后将白色的茶叶细细的磨成有点粘手的茶粉,加入龙脑、麝香之类的香料,最后为了更白,还得加点米粉,这样研制出来的茶沫会压制成茶饼或者茶团,需要喝的时候直接捣成块状,然后用石墨、茶碾重新碾碎,过滤后等着浇沸水。

宋朝的斗茶文化

当然宋朝最为昂贵的就是皇室贡品——龙凤团茶,龙凤团茶制作工艺非常复杂,从采、拣、蒸、榨到研、造、焙、藏的大致程序非常繁琐,其采摘的来源就是福建建安凤凰山的北苑茶,采摘的时候只选择嫩的茶芯,经过反复榨干变成白色,表面还绘有龙凤的图案,寓意这是皇家贡品,在宋仁宗时期,一个龙团茶价值四两黄金,当然你也买不到,这是皇家贡品。

龙凤团茶

宋朝灭亡后,蒙古贵族们对于龙凤团茶不是很喜欢,他们觉得这种淡淡的白色的玩意没啥好喝的,但作为传统,他们还是将龙凤团茶列为贡茶,勉勉强强的喝,但元朝一度终止科举制,文人没官做,喝茶也没啥钱,开始改喝散茶了。

明朝上下喝散茶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觉得龙凤团茶费时又费力,毕竟喝上龙凤团茶的人在当时都是非富即贵的人,老朱家境贫寒,自然喝不到,且怕宋朝奢靡的风气影响子孙后代,于是废除龙凤团茶的上贡,改为进贡散茶,在宫里带头喝散茶,后面做的团茶基本都是用于出口。

此时的散茶喝法已经和现在一样了,且在明朝时期发明了炒青茶的技艺,去除了茶叶本身的苦涩,喝茶的办法也变成简单,只需要备器、择水、取火、候汤、投茶、冲泡、酾茶等就好了,现在闽、粤地区的工夫茶其实就是这种喝法。

而老朱的儿子宁朱权更进一步,写下了一本《茶谱》,提出了茶道美学,在朱权眼里,茶饼是要制的,但是不需要磨成粉,点茶和煎茶的步骤不需要太多,至于陆羽提出喝茶要有24件茶具,在朱权眼里只留下必备的即可。

而宋代流行的金银茶具在朱权眼里可以替换成瓷器和竹子,最重要的是茶叶不仅要好喝,还得喝出文人清高,泉水边、松竹下是最好的选择,可以说是茶道美学的代言人。

宁王主权

传到日本成为茶道

作为中原流行的喝茶生活,隔壁的邻居怎么能不学习呢?宋元的时候,制茶和茶具技术传播到了日本,其中点茶法成为日本最爱喝的一种喝茶法,在不断的发展中,一个叫千利休的人给点茶法加了一些器具和礼仪,同时还写出了一套似是而非的喝茶美学和喝茶的道理,奠定日本茶道的基础,而千利休也成为日本茶道的开山祖师,当然源头还是源于我们这里。

日本茶道学的就是宋朝点茶法

标签: 陆羽茶经茶道茶具茶叶

更多文章

  • 陆羽:一生为墨客,几世做茶仙

    历史解密编辑:半卷诗书一窗月标签:陆羽,茶经,李季兰,墨客,僧人

    作者:月满天心 陆羽身世凄凉,无名无姓无家,他在自传中写自己的人生经历,三岁被遗弃,被龙盖寺僧智积禅师在湖堤上拾得带回寺庙,不知生身父母是谁,也没有名字。因为脸有疵,大家都叫他:疾儿。 长大后,他博学强记,博览群书,用《易经》给自己算了一卦,得卦:自筮得蹇之渐,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

  • 事关天门陆羽高中…

    历史解密编辑:天门通标签:天门,武汉,师范,江汉大学,陆羽高中

    5月17日上午江汉大学托管帮扶天门市陆羽高级中学揭牌仪式在陆羽高中南校区如期举行市教育局、陆羽高中、江汉大学相关负责人为江汉大学托管帮扶陆羽高中揭牌。本次托管帮扶工程,搭建了江汉大学与陆羽高中的良 好交流平台和友谊桥梁,将成为陆羽高中和天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据悉,江汉大学是经中国教育部批准

  • 一家之言:陆羽生命中的第二个贵人到底是谁?他为陆羽做了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东方青牛君标签:陆羽,颜真卿,茶经,韵海镜源,一家之言,香草,艺术家,茶,可食用植物

    大家好!我是青牛君,热爱中国茶,打造传世品。本文为原创作品,欢迎转载分享。网络上有很多关于陆羽贵人的文章,流行“两僧两吏”的说法。“两僧”指积公和皎然,“两吏”指李齐物和崔国辅。认真研究陆羽的一生,青牛君认为“两僧两吏”的说法值得商榷。两僧,一位是将他捡回并养育在龙盖寺形同再造的积公,他应视为陆羽的

  • 李世民杀单雄信时,徐茂公力保他的妻儿,却给大唐留下祸端

    历史解密编辑:野史戏说馆标签:李世民,单雄信,王世充,李密,李渊

    使其事真主,勠力鏖疆场。功岂后褒鄂,名应并徐常。——赵翼评价单雄信对于单雄信这个名字想必很多人都熟悉,他既是生活在隋末唐初的一位将军,也是《隋唐演义》中的绿林好汉、江湖英雄。不过,《隋唐演义》对单雄信的记载到他被杀的时候就结止了。但单雄信亦或者说是单雄信家族的传奇并没有结束,李世民杀了单雄信后,徐茂

  • 杨广死众夫人无依靠,徐茂公先挑一个,剩下魏征尉迟恭程咬金抓阄

    历史解密编辑:酒苼清栀标签:隋炀帝,程咬金,魏征,尉迟恭,李渊,李世民

    隋炀帝杨广爱旅游,喜欢和美女打成一片,他有十六院夫人,各个都是才貌出众。杨广一死,隋朝一亡,众夫人无依无靠,徐茂公、魏征、尉迟恭、程咬金美了,徐茂公先挑一个,剩下的魏征、尉迟恭、程咬金抓阄挑。隋朝灭亡之后,十六院夫人各自逃命,徐茂公访高人的时候,遇到了袁紫烟。此人善观天相,能察国运,先天数术非常精通

  • 李世民能接纳秦琼尉迟恭, 为何却非杀单雄信! 问题出在徐茂公身上

    历史解密编辑:青青资讯记标签:秦琼,李勣,李密,唐朝,李世民,单雄信,尉迟恭,王世充,徐茂公,唐太宗,尉迟敬德

    一、单雄信被杀,后果太严重隋唐乱世,人才喷涌。所谓环境造就人,越是复杂的环境,人物也就越复杂多样。比如李世民,一手开创到了贞观之治,直接奠定了大唐的高度。他跟魏征的君臣佳话,也是千古流传。但同时在李世民的身上,还有“玄武门之变”、“杀弟夺妻”等标签死死贴住,撕都撕不下去。若再深究下去,很快还会发现,

  • 徐茂公留下7字预言,15年后字字应验,武则天花容失色:开棺鞭尸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武则天,徐敬业,武则,李治,骆宾王,李世民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吾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苏轼“乌台诗案”毁了苏轼的仕途,这个宋仁宗留下的“太平宰相”,尝尽了木秀于林的苦头。苏轼是后知后觉者,而徐世勣是先知而先觉者,但他们两人都没能全身而退。徐世勣作为徐茂公的原型,不仅智谋过人,而且能征善战,与李靖并列“武庙十哲”。李

  • 徐茂公临终遗言:处死最出色的子孙,15年后武则天:挖了他家祖坟

    历史解密编辑:俊小伙呦标签:武则天,徐敬业,李治,骆宾王,苏轼,李世民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吾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苏轼“乌台诗案”毁了苏轼的仕途,这个宋仁宗留下的“太平宰相”,尝尽了木秀于林的苦头。苏轼是后知后觉者,而徐世勣是先知而先觉者,但他们两人都没能全身而退。徐世勣作为徐茂公的原型,不仅智谋过人,而且能征善战,与李靖并列“武庙十哲”。李世

  • 李世民杀单雄信后,徐茂公偷偷照顾其妻儿,不曾想给大唐留下祸根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李世民,单雄信,王世充,李密,李渊,宇文化及

    人间处处有真情,徐茂公的战友兼好兄弟被帝王处决以后,徐茂公有情有义,冒着风险将其妻儿悉心照料,昔日的仁慈竟为大唐埋下了隐患。01义结金兰,情同手足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各路英雄纷纷投靠明主,渴望在战场上大显身手。单雄信出生于济州曹阳,与好兄弟徐世绩一起加入了瓦岗起义军。兄弟两人皆是有勇有谋的英才,效力

  • 李世民杀单雄信后,徐茂公偷偷照顾其妻儿,却为大唐留下了祸根

    历史解密编辑:小莫厨记标签:李世民,单雄信,王世充,李渊,李密,隋炀帝

    在隋朝末年,社会开始动荡,李渊父子不满隋朝的统治,而暗自筹划谋反。在乱世之中,能人接二连三地涌出,在李世民率领军队讨伐隋朝之时,有许多优秀人士前来投奔,但也有些人投奔了李世民的敌对方,单雄信正是其中一位。李世民李世民出生于599年,他出生于陇西成纪,李世民家中世代修习武功,而李世民在幼时便跟着家中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