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仙佛缘何难同框?李白王维为何没有交集?

仙佛缘何难同框?李白王维为何没有交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诗词中国 访问量:4814 更新时间:2023/12/21 22:25:16

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观历史之风云 察今日之得失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朝代,唐刀、唐装、唐人的称谓延传至今,但最负盛名的还是唐诗,那时的长安城,随便抓个人都能写上几句,李杜、小李杜、王孟、元白,这些大诗人比现在的明星还火。

今天我们重点说说,为什么李白和王维同处一个时代,同为诗歌高手,为什么一点交集都没有呢?

一、盛唐诗人的朋友圈

我们先从盛唐说起。

文学中的盛唐从713年算起,历史上称之为开元盛世,当家人是唐玄宗李隆基,怎么个盛法?老杜诗中写的很明白: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就是说人口众多,有吃有喝,基本上实现了小康。

吃饱了,喝足了,文学思潮也开始活跃,知识分子纷纷求学致仕,希望通过科举来展露才情,博取功名,当时的国考分为明经、进士两科,明经只要死记硬背论语啥的就行,而进士则考学生的创造能力,其中就有诗、赋。如今天的唱歌选秀一样,社会倡导,诗人们便发疯似的钻研诗歌,于是呈现出众生相:有人家李白这样聪明的,喝一斗酒做一堆诗,轻松潇洒;也有贾岛这样的,三年做了两句,最后还激动的鼻涕一把泪一把。

今天我们谈诗歌,无疑推李白、杜甫这两同学,但是在唐朝,或者至少是盛唐并不是这样,盛唐诗人的微信圈有两个群,一群是做官的诗人群,二群是没有做官的诗人群,贺知章、王昌龄他们在一群,孟浩然、杜甫他们在二群,王维同时加了两个群,李白在一群待了一段时间,后来感觉没意思就退群了,成了二群群主。那个时候的杜甫,还远远不是什么“诗圣”而是个“野老头”,官也做不大,诗也没人赏识,只能整体在群里发发牢骚,喝喝闷酒,@李白、王维他们几个,想去一群混。

那么,盛唐时期谁的诗最牛?

高调的李白无疑是一个,另一个则是异常低调的王维同学, 你不要惊讶,这是真的。唐中宗御封李白诗歌、张旭草书、裴旻剑舞为大唐“三绝”,唐代宗则称王维为“天下文宗”,文宗是什么概念,就是文坛领袖,北宋的欧阳修、苏轼也是。

今天我们要谈的就是他俩。

李白与王维,同样的诗名满城,同样的遍地朋友,而且出生与同一年,死只差一年,可以说是完全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又都曾在长安活动,给唐玄宗打工,结交了一大批相同的朋友:孟浩然、王昌龄、杜甫、高适,但是他俩居然一点“交集”都没有,无史料记载,无诗歌唱和,甚至无只言片字,这不得不令人感到诧异。

二、先说“诗仙”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人称“诗仙”。

李白自称是汉朝飞将军李广之后,“家本陇西人,先为汉边将”,这和刘备是中山靖王之后,成龙是房玄龄之后一样,已无可考,可考的是他爹在隋末因为犯事被流放到西域碎叶城,即今天的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武则天长安元年,也就是公元701年,李白在这里诞生。从此以后,吉尔吉斯斯坦一直说李白是他们的。

李白父亲貌似叫李客,“高卧云林,不求禄仕”,是个商人,生了好多好多孩子,李白是第12个,4岁的时候,他爹把家迁到四川江油市,都说蜀中有灵气,孕育出了司马相如等人才,李白便在此成长,“五岁通六甲,十岁观百家”。

开元十三年那年,李白25岁,他觉得是时候去外面看看呢,于是“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东出三峡而去。那一年他结识了道士司马承祯,学了些道,第二年认识了孟浩然,第三年他自己给自己娶了个媳妇,唐高宗时某位宰相的孙女。谁也不知道那时的李白,已经是一个一等一的高手,“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手法很专业。

公元730年,李白30岁,他已“剑非万人敌,文窃四海声”,结识了元丹丘(就是岑夫子,丹丘生那个丹丘生),一入洛阳,上终南山,在唐玄宗妹妹的别墅住了一段时间,本来是想结识这位公主的,却没见到;于是732年,二上终南山,还是没结果。734年,李白在洛阳城里他终于见到了她——玉真公主。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在元旦丘、玉真公主的举荐下,唐玄宗决定聘用李白,于是李白同学“仰头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自信爆棚。李白觉得大干一番的时机来了,在长安遇到贺知章,贺老读完他的《蜀道难》,说“可以泣鬼神”,称为“谪仙人”,最开始玄宗也很器重他,让他暂时做“翰林待诏”,相当于今天的宣传部成员,但是还达不到“翰林学士”,说白了就是歌功颂德,粉饰太平。

李白想的经世济民、匡扶苍生,他发现现在要干的事和这没半毛钱关系,于是开始成天买醉,玄宗和贵妃在御花园赏牡丹,想找李白写首诗助助兴,找来找去发现他烂醉如泥,后来由于“龙巾拭吐、贵妃研磨、力士脱靴、御手调羹”等多个事件,玄宗对他的印象下降,说“此人固穷相也”,于是给了他一些钱,说你回去吧。

岁月易过,说话间到了752年,此时的李白已52岁,在幽州一带游历时,发现安禄山有反意,登黄金台痛哭。果然在755年,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李白携笔从戎,成为永王李璘幕僚,第三年,肃宗上位,永王兵败,李白入狱,后在宋若思、崔涣等朋友的营救下,出狱,改为流放夜郎(夜郎自大,从这个成语就能看出这个地方的偏远),流放至白帝城的时候,遇到天下大赦,松了口气,写下“千里金陵一日还”。

761年,年过花甲的李白,还想着为国出力,欲投靠李光弼讨伐叛乱的军队。第二年,在安徽当涂病重,将诗文交叔父李阳冰整理,十一月,赋《临终歌》,叹息“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就此,一代天才陨落。

三、再说“诗佛”王维

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人称“诗佛”。

长安元年,公元701年,李白在西域出生,同年,王维在河东蒲州出生,就是今天的山西运城,关二爷的老家。王维9岁的时候与他8岁的弟弟王缙,就聪颖过人,名扬乡里,这可能是跟王维的父母有关。

公元715年,王维15岁,他已开始在长安活跃,到处交游名人。由于他天资聪慧,多才多艺,诗写的好,画画的好,尤其是他精通音乐,在当时很受欢迎,所以立马成了王公贵族的宠儿,这也应了张爱玲那句话,出名要趁早。

两年后的那个重阳节,王维17岁,写下了名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还记得我们高中语文老师经常拿着个举例子,说骆宾王岁写了《鹅》,王勃岁写了,王维17岁写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再看看你们17岁,都在干嘛!

公元720年,王维第一次参加国考落榜。这一年,他已经是宁王、歧王府的“座上宾”,这些王爷对他“待之如师友”,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人,就是玉真公主,他和宁王、歧王是兄妹,一次,这些王爷设宴请玉真公主,期间“妙年洁白,风姿郁美”的王维抱着琵琶出现,听完王维演奏的《郁轮袍》,玉真公主赞赏不已,让宫婢将王维带入室内,让他穿着华服,重新出来坐在宾客上首。

公元721年,21岁的王维考中进士,一是得益于自己的才华,二是他在长安城积攒的人脉,其中就有玉真公主的帮助。说白了就是“走后门”,唐朝流行拿诗去拜谒领导,像孟浩然给当时的丞相张九龄写“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只要你的诗得到认可,才华出众,参加科举只是个过程,就像现在官二代一样。

考中进士以后,王维做了太乐丞, 就是今天的中央乐队队长,可是他的运气并不好,随即发生“伶人舞黄狮子”案,关于“舞黄狮子”,在唐朝时只有皇帝能看,而身外乐队队长的王维,管教不严,被人检举,于是他被贬为济州司仓参军。

公元734年,张九龄当政,他和王维关系好,于是让34岁的王维先后做了右拾遗、监察御史,就是谏议官、检察官,但是好景不长,一年之后,张九龄被炒,三年之后,王维被玄宗派遣到边关。

王维40岁左右的时候,看淡了官场的争名夺利,开始思考人生,于是在长安郊区的蓝田县辋川建了一栋别墅,并时常去终南山居住,开始“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生活,吃斋念佛,半官半隐。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玄宗带着贵妃奔逃蜀中,没跑掉的旧臣成了俘虏,王维就是其中一个,安禄山知道他的大名,让他做了伪官给事中。郭子仪、李光弼平息战乱,王维等人交由司法机关,这种“汉奸罪”本应当斩,但是这时候又显出了文人的作用,原来王维写过一首追慕天子的诗,加上时任刑部侍郎的弟弟王缙愿以去官救他,于是唐肃宗赦了他,并先后又让他做了太子中允、中庶子、尚书右丞等官。

上元初年,大病,给弟弟写了封绝笔信,终了。

四、唐诗背后的故事

上面我们大致梳理了李白、王维的生平。

我们发现,从开元十八年至二十一年,从天宝元年到天宝三年,先后有五年时间,李白和王维同住长安城,同为唐室打工,同在诗坛活跃,却为何产生了“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异象?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相互有意避让!

那么,为何避让?

可能是性格迥异,道不同不相为谋? 很多人觉得李白狂放不羁,高调,崇道,而王维正好相反:温文尔雅,低调,礼佛,一刚一柔,一佛一道,便可理解。也有人说未必见得,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他俩都和孟浩然成了好友,所谓“朋友的朋友就是我的朋友”,即使不是如此,他们都在文坛、朝廷,抬头不见低头见,世俗意义上的交往应该有的吧,就像两个人虽然性格不投,但是同时出席某种活动,别人会有记载啊。

可能是际遇不同,文人相轻? 上面我们也提到,王维出名很早,9岁名扬乡里,15岁混迹长安,17岁诗满京城,21岁高中进士,而李白25岁的时候才决定“世界那么大,我要去看看”。 王维先苦后甜,李白先甜后苦,不同的经历,不同的际遇,让这两个大诗人彼此看不上眼,先吃苦头的王维明白自己的位置,觉得从四川来的这个小子挺狂,先甜后苦的李白则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包括王维。

可能是圈子不同,真的没有交集? 李白结交的人三教九流、鱼龙混杂,有孟浩然、王昌龄这样大诗人,也有岑夫子、丹丘生这样的道者,也的汪伦这样的平民,平时就是交友、喝酒,而王维结交的都是王公贵胄、高干子弟,像宁王、歧王他们,平时没事干希望一个人待在家中念佛,与普通人不接触。

或许还有一个原因,因为那个人。

这个人就是我们前面反复提到的玉真公主,唐玄宗的亲妹妹,她可不只是一个“缁衣顿改昔年妆”的道士那么简单,她的宫观奢华,广交文人,李白、王维都曾去过,可以说一手操纵了诸多年轻才俊的命运,李白、王维二人致仕,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她的举荐。李白曾通过卫尉张卿向玉真公主献诗:“几时入少室,王母应相逢。”祝他早日成仙。王维提到“大道今无外,长生讵有涯。”暗喻其长生不老。

李、王与玉真公主三人之间,纷纷扰扰,难以说清,我们不必在展开。

更多文章

  • 王维《鹿柴》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一首古诗词标签:王维,鹿柴,诗作,空山

    鹿柴【唐】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王维是诗人,也是卓然成风的画家。他的每一首诗作都表现出对自然的亲近。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曾经由衷地赞叹: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在诗情和画意的互相渗透和生发中,王维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抒情艺术。《鹿砦(ZHAI四声)

  • 大文豪李白与王维是同年,为何他们没有交集?专家:相互瞧不上!

    历史解密编辑:李大脚标签:李白,王维,唐玄宗,孟浩然

    公元8世纪的元年,李白和王维纷纷来到这个世界上。他们或许没有想过,他们的到来,会让一千三百年后的年轻人们爱恨交织。原因很简单:因为几乎每个人的小时候,语文老师都会要求他们背诵李白、王维的诗歌——如果背不起来,后果是很严重的。不过,当我们长大后会发现:原来,李白和王维的诗歌,在不经意间,教会了我们美感

  • 农业农村部法规司副司长王维友被查

    历史解密编辑:新京报标签:纪委,王维友,法规司,农村部,副司长,农业农村,腐败问题

    新京报讯 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农业农村部纪检监察组、湖北省纪委监委消息:农业农村部法规司副司长王维友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在接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农业农村部纪检监察组纪律审查和黄石市监察委员会监察调查。编辑 陈艳婷

  • 杜甫喜欢李白,李白爱着孟浩然,孟浩然倾心于王维,王维又爱着谁

    历史解密编辑:吉吉嗑普标签:杜甫,王维,李白,孟浩然,元稹

    1928年为《新月》杂志所写的《杜甫》一文中,闻一多先生这样说:“我们当对此大书特书。我们四千年的历史里,除了孔子和老子(假如他们真是见过面的话),没有比这两人的会面更重大,更可纪念的。那就像青天里太阳和月亮走碰了头。”闻一多先生所说的这两人,指的是“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大唐天宝三年(公元74

  • 王维身为“公务员”的巅峰诗作,句句恭维滴水不漏,简直公文模板

    历史解密编辑:沉醉古诗文标签:王维,长安,苏轼,应制,唐朝

    空青写人性一针见血,写生活真知灼见。将古诗词之美带给全世界。【引】安史之乱以前,王维还不是一个那么佛系的男人。当然,王维的佛学是有家教渊源的。但生活在唐朝的文人们,普遍都会受到两种甚至三种宗教的思想影响。儒家的进取、道家的求仙、佛家的色空,共同形成了这一时代的思想特色和文学特色。各人因受影响的程度不

  • “诗佛”王维:人活着先要对自己慈悲,放过自己

    历史解密编辑:有画说艺术标签: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王昌龄,苏轼,放过自己,诗佛,艺术家,画家,唐朝

    最近在读王维的诗集,越读越觉得王维严重被世人低估,甚至经常被人忽略,因为王维的一生,没有像同时代其他大诗人比如李白杜甫那样多的故事,一个没有太多故事的人,注定很难火起来。王维的热度虽然没有同时期其他诗人那样红火,但并不代表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也要低人一筹,他和同时期的孟浩然并称为“王孟”,但是宋代文豪

  •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王维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一首古诗词标签: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陶渊明,裴迪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王维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译文黄昏时寒冷的山野变得更加苍翠,秋水日夜缓缓流淌。我拄着拐杖伫立在茅舍的门外,迎风细听着那暮蝉的吟唱。渡口一片寂静,只剩斜照的落日,村子里升起缕缕炊烟。又碰到狂放的裴迪喝醉了酒,在

  • 王维最美的8首山水诗,句句如画,美醉人心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一首古诗词标签:王维,明月,山中,苏轼,空山,诗人,画家,唐朝,鸟鸣涧,山水诗,千古名句

    王维,唐朝诗人、画家。多咏山水田园,因笃诚奉佛,有“诗佛”之称。他的山水诗意境高远,空谷绝尘。读来,如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今日选取的8首诗,皆是王维山水诗的精华之作,亦可算中国古代山水诗的巅峰之作。01《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首诗是写山林幽居情趣。月夜幽林空明澄净

  • 祥臣读画-千年艺术公案,唐代王维的“雪中芭蕉”是否真实?

    历史解密编辑:手腕绣花吗标签:王维,袁安卧雪图,沈括,徐渭,陈洪绶,蓝瑛

    唐.《江皋会遇图》王维(传)唐代著名诗人.画家王维画过一幅《袁安卧雪图》(此图佚失)。图中绘有“雪中芭蕉”一景,看似普通的景物细节,却成为后世争论不休的焦点,这场千年辩论之争,不乏名家大儒参与其中。仿王维《雪溪图》明.蓝瑛展开文章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同为唐代的著名绘画理论家张彦远对王维画作的评价:“

  • 清末民初王维贤《少年进德录》

    历史解密编辑:京师书苑标签:王维贤,少年进德录,欧体,书法,欧阳询,名家

    听说转发文章会给你带来好运王维贤,字竹村,天津人。为津南大名鼎鼎的名家,宗法欧体、唐楷,颇得欧阳询的神髓,其书法形神兼似,被誉为“天津学欧第一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