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恪的最后岁月:痛骂长孙无忌不得好死,想起李世民训诫他不要狂

李恪的最后岁月:痛骂长孙无忌不得好死,想起李世民训诫他不要狂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过期的童年 访问量:3989 更新时间:2024/1/6 22:22:44

李恪英武,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然卒听长孙无忌之言,可谓聪明一世,懵懂一时。

唐太宗李世民生平有过14个儿子,但他的这些儿子们几乎都没有好下场,要说其中最倒霉的莫过于三子吴王李恪。李恪生于619年,母亲是隋炀帝的女儿杨妃,身负两朝皇室血脉。这样的出身也是少有,而李恪这个人文武双全,在诸皇子中也算是很不错的。

就连李世民本人都曾说过:吴王恪英果类我。李世民大家都比较熟悉,虽然逼父弑杀兄弟,却依然是妥妥的明君。能像他,那必然非同一般,将来也会是个好皇帝。在李世民的诸多儿子中,李恪是唯一得到过这样评价的,也因为这个他一度有机会成为继承人。贞观十七年(643年),齐王李佑谋反案揪出了太子李承乾谋反,导致太子被废。

太宗口头许诺魏王李泰为太子,可李承乾又指控出了李泰谋储,于是乎两人双双被囚禁。经历这几件事,李世民能选择的皇子便只剩吴王李恪与晋王李治,在长孙无忌的劝说下立了李治为太子。李治的性格比较仁弱,李世民也清楚这一点,所以怀疑他是否能担起大任。又觉得李恪很像他,所以思来想去,还是想立李恪为太子。

便再次找到长孙无忌商议这件事,聪明一世,懵懂一时。长孙无忌想要继续风光,需要的就是一个仁弱的君主,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这点。如果不是惹了武则天,恐怕以李治的性格,长孙无忌是要风光终老的。更重要的是李治为长孙皇后所出,相当于是他的舅舅,李恪与他并无血缘关系。还是前朝公主所出,其与关陇贵族有着纠葛,长孙无忌更不可能选择李恪。

当李世民说起想立李恪时,长孙无忌立即否决了,当然给的理由是太子位置重要不可以随便改变。李世民这才打消念头,为安抚儿子,又训诫李恪不要狂。说白了就是希望李恪不要觊觎李治的皇位,不要重蹈喋血玄武门的人伦惨剧。史书记载他是这样说的:或汉武帝既崩,昭帝嗣立,燕王旦素骄纵,诪张不服,霍光遣一折简诛之,则身死国除。夫为臣子不得不慎。

李世民以为李恪安分,李治仁弱,便能保全所有的儿子。殊不知,从他说出吴王恪英果类我,却又不立李恪时便注定李恪的结局不会很好。这话在李世民嘴里,是对儿子文武双全的骄傲,在长孙无忌耳朵里那就是一颗炸弹。像他,是否也会跟他一样铁血夺权?如果李恪夺权了,那长孙家族还能有好出路吗?

于是乎,李恪倒是安分守己,长孙无忌却百般陷害他。最好的机会在永徽四年(653年)年来到了,这一年高阳公主与驸马房遗爱打算发动政变,拥立荆王李元景(高祖的第六子,太宗的六弟)为帝。事情泄露,一干人等被逮捕,高宗派长孙无忌审理此案。长孙无忌借此机会指使房遗爱诬陷李恪谋反,倒霉催的李恪,人在家中坐锅中天上来。

李治本来想着放叔父与兄长一死,长孙无忌一派不同意,只好将一干人处死。永徽四年二月初二,34岁的李恪在长安宫禁内被缢杀,临死前怒骂长孙无忌:长孙无忌窃弄威权,构害良善,宗社有灵,当族灭不久!意思是如果祖先宗庙有灵,他的家族离覆灭不远,后来长孙无忌家族覆灭在武则天手中。

再说回李恪,其实他的死是必然的,如果当初李世民选了他。那他就是明主,反之,便是李世民所说的燕王旦。他肖似李世民的聪慧能干是威胁,他母亲杨妃的出身也是威胁,所以只要没被立为继承人那就是死路一条。不知去世前的他,想起父亲当年训诫他不要狂的话语,是否会觉得这便是生在帝王家的可悲?

参考资料:《旧唐书》、《新唐书》

更多文章

  • 三朝元老长孙无忌为何被唐高宗逼死?其实原因很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空城忆梦泪无痕标签:李治,长孙无忌,李世民,李恪,武则天

    在唐朝史上长孙无忌可是一个大人物,长孙无忌为唐朝付出了很多,最终被授命掌管凌烟阁。唐高宗最后能顺利登基其实也有这个人的一份帮助,可是谁也没有想到最后李治却以谋反罪将其革职放逐,而且还在三个月将其逼死,这样的一位大功臣却以这样的一个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一生,真的令人唏嘘不已。现在大多数人都以为长孙无忌的悲

  • 在凌烟阁24功臣中战功卓著的秦琼为何屈居最后而长孙无忌位列榜首

    历史解密编辑:微尘杂谈标签:秦琼,长孙无忌,凌烟阁,李世民,侯君集,尉迟恭

    熟读隋唐史的人都知道,唐太宗李世民为了表彰在李唐王朝建立过程中,为国效力的文臣武将时,让专门的画师给有功的大臣画像,并将画像悬挂在凌烟阁上供后世瞻仰,既然是多人画像那就必然会有顺序,也就是排名,这也是后世争论的焦点之一。在隋唐时期的文臣武将中,不论是正史还是演义小说中秦琼都是战功赫赫,可谓是整个隋唐

  • 同样是李世民的亲戚,武则天杀长孙无忌,为何不杀程咬金

    历史解密编辑:素子花开临窗景标签:李世民,武则天,程咬金,长孙无忌,李治

    长孙无忌在李世民时期的地位可以说是无人能及,一方面长孙无忌是李世民老婆长孙皇后的哥哥,也就是说是李世民的大舅子,其次,长孙无忌在玄武门之变中不仅出谋划策,还以身作则,身先士卒,跟随李世民一起去到玄武门卖命,所以最后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长孙无忌毫无悬念排名第一。后来李世民去世之前,把长孙无忌、诸遂良和

  • 为何说立李治为太子是李世民极大失误?拥立者长孙无忌下场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承承故事汇标签:李治,李世民,长孙无忌,武则天,高阳公主,李恪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时,妻族势力功不可没,大舅哥长孙无忌亲自参战,是忠实的拥趸者。李世民登基后,长孙家族收获了百倍红利,长孙无忌更是位列凌烟阁功臣排行榜第一名,可见李世民对他的重视。一代名君李世民励精图治,任人唯贤,但是他过于重用长孙无忌,让无能的李治接班是一生中最大的失误,直接导致江山旁落武氏

  • 李世民的凌烟阁24功臣,长孙无忌排名第一,秦琼排在倒数第一

    历史解密编辑:金牌娱乐酱酱标签:李世民,秦琼,长孙无忌,王世充,凌烟阁,李渊

    文|飞鱼说史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眠。这是古代帝王打江山和守江山的一条规律,尤其对于开国帝王来说,功臣们自然也就成为了所谓的“他人”。江山稳定之后,这群人也是帝王最先想要解决掉的人物。刘邦建立了西汉,之后却把刀子对准了异姓王;赵匡胤建立了北宋,之后上演了杯酒释兵权;朱元璋建立了明朝,之后更是把开国功臣收

  • 长孙无忌未参与夺嫡且为国戚,大权在握故能推李治为太子

    历史解密编辑:蜀南培培标签:李治,长孙无忌,李世民,太宗,房玄龄,晋王,李承乾,唐高宗,唐朝,历史学家,科学家

    李治是长孙皇后的第三子,唐太宗的第九子。贞观二年(628年)六月生于丽正殿。贞观五年(631年),封晋王;贞观七年(633年),遥授并州都督。长孙无忌拥立李治为太子贞观十七年(643年)四月,李承乾被废,李泰、李治作为长孙皇后亲生的嫡子,都有资格继立储君。李泰的条件比较优越,他比李治年长九岁,手下有

  • 长孙无忌造反宗族被灭,唯独长孙皇后没有受牵连?

    历史解密编辑:琳子乐园标签:长孙无忌,长孙皇后,李世民,李治,武则天

    长孙皇后,是唐太宗的妻子,重臣长孙无忌的亲妹妹。唐高宗时期,长孙无忌被告谋反,宗族或被流放或被诛杀。然而,长孙皇后却并未因此受到牵连,这是什么原因呢?唐高宗时期,长孙无忌极力反对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也遭到了武则天的嫉恨。唐高宗显庆四年(659),许敬宗迎合武后使人诬告无忌谋反,长孙无忌被流放到黔州,

  • 无利不起早:长孙无忌支持李治,可不仅仅是因为亲戚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彭伟哲轻音乐标签:李治,长孙无忌,李承乾,李世民,皇位

    剧照:李承乾漫画:玄武门之变剧照:李泰剧照:长孙无忌和李治剧照:李治文/四季文史翻开中国古代史你会发现,历朝历代皇位之争都是一件大事,胡亥为了皇位和赵高等人密谋,杀死了公子扶苏;曹丕为了巩固皇位,逼弟弟曹植七步成诗;隋炀帝杨广为了皇位杀父弑兄;李世民则策划了玄武门之变。皇位之争很少有不流血的时候。贞

  • 唐朝初期外戚宰相长孙无忌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长孙无忌,李世民,宰相,李治,房玄龄,太宗

    长孙无忌(?—659年),字辅机,河南洛阳人,鲜卑族后裔。隋朝右骁卫将军、著名外交家长孙晟的儿子,唐太宗文德皇后(长孙皇后)同母兄,母为北齐乐安王高劢(mài)之女。唐高祖初期宰相高士廉的外甥。长孙无忌的先祖是北魏献文帝拓跋宏的哥哥。其祖父长孙兕(sì)为北周开府仪同三司(待遇相当于太尉、司徒、司空

  • 他是长孙无忌的爹,一人击退40万敌军,余威震慑突厥20年不敢妄动

    历史解密编辑:安静的翻阅标签:可汗,杨坚,大军,沙钵,余威,唐朝,隋炀帝,古突厥,科学家,长孙无忌,历史学家

    公元581年,杨坚代周建隋。突厥沙钵略可汗大怒:“我娶了北周千金公主,当为其复仇。”于是突厥大军四十万南侵。杨坚大惊失色,此时文武群臣中一人出列说:“何足道哉,臣有一计可叫他不战而退!”隋文帝杨坚看去,原来是奉车都尉长孙晟。说起长孙晟,可能有部分读者不是很熟悉,但是提起他的一对儿女大家肯定都知道。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