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我的学生时代·高校建筑奇谈·苟道寺与吕洞宾的传说

我的学生时代·高校建筑奇谈·苟道寺与吕洞宾的传说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刘喜脉 访问量:422 更新时间:2024/4/30 12:48:47

本文承接【我的学生时代·高校建筑奇谈·图书馆】。

上回聊到学校的图书馆。

图书馆主入口朝南,正对新校区的主大门。

大门与图书馆之间,是一座宽阔的、近万平米面积被蓝青色花岗石铺满的长方形广场——官方名称“颂心雅镜”。

反正,我们这些【大学牲】,总觉得学校更像是在给商业楼盘起名——太他妈的有文化了!

据城市志记载,这座“颂心雅镜”原来的位置是一面湖,名为“朱雀湖”,还是颇有故事的。

建文帝是一位著名的文皇帝,在位期间提倡文官治国,大兴教育。

其早知皇叔朱棣有谋朝篡位之心,执政初期除进一步推行“削藩”政策、加紧时间练兵以及巩固皇城外,还听从心腹大臣——皇室宗亲朱却的建议,准备秘密在他处修筑陪都,以防朱棣大军南下应天失守。

朱却奉密诏寻索数月,终至一地,其城东北有一湖,名曰镜湖,其城东南有一山,名曰磬山,恰与京师的一湖一山(玄武湖、紫金山)相仿。建文帝闻讯后大喜,命朱却于此地先修城墙再筑宫殿,且务必城高墙厚。

朱却自知陪都的重要,精选石料并亲自监工,光外城墙就足足修了两年,其工程之精、耗时之长,可想而知。朱却秘密修筑陪都的时候,

北方的燕王朱棣已开始逐步起兵。直至建文四年(即公元1402年)7月应天城破,朱允炆乔装兵卒,从中华门城堡地道中出逃之时,陪都才刚修筑内城墙。

有一种说法,朱允炆后来并没有隐居湄江的观音崖,而是悄悄逃到这座陪都准备东山再起,但因为种种原因最后在这里终老至死。

朱棣虽知朱允炆真正的藏身之处,但叔侄二人因胡濙作为“传话筒”最终达成了妥协——“如果你能让我在这里苟活,我的余生绝对不搞事儿折腾你”。

随着永乐大帝坐稳江山,有关这座陪都的所有文字资料渐渐消失在历史长河中,至今,学者对这座陪都是否存在以及朱允炆的真实下落等尚有争议。

但学界对那位负责修陪都的皇室宗亲——朱却的下落,并无争议。

随着靖难之役落下帷幕,朱却作为“不愿妥协的反对派代表”被朱棣安排捕捉后,押解回应天入狱。

临近应天城外的雨花台附近,突然被一群义士解救,可惜,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朱却身为皇室宗亲,又能逃到哪里呢?

于是,朱却最后在紫金山以东投湖,用自己的死表示对朱棣这种“明抢”行经的永不妥协。

老百姓有感朱却之忠,遂将这里改名为朱却湖。

待永乐帝驾崩,只坐了不到一年龙椅的朱高炽即位,给方孝孺等人平反时,不免想到朱却,于是,下御笔赐“朱却湖”为【朱雀湖】,与【玄武湖】算是“遥相呼应”。

至此,“虎踞龙盘”的金陵,才真正实现“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四位一体”——虽然具体方位还不是那么正就是了。

我还记得小时候第一次听说“朱雀湖“的时候,由于受到外婆平时爱玩麻将的影响,脑子里冒出的三个字居然是——猪却胡。

瞬间联想到的场景是这样的:

四只动物在一起打麻将,分别是海豚、猴子、大象和猪,相较于前面三种公认智商较高的物种,猪恐怕要差那么一些,结果,谁没想到,在这种需要“盯上家防下家咬住对家”的高智商游戏中,猪居然杠后开花自摸胡牌了!

我擦咧,【猪】【却】【胡】了?!

这就是威名远扬的“朱、雀、湖”。

我一时怎么都想不明白,那肥肥胖胖的大肉猪,与(像玄武湖那样)这波光粼粼的一面水,到底是因为什么机缘巧合才有机融合到一起的呢?

当然,在我知晓“朱雀湖”这三个字该怎么写之后,一切的困惑也就冰消瓦解了。

等长大了之后,我才更加明白,虽然这“猪”与“湖”,两者恐怕无法做到完美的统一,但“猪”与“江”却可以达成无与伦比的和谐。一代音乐教父还为此写了首《东方之猪》的歌,优美的旋律佐以写实的歌词,为所有听者充分展示了一幅千百头猪仔浮游江河的壮秀之景。

所以说,对于一些事的认知,我们总是从肤浅到深刻。

到了上世纪的某个特殊年代,早已日趋干涸的“朱雀湖”被填成了农田,之后又被政府征收为高校新校区用地。

这就是“颂心雅镜”的“前世今生”。

对了,其实食堂“红烧肉”北面还有一座山,湖可以填,山可不好被炸,所以这座据说原名“狗盗”的山还在,山上还有座小型天文台。

以前,这座“狗盗山”上还有一座寺庙,据说叫“苟道寺”(狗盗寺),里面还有几位年老的苦行僧——原址就是天文台今天的位置——同样是在上世纪的某个特殊年代被“清理”掉了。

聪明人可能会想到“狗盗山”上的“苟道寺”(狗盗寺),是不是与城内的鸡鸣山与鸡鸣寺遥相呼应?甚至有不可明说的的历史渊源?

毕竟,鸡鸣狗盗么!

但一座规规矩矩不藏污纳垢的寺院叫做“狗盗寺”,肯定是不行的,那么,方法自然是通过谐音改名,于是,这本该叫做“狗盗”的,就变成“苟道”了。

只是,真的是这样吗?

据另一部已经失传的城市志记载,“苟道寺”确实并非它的原名,而且,朱元璋定都南京时,小小的苟道寺早已屹立于山上好几百年。

看到此,也许有人会想,好几百年?莫非是宋代就有了?

实际上,还要再早一些——始建于唐朝。

不过,那时候,它还是一座名为苟道观的道家修炼之所,供奉八仙之一的吕洞宾

相传云游天下的纯阳子曾在某日来过这里,在当时还叫北山的苟道山上搭了座草房,数周于此救济苍生,并借自己与苟杳间的往事教化百姓要知恩图报知书达理。

吕仙祖走后,众人出于对其的感激以及弘扬苟杳善德的想法,遂在原来吕洞宾搭建草房的位置上修了最早的苟道观,随着后世又不断翻修,其规模逐渐由小变大,最后形成了现在的这般规模。

而这座道观,后来因故又被改筑为寺院,则是元朝的事了。

恐怕有人会急着问,这苟杳是谁?

与吕洞宾是什么关系?

一位上仙缘何要以他为例?

烦请看官稍安勿躁,容我慢慢道来。

世传吕洞宾在得道成仙之前是个读书人,家底十分殷实。

他有一位叫苟杳的结拜兄弟,自幼父母双亡,家境贫寒,为人忠厚,是一个读书十分勤奋的君子。吕洞宾出于赏识,请他到自己家中居住,希望他能刻苦读书,以后能有个出头之日。

某天,来吕洞宾家造访的一位客人,见苟杳相貌堂堂,知书达礼,准备将妹妹许配给苟杳。苟杳听闻小姐美貌倾城倾国,一口答应。

而吕洞宾则担心这科举在即,若苟杳贪恋床笫之欢,岂不是误了锦绣前程?于是对苛杳说:“成亲之后,我要先陪新娘子睡三宿。”

苟杳听了大吃一惊,无奈自己寄人篱下,也只能咬牙答应。

但成亲当晚,吕洞宾进了洞房只是通宵埋头读书,根本不管新娘子,且一连三天皆是如此。

待到第四天苟杳进了屋,才明白吕洞宾是以此来告诫自己莫因贪欢误了读书,夫妻俩对吕洞宾满怀敬意,期望将来有机会报答。

后来苟杳果然金榜题名,做了大官,夫妻俩与吕洞宾一家洒泪而别,赴任而去。

一晃已是8个春秋。

这年,吕家不慎失火,偌大一份家财化为灰烬。吕洞宾和妻子只好在残砖破瓦搭就的茅屋里寄身,日子十分艰苦。

无奈之下,吕洞宾只好去找苟杳帮忙。苟杳对吕洞宾家遭大火非常同情,热情接待了他,可就是不提帮忙的事。

吕洞宾一住几个月,一点银子也没拿到,不禁仰天长叹:“人情薄如纸,一阔脸就变,滔滔然天下皆是也!”

一气之下,不辞而别。

回到家乡,吕洞宾老远就见自家的破茅屋换成了新瓦房,大为诧异。

进屋再看,妻子正趴在一口棺材上痛哭,一问才知道:原来,吕洞宾离家不久,就有一帮人来帮他盖房子,盖完了房子就走了。

前天中午,又有一帮人抬来一口棺材,说是吕洞宾在苟杳家病死了。妻子一听,天塌地陷,哭得死去活来。

今天正哭着,不想吕洞宾竟回来了。

吕洞宾当下明白:都是苟杳玩的把戏。于是他打开棺材,里面竟全是金银财宝,此外还有封信,信中写道:“苟杳不是负心郎,路送金银家盖房。你让我妻守空房,我让你妻哭断肠。”吕洞宾如梦初醒,苦笑一声:“贤弟,你这一帮,可帮得我好苦啊!”

从此,吕苟两家倍加亲热。

以上,就是俗话常说的“苟杳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因为“苟杳”与“狗咬”同音,传来传去竟成了“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这就是苟杳与吕洞宾的故事。

所谓的“苟道”,也正是“苟杳为人之道“的意思。

吕洞宾之后成了仙,与苟杳还有另一段传奇,有机会在和大家聊聊。

后人为了纪念这件事儿,就将“北山”改称“苟道山”,山上的道观,也就称为“苟道观”。

到了信奉藏传佛教的蒙古人建立大元,道家式微,逐渐荒废的“苟道观”就被地位日增的和尚改成了“苟道寺”。

至于,“苟道”被戏称为与“鸡鸣”对应的“狗盗”,也许是一些对佛教不感冒的俗世文人编出的市井段子吧!

(未完待续。

本故事纯属虚构,仅为娱乐,所涉各种名称、无数情节等均为胡扯,除非你身患绝症,请勿对号入座)

更多文章

  • 为何盗墓的拜曹操,混社会的拜关公,太监拜岳飞,青楼拜吕洞宾?

    历史解密编辑:说史道明标签:曹操,岳飞,吕洞宾,太监,关羽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庾信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着饮水思源的优秀品质,因此无论从事哪个行业的人都会供奉一位古人,一是表达尊敬和怀念,二是希望得到庇佑与祝福。被供奉的人被称为“祖师爷”,这些人一般是一门行业的开创者或者是对这个行业有特殊贡献的人。曹操、关羽、岳飞和吕洞宾,想来大家都不陌

  • 四川有一低调古镇,保留了很多“老字号”,吕洞宾曾在此打卡

    历史解密编辑:郅建伟标签:古街,吕洞宾,老字号,四川省,罗目古镇,自然景观

    四川有一千年古镇,被称为“青龙场”,未被商业化,古韵十足不得不承认,四川是一座令人向往,且美景无数的省份,在其管辖的诸多城市里面,都能找到令人心怡的美丽景点,古镇数量更是不计其数,在四川就有一座历时千年的古镇,古气息十足,没有商业化气息,最重要的是免收门票。这座古镇就是地处四川省峨眉山市的罗目古镇,

  • 民间传说中“八仙”之一吕洞宾是山西人

    历史解密编辑:热点导读标签:吕洞宾,八仙,民间传说,汉钟离,道教

    唐代道教丹鼎派祖师、民间传说八仙之一吕喦(796年5月-?),或作吕嵓、岩,字洞宾,号纯阳子、岩客子,自称回道人,以字行世,世称吕洞宾,唐代河东蒲州河中府(今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永乐镇)人,道教丹鼎派祖师。吕洞宾师事锺离权,后曾传道予刘海蟾及王重阳,被道教全真道尊奉为“北五祖”之一、是民间传说中“八仙

  • 古人为何盗墓拜曹操、黑道拜关羽, 太监拜岳飞、青楼拜吕洞宾!

    历史解密编辑:夜漓酱标签:曹操,关羽,岳飞,盗墓,汉朝,吕洞宾

    古人有一句俗语盗墓拜曹操、黑道拜关羽、太监拜岳飞、青楼拜吕洞宾,这句话也流传至今,而我们这些后人往往不解,为何古人会有这样的说法?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这其中的故事。盗墓拜曹操近几年盗墓文学的流行,让大银幕充斥着各种盗墓类型的电影,这些影视作品也让普通人了解到这个神秘又刺激的行业,在这些影视剧中盗墓贼有

  • 两个要饭的供奉土地爷,吕洞宾问为何不增福,土地爷说他们是穷命

    历史解密编辑:轶文轶事标签:要饭,银子,吕洞宾,土地爷,土地庙,土地公

    在古代的时候,有两个要饭的,他们每天都会先把饭菜供奉给土地爷,然后自己再吃。有一天,吕洞宾看到这两个人,就问土地:“你为什么不给他们增福呢?”土地爷回答说:“他们两个人都是穷命,如果给他们增福的话,非死不可。”吕洞宾听了之后,觉得土地爷说的话有点不靠谱,于是就问土地爷:“你说的是真的吗?你说他们两个

  • “八仙”并非传说,都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何仙姑与吕洞宾素无瓜葛

    历史解密编辑:侃侃历史官方标签:何仙姑,吕洞宾,八仙,张果老,铁拐李,韩愈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中国古代都是源自于民间故事,“八仙”也并非传说,都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大部分神灵都是以历史人物为依据产生,“八仙”也不例外。铁拐李铁拐李为八仙之首,书中称其姓李,名洪水。他是唐玄宗开元至代宗大历之间人,学道于终南山,一次元神出壳,不曾想尸体为虎所食,只得投身于一个跛乞丐。《历代

  • 吕洞宾祖师说:“我宁度动物,不度人”?

    历史解密编辑:道门壹贰叄标签:吕洞宾,汉钟离,韩湘子,张果老

    “八仙过海”中的八位神仙在民间惩恶扬善,济世度人,留下了许许多多神迹。这八位仙人分别是汉钟离(钟离权)、张果老、韩湘子、铁拐李、曹国舅、吕洞宾、蓝采和及何仙姑。传说八位神仙分别代表世间的男、女、老、少、富、贵、贫、贱等不同阶层的人,每个阶层的人都可以通过得道修炼成为神仙。天生秉异,五岁驳倒两位老师吕

  • 为何古人盗墓拜曹操、黑道拜关羽,太监拜岳飞、青楼拜吕洞宾?

    历史解密编辑:阿乐聊文史标签:曹操,关羽,岳飞,吕洞宾

    众所周知,祭拜是我国从古至今的风俗文化,尤其是清明佳节,大家都会去先人的墓地祭拜、看望,更有一些家庭之中还会摆上菩萨、香炉等供奉之物,做这些事情无非就是为了保佑自己,或是自己的家人平安顺遂。我们都知道,古代没有科学的概念,对于不可解释的现象都会归结到鬼神之说上面。一来二去之间,世人便将古书之中所说的

  • 吕岩就是吕洞宾,一首《牧童》小诗,也是仙气飘飘

    历史解密编辑:老树标签:吕岩,牧童,明月,蓑衣,八仙,晚风,吕洞宾

    泰山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山,文化积淀十分深厚,尤其是道教文化更是大行其道,道教文化遗迹比比皆是。从环山路上的王母桥,沿梳洗河东侧上行,到八仙桥,再向上走,不远就是吕祖洞。该洞位于泰山飞虬岭西侧崖壁上,与王母池隔梳洗河相望。它南临八仙桥,北依虎山水库,在其西侧的梳洗河内,有著名景点虬在湾。吕祖洞是一个天

  • 民间故事:落魄书生拜师学艺,为救良师纵身一跃,世人皆知吕洞宾

    历史解密编辑:讲故事的老王标签:吕洞宾,铁拐李,民间故事,书生

    前情提要:上一集我们见证了铁拐李巧妙地利用一幅画救下了善良朴实的郎中朱养心,在铁拐李惩恶扬善的闲暇之际,定居在桐柏山上,修身养性。这一日来了一位年轻人,这位年轻人是谁?因何来此?咱们细细说来。来人姓吕名岩字洞宾,没错就是吕洞宾,据他自己说他出身好家里都是当大官的,可是到了吕洞宾这一辈呢科举始终不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