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山,文化积淀十分深厚,尤其是道教文化更是大行其道,道教文化遗迹比比皆是。从环山路上的王母桥,沿梳洗河东侧上行,到八仙桥,再向上走,不远就是吕祖洞。该洞位于泰山飞虬岭西侧崖壁上,与王母池隔梳洗河相望。它南临八仙桥,北依虎山水库,在其西侧的梳洗河内,有著名景点虬在湾。吕祖洞是一个天然小山洞,深嵌入石壁中,洞口高约1米左右,上方石壁上刻有匾额“仙洞灵府”四字,再上方垒砌在石墙中有一再大点的匾额,上书“吕祖洞”三字。石洞深约3米左右,宽约3米左右,整体面积约有10多平米,洞内有灶台、烛台,东侧摆放着吕祖的小型塑像。吕祖名叫吕岩,字洞宾,位列八仙之首。据传说,他曾在吕祖洞中修炼多年。今天学习他的一首小诗《牧童》,诗作原文如下: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这首诗的大意是:绿草如茵,原野广阔,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牧童的笛声在晚风中断断续续地传来,悠扬悦耳。天色渐晚,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地躺在草地上,悠哉悠哉地看着天空中皎洁的明月。
吕岩这首《牧童》是一首乡村田园七言绝句,这是一首描写牧童生活的诗。整首诗展现了牧童晚归休憩的情景,原野、绿草、笛声、牧童、蓑衣和明月等意象巧妙地组合交织在一起,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宁静闲雅,令人向往,细细读来,心灵就会感到安宁。同时,通过这些画面,也可以看出吕岩对那种宁静恬淡、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追求和向往。全诗有景有情,有人有声,语言清新,明白如话,由远及近,次第进行,由工入微,不犯痕迹,写出了农家田园生活的恬静,也体现了牧童放牧生活的辛劳,是一首赞美劳动的短曲。通过学习这首诗,不仅让读者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读者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特别是最后一句:“不脱蓑衣卧月明”,吕岩不愧是活神仙,写出来的诗句都自带仙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