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功勋卓著的将领有好的结局很少。但有一个人用他非凡的才华和策略扭转了唐朝命运。他就是我们熟知的一代名将郭子怡。
郭子怡是出生于陕西的华县。祖籍是山西太原人。他既聪明又勇敢,受到了部下的尊敬。他以身作则,临危不惧,带领部将东征西讨,历事玄肃代德四朝,勤于职守,心系江山社稷20多年,对巩固唐王朝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名将郭子仪,他的家庭是一个比较富裕的官宦家庭,祖上就世代为官。郭子仪的父亲郭敬之曾先后辗转多地担任刺史,退休后在长安病故。郭子仪就是出生于这样一个中等官员家庭,良好的家庭背景对他日后的性格、眼界和学识等方面有很大影响。
初露锋芒
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他喜欢学习军事书籍,练习各种武术。开元时期,郭子怡以科举中榜。天宝十三年,任天德使(今内蒙古),九原县长,朔方军马使。
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勾结史思明,经过周密的谋划,在范阳起兵造反,唐王朝岌岌可危。而安禄山、史思明的军队经过长期的训练和蛰伏,士气正旺。因此,面对叛军的突然进攻,官兵们无所适从、惊慌失措,或逃或降,或被叛军杀戮,黄河以北二十四郡很快尽被叛军控制。在安禄山的纵容下,叛军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人民深受其苦。
惯于寻欢作乐的唐玄宗仓皇应战却节节败退,唐玄宗立即封郭子仪为卫尉卿,兼灵武军太守,充朔方节度使,命他率领部队东讨安史叛军,部将很快就收复了云中马邑、东路等十多个郡,郭子仪也以功加封为御史大夫。郭子仪的这波操作壮大了军威,鼓舞了士气,将叛军阻挡在了马邑(今山西朔州)地区。
随后,郭子仪又举荐李光弼为河东节度使。郭子仪和他向有嫌隙,但能在危难关头,抛弃个人恩怨为国效命可以说是值得敬佩。在郭子仪和李光弼的相互配合下,先后又收复了河北的多个县城。此后二人采取了正确的战略战术,在与叛军的交战中不断取得胜利,一举收复了河北,形势开始有利于唐军一方。这时郭子仪建议乘胜追击,直取潼关,但遭到了宰相杨国忠的反对。唐玄宗听信杨国忠,最终导致潼关失守,使得叛军兵逼长安。
仓促之间,唐玄宗带着杨贵妃、杨国忠等人匆匆西逃。愤怒的士兵杀死了杨国忠,杨贵妃也被逼在马嵬坡自杀身亡。后来叛军占领了东都洛阳,一时间唐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担当重任
这时,哥舒翰为叛军所败,潼关失守,京城震动,唐玄宗继续往西南逃亡。在动荡的年代,太子李亨就在灵武继位。当时军容不规律,士气低落。然而,驻扎在两个都城(长安、洛阳)的土匪势力强大。
唐朝肃宗皇帝紧急命令郭子仪和李光弼率领军队西进灵武,唐朝政府和民众都感到震惊。从此,郭子怡的朔方军成为唐朝恢复两都的中坚力量。苏宗当即命郭子怡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至德二年三月,郭子怡大胜潼关。此后,军队气势大振,攻克蒲州,收复永丰。从此,陕西潼关就没有了安石叛军的据点。10月,郭子怡击败安庆陆军,渡江逃往香洲。郭子怡护送广平县太子进入洛阳,极大地鼓舞了当时人民的士气。
由于功绩卓著,郭子怡被封为司徒郭子怡进庭致谢后不久,皇帝就派仪仗队到灞桥上欢迎他。唐肃宗安慰郭子怡,说我的家庭和国家都是您重建的。
上元二年二月,李光弼被U山打败,太原军兵变,杀害节度使。朝廷担心叛变的士兵会与叛军合并,局势无法解决。如果派年轻的将军去镇压他们,他们就不会受到欢迎,也没有权威。无奈之下,郭子怡又被启用,进封汾阳郡王,出镇绛州。
宦海沉浮
好景不长,不久就遭到了宦官程元振离间,解除兵权。
广德二年,吐蕃也趁安史之乱攻占河陇地区,程元振隐瞒军情,仆固怀恩勾引吐蕃、回鹘入侵。十月份,吐蕃攻到了奉天县,直逼京师,朝野惊惧,郭子仪再度被启用,这时敌军已经过渭水,代宗迫于无奈东奔至陕州,郭子仪率人沿着秦岭到达商州,征集散兵数千人,子仪埋伏于乾陵,他白天击鼓打旗,晚上放火烧了许多地方。吐蕃不明白他的用意,就把部队撤到了西边,不战而退,长安也被收复了。
十二月,代宗回长安,郭子仪到浐水迎接。代宗羞愧说
:"用卿不早,故及于此。"
永泰元年七月,唐代宗的女儿升平公主下嫁郭子仪第六子郭暧。十月,吐蕃、回鹘再次出兵,郭子仪在泾阳被回纥军队包围。郭子仪在敌军一直享有盛誉。他带领数十人奔赴前线,亲自说服回鹘司令官与唐朝结盟。于是他率军打败了吐蕃,稳定了关中,解决了长安的危险。
从五十七岁起平定安史叛乱,郭子仪的仕途屡有沉浮,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他都能够宠辱不惊。唐肃宗即位后拜郭子仪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又先后封他为代国公、汾阳郡王。唐德宗即位后,郭子仪更是被赐号尚父,进位太尉、中书令,位极人臣。公元779年,八十三岁的郭子仪告老退职。
郭子仪的七子八婿也都成为一时显贵,在给他祝寿时,子、婿拿的笏板摆满了床铺,因此名剧《打金枝》又名《满床笏》。此外,经郭子仪提拔的人中有六十多位封相拜将,成为后世美谈。
公元781年,郭子仪以八十五岁的高龄安然离世,朝廷谥号忠武,赠太师,充分肯定了他对维护唐室江山做出的贡献。史称郭子仪"功盖天下而王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忌,穷奢极欲而人不非"。
郭子仪以不朽功勋名垂青史,并且功成身退、善始善终,难怪被称为"五福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