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玄龄是大唐王朝一代贤相,后世史学家们在评价唐朝宰相时,都首先推崇房玄龄。他辅佐唐太宗李世民平定天下,担任宰相15年,任职时间之长及治世功绩在唐朝首屈一指。1、出身官宦世家公元579年,房玄龄出生于齐郡(今山东)一个官宦世家,他的祖上世代为官,父亲房彦谦历任北齐、隋朝官员,母亲出自山东望族陇西李氏。房彦谦18岁就步入仕途,那时他在家乡齐郡担任北齐广宁王府主簿,深受广宁王高孝珩的器重。隋朝开皇七年,房彦谦被郡守举荐到京城长安,担任监察御史职务,主要职责就是纠察百官、负责朝廷风气治理。
房彦谦出身于清河房氏,祖上世代为官从政,有这样深厚的家庭文化熏陶,他不仅学问好,而且为官清正廉洁,在当时的全国官员考核中名列前茅。有这样的父亲言传身教,房玄龄耳濡目染,无论是为官还是做学问都受到很大影响。房玄龄是家中独子,父母对他寄予厚望,他自幼聪慧过人,博览群书,精通经史子集,在父亲的教导下,又写得一手好字,草书、隶书尤其写得工整漂亮。隋朝开皇十七年,公元597年,房玄龄18岁,他考中进士,开始步入仕途,在隋朝先后担任羽骑尉、隰城县尉这样的官职。
房玄龄在隋朝的官职不高,而房玄龄此时显然也不大在意自己的仕途前程。虽然当时河海清晏,看起来一片清平景象,但是在房玄龄看来却并非如此。他曾经对父亲说过:“当今皇上本来没有什么功德,只是因为是周室宗亲才夺取帝位。他嫡庶不分,一点儿都不为自己的后代子孙做长远考虑;现在朝廷上下淫靡奢侈,相互倾轧,这不是保全家国长久的样子。隋朝灭亡指日可待!”这样的话在当时是大逆不道,房玄龄的父亲听了惊惶不已,连忙严厉地制止了他。2、渭北投秦王作为父亲,房彦谦对儿子的才能既喜且忧,可是别人投过来的却只有欣赏的目光,尤其是当时的吏部侍郎高孝基。高孝基一向以识人著称,他对房玄龄十分赏识,曾经对裴矩说过:“仆观人多矣,未有如此郎者,当为国器,但恨不见其耸壑昂霄去。”我见过的人很多,可是从来没有一个人像房玄龄这样,他将来一定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遗憾的是我却见不到他的这一天了!高孝基的眼光的确很好,不过他没想到的是,他所看中的贤才并没有像他一样服务于大隋,而是始终坚定地站到了隋朝的对立一方。
大业十三年(617年),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反隋,他的次子李世民率兵入关,到达渭北的时候,房玄龄听到消息一路急行到军营之中去求见李世民。此时的房玄龄已经38岁了,李世民刚刚19岁。当房玄龄风尘仆仆地来到李世民跟前时,在那位意气风发的少年将军看来,这位略显苍老的“中年大叔”虽然带着几分疲惫,但是却气度非凡,尤其眼睛中流露出来的那份灼热,让自己看着非常熟悉。而房玄龄举目看去,李世民风姿卓然,双眼晶亮,宛如少年时代的自己。
年纪相差悬殊的两个人一见如故,李世民当即任用房玄龄为秦王府记室参军,专门为自己出谋划策。3、网罗人才李世民带领的军队一路攻城掠地,战绩无数。每占领一座城池,军中的人们都会欢呼雀跃地跑到各处去搜罗金银珠宝。经历了乱世,经历了征战无数,只有钱财在手似乎才能让人安心。唯独房玄龄所看重的与众不同,他的目光停留之处,不是富有谋略的文人贤士,就是骁勇善战的武将能臣。见到这样的人才,他往往两眼放光,一定会主动走上前去和人结识,然后把这些人才推荐到李世民幕府中量才使用
这些人中最出名的是杜如晦,这位后来和房玄龄以“房谋杜断”并称的唐朝名相,在隋朝同样没有得到重用。长安平定之后,他很快进入房玄龄的视野,房玄龄认为他“聪明识达,有王佐之才”,于是把他推荐到李世民幕府之中。还有后来同为凌烟阁24功臣的张亮,房玄龄认为他“倜傥有智谋”,推荐到李世民的秦王府中担任车骑将军。以及极具文才和见识的薛收、文武双全的李大亮等人,都是通过房玄龄的举荐而得到了李世民的赏识,这些人尽心扶保李世民,在后来的玄武门之变中成为最忠诚可靠的势力。4、名标凌烟阁房玄龄一心举荐贤才,一直到李世民登上皇位仍然初心不改。李世民曾经写过一首诗《赐房玄龄》,专门称赞房玄龄这种一以贯之的作法:太液仙舟迥,西园引上才。未晓征车度,鸡鸣关早开。“太液仙舟迥”两句,表明现在天下太平,很多人都会优哉闲游,到太液池中荡舟取乐,可是房玄龄却没有时间去乘坐仙舟游玩,也无意乘舟求仙,因为他每天都在忙于引见贤才。“未晓征车度”两句,天还没亮,不远千里赶来的英武贤才就已经驱车入关,因为贤相房大人已经命令打开关门,正准备好好向朝廷推荐他们呢!
此时的房玄龄担任尚书左仆射,进爵邢国公,与尚书右仆射杜如晦共同掌管朝政。他殚精竭虑,既重视引见贤才,更重视吏治,选举官吏任人唯贤,修定律令宽厚平和,很得当时大小官员的尊重。唐太宗李世民的这首诗,更表达了一代明君对这位贤相的肯定和褒扬。后世史学家都非常推崇房玄龄,评价为:“唐代贤相,前有房杜,后有姚宋。”唐代四位贤相,房玄龄位居第一。李世民则评价他:“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器宇深邃,风度宏远,誉彰遐迩,道冠簪缨。”欣赏、赞叹、怀念之情,尽在其中。贞观十七年,唐太宗敕建凌烟阁,让当时的著名画家阎立本绘画、大书法家褚遂良题字,在阁内描绘24位功臣的画像,以示不忘他们的卓越功勋与政绩,房玄龄名列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