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世民最信任的人是长孙无忌,可在贞观一朝,为什么不给他实权?

李世民最信任的人是长孙无忌,可在贞观一朝,为什么不给他实权?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孤寡老人讲历史 访问量:2809 更新时间:2024/2/11 18:05:13

唐初,唐太宗李世民画像凌烟阁,二十四位功臣中以赵国公长孙无忌位居第一,由此可见其人在李世民心目中的地位。

这不仅仅是因为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兄长,而是李世民在跟李建成争夺皇位的过程中,长孙无忌确实出力甚多。

李世民还曾亲口说“无忌尽忠于我,我有天下,多是此人力。”

但纵观李世民登基后长孙无忌在权力场中的经历,在李世民执政时期,长孙无忌位重而权低,直到唐高宗李治执政时,长孙无忌才在李世民的安排下来了个大爆发,一跃成为让皇帝李治都忌惮的权臣。

在整个贞观朝时期,长孙无忌在相当长一部分时间内空有高位,却无实际权力,基本上只能算是李世民信任的顾问,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

玄武门事变后,长孙无忌被李世民论定为功劳第一,唐朝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末,李世民安排长孙无忌以武将身份担任行军总管,负责剿灭李建成余孽罗艺的造反。

贞观元年(公元627年),长孙无忌又由武职转文职,担任六部中首屈一指的吏部尚书,这是绝对的重要部门的实权职位。

同年,李世民又让长孙无忌升任尚书右仆射,很干脆的让他当了宰相,长孙无忌在玄武门事变后不到一年时间里,就走上了人生巅峰。

但随后,长孙无忌就开始要玩消失了,开始了在贞观朝位重而无实权的板凳生涯。

这种情况的出现不是因为李世民对长孙无忌有了意见,而是为了平衡朝局,其中,长孙皇后起了不小的作用。

长孙无忌拜相后,先是有人“或有密表称无忌权宠过盛”,这是官员集团中有人担心长孙无忌占据了太多的权力蛋糕,不安心了。

然后,长孙皇后也担心长孙家出了个皇后,又出了个太子,再要是来个宰相,会成为众矢之的,因此劝说李世民不要重用兄长,《旧唐书·文德皇后长孙氏传》中记载:

时后兄无忌,夙与太宗为布衣之交,又以佐命元勋,委以腹心,出入卧内,将任之朝政。后固言不可,每乘间奏曰:“妾既托身紫宫,尊贵已极,实不愿兄弟子侄布列朝廷。汉之吕、霍可为切骨之诫,特愿圣朝勿以妾兄为宰执。”

李世民的态度是拒绝,于是长孙皇后逼迫兄长自己去请辞,李世民才同意,改授长孙无忌虚职,“后又密遣无忌苦求逊职,太宗不获已而许焉,改授开府仪同三司,后意乃怿。”

在这个过程中,李世民的表面态度是反对的,有人上表说长孙无忌“权宠过盛”时,他直接把表奏递给长孙无忌看,以示绝对信任。

当长孙皇后劝说他不要重用兄长时,李世民又表现出拒绝的态度,直到长孙无忌自己请辞,李世民才勉强同意。

这其中有没有所谓的皇帝心术在作怪?很难说。

李世民或许是真希望长孙无忌担任宰相帮助自己,也有可能他意识到朝局要有平衡,不能意气用事。

长孙无忌刚刚当上宰相,且以他跟李世民的亲密关系,都马上有人出来反对,可见,长孙无忌的任用是影响到朝局的稳定了。

但官职都给出去了,李世民只能等待长孙无忌自己意识到不妥来辞官,再顺水推舟同意。

聪明的长孙皇后最早看出了不妥,她是李世民的枕边人,对李世民的心态看得比谁都透彻,她的劝说也是真心实意的,盛极必衰,儿子李承乾都当皇太子了,兄长再去当宰相,确实会让很多人不放心。

因此,长孙无忌在贞观朝刚刚有了宰相的实权职位不久后,就退下来了,然后他跑去修纂《贞观律》,一修就是十年。

在这期间,李世民或许感觉到不好意思,在虚职上又给长孙无忌加了码,让他担任司空。

到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时,长孙无忌又进拜司徒。

直到此时,贞观朝已经过了一大半时间,长孙无忌一直都是位高而无权,李世民很信任他,大事小事都会征求他的意见,但长孙无忌始终没有实际权柄,只相当于国策顾问。

而长孙皇后早于贞观十年(公元636年)时去世,她那里希望长孙无忌不受重用的阻力早已消失,可李世民还在执行尽量给予长孙无忌虚职,却不给实权的方针。

直到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皇太子李承乾谋反事败,李世民任命了新的皇太子李治后,长孙无忌才摆脱顾问的身份,慢慢又获得了实际权力。

李世民改变态度的原因也很简单,原本的太子李承乾被废,新的太子李治是李世民在比较适合的几个儿子中慎重挑选出来的。

在李治之前,李世民还考虑过较年长的吴王李恪和魏王李泰

而李治因为年幼,早前也没有想过去争夺皇位,没有自己的班底,相比起李恪和李泰,势力要薄弱得多,他即使当上太子,也需要有人保驾护航。

长孙无忌是坚决支持李治当皇太子的,“固请立晋王治”,是他让李世民否决了李恪和李泰,再加上他本来就是李治的亲舅舅,由他来为李治撑腰再合适不过。

所以,李世民选了李治当皇太子后,为了儿子的皇太子之位能稳固,再也不能忽视长孙无忌,不能让他没有权力了。

李治被选为皇太子后,长孙无忌马上被委任为太子太师,成为皇太子东宫臣僚第一人。

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李世民亲征高句丽期间,令长孙无忌随军出征,让他代理侍中一职,并给长孙无忌安排了领军作战的任务,帮助他积累军功。

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时任中书令马周去世后,李世民马上安排长孙无忌顶上,让他以宰相身份处理所有朝政,“中书令马周卒。司徒、赵国公无忌兼检校中书令,知尚书门下二省事。”

至此,到李世民去世的前一年,长孙无忌又如同贞观元年时那般,成为有实权的真宰相。

在整个贞观朝时期,长孙无忌就是两头强,中间空,大部分时间里处于有地位但没有实权的境地中。

他的实际权力几经变化,如果李世民册封的第一任皇太子李承乾能安稳的等到继位,长孙无忌或许一直不会有太高的实际权力,因为,李承乾是不需要长孙无忌保驾护航的。

李世民在长孙皇后去世后的好几年时间里,依旧不给长孙无忌实权,实际上是考虑到了重用长孙无忌的弊端。

长孙无忌跟李世民的关系太亲密,这种亲密反而让他在高层很难找到合适自己的位置。

如果不是因李承乾谋反导致朝局发生了重大变化,长孙无忌很可能继续蹉跎下去,被高高拱起,但没有实权。

或许正是因为长孙无忌获得权力的过程比较坎坷,直到贞观朝快结束了才有了权力,长孙无忌对权力的欲望也被放大了。

到了唐高宗李治执政时期,长孙无忌才真正体会到权力的妙处,更加舍不得放弃来之不易的权柄,在掌权时,长孙无忌有了压制皇帝的行为,也导致了他最后被唐高宗李治干掉的结局。

参考文献:《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

更多文章

  • 长孙无忌:拥立2个皇帝还不满足,第3个却踢到了钢板上

    历史解密编辑:闲聊看史标签:皇帝,李治,李渊,权臣,李世民,长孙无忌,女皇武则天

    中国古代的权臣很多,这些权臣往往把持朝政,权倾一时,有的甚至敢废立皇帝,成了朝廷的实际控制者。但巧的是,这些权臣大多数名声都不怎么好,而且越是权势熏天的人,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势,就必须变得非常霸道,这是朝廷上的生存法则。由此带来的后果就是,大部分权臣都会被搞掉,老皇帝搞不掉的,小皇帝搞不定,小皇帝搞不

  • 浅谈:凌烟阁榜首——长孙无忌

    历史解密编辑:议史纪标签:李治,魏征,李恪,唐朝,李世民,凌烟阁,科学家,长孙无忌,长孙皇后,历史学家,女皇武则天

    时间倒退回大唐,在凌烟阁中,陈列着二十四个画像,这些人大多是对大唐天下有卓越功勋的名侯将相。长孙无忌,则在其中位列第一。由此可见,长孙无忌对唐朝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让我们来了解这位唐朝的重臣。家中有妹,貌美贤德众所周知,唐太宗李世民的天下得来不易。为夺皇位,唐太宗发动了玄武门之变,铲除了自己

  • 说说国舅长孙无忌这个人

    历史解密编辑:聊聊身边的法律标签:长孙无忌,李恪,李治,李世民,隋炀帝,霍光

    话说长孙无忌这个人可是具有“经天纬地治国安邦之才”,此人是李世民的首席智囊,参与大唐开国之初所有军国大事的决策,他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玄武门之变的策划者,为李世民夺取帝位立下汗马功劳,被李世民封为“凌云阁24功臣”的首位。长孙无忌还主持编写很多史书,著名的《隋史》就是他主编的。他还是一位法律专家,主持了

  • 长孙无忌文不如房玄龄杜如晦武不如李靖李勣,为何是24功臣之首?

    历史解密编辑:生活磁场标签:李靖,李勣,唐朝,房玄龄,杜如晦,李世民,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虽然从李渊父子晋阳起兵时就追随李世民,但他是文臣,所以在唐朝开国功勋里并不起眼,而他的才能和贡献,也主要在李世民进行兄弟之争后才显现出来。在玄武门之变中,长孙无忌坚定地站在了妹夫兼发小的李世民这边,是李世民最忠实的拥护者。当时长孙无忌地位比较低,并不起眼,比房玄龄和杜如晦更容易四处奔波,他不

  • 《长歌行》梓薇宫失火太子却在享受,李长歌拼死保护杜如晦

    历史解密编辑:小脑袋大历史标签:杜如晦,李长歌,李靖,太子

    《长歌行》中晟辛带着人在梓薇宫点燃大火,李长歌和乐嫣慌忙去救,城中百姓也乱作一锅粥。李长歌发现了穿着太子衣服的稻草人,便明白这是谋划已久的阴谋,但她被熟人认出,赶紧离开。阿诗勒隼和李靖也前来救火,并抓到一名可疑人,他本想服毒自杀,被李靖阻止。杜如晦带着郜都来查明情况,发现有人故意为之,宫女还告诉他发

  • 杜如晦:唐初一代名相,到底都做了啥贡献?能让李世民记一辈子

    历史解密编辑:李享呀标签:杜如晦,李世民,唐初,房玄龄,长孙无忌,李渊

    在唐朝一众开国功臣当中,杜如晦是一个相当有意思的人物。提到杜如晦这个名字,很多人的第一反应,肯定都是‘房谋杜断’这个成语。作为唐初最负盛名的一位宰相,杜如晦这个名字,很多人肯定都听说过。但要说杜如晦到底为唐朝做出了哪些具体贡献?做了哪些工作?献了哪些奇谋妙计?很多人可能就说不清楚了。更有意思的是,就

  • 凌烟阁系列:贤相杜如晦,与房玄龄齐名,死后李世民为他废朝三日

    历史解密编辑:最爱故事标签:杜如晦,房玄龄,李世民,长孙无忌,尉迟敬德

    公元617年,秦王李世民攻破长安城,房玄龄继续为他四处搜罗人才,很快杜如晦就进入了他的视野。1、出身官宦世家杜如晦和房玄龄的经历比较相似,两个人都出身于官宦世家,在隋朝都曾经担任过低级官职。更重要的一点是,当时的吏部侍郎高孝基曾经非常看好两个人的才能和前途。高孝基给予杜如晦的评价是:“公有应变之才,

  • 杜如晦功劳巨大,李世民为何对杜家痛下杀手?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杜如晦,李世民,杜家,房玄龄,李建成,李元吉

    纵观古今,我们虽不能说每一任皇帝上位时都是采取了某些不光彩的手段的,但有很大一部分皇帝在上位时都是使用了一些计谋的,其中每每到时代更迭时更是如此。在战乱以及国家不作为的年代时,更是容易在这乱世中出现改变时代发展历程的英雄人物,像每一个朝代的创始者都是乱世中各方英雄的佼佼者,他们所创立的王朝正是证实他

  • 玄武门之变前夜,李世民为何要让尉迟恭拿剑去请房玄龄和杜如晦?

    历史解密编辑:嫋嫋故事会标签:李世民,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恭,李建成

    李世民召集心腹谋定事变的那一晚,与会者中的两位核心人物房玄龄与杜如晦,居然拒绝参会,一副与李世民划清界限的姿态。李世民勃然大怒,解下随身佩刀给尉迟恭:“你再跑一趟,如果他俩还没有来的意思,你当即砍下他们的人头来见我!”我们知道,玄武门之变中,房玄龄、杜如晦与长孙无忌、尉迟恭、侯君集一起荣列首功,可为

  • “来,拍照!”房玄龄和杜如晦“穿越”红遍全网,没点文化不敢去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XY标签:丞相,孔融,隋朝,杜如晦,房玄龄,唐玄宗,杨玉环,科学家,历史学家

    十三朝古都西安又火了!2022年,西安90后小伙董宇辉在直播间里将各种知识娓娓道来,治愈性的言语打动了无数网友,从牛排的形容词谈到维京海盗,一本书谈到曾国藩的“六戒”,他的直播形式带火了一个词“文化带货”,2022年直播界让我们记住了西安小伙董宇辉。2023年,西安又火了。唐太宗李世民的“卧龙凤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