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倒退回大唐,在凌烟阁中,陈列着二十四个画像,这些人大多是对大唐天下有卓越功勋的名侯将相。
长孙无忌,则在其中位列第一。
由此可见,长孙无忌对唐朝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让我们来了解这位唐朝的重臣。
家中有妹,貌美贤德
众所周知,唐太宗李世民的天下得来不易。为夺皇位,唐太宗发动了玄武门之变,铲除了自己的兄弟之后,才登上皇位。
长孙无忌自年少之时便投奔了李世民的麾下。他十分聪慧,才能出众,李世民又十分惜才,所以他们两个变成了很要好的朋友。
长孙无忌有一个妹妹,也可以算得上是貌美贤淑,少男少女,初见倾心。
李世民爱上了长孙无忌的妹妹,并执意娶她为妻子,长孙无忌十分赞同。因为长孙无忌和他的妹妹,虽然出身官宦之家,但是父母早亡,两兄妹由舅舅高士廉抚养长大。
高士廉的妻子也就是长孙无忌的舅母,后来将长孙无忌和妹妹赶出了高家。长孙无忌也不忍心看自己的妹妹和自己一起颠沛流离。
恰巧李世民喜爱长孙无忌之妹,又是贵族之后,所以,李世民和长孙无忌的妹妹便喜结连理了。
如果称杨坚的皇后独孤伽罗是历史第一贤后,那么,这位长孙皇后当之无愧是“第二贤后”了。
十三岁时便嫁给了李世民的她出身武将世家,对战争之事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新婚燕尔,长孙皇后与李世民谈古论今,共谋天下,十分惬意。
李世民也因此对长孙皇后十分喜爱。
在长孙皇后十六岁时,她的夫君与哥哥一同出征,家中女眷,均以她为首。仅十六岁的她不仅将府中诸事打理的头头是道,甚至还出钱修葺了玄中寺。这个操作赢得了百姓及各位大臣的赞赏,人人都称“李唐仁慈”。
众所周知,帝王之家随时都可能发生手足相残。李世民的兄弟在看到李世民的支持者众多时,就对李世民十分不满,在父亲李渊面前大肆进馋言,称李世民有不臣之心。这时,李世民在外征战并不了解朝中的腥风血雨。
而长孙皇后长期在宫中,明白形势的严峻,所以她时常携带珠宝丝绸去拜访后宫中的妃子,希望这些妃子能对李渊吹枕头风。
这股枕头风起了作用,为李世民从边关之地赶回,赢得了时间。后来便发生了著名的玄武门之变,在玄武门之变前夕,长孙皇后身着戎装,对士兵们加以鼓励,真乃巾帼女英雄。在浴血奋战中,玄武门之变,以李世民的胜利收场。
同年八月,李世民登基为帝,并立长孙氏为皇后。
长孙皇后深知,不能因自己家族势大而导致外戚专权,因为一旦外戚专权,那么便会面对朝堂四分五裂,不利于国家发展。所以她处处牵制自家人员,甚至恳求自己的哥哥不要做朝廷的要官,长孙无忌也明白其中的道理,便听随了妹妹的建议。
魏征是著名的谏臣,有时魏征会批评李世民,李世民碍于帝王的面子,曾经多次想处死魏征。长孙皇后规劝李世民不要处死魏征,因为魏征所言均是为了大唐。
如果处死了魏征,会使天下人寒心,以后又有谁敢直言进谏呢?李世民十分喜爱长孙皇后,所以听从了皇后的意见。
在李世民与长孙皇后的共同努力之下,君明,后贤,臣孝。假以时日,便迎来了唐朝的盛世—贞观之治。
能文能武,国之利器
长孙无忌能力出众,他文武全才,既是大将军,也是国公爷,一时之间,在朝堂之上,风头无二。
有人嫉妒长孙无忌便向李世民上书称小心长孙无忌过于势大,而对李世民不利。李世民十分信任长孙无忌,便叫来长孙无忌,并将这份奏折,出示给长孙无忌,以示自己对长孙无忌无可代替的信任。
后来,唐太宗李世民率军出战高丽,长孙无忌也随李世民出战。
在战役中,长孙无忌率领士兵,隐藏在山谷之中,此处地形险要。当李世民及部队返回之时,高丽军队在后面追逐,长孙无忌率领的士兵化奇兵突袭,将这些高丽士兵围困于山谷之间,同时炸毁桥梁,让他们无路可退,从而迫降敌军主帅。
无论是在朝堂的运筹帷幄中,还是与敌军的激烈交战中,长孙无忌就像李世民的左膀右臂一般,勤勤恳恳的保卫着大唐的天下。李世民对这位大舅哥也十分满意,亲自将长孙无忌的画像挂在凌烟阁中,位于诸臣之首。
一代天子一朝臣,在李世民年老之后,将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李治,史称唐高宗。在李世民年老之时,宠幸过一位貌美的女子,便是后来的我国第一位女皇帝—武则天,此时的武则天还叫武媚娘。
武媚娘能从一普通的女流之辈当上皇帝,可见其智谋聪慧,武媚娘很早就觉得李治会是下一任皇帝,所以在李世民快要离世的时候,便同李治谈起了恋爱。后来,李治当上皇帝后,十分希望武媚娘可以成为自己的皇后。
但是这时李治的皇后,是先皇赐婚的王皇后。王皇后出身高贵,背后也有诸多政治势力交杂盘错。所以李治想要立武媚娘为皇后,存在许多的困难。
无奈之下,李治便去求自己的亲舅舅长孙无忌,希望舅舅可以助自己一臂之力。长孙无忌虽然十分疼爱这个外甥,但是也有诸多的无奈。
武媚娘本是先帝的妃嫔,却又成为李治的昭仪,本来便难以服众,十分荒唐。现在李治又想让她做母仪天下的大唐国母,显然即使是手眼通天的长孙无忌,也是没法做到的。所以他便回绝了外甥的请求。
在李治的皇位还没有坐稳的时候,许多人说他的哥哥李恪想推翻他的统治。李恪的生母,是隋朝的公主,所以李恪是不可能继承大统的。而且李世民在位的时候,李恪便与长孙无忌发生过政见的冲突,自那时起,长孙无忌心中就一直记恨着吴王李恪。
李世民的儿女都十分的具有胆色,比如高阳公主,高阳公主早期下嫁于宰相房玄龄的儿子房遗爱,但房遗爱此人懦弱无刚,又无军功,长相平庸,高阳公主十分厌恶他。
有一次,高阳公主因去寺庙上香,意外结识了和尚辩机。高阳公主对辩机一见钟情,两人迅速的坠入了爱河。即使房遗爱性格懦弱,但是作为人夫也是不能容忍这件事发生的,房遗爱此时便显现出了对皇家的不臣之心。
长孙无忌觉得这是一次绝佳的机会,便诬陷吴王李恪和房遗爱意图谋反,并表示宁错杀一百也不放过一个。况且此时李治的皇位并不稳固,所以李治便下令处死自己的哥哥吴王恪,武王恪生前大骂长孙无忌,称他外戚弄权,甚至诅咒长孙无忌不得好死,而这句话也点醒了李治。
实力庞大,杀身之祸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在李治继位之后,长孙无忌开始大量的铲除异己,培养自己的势力。但是他忘了一件事情,李治的身上留着唐太宗李世民和自己妹妹长孙皇后的鲜血,又怎么会是平庸之辈呢?
长孙无极身为外戚,同时也是李治的舅舅,所以势力一天天逐渐庞大。李治虽然从未表露,但是心中已有对他舅舅的忌惮。后来李治力排众议立武则天为皇后,武则天又在朝堂当中安插了许敬宗这个眼线。
许敬宗在李治和武则天的授意之下,弹劾长孙无忌。
许敬宗称,长孙无忌早已显露了反叛之心,希望唐高宗李治可以迅速逮捕长孙无忌,以免酿成大祸。
李治却惺惺假意地表示,长孙无忌是自己的亲舅舅,如果自己逮捕了他,那么天下人该怎样说自己呢?
许敬宗又搬出汉武帝杀死他的舅舅,以正皇权,来劝慰李治,如果李治真的在乎这位舅舅,那么肯定会找来舅舅对质,但是他并没有。由此可见,李治早已对长孙无忌动了杀心,只不过没有一个恰当的借口而已,
唐高宗李治随即下令,削去了舅舅长孙无忌的官职,并将其全家没为奴隶流放岭南。不多时日之后,长孙无忌在监狱中被逼自缢。堂堂的凌烟阁第一宰相,却被自己的亲侄子逼迫自尽,果然是皇家无情啊。
大多数人的观念当中,长孙无忌是唐朝赫赫有名的忠臣,但是唐朝的皇帝均是通过严苛竞争的才登上帝位的,他们不会连分辨忠奸的能力都没有。
既然李治选择杀死长孙无忌,那么长孙无忌真的是实实在在的忠臣吗?
有人说,长孙无忌是因为立后之事得罪了武则天,所以下场才如此凄惨的。但是笔者认为是由于长孙无忌后来的贪婪,才导致这个结局的。人心不足蛇吞象,长孙无忌在占领朝堂的至高地位之后,依然不停的培养自己的势力。这让李治产生了不安的情绪。
他明白自己的舅舅在军中有一定的威望,而且长孙氏为唐代的大型门阀,如果舅舅对自己产生了不臣之心,那么唐朝的天下姓李或者是姓长孙就不得而知了。所以李治选择借武媚娘之手处死长孙无忌。毕竟,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由此能看出李治和武则天都是狠绝之人。
长孙无忌一生辅佐两代帝王,均为朝廷高位,为大唐奉献了全部,最后却落得如此下场。
他作为忠臣,当之无愧为凌烟阁二十四大臣之首,但他也有自己奸臣的一面,但不可否认,他是大唐历史上不可多得的宰相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