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处斩前,李世民三皇子大喊:长孙无忌灭族!揭李世民死前的大失误

处斩前,李世民三皇子大喊:长孙无忌灭族!揭李世民死前的大失误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体元的文史沙龙 访问量:2488 更新时间:2024/1/16 6:33:13

公元653年,李世民最喜爱的儿子——吴王李恪迎来了人生中最后的时刻——死刑。在刑场上,李恪却视死如归,并撂下了一句狠话:

“社稷有灵,无忌且族灭!”

很显然,李恪是在诅咒害死自己的仇人的——长孙无忌。众所周知,长孙无忌是李世民的大舅子兼头号亲信,凌烟阁排名第一的功臣。而李恪为何要如此痛恨长孙无忌,甚至诅咒其族灭呢?

长孙无忌是唐太宗李世民之长孙皇后的长兄,“与太宗友善”。在隋末内战中,常从秦王李世民征讨,立下了很多战功。天下平定后,李世民与李建成李元吉争夺皇嗣之位,而长孙无忌也始终站在李世民一边。

玄武门之变时,长孙无忌与高士廉侯君集尉迟敬德等促成李世民下决心发动政变,而长孙无忌本人更是赤膊上阵,帮助李世民诛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因此在贞观元年,李世民将之封为头号功臣,进封齐国公,实封千三百户,位居诸功臣之冠。

随着长孙无忌的日渐显赫,他的妹妹长孙皇后却深感不安。她见李世民不但大肆封赏长孙无忌,还经常将之“引入卧内”,彻夜长谈。长孙皇后熟读经史,心知外戚宠遇过剩,不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因此长孙皇后劝谏道:

“妾既托身紫宫,尊贵已极,实不愿兄弟子侄布列朝廷。汉之吕、霍,可为切骨之戒,特愿圣朝勿以妾兄为宰执。”

正所谓“月满则缺,水盈则溢”,外戚家族权势过盛往往意味着衰亡与死亡。长孙皇后不忍见汉代吕氏、霍氏族灭的悲剧在长孙家上演,因此她屡次劝谏李世民,不要让长孙家的兄弟子侄遍布朝廷,更不能让长孙无忌位列宰相之位。

然而,李世民非但没有因此削弱长孙无忌的权位,反而让他步步高升,委以重任。但在长孙皇后的规劝下,长孙无忌颇能收敛自己。毕竟李世民虽然表面宽厚,但是厚黑起来,可是连自己兄弟都能杀的。

长孙无忌的韬晦之术,主要有二:其一,长孙无忌连续多次向李世民请求辞官。他之所以三番五次这样做,是为了营造自己的无心权术,不贪慕高位重权的人设,使唐太宗打消了外戚夺权干政的顾虑,长孙无忌自然得到了唐太宗的认可和重用。

其二,长孙无忌从不犯颜直谏。太宗一朝23年,长孙无忌虽然高居宰执,却从不像魏征、马周一样大胆进谏,指出李世民的过失。相反,长孙无忌关于政事的言论多是恭维之词。一次,李世民对长孙无忌等人说:

“人臣顺旨者多,犯颜则少。今朕欲自闻其失,诸公其直言无隐!”

简单来说,就是李世民希望长孙无忌等人向自己直言过失,不要有任何隐藏。对此,魏征、马周等人,都直言不讳地指出了李世民的过错,唯有长孙无忌厚着脸皮说:

“陛下无过!陛下文成武德,跨绝古今,我等顺应都来不及,实在看不到陛下有哪些过失!”

李世民在历史上虽然有喜欢“直谏”之名,但并不意味着他不喜欢听奉承话。当其他朝臣毫不留情地披露唐太宗政策失误之时,长孙无忌奉承阿谀的话会让李世民找到君主的那份尊严和自信。因此从内心里来说,李世民对于长孙无忌,要比其他朝臣更为亲近。虽然李世民屡次声称,他离开那些阿谀奉承的奸臣,但他怎么也不想到,贞观朝最大的奸臣,就在自己身边。

虽然长孙无忌在贞观朝缺乏建树,但在李世民看来,他仍是自己心目中第一的臣子。太子李承乾被废后,李世民曾为储君之事万分烦恼,到底是选择“备受宠爱”的魏王李泰,还是“英武类我”的吴王李恪,都让李世民难以抉择。

而就在这时,长孙无忌却一改往日谨言慎行的作风,大胆献出关键性建议,即将“仁孝”的晋王李治立为太子。对此,李世民满心疑虑:

“李治是在太柔弱了,恐怕他守不住国家。吴王李恪和我一样英武,还是立他为皇太子吧!”

但是长孙无忌却坚决抗争,以为不可以。李世民见长孙无忌如此罕见地忤逆自己,于是怒道:

“你让李治当太子,是不是因为他是你的亲外甥?”

长孙无忌反驳道:

“非也,“太子仁慈厚道,是可以守成的君主;太子的位置这么重要,怎么能随便改变?”

在长孙无忌的一再固争之下,李治的皇位最终被保住了。然而,长孙无忌却因此这次对话,深深记恨起了李恪。

李世民临死前,按照汉武帝托付霍光的故事,将长孙无忌立为托孤大臣。病榻前,他安心地对李治说:

“无忌、遂良在,汝勿忧天下!”

李世民死后,李治继位。没有了李世民的制约,长孙无忌终于露出了专横跋扈的爪牙。很显然,长孙无忌之所以一定坚持让李治继承皇位,无非是看他柔弱,便于控制。在贞观朝,长孙无忌整整蛰伏了23年,如今终于可以痛痛快快地享受权力的滋味了。

唐高宗继位初期,长孙无忌大权独揽,将军政大权全部握在自己手里。他一改贞观朝谨慎、谦虚的作风,在皇帝面前,大摆老舅以及勋贵重臣的谱。

一次,唐高宗对长孙无忌说:

“闻所在官司,行事犹互观颜面,多不尽公。”

简而言之,就是李治对于唐朝官场太过于讲人情的现象非常不满。而长孙无忌却满不在乎道:

“此岂敢言无。然肆情曲法,实亦不敢。至于小小收取人情,恐陛下尚不能免。”

唐高宗不满政府机构“互观颜面,多不尽公”,长孙无忌丝毫没有愧疚改正之意,反而不避嫌疑,说“恐陛下尚不能免”,直接顶撞唐高宗。由此可见,长孙无忌丝毫不把外甥放在眼里。

为了大权独揽,长孙无忌还大肆迫害忠良。他借助房遗爱案,毫不留情地打击自己的政敌,功勋卓著的江夏王李道宗,将军薛万彻、执失思力等人相继遭贬甚至被杀。不仅如此,长孙无忌还以“莫须有”的罪名,诬告自己的宿敌——吴王李恪造反。

为皇帝的唐高宗曾哭着为兄长李恪求情,却终未挽回吴王的性命,永徽四年二月,吴王李恪被处死。临终前,他破口大骂长孙无忌:

“社稷有灵,无忌且族灭!”

而这九个字更是一语成谶,也预言了长孙无忌最后的结局。

唐高宗虽然表面是“仁孝之主”,但他外柔内刚,早就不满长孙无忌的肆意专权。他先是利用“废王立武”事件,削弱了长孙无忌的权力。在武则天的辅佐下,唐高宗对长孙无忌发动了猛攻,他借审理太子洗马韦季方和监察御史李巢的朋党案,诬陷长孙无忌和韦季方曾密谋伺机谋反。

而唐高宗也同样以“莫须有”的罪名,将长孙无忌贬到黔州。不久后,长孙无忌被唐高宗的心腹许敬宗赐死于家,长孙家族家产被抄没,近支亲属都被流放岭南为奴婢。堂堂大唐元舅,李世民最信任的大臣,竟落得若此下场。

然而更可悲的是,长孙无忌遭遇如此悲惨结局,却无人为他喊冤,天下人都觉得他活该,谁让他陷害忠良,害死李恪。长孙无忌,应有此报。而长孙无忌的悲惨结局,也揭示了李世民一生中最重大的失误,竟然没看出长孙无忌就是潜藏在他身边最大的奸臣,或许这就是所谓灯下黑吧!

更多文章

  • 李世民最信任的人是长孙无忌,可在贞观一朝,为什么不给他实权?

    历史解密编辑:孤寡老人讲历史标签:宰相,李治,隋朝,李世民,李承乾,唐太宗,科学家,书法家,长孙无忌,长孙皇后,女皇武则天

    唐初,唐太宗李世民画像凌烟阁,二十四位功臣中以赵国公长孙无忌位居第一,由此可见其人在李世民心目中的地位。这不仅仅是因为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兄长,而是李世民在跟李建成争夺皇位的过程中,长孙无忌确实出力甚多。李世民还曾亲口说“无忌尽忠于我,我有天下,多是此人力。”但纵观李世民登基后长孙无忌在权力场中的经

  • 长孙无忌:拥立2个皇帝还不满足,第3个却踢到了钢板上

    历史解密编辑:闲聊看史标签:皇帝,李治,李渊,权臣,李世民,长孙无忌,女皇武则天

    中国古代的权臣很多,这些权臣往往把持朝政,权倾一时,有的甚至敢废立皇帝,成了朝廷的实际控制者。但巧的是,这些权臣大多数名声都不怎么好,而且越是权势熏天的人,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势,就必须变得非常霸道,这是朝廷上的生存法则。由此带来的后果就是,大部分权臣都会被搞掉,老皇帝搞不掉的,小皇帝搞不定,小皇帝搞不

  • 浅谈:凌烟阁榜首——长孙无忌

    历史解密编辑:议史纪标签:李治,魏征,李恪,唐朝,李世民,凌烟阁,科学家,长孙无忌,长孙皇后,历史学家,女皇武则天

    时间倒退回大唐,在凌烟阁中,陈列着二十四个画像,这些人大多是对大唐天下有卓越功勋的名侯将相。长孙无忌,则在其中位列第一。由此可见,长孙无忌对唐朝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让我们来了解这位唐朝的重臣。家中有妹,貌美贤德众所周知,唐太宗李世民的天下得来不易。为夺皇位,唐太宗发动了玄武门之变,铲除了自己

  • 说说国舅长孙无忌这个人

    历史解密编辑:聊聊身边的法律标签:长孙无忌,李恪,李治,李世民,隋炀帝,霍光

    话说长孙无忌这个人可是具有“经天纬地治国安邦之才”,此人是李世民的首席智囊,参与大唐开国之初所有军国大事的决策,他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玄武门之变的策划者,为李世民夺取帝位立下汗马功劳,被李世民封为“凌云阁24功臣”的首位。长孙无忌还主持编写很多史书,著名的《隋史》就是他主编的。他还是一位法律专家,主持了

  • 长孙无忌文不如房玄龄杜如晦武不如李靖李勣,为何是24功臣之首?

    历史解密编辑:生活磁场标签:李靖,李勣,唐朝,房玄龄,杜如晦,李世民,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虽然从李渊父子晋阳起兵时就追随李世民,但他是文臣,所以在唐朝开国功勋里并不起眼,而他的才能和贡献,也主要在李世民进行兄弟之争后才显现出来。在玄武门之变中,长孙无忌坚定地站在了妹夫兼发小的李世民这边,是李世民最忠实的拥护者。当时长孙无忌地位比较低,并不起眼,比房玄龄和杜如晦更容易四处奔波,他不

  • 《长歌行》梓薇宫失火太子却在享受,李长歌拼死保护杜如晦

    历史解密编辑:小脑袋大历史标签:杜如晦,李长歌,李靖,太子

    《长歌行》中晟辛带着人在梓薇宫点燃大火,李长歌和乐嫣慌忙去救,城中百姓也乱作一锅粥。李长歌发现了穿着太子衣服的稻草人,便明白这是谋划已久的阴谋,但她被熟人认出,赶紧离开。阿诗勒隼和李靖也前来救火,并抓到一名可疑人,他本想服毒自杀,被李靖阻止。杜如晦带着郜都来查明情况,发现有人故意为之,宫女还告诉他发

  • 杜如晦:唐初一代名相,到底都做了啥贡献?能让李世民记一辈子

    历史解密编辑:李享呀标签:杜如晦,李世民,唐初,房玄龄,长孙无忌,李渊

    在唐朝一众开国功臣当中,杜如晦是一个相当有意思的人物。提到杜如晦这个名字,很多人的第一反应,肯定都是‘房谋杜断’这个成语。作为唐初最负盛名的一位宰相,杜如晦这个名字,很多人肯定都听说过。但要说杜如晦到底为唐朝做出了哪些具体贡献?做了哪些工作?献了哪些奇谋妙计?很多人可能就说不清楚了。更有意思的是,就

  • 凌烟阁系列:贤相杜如晦,与房玄龄齐名,死后李世民为他废朝三日

    历史解密编辑:最爱故事标签:杜如晦,房玄龄,李世民,长孙无忌,尉迟敬德

    公元617年,秦王李世民攻破长安城,房玄龄继续为他四处搜罗人才,很快杜如晦就进入了他的视野。1、出身官宦世家杜如晦和房玄龄的经历比较相似,两个人都出身于官宦世家,在隋朝都曾经担任过低级官职。更重要的一点是,当时的吏部侍郎高孝基曾经非常看好两个人的才能和前途。高孝基给予杜如晦的评价是:“公有应变之才,

  • 杜如晦功劳巨大,李世民为何对杜家痛下杀手?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杜如晦,李世民,杜家,房玄龄,李建成,李元吉

    纵观古今,我们虽不能说每一任皇帝上位时都是采取了某些不光彩的手段的,但有很大一部分皇帝在上位时都是使用了一些计谋的,其中每每到时代更迭时更是如此。在战乱以及国家不作为的年代时,更是容易在这乱世中出现改变时代发展历程的英雄人物,像每一个朝代的创始者都是乱世中各方英雄的佼佼者,他们所创立的王朝正是证实他

  • 玄武门之变前夜,李世民为何要让尉迟恭拿剑去请房玄龄和杜如晦?

    历史解密编辑:嫋嫋故事会标签:李世民,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恭,李建成

    李世民召集心腹谋定事变的那一晚,与会者中的两位核心人物房玄龄与杜如晦,居然拒绝参会,一副与李世民划清界限的姿态。李世民勃然大怒,解下随身佩刀给尉迟恭:“你再跑一趟,如果他俩还没有来的意思,你当即砍下他们的人头来见我!”我们知道,玄武门之变中,房玄龄、杜如晦与长孙无忌、尉迟恭、侯君集一起荣列首功,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