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朝宦官高力士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

唐朝宦官高力士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徐松说体育 访问量:2049 更新时间:2024/2/11 22:04:33

前言:提起宦官,很多人的第一印象都不好,尤其是那些名声大的宦官,比如先秦时期的竖刁,秦朝的赵高,东汉的张让赵忠,唐朝的李辅国和程元振,宋朝的童贯和李彦,明朝的王振和魏忠贤等等。这些个宦官原本都是皇帝的附庸,却仗着皇帝的信任而为非作歹,有的甚至直接推动其所在王朝的覆灭。

宦官作为伴随古代王朝始终的一个庞大群体,里面难道就没有好人,没有忠臣了吗?比如唐玄宗时期的高力士。人们对高力士的印象多来自于李白,当初李白正是因为得罪了他方才被唐玄宗赐金而还。经此一事,很多人觉得高力士是坏人。今天我们一起来仔细了解下这个人,看看他这个人到底如何。

李白让高力士脱靴

一、高力士的成长

1、高力士是妥妥的官N代

高力士原名冯元一,他是幼年入唐宫后被大宦官高延福收为养子,才改名为高力士。千万别因为他是宦官而小看了他的出身,他所姓的这个冯可是后燕开国皇帝冯跋的冯。冯跋出身将门,本和其父同效力于慕容鲜卑,结果碰到了昏庸的慕容熙,被逼无奈之下掀了慕容家的龙椅,自己坐了上去。然而当时的北方除了慕容鲜卑外,还有个强横的拓跋鲜卑。就在冯跋高筑墙,广积粮之时,拓跋焘横空出世。

偏居东北的冯家天下仅历两世便被拓跋焘所灭。不过北燕虽灭,北燕末帝冯弘(冯跋之弟)的几个儿子倒是都混得不错,有跟北魏混的,也有跟刘宋混的。次子冯崇、三子冯朗和四子冯邈三人跟着北魏混,分别成为了北魏的辽西王、辽西公和雍州刺史,值得一提的是冯朗的女儿后来成为了鼎鼎有名的北魏冯太后。五子冯业是跟着刘宋混的,他率领300人的船队从高句丽出发,经海路一路南下,投奔了刘宋,成为了刘宋的怀化侯。

北燕最后被北魏所灭

冯业这一支累世为官,其子冯融担任南梁的罗州刺史,其孙冯宝二十来岁便成了南梁的高凉太守,死后被追封为谯国公,冯宝的妻子是著名的冼夫人(被后世尊为岭南圣母)。冯宝之子冯仆因辅佐冼夫人安定岭南有功,被南陈封为信都侯。隋朝统一天下后,冼夫人带着冯家子弟继续帮助隋朝稳定岭南,冯仆之子冯盎在隋朝累功升为左武卫大将军。

隋朝末年,烽烟四起,冯盎回到岭南发展,后来接受了唐朝的招降,被唐高祖李渊封为耿国公,就连他的几个儿子也均被封为州刺史,其中一个为潘州刺史冯侙。冯侙之子冯君衡在接任潘州刺史期间因得罪了武则天麾下的酷吏万国俊,被害得家破人亡,当时年纪还小的高力士(冯君衡之子)被执法者按照律法要求给变成了宦官。高力士的这出身可不是一般的二代可比,他这都多少代了?

一代传奇女性—冼夫人

2、高力士和唐玄宗李隆基的缘分

高力士刚入宫不久就被武则天看中,毕竟他有那样的家庭环境,其言行举止在从小的耳濡目染之下总会比其他宦官有些优势的。武则天让高力士侍奉左右,对高力士很是亲近,也是年龄小的缘故,高力士受宠后就有点飘,结果因为犯了错被武则天给撵走了。要说高力士也是运气好,他前脚失宠,后脚就被高延福收为养子。

高延福不仅得武则天信任,以前还是武三思府上的人,这一来,高力士很快又被武则天招到了身边。武则天或许是真的很喜爱高力士,让他入翰林院学习知识。翰林院作为皇帝的智囊团机构,里面充斥着各种牛人。高力士深知知识才是改变命运的不二法门,他敏而好学、积极求知,一改往日的小傲娇,变得愈发深沉而老练,被武则天任命为宫闱丞。

善于用人的武则天

神龙之变后,中宗李显复唐,高力士被安排到临淄王府,这下可就成就了高力士。高力士和李隆基年龄差不多,对李隆基的各种心思揣摩地透透的。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高力士都把李隆基侍奉得极为舒心,两人虽为主仆,但也像兄弟朋友。李隆基凡事都不避着高力士,即使是铲除韦后这样的大事,也让高力士参与。

后面的事情就顺理成章了,高力士跟着李隆基水涨船高,不断高升。李隆基甫一即位,高力士就被任命为内侍省同正员,没多久又受命执掌内侍省事务,同时兼任右监门卫将军。随着李隆基年龄的增长,对高力士的依赖越来越大,他常常对左右近臣讲只有高力士在,他休息起来才感觉到安稳。李隆基感念高力士之劳苦功高,加封他为骠骑大将军、齐国公等,让高力士以一宦官之身位极人臣。

李隆基绝对不是一个好侍候的主

二、高力士的为人处世

1、谦和而不谄媚

李隆基经历了太多宫斗,疑心病较重,喜欢用宦官去制衡朝臣,有些宦官就恃宠而骄,高力士不这样,他待人比较谦和,对谁脸上都挂着笑,让别人摸不清他的心思,越是这样越让人敬畏,就连太子李亨都对他以“二兄”相称,王爷、公主和驸马等宗室贵戚更是不用说,有叫他“阿翁”的,也有叫他“爷”的。高力士在唐宫待了60多年,上到皇帝,下到群臣,几乎没有什么人说高力士坏话,可见他做人的水准之高。

高力士知道大臣的好坏,有机会是不介意对那些忠臣、干臣施以援手的,比如哥舒翰有一次和安禄山在宫中会餐,期间安禄山因为文化底子弱而曲解了哥舒翰一些言行所表露的意思,认为哥舒翰看不起自己,当场发飙,哥舒翰正要针锋相对的时候,高力士赶紧给哥舒翰使眼色,让哥舒翰偃旗息鼓。依李隆基对安禄山的宠信,一旦两人真的闹起来,最后倒霉的肯定是哥舒翰。

安禄山深得李隆基宠信

对于那些坏事的谄臣、奸臣,高力士有机会也是不介意提点一下李隆基的,比如李隆基当初要用李林甫为相时,高力士及时地提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在他看来,李林甫是典型的媚上欺下之人,让这种人为相,必定为祸天下。聪明的他没有直截了当地说李林甫如何,而是用“军国之柄,未可假人”来提醒李隆基。李隆基不仅没有听他的,还训斥了他一顿,可他已经尽到了他作为一名近臣的责任。

杨国忠自接李林甫的班后,表现比李林甫还要不堪。有一次长安附近遭受水灾,李隆基问高力士是啥原因导致灾害的出现。高力士机敏地说是杨国忠之过,他用“赏罚无章,阴阳失度”来评价杨国忠的所作所为。如果是平时,高力士要是说杨国忠的坏话,李隆基肯定不爽,可他拿天灾来说事,恰到好处。

杨国忠画像

2、志虑忠纯

高力士身上最值得称道的是他对李隆基的忠诚。历史上有多少宦官能形影不离地侍奉一个主子五十余年的?高力士做到了!高力士五十年如一日,尽心侍奉李隆基,一切行动以李隆基的利益出发,想李隆基之所想,急李隆基之所急。李隆基晚年极为怠政且霸道,高力士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可他只是一个宦官, 又能做什么呢?

杨国忠主持南诏战事,前后损兵折将无数,可没有一人敢于告诉李隆基,不是怕杨国忠报复,就是担心李隆基听不进去真话。活在自己世界里的李隆基为此还对高力士感慨道,“朝事付之宰相,边事付之诸将,夫复何忧!”高力士见李隆基心情还行,斟酌一番后,给李隆基回了一句,“臣闻云南数丧师,又边将拥兵太盛,陛下将何以制之!”

天宝年间的边镇节度使

高力士的担心,后面果然是应验了,安史之乱的爆发彻底惊醒了沉睡的李隆基,可为时已晚。叛军一路上势如破竹,破潼关、攻长安,李隆基仓皇南逃,那些曾经天天把忠心挂在嘴边的大臣、宦官纷纷弃李隆基而去,就连被李隆基摆在和高力士一样高度的宦官袁思艺也投降了,可高力士始终不离不弃,足见其是忠诚之人。马嵬坡之变后,太子李亨在众将的拥立下提前继位。

等唐军克复长安后,高力士跟着李隆基一起回到了长安。李亨在当太子的时候和李隆基就关系不好,加上他是让李隆基被动让位的,自然对李隆基是各种提防,当时明眼人都知道继续跟着李隆基混没有什么前途,可高力士一如既往地伴随李隆基左右。后来因为李辅国的陷害,高力士被流放,直到唐代宗继位,天下大赦,他才得以解脱。当他在路上听闻了李隆基已经去世的消息后,悲痛不已,七天不吃不喝,吐血而亡。

马嵬坡之变

结语

综上所述,高力士虽为宦官,可宦官这个身份不是他自己选择的,如果不是万国俊的构陷,他完全能够以一个世家子的身份进入仕途,像父祖一般为国建功。纵使他不幸成为了宦官,他并没有养出很多宦官身上的那种自私自利。纵使他成为了宦官中的顶尖人物,他也没有像李辅国、魏忠贤等人那样祸乱朝廷。

纵观高力士的一生,是忠诚的一生,这种忠诚并非是谄媚、百依百顺的忠诚,而是有大局意识的忠诚,虽说他有些事情做得不够好,可人无完人,瑕不掩瑜。用明朝著名文学家李贽的话说,“高力士真忠臣也,谁谓阉宦无人”。

参考文献:

《旧唐书》

《新唐书》

《资治通鉴》

更多文章

  • 唐玄宗离世,被流放的高力士得知后,绝望痛苦,吐血而亡

    历史解密编辑:言知标签:皇帝,唐朝,唐玄宗,高力士,李辅国,书法家,女皇武则天,中国传统音乐

    762年,高力士在被流放的过程中,听闻了唐玄宗去世的消息,绝望痛哭,吐血而死。698年,高力士进宫侍奉。此人聪明伶俐且格外谨慎,深得武则天的喜爱,武则天便直接命令高力士在身边侍奉。唐中宗时期,高力士李隆基的来往就比较密切,在武则天正在纠结将江山传给李氏一脉还是武氏一脉时,高力士就有已经积极为李隆基奔

  • 位列大唐凌烟阁功臣第二的河间王李孝恭,履历看起来挺牛的

    历史解密编辑:生活磁场标签:李孝恭,李世民,李渊,李靖,李唐,皇位

    位列大唐凌烟阁功臣第二的河间王李孝恭,履历看起来挺牛的。招抚巴蜀,平定荆州,攻略江南……好像南线全是他一个人的功劳。可是再翻到《旧唐书.李靖传》,马上茅塞顿开。基本上都是李靖如何如何主张,然后孝恭从之、孝恭然之、孝恭善之,于是连战连捷。就有一次打萧铣,孝恭不从,然后……孝恭果败。所以李孝恭这个人,能

  • 在秦王李世民尚在的情况下,李渊为什么要对李孝恭下手?

    历史解密编辑:鬼说历史标签:李渊,唐朝,李孝恭,唐太宗,书法家,玄武门之变,秦王李世民,女皇武则天

    本鬼在前文《凌烟阁第二功臣李孝恭如何间接导致“玄武门之变”获得成功?》中提到,“玄武门之变”成功的原因之一是李渊对李孝恭下手而把亲信派到了南方,导致禁军基本都成了秦王的支持者。那么在秦王尚在的情况下,李渊为什么要对李孝恭下手呢?本鬼说说一家之言。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朝代开国皇帝中,唐高祖李渊是一个非常

  • 唐朝名将李孝恭,为什么能力压尉迟恭,在凌烟阁武将中排名第一

    历史解密编辑:俊小伙呦标签:李孝恭,尉迟恭,李世民,李元吉,凌烟阁,萧铣

    “李孝恭,少沉敏有识量。孙子曰:‘形之,敌必从之。’孝恭纵船江中以疑贼援。又曰:‘禁祥去疑。’孝恭以杯血为授首之祥,而众心安。又曰:‘以利动之,以卒待之。’孝恭使羸兵挑贼,而待以精骑是也。”——《十七史百将传》开创了贞观盛世的唐太宗李世民,曾经在皇宫里的凌烟阁内,为跟他一起打天下的24位文臣武将画影

  • 李孝恭晚年变卖豪宅,舞女歌姬100多人,为何位列凌烟阁第2?

    历史解密编辑:奇案故事本标签:李孝恭,凌烟阁,李世民,李渊,尉迟敬德,唐太宗李世民

    文|飞鱼说史说到唐太宗李世民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想必大家都不陌生。这是在贞观十七年二月,李世民为怀念当初一起打天下的众位功臣,在唐朝皇宫内三清殿旁建起来的一个不起眼小楼,这座小楼里存放着由阎立本绘制的二十四位功臣的图像。此后又有四位唐朝皇帝把功臣的画像放入其中,画像也达到了100多幅,不过最有名气的

  • 凌烟阁功臣中,李孝恭第二,尉迟恭第七,为何秦琼却倒数第一?

    历史解密编辑:冰封天下史标签:秦琼,唐朝,李孝恭,尉迟恭,凌烟阁,李世民,李元吉,尉迟敬德

    在《隋唐演义》中,秦琼可谓“马踏黄河两岸,锏打山西九州六府一百单八县,镇山东半边天,孝母似专诸,交友赛孟尝,神拳太保秦叔宝”,是天下响当当的英雄好汉,知名度远在李孝恭和尉迟恭之上。更为重要的是,从史书记载来看,秦琼不仅武艺高强,而且深得李世民信任和重用。《旧唐书·秦琼传》中有一段记载,讲述了秦琼经常

  • 凌烟阁第二功臣李孝恭如何间接导致“玄武门之变”获得成功?

    历史解密编辑:鬼说历史标签:李渊,齐王,皇帝,李孝恭,凌烟阁,玄武门之变

    武德九年(626年),大唐秦王李世民发动了著名的“玄武门之变”,为辉煌灿烂的“贞观之治”奠定基础。有意思的是,“玄武门之变”在某种程度上堪称是天命所归,连凌烟阁第二功臣、中立的赵郡王李孝恭都间接导致“玄武门之变”获得成功。本鬼接下来说说自己的一家之言。根据史料记载分析,秦王集团发动“玄武门之变”的目

  • 凌烟阁系列:名将李孝恭,唯一的李唐宗室,这3点让他得以善终

    历史解密编辑:最爱故事标签:李孝恭,李唐,李靖,李渊,李世民,萧铣

    唐朝名将李孝恭是凌烟阁24位功臣中唯一一位李唐宗室,因为这一点,很容易让人忽视他的军功。唐朝武将中,包括唐太宗李世民,李靖、秦琼这些人都功勋卓著,和他们相比,李孝恭显得中规中矩,有着丝毫不张扬的平和,在这平和背后,是难得的智勇双全。和凌烟阁中的文臣相比,他拥有他们难以企及的战功;和武将相比,他拥有难

  • 李孝恭的军事才能如何?为什么说他的命特别好?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的百态标签:李孝恭,李渊,李靖,萧铣,王世充,李世民

    李孝恭(591年~640年),陇西成纪人,唐朝宗室、名将。西魏、北周八柱国之一李虎曾孙,北周朔州总管李蔚之孙,隋朝右领军大将军李安之子,唐高祖李渊的堂侄,唐太宗李世民的堂兄,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二。历史上真实的李孝恭,其实是一个很有趣的人。唐朝给他的评价极高,认定他是最顶级的名将,而且将他排在了凌

  • 李孝恭打下半壁江山,得了个从三品的官职,赶紧买了100多个歌姬

    历史解密编辑:故事一箩筐标签:李孝恭,李渊,李世民,萧铣,唐军,李靖

    自大业末,群雄竞起,皆为太宗所平,谋臣猛将并在麾下,罕有别立勋庸者,唯孝恭著方面之功,声名甚盛。李渊自晋阳起兵之后,本着用帅唯宗室的原则,李唐宗室成员都成为打天下的主帅,但是这些人在军事上的能力却有大有小,基本都处于中下等水平,因此,具有卓越军事才能的李世民就成为各个大战的主帅,带领唐军攻下一个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