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从王维到石涛,感受国画里的冰天雪地!

从王维到石涛,感受国画里的冰天雪地!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河南卫视 访问量:1988 更新时间:2024/1/19 7:08:02

王维《江干雪霁图卷》(局部)

雪景山水画一直是中国山水画中的一个很有特色的部分。明代沈周在看到王维《万峰积雪图》后,曾写出如下题文:

城中十日暑如炙,头目眩花尘土塞。

僧楼今日见此卷,雪意茫茫寒欲逼。

古栟修柳枝袅矫,下有幽簧侧从碧。

隔溪胶艇不受呼,平地贯渚无人迹。

据文献记载,水墨雪景山水为唐代王维首创。自王维之后,历代许多名家都热衷于雪景山水的创作,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经典传世之作。让我们展开画卷,与河大卫一起去感受国画中的冰天雪地吧!

五代 巨然《雪图》

本幅画构图大致可分为三景,主山双峰屏立,雄巖(yán)峻险,表现出奇峰积雪霭霭幽深的北地景致,俨然具有北宋气度。而两侧锯齿状的岩块,看似突兀,但却有增强画作张力的视觉效果。

中景楼阁隐现山石间,客旅行于山径上,近景则画河岸两侧,枯枝树石。山石皴法及造型似从披麻、卷云皴而来,林木方面,松针尖挺,枯枝似郭熙蟹爪。

北宋 范宽《雪景寒林图》

本图以三拼绢大立幅图写北方冬日雪后山林气象。画上群山重重壁立,气势苍茫,深谷危径,枯木寒柯,隐现寺观,山麓水边密林数重,后有村居屋舍,一人张门而望。

全画布置严整有序,笔墨质朴厚重。画家用“抢笔”笔法,密点攒簇,并参以短条子的笔道,来刻画北方山石的质感,使画面浑厚滋润,沉着典雅。

北宋 王诜《渔村小雪图》

画面以白粉为雪,树头和芦苇及山顶、沙脚微梁金粉,又以破墨晕梁,表现雪后初晴的轻丽阳光,这是他独创之法。整个画面寒汀疏林,薄积小雪,一只只小船和渔民张网垂钓的情景在寒林中形成妙趣。这渔民的劳作和整个画面的阴冷荒寒气氛之对比,令人玩味。

后段的一片林木虬曲,杂树以水墨点缀而成,松针用笔尖锐,重钩,可以见出李成的影响。卷尾上有乾隆依苏东坡题《烟江叠嶂图》韵之七言诗,称此图开卷“已觉冷风拂面浦,又如湿气生银田”。

南宋 梁楷《雪景山水图》

该图描画了两个身着白色披风、头戴风雪帽的骑驴人穿行山谷的情景。画面右边的两棵老树,有着虬曲的枝干和稀疏的树叶,是梁楷以细致的笔法刻画出来的。

画面中部以簇点画密林,而山体的皴笔则较少,在以淡墨渲染的天空映衬下,给人以白雪皑皑之感,整个画面呈现出一种荒凉萧瑟的氛围,堪称南宋院体山水画的经典之作。

南宋 马远《晓雪山行图》

此图描写大雪封山的清晨,一山民赶着两只身驮木炭的小毛驴在白雪皑皑的山间行走。山民衣着单薄,弓腰缩颈,使人感到雪天寒气逼人。毛驴、竹筐、木炭及人物衣纹均用干笔钩勒,并施以水墨渲染。

作为环境的山石以带水墨笔作斧劈皴,方硬有棱角,远处山石用水墨大笔扫出。近处树枝以焦墨钩出,横斜曲折富有变化,远处用淡墨钩出。近与远的笔墨浓与淡效果,有着较强的画面空间感。

南宋 夏圭《雪堂客话图》

画中描绘了雪后欲融未化时的景色,体现了冬季沉寂的大自然所蕴藏着的勃勃生机。远景用劲利方折的线条勾勒出远山一角的轮廓和纹理脉络,少皴多染,以显其阴阳向背和层次变化。坡脚则隐没于淡墨晕染的烟岚雾霭之中。画面左下方的景物构成了画面的主体,山石在运用了斧劈皴后以淡墨加染,生长在岩隙之中的两株老树,前后掩映,如双龙对舞。水岸边,有一水榭掩隐于杂树丛中,轩窗洞开,清气袭来。

画中,屋内两人正在对坐弈棋,虽只对其圈脸、勾衣,寥寥数笔,却将人物对弈时凝神注目的神情表现出来。远处山顶与近处枝权之上有未融化的积雪零星点缀。由于经过近九百年的氧化,绢已发黄、变暗,使得用蛤粉点染的白雪历久弥新、晶莹璀璨。画面右下角为细波荡漾的湖面一隅,一叶小舟漂于湖面之上。画面左上角留出的天空,杳渺无际,把观者引入深远渺茫、意蕴悠长的境界。

黄公望《九峰雪霁图》

图绘高岭竞立,层岩蜂起,丘壑娆峥,冻树萧瑟,是隆冬腊月,气候严寒的山区景象。图中山峦纯用空勾,淡墨渍染。水和天空用浓墨渲染,烘托出白雪皑皑大雪初霁的山峰景色。

山中小树用细笔勾描,树杆如“竹根”,树枝如“花霸”。用笔洗炼,构图新颖,平中寓险,风格雄奇。为黄氏晚年永墨山水画之杰作。

元 曹知白《群峰雪霁图》

这幅是曹知白晚年的作品,在技法上已经达到了融会贯通的境界。画面的左下方,几株松树巍然矗立,在这银装素裹的冰雪世界里更显现出一派凛然不屈的丈夫气概;从构图上看,又与右侧庭榭周围的另外几株树遥相呼应。

在这幅作品中,画家通过对树木长短远近、虚实疏密的变化处理,使画面产生出强烈的纵深效果,进而使景象开阔,意境深幽。此作虽然是描绘雪景,却没有给人萧瑟荒凉的感受,相反,在这冰天雪地的景色之中,似乎还隐约能够感受到一丝融融的春意。一道在山崖间飞泻直下的流泉,虽然只是一处看似寻常的点缀之笔,却为画面增添了动感,使作品有声有色,更富有观赏情趣。

元 姚廷美《雪山行旅图》

此图取高远之景,绘深谷大山,古木怪石,山路蜿蜒,溪流潺潺,屋宇坐落在山脚下、山腰间,行旅队伍行进于小桥上。从布景上看,作者延续了北宋山水画可居可游的构图方式,把人与山川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打破冬日山川的荒凉感。画面上虽然运用了大量的留白与渲染,但作者精妙的笔墨和高超的艺术处理手段,依然是画面充满生机,即使在白雪皑皑的寒冬,山川仍然有其精神和气魄。

在笔墨技法上,山石只用了很少的勾勒,以淡墨为主,大面积的山体是留白的,或是只有一层淡淡的墨痕,其着重点在山阴处,从浓到淡的层层渲染,使整体山川深邃而迷蒙,山头的浓墨苔点,也是山川更有精神。树则主要以勾勒为主。全图还有一个刻画极精细处,即溪口,它也为暗淡的冬景增添了生气。此外,为了突出冬日景象,江面与天空都以淡墨晕染;而为了强调山头积雪,天空的墨色有意加重,这也使整个画面更加统一。

明 戴进《雪景山水图》

此画构图奇峭,山峰走势怪异,树石坚硬,房屋琼楼掩隐于山峰后面,与远处的云霞相接,很是俊朗动人。仔细看庭院的屋中有几人正在下棋或玩耍,院中一人正在扫雪,路上一主一仆正向庭院走来,整个画面体现了一个“闲”字。

先以淡墨勾石骨,由淡而浓,多次皴擦,层次加深,似先用湿笔,然后用干笔皴擦,作解索皴、牛毛皴等。用笔活而不乱,层次井然。

明 钟礼《寒岩积雪图》

季节的变化,为大自然改换面貌、增添新色,冬天时万物凋零,呈现一片幽寂的景象,最适宜入画。画中白雪覆盖了整个溪岸与山峰。长松挺立在庭园中央,屋宇周围处梅花绽开,在静谧的气氛中增添生气。屋内坐着两位秉烛谈心的文人,微弱的烛光,也为幽寂昏暗的景色带来丝丝地暖意。

描画冬景山水,最常用的技巧是“借地为雪”——即以预留的画绢底色做为白雪,然后在天空水面与山坳处,用墨渲染,衬托白雪皑皑的效果。本幅就将浓密粗黑的线条,聚集在山石侧面,使皴笔与造型狭长的岩石相互平行,让整幅画具有浓厚的装饰意味。

明 吴伟《灞桥风雪图》

这幅作品,描绘一老者骑驴在风雪中过桥,低首沉思。为烘托主题,景作山野悬岩,树木凋零,风雪弥漫,河流封冻,寒气逼人。在艺术表现上,用侧锋卧笔,线条粗简,水墨淋漓,一次皴染,颇得气势。

明 王谔《寒山图》

此图画突兀雪山,巍巍峨峨。古树盘错,叶多凋零。山道上行旅者趱行。山石多作斧劈皴,间以粗笔横斜扫擦,笔力劲健,笔触清晰,深得宋人画法。树枝瓷意挥毫,笔墨飞动而刚健。树上一片寒鸦,打破了深山的寂静。危崖殿堂,经营亦妙。

全画气势宏伟,写雪而不落俗套。在高山严寒之间而具浓厚热烈的生活气息,行笔简洁而意境高深,较之诸家,有继承也有所变化,可视为明代时代风格较典型的一件作品。

明 蓝瑛《溪山雪霁图》

画面左上方的溪山被白雪覆盖,枝桠彷佛披上白衣,展现万千姿态。山巅和脉岭及岩石缝隙,则布满了银白色晶莹闪烁的苔点。蓝瑛在画中运用石青、赭石、白粉不同的颜料,让丰富的色彩交织在一起,表现雪后放晴山景瑰丽的景象。画中央有一条小河延伸到右下方溪岸。一位穿着红衣的文人坐在船上,望着这一片美景陶醉其中。

清 石涛《雪景山水图》

此幅雪景山水册页,属石涛十二开画页中画法最为奇特的一件作品,天空水面以淋漓水墨涂抹,墨色翳润,山峦皑皑白雪,用极简括皴笔草草舒写,笔断意贯,气脉成章,显得丘壑在胸,任心所成。林木树叶苔色,以阴阳衬贴法概写,点中夹水夹墨,一气混杂,如缨络连牵,浑融透明,使整个画面景物给人以萧疏寒冽、沉寂明净的意象。

来源:网易艺术、寰视书社

监制 | 徐娜 孔康康 主编 | 户明方 编辑丨王一一

点亮在看,是个好习惯↓↓↓

标签: 王维石涛山水画水墨梁楷蓝瑛

更多文章

  • “怪咖”孟浩然是如何俘获李白、王维等大咖“芳心”的?

    历史解密编辑:中新社华舆标签: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王昌龄

    盛产诗人的唐朝,孟浩然堪称是一名“怪咖”。他是一位追求诗意、随性和自由的“翩翩少年”,喜好流连于山水田园之间,却功利心异常强烈,追求仕途之路坎坷。他恃才傲物,为人并没有那么平和,却和很多大名鼎鼎的文豪成了好朋友: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给他们写诗,他们也给孟浩然写诗,世人曾这么形容:杜甫给李白写了

  • 心浮气躁之时,读读王维这首《鸟鸣涧》,短短20字,使人回归平静

    历史解密编辑:蔷薇凋零标签:王维,鸟鸣涧,陶渊明,诗词,苏轼,之时

    导言:心浮气躁之时,读读王维这首《鸟鸣涧》,短短20字,使人回归平静情绪是一个对我们非常重要,并且又非常难控制的东西,控制好情绪,得之淡然,失之坦然,不骄不躁,不悲不喜,或许我们的生活将充满更多的快乐。当我们心浮气躁就不下心来之时,与其如热锅上的蚂蚁一样不知所措,还不如静下心来读一读诗词,一边体会诗

  • 品读唐诗:除山水诗外,王维的这首爱情佳作更有名

    历史解密编辑:最爱故事标签:王维,辋川集,竹里馆,杜甫

    王维从少年时期就开始写诗,现存诗400余首。很多人都耳熟能详的这首思乡诗就是王维17岁时写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人当时独自在京城求取功名,远离家乡,“每逢佳节倍思亲”是感情的自然流露。王维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以东,所以称当时

  • 李白最“仙”的一首诗,比王维还像山水派!

    历史解密编辑:读书狗子标签:王维,李白,道士,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每天诗词猎奇关注读书狗子现代网络上的流行语或流行的网络签名语,有很多都是出自经典的古诗词。比如“多情自古空余恨,我手持了弯月刃”、“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一生一世一双人”、“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等等。用古诗词作为个性签名,既显文艺才学又能很好地表现心情愿望,让人读了很是心动。还有很多通过改

  • 大唐“诗佛”:王维的一生,都在这里了

    历史解密编辑:河南卫视标签:王维,李白,画家,唐朝,唐玄宗,白居易,艺术家,使至塞上,大唐“诗佛”

    公元701年,大唐诞生了两位绝世诗人——一位是“诗仙”李白,而另一位就是被尊称为“诗佛”的王维,但王维的成名比李白和杜甫都早。王维出生于东晋门阀世家太原王氏,是当时赫赫有名的“山东五大姓”之一,和王绩、王勃、王昌龄等诗人是一家。(此处“山东”为地域泛称,非行政区划。唐朝时的“山东”大体包括现在的山西

  • 读懂王维的终南别业,才算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佛系

    历史解密编辑:灰脸娱乐说标签:王维,终南别业,李白,王昌龄,孟浩然,宋之问

    不知道年轻的朋友会不会喜欢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拿我自己来说,年纪越大似乎越喜欢王维诗里的意境和感觉。尤其是那首《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这首诗更多时候会出现在旅行的场景里。有人把旅行称为“诗与远方”,这虽然有点“装”的

  • 《秋夜独坐》王维 |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一首古诗词标签:王维,秋夜独坐,诗人,神仙

    秋夜独坐唐·王维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诗词文本从《王维诗集》《唐诗正音》题目作:“冬夜书怀”,误译文独自坐着悲伤双鬓已白,在秋夜空堂上将近二更。山间野果在秋雨中落下,草中虫子到灯下来低鸣。头上白发始终难以变黑,炼丹中仙药也至今

  • 李白、杜甫、王维同时为其写诗,歌颂功德,他却临阵投敌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李白,杜甫,王维,哥舒翰,唐玄宗,唐朝

    导读:唐诗与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最耀眼的两颗明珠。唐朝被称作诗的时代,期间涌现出许多流传至今的著名诗人。著名诗人李白、杜甫、王维等人都是唐朝时期杰出的诗人,他们的诗文至今仍被口口传颂,令人诧异的是有如此盛名的诗人,还都生活在同一个时代,还同时为一位名将作诗歌颂。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唐朝这位名将,一生功

  • 《竹里馆》|| 王维:诗与画的背后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一首古诗词标签:王维,竹里馆,鹿柴,终南别业

    竹里馆作者: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郦师来启蒙,不亦乐乎。同学们好!我是你们语文启蒙的郦波老师,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是王维的一首古诗——《竹里馆》,诗云:“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的这首《竹里馆》,大多被视作一首山水小品,

  • 王维:送别友人,实际是送别自己

    历史解密编辑:云水终南标签:王维,送别,悠悠,唐朝,画家,诗人,陶渊明,未选择的路

    送别唐 王维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很多人喜欢王维的诗,进而喜欢王维的人。其实不是喜欢王维的诗、王维的人——而是喜欢一种生活,喜欢而得不到,才把自己的心思寄托他的诗上。说白了,喜欢的就是自己的心思。我自己说不出来,别人替我说出来了,而且用很巧妙的言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