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赵匡胤醉酒后对皇后王氏说:“我不杀周世宗孤儿寡母,别人都说我厚道,可还有一层心意他们不知道。今天我杀了前朝遗孤,倘若来日皇位不保,你们弱妇幼子也会同样下场。”
确实,这是赵匡胤心底最深处的恐惧。
五代十国时期,政局战乱,藩镇割据势力强大,皇权更迭几乎全靠武装篡位。
后周太祖郭威就是这么篡了后汉的皇权,赵匡胤也是这么篡了后周的皇位。
690年,周世宗柴荣刚病逝不久,赵匡胤趁契丹来犯之时发起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带兵返回朝廷,逼小皇帝柴宗训让位。
7岁的柴宗训和垂帘听政的小符太后根本无力应对这场谋变,惊颤着将皇位拱手相让。
赵匡胤顺利登基,建立宋朝,是为宋太祖。
但他并没有像这个时期其他君主那样对前朝皇室赶尽杀绝,而是宽厚善待周世宗柴荣的后代。封柴宗训为郑王,尊符太后为周太后,将柴荣尚在襁褓中的婴儿交由大将潘美抚养长大。
宰相赵普提醒他要以绝后患,但赵匡胤摇摇头说道:“我接人之位,再要杀人之子,我下不去手。”
后来,赵匡胤醉酒后对皇后王氏吐露心声,也就是开头那一幕,才知他这么做的另一层意思。
原来,藩镇势力让赵匡胤心有余悸,夜不能寐。不断重复的历史告诉他,今天的皇帝随时也会成为明天的阶下囚。
因此,他想为后世树立一个标准,若真不幸人为刀俎,也不要祸及妻儿。
为了避免重蹈覆辙,赵匡胤把兵权牢牢抓在手里,每逢有战事都亲自出征,登帝不久后就率领大军平定了后周将领李筠和淮南节度使李重进的叛乱。
然而,叛乱时时有,皇帝却不能每天在外打仗。赵匡胤痛定思痛,决定削弱藩镇的权力,改变“君弱而臣强”的局面。
691年, 在赵普的建议下,赵匡胤办了一场酒宴,邀请石守信、高怀德等高级将领一同共饮。
酒至半酣时,赵匡胤叹了一口气,向将领们倾吐自己卧榻之下难以安眠的烦恼。将领们闻言大惊失色,纷纷跪下以表忠心。
赵匡胤趁机提出让他们放下兵权的想法,并说道:“人生苦短,应当及时行乐。积累一些财富,购买一些房产,欢度余年之时,又能避免君臣猜疑,这样不是很好吗?”
一番推心置腹后,将领们成功提现离场,赵匡胤也顺利收回了他们的兵权,这就是史上著名的杯酒释兵权。
禁军的威胁解除后,赵匡胤下一步开始加强集权。先是架空垄断三权的节度使,再把百官不可企及的宰相权力分割。
接着,为了消除武将的危害,降低武将地位,文武制衡。
然后,让调兵权和领兵权互相制约。有调兵权的不直接统领军伍,统军的将帅却没有调兵权。禁军的统领也一分为三,都直接向皇帝汇报。
经过这样一番大调整,宋朝的内部是坚若磐石了,再也没有叛乱发展的机会。
虽然这样做也有很多弊端,比如最明显的使宋朝战斗力减弱。但短期来看,国家稳定、经济发展、百姓也不用再生活在水深火热的战争里。最重要的是,赵匡胤的心终于可以踏实下来。
当年,赵匡胤未雨绸缪,为了不让赵家江山落到外姓人手里,他有意扶持弟弟赵光义。
面对当时内部叛乱林立和外部群狼环伺的严峻形势,赵匡胤随时做好可能丧命的准备。
但他的两个儿子,一个9岁,一个才1岁。
在乱世中,幼子并不适合继承皇位。主少国疑,纵观五代以来13君,幼主基本没有好下场。因而,要想留住赵家皇位,就要考虑让弟弟成为皇储人选。
登基次年,赵匡胤把赵光义提拔为开封府尹,主政京师,这相当于是首都市长了。
在杯酒释兵权中,他把所有将领的兵权都收了回来,唯独留下了赵光义的兵权。
在不断削弱地方专权之时,他罢去一直宠信有加的宰相赵普,却反将赵光义加封为晋王,位列宰相之上,真正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见赵匡胤对这个弟弟的信任和重视。
赵光义也在这条仕途路上,不断培植发展自己的势力,笼络了一大批文武人才,在朝中形成一股举足轻重的统治力量。
然而,此时的赵匡胤已逐渐稳定了大宋江山,内部叛乱平定,外部分割势力也一一收复,大中原统一指日可待。
而且,这个时候,他的两个儿子都已经长大成年,大儿子赵德昭已经二十来岁。赵匡胤开始慢慢培养和重用自己的儿子,甚至让赵德昭代替自己去接待吴越国王。
同时,赵匡胤也开始有心制衡赵光义,以开封无险可守为由,想定都洛阳,以避开赵光义在开封日渐强大的势力。
眼看赵光义离皇位似乎越来越远,事情却在此时发生了转机。
976年,50岁的赵匡胤突然毫无征兆地暴毙,来不及留下遗诏。
宋皇后让内侍王继恩去通知大皇子赵德昭前来继任,可王继恩转身却把消息告知了赵光义。
赵光义马上带着大批兵马进宫入殿,宋皇后见大势已去,只能顺从道:“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
就这样,手握重兵的赵光义,成了宋朝的第二任皇帝。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当年,赵匡胤带着兵马逼柴宗训母子让位,如今,赵光义又带着兵马逼宋皇后母子就范。
可惜,他的权力战争最终还是祸及了妻儿。赵光义并没有善待孤儿寡母,他的两个儿子先后惨死,宋皇后的日子也过得十分悲凉。
赵匡胤当初对弱妇幼子的担忧,在命运的推动下竟然一语成谶,时也,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