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淑真: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

朱淑真: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蔷薇凋零 访问量:546 更新时间:2024/1/16 10:16:31

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

相对于李清照来说,我更喜欢朱淑真的词。李清照是词宗,自是见字三礼,但读其词,她词中显示的大气和富贵,把我压得总有一种如门童般的感觉,而那“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男儿英雄气,着实难以让人亲近,敬佩之余,巍巍乎,高山仰止。

读朱淑真就不一样了,她就如同一位可以窗望的小妇人,带着对世俗和命运的不满,正埋头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写着自己喜欢写的诗文,将一腔地真情倾泄在笺上,当你对她一声轻唤时,那抬头浅浅地莞尔一笑,安然亦愉悦,这与其说是欣赏,不如说是懂。

朱淑真被誉为“宋代四大女词人”之一,其实这四人中,李清照不但在女词人独占鳌首,在那大宋朝有几人能比?作为女词人,也就这朱淑真能比肩一二了,但意境上,应该也不在一个层次,她达不到易安的那个高度。至于吴淑姬张玉娘,那纯属就是用来凑数的,同这二位根本就没有可比性。

朱淑真,号幽栖居士,南宋著名女词人,是唐宋以来留存作品最丰盛的女作家之一。浙江杭州人。生于仕宦之家。幼警慧、善读书,才貌双绝。但一生爱情郁郁不得志。丈夫是文法小吏,因志趣不合,夫妻不和睦,最终因抑郁早逝。现有《断肠诗集》和《断肠词》传世,是劫后余篇。

世人总把她同李清照相比,一般的结论是“才比李清照,命比纸更薄”,但如果单拿出来说,她却是以一个“问题美女诗人”的面目出现在人们面前。而那些道学家们对她更是口诛笔伐,一万个的贬低,她的作品一直为正统文学所轻视。

杨维桢说她“然出于小聪挟慧,拘于习气之陋,而未适乎性情之正。”士禄说她“笔墨狼藉,苦不易读。”《四库全书》竟说她的词能传后世的原因是“其诗浅弱,不脱闺阁之习,世以沦落哀之,故得传于后。”

每每看到这些评价,心中总有股忿忿不平之气,这些臭男人,表面上道貌岸然,一肚子男盗女娼,他们懂得什么叫爱情,什么叫相思?他们如何能知道,对朱淑真来说,诗词不重要,生命不重要,只有爱情才是她的命,才是她人生的全部。相信如果她九泉有知,对这些评价,肯定会报以淡淡地一笑,一笑而了之,其潜台词定是“懒得理他”。

朱淑真出生名门,其父朱晞颜是朱熹的族弟,她是家中长女,加之聪明灵秀,自然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她从小的心愿就是找个心仪的良人,好好过日子;就如同那学子想着“红袖添香夜读书”的美满一样,这样的愿望实在是再简单不过的了。

闺中的朱淑真就这样向往着,她熟读经史,笔墨纸砚是她兴趣所在,诗词歌赋是她生活期待。她期望着以后能同一个欣赏她,呵护她,懂她的人,相伴相守,为她撑起身后那一片蓝天。

她终于出嫁了,南宋魏仲恭的《断肠诗集序》中这样记载:“早岁不幸,父母失审,不能择伉俪,乃嫁为市井民家妻。”其实这个是不对的。她是嫁给了一个小官吏,一个吃穿不愁的公务员,有着铁饭碗。不过她老公这公务员是拿钱买来的,想必才能平平,靠真本事的话那是根本考不上的。

朱淑真对未来的生活也很是憧憬,她想着“初合双鬓学画眉,未知心事属他谁?待将满抱中秋月,分付肖郎万首诗。”她期待着与他能够你唱我和,斟酒赋诗,琴瑟和鸣,过着只羡鸳鸯不羡仙的美好生活。然而,这老公的情商实在是太低了,她心中那万首诗,从此便夹杂了丝丝悲怨之音。

一家人出游,面对春晖中江边的似锦繁花,朱淑真心中的绮丽词句脱口便出,奈何身边人却呆若木鸡,不解风情,最多只能说个“这花开得还好哈”。怎奈是“万紫千红浑未见,闲愁先占许多般。”她要找不仅是一个过日子的老公,更是想寻得一灵魂伴侣。奈何这身边人却是平庸之身,可怜的她只能仰天长叹:“对景如何可遣怀,与谁江上共诗裁。”

尽管后人对她是多有责备,其实这朱淑真还真是个好女人,她虽然对这婚姻有诸多的不满,但她左右看看,大家不都是这样过的吗?她把这都归于命,她认命了,她还是想同老公好好地过日子,她的内心其实就是一个离了家想家,离了夫想夫的小女人。

在老公出差,日久未归时,她也是充满了思念之情,把老公的一封写得扭七歪八几个字的来信,每天都要看上几遍才能入睡,并且还写了一封著名的信寄与老公,信中无一字,尽是大圈小圈圈套圈。

以她老公那情商如何能解得是何意?最后才于书脊夹缝处见一诗:“相思欲寄无从寄,画个圈儿替。话在圈儿外,心在圈儿里。单圈儿是我,双圈儿是你。你心中有我,我心中有你。月缺了会圆,月圆了会缺。整圆儿是团圆,半圈儿是别离。我密密加圈,你须密密知我意。还有数不尽的相思情,我一路圈儿圈到底。”

唉,可怜的朱大小姐,怎一个情字了得。看见这封信,谁还能说这朱淑真是个坏女人!命运既然选择了她过这样的生活,她也自认是只是个一平凡女子,嫁就嫁了,安享平静的生活,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此生便也算得了尘世的圆满。

可他这老公实在地不争气,这是个胸无大志的平庸之人,靠才干获得升迁那是门儿都没有,不仅不能为她蔽风遮雨,遇事还躲在后面;对她的才情那是满满地漠视,更谈不上欣赏和懂她了。与这样的老公同床共枕,朱淑真的心中开始有了嫌隙。

更让她受不了的是,这老公竟然在外还纳妾了,这让她如何受得了,她可不是一个能容忍“小三”之人,尽管这在当时是被认可和很普遍的现象,于是朱淑真便毅然“休夫”,只身回了娘家。

朱淑真是很漂亮的,早在未嫁之前,邻家就有个男儿对她是情有独钟,但因为各种原因,天天的擦肩而过竟化作无果,那男儿无从倾诉,只能将思念之情,埋在那心底深处,尘封了起来。

时光荏苒,再聚首时,一个早有妻室,一个已为人妇,但他们还是不顾世俗的眼光,真心相爱,一日不见如三秋,说不完的话,道不完的情,相思缠绵,情深缱倦,不管不顾,飞蛾扑火,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明知没有结果却也无怨无悔。朱淑真在这欢乐的日子里,写下了她的代表作《清平乐》,这也是最能反映她大胆纯真之情的一首词,当然,也是被道学家斥之为“淫娃荡妇” 狎昵之词。

“恼烟撩露,留我须臾住。携手藕花湖上路,一霎黄梅细雨。娇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怀。最是分携时候,归来懒傍妆台。”

这真是一首惊世骇俗的大胆之词,描写的是男女爱情约会游玩的场景。上阕写二人相约游湖赏花,却遇到了“一霎黄梅细雨”,搅扰了情人约会,于是避雨小住。

下阕则写在避雨之地的亲近:“娇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怀”可谓大胆狎昵,也不怕旁人看见便搂搂抱抱在一起你侬我侬!想必也是避雨之地幽静无人,她才敢如此大胆,忍不住与情人亲近搂抱!结尾两句则写分手归来后的心情,一句“归来懒傍妆台”便将女子归来后思念情人的心理神态描绘地活灵活现。

懂她的人,知她是肝肠寸断,满腹伤心事,更与何人说;不懂她的人,说她是不守妇道,淫词艳曲、满纸荒唐。

然而,朱淑真所处的南宋,正值程朱理学盛行,男人可以光明正大寻访青楼,女子则稍有不慎,就被定为失德不贞。她这样的言行如何能被社会所容,到处闲言四起,非议不绝,将朱淑真直接就刻画成一个名声不好的坏女人。

她的“贪淫”之名不胫而走,人们看她的眼神,必定饱含着鄙夷与不屑,而她香风所过之处,也必被人唾之弃之。在这些人的眼中,她的追求转变成了寻欢,继而转化作了淫荡,他们囿于鸡窝中鸡的心理,来度测凤凰的心思。

其实,我也不是很清楚当时朱淑真的心思是如何地一种轨迹的。也许,她只是想发泄对现实的不满;也许,她只是想对枯燥的生活找些弥补,也许,她是为了心中的不甘而不管不顾,也许,也许连她自己都不知道她的所作所为,究竟为的是什么。我在想,是否她就从来没有学会过什么叫拒绝,从来没有享受过爱,对方些小的关爱呵护,便让她感动,从而迷失了自我,于是便顺其自然地由它去了。

朱淑真尽管我行我素,但“昨宵结得梦夤缘。水云间,俏无言,争奈醒来,愁恨又依然。展转衾裯空懊恼,天易见,见伊难。”只好是不见。不能见,不可见,想见而不许见,见了会有大麻烦。

于是,她写下了《减字木兰花》遣怀:“独行独坐,独唱独酬还独卧。伫立伤神,无奈轻寒著摸人。 此情谁见,泪洗残妆无一半。愁病相仍,剔尽寒灯梦不成。”

后世有个叫青林知青的读罢此诗,不禁想起李清照的《声声慢》,悲从中来,口占一绝:“美人如花命如叶,相思泪流湿满靥,全诗看尽唯一独,总似易安戚切切。”

在世俗和家人的多重打击下,到最后,她一个小女人也实在是承受不了,于是,她心中唱着“愿做菩萨那朵莲”,选择了出家为尼,想找一个清静之地,做一个黄卷青灯伴古佛的人,以此来逃避世间那恶毒之语。

但她终究没能享受到清静,那心中的思念和不甘让她不能释怀,于是,在一个万籁无声的夜晚,一番梳洗之后,她带着爱情的不甘,带着婚姻的不幸,带着无路可走的落寞和那只有她懂的情怀,投入了水中那月光的怀抱。此时,月明星稀,“凉满梧桐月,月却在梧桐缺处明”,那闪着鳞光的河水,正一波波地将她送向远方,正如开在佛前地那朵水莲……

朱淑真,一个因爱而生,因爱而死的好女人,因嫁错了郎而悲情一世,可叹的是她在离世后也没有得到安宁,她父母在世人的一片责难声中,将她所写的诗词文集全部付之一炬,很是可惜。好在她在当时已名声远播,所作之诗词就广为流传,有人从传诵者的口中收辑其部分作品,题名为《断肠集》,虽然十不及一,但好歹她的诗词才得以流传下来,从而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她的芳名。幸甚幸甚。

更多文章

  • 公元1180年,才女朱淑真因苦等婚前恋人不至,竟悲愤投湖自尽……

    历史解密编辑:小恩说历史官方标签:投湖,诗词,初恋,才女,诗人,宋朝,朱淑真,李清照,古典乐,小说家,风流才子

    公元1180年,才女朱淑真因苦等婚前恋人不至,竟悲愤投湖自尽,年仅45岁。朱淑真是和李清照齐名的女诗人,可惜的是,死后作品大多被焚毁,一直都明朝作品现世,人们才知道有这样一个才女。朱淑真出生名门,自幼聪慧,擅长诗词。小小年纪就才名远播,许是才子佳人的话本看多了吧,朱淑真向往自由的爱情。可在那个父母包

  • 朱淑真最经典20首诗词,清丽婉约,文采风流不输李清照

    历史解密编辑:南荒诗词馆标签:朱淑真,李清照,诗词,秋夜

    插画师 | 竹墨繁漪朱淑真,号幽栖居士,宋代女词人,亦为唐宋以来留存作品最丰盛的女作家之一。生于仕宦之家。夫为文法小吏,因志趣不合,夫妻不睦,然后分居而住。又传淑真过世后,父母将其生前文稿付之一炬。其余生平不可考,素无定论。现存《断肠诗集》、《断肠词》传世,为劫后余篇。宋朝的魏仲恭《朱淑真断肠诗词序

  • 人约黄昏后的朱淑真和不肯过江东的李清照,都把自己活成了诗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李清照,朱淑真,诗词,人约黄昏后,欧阳修

    宋代有两位超级大才女李清照和朱淑真,这两位都是闺阁文章之伯,女流翰苑之才,李清照更是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她的诗词成就不必多提。朱淑真可能不太熟悉,她可是宋朝仅次于李清照的女词人。”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这首著名的《生查子》一直被认为是欧阳修的作品,其实是朱淑真所作。有

  • 朱淑真最经典的10首唐诗,洛阳风起,还君明珠,总有一首触动你的心

    历史解密编辑:喵咪文学标签:唐诗,诗词,燕燕,诗人,宋朝,朱淑真,李清照,断肠集,古典乐,小说家

    她是宋代女诗人,和李清照齐名,她是唐宋以来留存作品最丰盛的女作家之一,她婚姻不幸,父母也不理解,她将人生失意都凝在笔端,留下许多杰出的作品,她叫朱淑真。在宋代,朱淑真是与李清照齐名的女词人。清代评论家陈廷焯说:朱淑真词,风致之佳,词情之妙,真不亚于易安(李清照)。她是一个才情出众的女子,也是一个苦命

  • 朱淑真以思念为经,以才情为纬,作璇玑织锦,解相思之苦

    历史解密编辑:漫话诗词标签:朱淑真,贾岛,璇玑图,梅花

    《晋书·列女传》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东晋秦州刺史窦滔被前秦苻坚派往边塞,窦滔妻子苏蕙是一个才情斐然的诗人,她日夜思念丈夫,亲手把自己的诗文织在帛锦上,这就是《璇玑图》。她把此图寄给远方的丈夫,以表牵挂。全诗共841字,纵横各二十九字,无论从纵、横、斜、交互、正、反读,还是退一字、迭一字读均可成诗,后

  • “天易见,见伊难”,断肠女词人朱淑真,为寻真爱苦一生

    历史解密编辑:读史标签:朱淑真,诗词,断肠词,情花

    文:茉莉花开(读史专栏作者)传说在一个叫绝情谷的地方,生长着一种“有情花”,它的花朵无比美艳动人,无论是牡丹、芍药,还是海棠、菡萏,在它面前都只能黯然失色。若有人能得到它,便可用它的养分来滋养自己的爱情,让爱焕发出神奇的光彩。可是那花并不能轻易得到。因为有情花的花茎、花叶上都长满了密密的尖刺,其中含

  • 世人皆念李清照,谁人忆我朱淑真——为情生为情死,为情欢为情愁

    历史解密编辑:彦祖普法标签:书生,潘安,宋朝,朱淑真,李清照,卓文君,小说家,古典乐,司马相如

    她是历史上留存诗文作品最多的女诗人,也是历史上唯一堪与李清照比肩的女词人。朱淑真若是生的早,大约会与李清照牵起剪不断的瓜葛。都是才情担当的女子,若同世,岂有陌路之理。总会有契机,让她二人秉烛夜话,说尽人间苦甘,情里长短。但她不幸,她无有这样的际遇。也未曾遇到懂她的女子。闺阁之中,朱淑真空有一腔才华。

  • 千古才女朱淑真,45岁时,伤心断肠而香消玉殒,其真正原因之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朱淑真,薄幸,才女

    朱淑真,号幽栖居士,浙江杭州人,工书画、喜诗词、晓韵律,宋代著名女诗人和词家,被誉为“千古才女”。她情操高洁,性格倔强,才情飞扬,芳华绝代。然而,这位女子在45岁时,竟郁郁寡欢,伤心断肠而香消玉殒。对于这位才女过早的离世,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人为之唏嘘伤感。关于朱淑真为何伤心断肠,其真正原因,千百年来

  • 《千家诗》39《落花》朱淑真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一首古诗词标签:朱淑真,千家诗,惜花,诗人

    落花【宋代】朱淑真连理枝头花正开,妒花风雨便相催。愿教青帝常为主,莫遣纷纷点翠苔。译文连理枝头艳丽的鲜花正在盛开,但风雨嫉妒鲜花的美丽,时时刻刻想要催促鲜花凋谢。我真想让掌管春天的神长久做主,不让娇嫩可爱的鲜花落到碧绿的青苔上。注释连理枝:两棵树连生在—起,枝叶交缠。诗人常以之比喻夫妻恩爱。催:催促

  • 朱淑真一首清婉的送春词,全词将春拟人,抒发了浓浓的伤春情怀

    历史解密编辑:豁然书斋标签:杨柳,柳絮,潇潇,宋朝,诗人,朱淑真,蝶恋花,送春词,小说家,古典乐

    朱淑真,号幽栖居士,宋代女词人,亦为唐宋以来留存作品最丰盛的女作家之一。朱淑真生于仕宦家庭,其父曾在浙西做官,家境优裕。其词多抒发个人爱情生活的郁闷幽怨,风格婉约,语言清新秀丽,清婉缠绵。现存词30余首,有诗集《断肠集》、词集《断肠词》。朱淑真是宋代声名仅次于李清照的女词人,她作词的特点,是缠绵悱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