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书·列女传》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东晋秦州刺史窦滔被前秦苻坚派往边塞,窦滔妻子苏蕙是一个才情斐然的诗人,她日夜思念丈夫,亲手把自己的诗文织在帛锦上,这就是《璇玑图》。她把此图寄给远方的丈夫,以表牵挂。
全诗共841字,纵横各二十九字,无论从纵、横、斜、交互、正、反读,还是退一字、迭一字读均可成诗,后人把它叫作“回文诗”。据说武则天特别喜欢赏读“璇玑图”,并反复推敲,得诗二百余首,闲时吟诵,颇有成就感。
到南宋,也有一个女子喜欢《璇玑图》,并用一手漂亮的“银钩精楷”写了散文《璇玑图记》,在文中记录了得到《璇玑图》的缘由:“家君宦游浙西,好拾清玩,凡可人意者,虽重购不惜也。一日家君宴郡倅衙,偶于壁间见是图,偿其值,得归遗予。”
朱淑真自幼家境优渥,其父喜欢收集金石字画,一个偶然的机会得到了《璇玑图》,并把它送给视若掌上明珠的女儿。朱淑真得到《璇玑图》后爱不释手,反复研读,乐此不疲:“坐卧观究,因悟璇玑之理,试以经纬求之,文果流畅。”并且表达了对才女苏蕙敬仰之情:“五采相宣,莹心炫目……亘古以来所未有也。”
也许在朱淑真的心里,特别期望将来能所遇良人,能和自己的夫君琴瑟和谐、赌书泼茶、诗词唱和、伉俪情深。
朱淑真在《秋日偶成》中,把少女心事付诸笔端:“初合双鬟学画眉,未知心事属他谁?待将中秋抱满月,分付肖郎万首诗。”她期待能遇到一个写诗高手,在中秋之夜写一万首诗给自己。
朱淑真生活在礼教森严的宋代,不过她对自由的向往和女性意识的觉醒,让她敢于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这可以从她作品中多次引用《世说新语》典故窥见一斑。她在《七夕口占》中说:“三秋灵匹此宵期,万古传闻果是非。免俗未能还自笑,金针乞得巧丝归”,她希望自己可以像魏晋名士一般“免俗”,不受礼法束缚,洒脱自然。
朱淑真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遇到了自己的初恋。他们常常携手出游,泛舟湖上。为此,朱淑真写了一首《清平乐·夏日游湖》:“恼烟撩露。留我须臾住。携手藕花湖上路。一霎黄梅细雨。娇痴不怕人猜。随群暂遣愁怀。最是分携时候,归来懒傍妆台。”
朱淑真冒天下之大不韪,大胆而热烈得与心上人撒娇卖萌,根本不怕路人的指指点点。可惜好景不长,受父母之命,她嫁给了一个不懂她的小吏为妻,纵然朱淑真有苏蕙的才情,她的丈夫也读不懂其中一句。
朱淑真怀念婚前的快乐时光,更思念自己的初恋情人。她在《湖上小集》中说:“门前春水碧如天,坐上诗人逸似仙。白璧一双无玷缺,吹箫归去又无缘。”她意识到自己与初恋无法再续前缘,发出了断肠别世的呐喊“天易见,见伊难!”,她只能把一腔情感寄托在词作中。
婚后朱淑真写过一首《清平乐·风光紧急》,表达了自己惜春、留春、盼春的内心情感,全词如下:
《清平乐·风光紧急》: 风光紧急,三月俄三十。拟欲留连计无及,绿野烟愁露泣。 倩谁寄语春宵,城头画鼓轻敲。缱绻临歧嘱付,来年早到梅梢。
题解:
这首词原本并没有词题,后人以首句“风光紧急”作为词题。这是一首在《断肠词》中另有别调的词。
贾岛在《三月晦日寄刘评事》诗中云:“三月正当三十日,风光别我苦吟身。劝君今夜不须睡,未到晓钟犹是春。”朱淑真这首词所要表达的意思与贾岛略同。俞平伯先生又云:“上片押入声韵,声情高亢。结尾倒插一句写景。如把‘绿野’这句放在开头,就显得平衍了。”
注释:
1. 三月俄三十:在三月三十日这个临界的日子里,春天就要消逝了。俄,意谓去得迅速。
2. “倩”:叫人代为,有“请”之意。
3. 画鼓轻敲:城楼定时击鼓,为城门坊门启闭之节。每日击二次:五更三筹击后,听人行;昼漏尽击后,禁人行。每次击数百下,曰鼕鼕鼓。白居易《城上》:“城上鼕鼕鼓,朝衙复晚衙。”孙洙《菩萨蛮》:“楼头尚有三通鼓,何须抵死催人去。”是唐宋时一直如此。
4. 来年早到梅梢:三月三十夜,才是春光的最后一霎,所以要“寄语春宵”、“临歧嘱付”,却说得委婉,亦贾岛诗中后二句意。
赏析:
首句“风光紧急”用笔跳脱,一般说风光秀丽,风光如画等,而与“紧急”搭配,就很奇特。“三月俄三十”,用一个具体的时间来写暮春之景,以“俄”字呼应“紧急”,渲染春光易逝,令人升起一种追随春光的紧迫感。
“拟欲留连计无及,绿野烟愁露泣”,春光短暂,来去匆匆,想要留住春天是一件很难的事。林木含烟,花草带露,平原野阔,一派葱茏。此时都似有愁容,为无计留春而感伤落泪。作者将自然景物人格化,其实也把“绿野”不舍春光而如泣如诉的情感投射到了自己身上。春欲走,人想留,先有急催,后写情留,写出了春思荡漾,情怀如水。
上片写“送春”的场景,春光“紧急”要走,"我"却“留连”无计,惜春之情油然而生,却不着一个“春”字,为下片埋下伏笔。
过片“倩谁寄语春宵”。“春宵”呼应上片,这一天就是春光的最后一霎,点睛之笔,不落俗套。春宵渐行渐远,“城头画鼓轻敲”,这送别的鼓声来得如此及时,读来意味深长。
唐宋时期,城门两次定时启闭,此时都要击鼓为示,以提醒行人。五更三筹击后,行人可出入城;昼漏尽击后,城门紧闭,禁止出入。咚咚的鼓声成为陪伴人们出行的信号。
“敲”上着一“轻”字,为鼓声渲染出别样的情感,写出击鼓人柔软的内心,似乎在娓娓诉说不舍,鼓声响起,城门打开,人们自此进出,又是繁华热闹的一天。但是在繁华的背后,却隐藏了春天要走得离愁。
“缱绻临歧嘱付,来年早到梅梢”。“此处的缱绻”作名词用,意为“缱绻情话”,春天要走了,想说的话很多,万语千言凝聚成五个字:“来年早到梅梢。”不说“今宵多保重”,不写眼前惜别情,而说来年请早些来,在梅梢上看到几许春色。着眼来年,言轻意重。
宋代黄铢认为梅花是报春使者,他的《梅花》云:“玉箫吹彻北楼寒,野月峥嵘动万山。一夜霜清不成梦,起来春信满人间”。这首词中以“早到梅梢”结尾,寓意深长。在万紫千红,百花迎春之前,早有抱雪盛开的梅花凌寒吐蕊,春天“早到梅梢”。作者的惜春之情具象为来年的早梅,丰富了全词的意象,提升了词境。
所谓“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词人不舍春走,爱春、惜春、留春、送春、盼春、迎春,就是想要拥抱春天,享受春天,和春天在一起,不就是和自己在一起吗。
朱淑真看到了春天的美好,也看到了自己的美好,她和所有的女子一样,期待美好的自己遇见一个美好的他,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她不期待秦观在《鹊桥仙·七夕》中的落寞无奈“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她“巧云妆晚”,在暮色四合中“微凉入袂,幽欢生座,天上人间满意”,从此后和心上人“何如暮暮与朝朝,更改却、年年岁岁”,爱上他就和他朝朝暮暮,永不分离。这才是她追求的如春天一般的美好生活。
如果能和心上人朝暮厮守,她也不用和苏蕙一样,以思念为经,以才情为纬,作璇玑织锦,解相思之苦。
朱淑真的作品被其父“一火焚之”后,贯穿她短暂生命长河的诗歌仅存337首,词作33首。对这样一位多思善感的女性作家,可以从其诗词中管窥到她生活经历和情感经历的变化。
她的词是从历史夹缝中残存下来的,记录了她对爱情的憧憬与追求,也是她婚后忧郁不满甚至是反抗挣扎的如实记录,以及女性意识的觉醒。
从一个无忧无虑不知愁的天真少女,到冲破礼教束缚的叛逆少女,而后沦落为囿于婚姻围城的愁妇,最终因无爱而毁灭,命运多舛的她,其人生有着不同寻常的人生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