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在前面的文章《真实的杨家将有多惨,没有1人超过“潘仁美”,有史记载的仅有4代》中,给大家介绍了真实的杨家将到底是个什么样,也介绍了潘仁美的原型潘美。不过因为篇幅的原因,骆驼对于那场让杨家衰落,让潘美变成潘仁美的关键战役,并没有细说,今天咱们就来专门聊聊这场战役。
背景
在介绍这场战役之前,我们先来说下当时的背景:
当时大宋的当家人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赵匡胤的死因是个谜,而骆驼在前面的文章也给赵光义登基下过定义, 他得皇位得之不正 。
当时这场战役的双方除了大宋之外,另一方是辽国,大宋之所以敢主动去“ 招惹 ”辽国的原因,明面上是大宋想收复“ 燕云十六州 ”,但骆驼认为,这里面还有一些小的原因,比如因为赵光义的皇位来历不正,所以他急于想巩固自己的统治,而巩固自己统治的方法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把前朝的老人换成新人,或者想办法架空,这一点从赵光义大幅增加科举录取人数可以看出一二。
第二就是立下能震慑天下的军功。当赵光义“ 非法 ”继位时,他哥赵匡胤已经把南边的敌人给修理了一遍,而当时离大宋最近,也是大宋最想打的就是辽国,因为中原的门户“ 燕云十六州 ”,被五代十国时期的石敬瑭送给辽国。就当时而言,没有比收复“ 燕云十六州 ”更适合的军功了,而且对辽作战,也符合大宋的整体规划。
当时这场战役并不是赵光义第一次大规模“ 北伐 ”,而是第二次。赵光义继位之后,发动的一次大规模讨伐辽国的战役,史称“ 高粱河之战 ”。在这次战役中,赵光义选择了御驾亲征,不过因为他没他哥的水平,而且赵匡胤当年的大将,因为“ 杯酒释兵权 ”等原因,也没剩下几个能打的。所以这场战役,前期占尽了优势的宋军并没有能善始善终,最后差点还把赵光义本人给搭了进去。
不过赵光义虽然打仗不行,但性格却比较坚韧,在经过一段时间休整之后,他又调集了大批人马,准备二次北伐,因为这场战役发生的那一年,是雍熙三年(公元986年)所以这一次的战役也被称作“ 雍熙北伐 ”。
当时赵光义之所以敢发动 “雍熙北伐”, 除了他认为大宋的实力已经恢复之外,还有对手辽国的一些原因。辽国在击溃了大宋的第一次北伐之后,曾于公元980年在辽景宗耶律贤的亲自带领下,大举南侵并获得了胜利,史称“ 瓦官桥之战 ”,随后耶律贤又于公元983年帅兵亲政,不过这次他却没有讨得便宜,只好悻悻而归。
在这一年的秋天,耶律贤因病去世,辽国继位的皇帝是他的长子耶律隆绪,不过因为他当时只有12岁,所以实际拿主意的人是他的母亲萧燕燕,也就是大家熟知的萧太后。孤儿寡母掌权本来就不容易,而且辽国内部的权力纠纷也比较严重,因此萧燕燕就用 各种 手段笼络了辽国的中原籍高官韩德让,在韩德让的支持下,萧燕燕和儿子才坐稳了位子。
但是因为韩德让和萧燕燕关系过于亲密,而且韩德让也不是契丹人,所以辽国内部经常传出一些不和谐的声音,而这也是赵光义据决定发动二次北伐的原因之一。
除了这些宏观背景之外,咱们还要说下两个“ 小背景 ”。前天的文章里,骆驼已经提到过,赵光胤“ 杯酒释兵权 ”不是一次性的行动,而是一个完整的削弱武将权柄的制度,而在这次北伐发生时,大宋作战时, 武将受文官约束 的制度已经形成。
除此之外,杨家因为归顺大宋较晚,属于大宋武将体系中的新贵,所以还没有完全融入进大宋原有的武将圈子中,杨家甚至因为表现过于突出,还受到了很多人的妒忌。
经过
在说完了当时的背景之后,咱们再来还原一下当时的事情经过。因为赵光义在第一次北伐时,已经吃过一次亏,所以这一次并没有再像上一次一样,一支大部队从头打到尾,而是派出了一“ 矛 ”一“ 盾 ”两个战术体系。这里的“ 盾 ”指的是曹彬的那支部队,这支部队的主要作用是佯攻,目的是牵制辽军主力。而“ 矛 ”则是指潘美和田重分别带领的主攻部队。
根据大宋制定的战前计划,由曹彬负责攻击“ 燕云十六州 ”中东边的涿州,从而威胁辽国重要据点幽州,以图吸引辽军主力。然后潘美(杨业此时在潘美军中为副主将)和田重分别趁机突袭“ 燕云十六州 ”的中部和西部。等潘美和田重完成预期作战任务后,再汇合向东,和曹彬前后夹击辽军的主力,最终完成作战任务。
这个计划本身并没有大错,而且在执行之初,也基本是按照计划实施,但是在各军节节胜利之时,辽军却突然断了曹彬东路军的粮道,东路军断粮之后,只好退守待粮,但是中路和西路军的连战连捷,又让曹彬手下开始坐不住,于是东路军又开始冒进,结果被辽军主力抓住机会,给打的溃不成军。
赵光义一看预期目的已经无法达成,于是就命令中路军和西路军,把攻下来的地盘上的中原百姓给迁回来,这样也算不虚此行。掌管中路军的田重那边顺利完成了任务,但是潘美的西路军却出现了问题。
因为掩护百姓撤退,和军队自己南撤的性质差别很大,所以西路军内部就开了个战前会议。当时杨业给出建议是,派一部分主力去往辽军西边主力的东边,这样能牵制一部分辽军,然后再派少量的弓箭手,在南撤的险要关隘出进行防守,这样西路军和百姓就能从容撤退。
但是当时监军王侁,却不同意杨业的建议,而是执意要求派一队人马,直接去和辽军硬刚,以击溃辽军的进攻势头,从而保障大军和百姓顺利撤离。杨业一看说服不了王侁,潘美也不站出来挺自己,只好说,我去可以,但是估计很难完成任务,咱们加个保险,在我指定的这个地方,你们安排一队伏兵,等我战败了往这跑,你们利用地形优势,不光能以逸待劳,消灭追我而来的辽军,还能接应我撤离。
王侁等人当时选择了同意,而后果然如杨业所料,他带领的宋军没能搞定气势正盛的辽军,于是他就按计划撤离,但是他撤到指定地点之后,竟然没有看到援军,于是他之后硬顶,结果兵败被擒,最后绝食而亡。
时候赵光义曾生气地问王侁等人当时的情况,王侁说,自己当时的确去指定地点接应了,但是他因为错误的判断,杨业应该可以打赢,所以就没有一直在那待着,所以就先回来了。赵光义信不信骆驼不知道,但是王侁此后却是被直接免职,而潘美也被贬官三级。后人因为有感于杨业的气节,所以就有了《杨家将》,而潘美则因为“ 失职 ”,则被丑化为了潘仁美。
小结
从上述内容,我们不难看出,杨业兵败身亡的表面原因,是因为监军王侁的乱作为,以及主将潘美的不作为,但是这里面其实还有很多隐藏的原因,比如宋朝行军打仗的制度问题,以及杨业这个“ 新贵 ”和“ 老牌将门 ”不和等原因。所以骆驼认为,杨业的死,并没有那么简单。
感谢阅读,点个关注再走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