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杨家将》故事中有这么一段情节,主要讲的是杨业在金沙滩之役中战死后,朝廷向潘仁美追责。潘仁美在女儿潘贵妃的庇护下逃脱了罪责,引得天波府杨家群情激愤的故事。这段故事在杨家将中属于是承上启下,描写了朝廷政治的黑暗和官场的腐败,为引出寇准斩杀潘仁美为杨家出头做了铺垫。
小说中潘仁美的原型是潘美,这是活跃在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光义两朝的名臣,也是代表北宋将门世家的名将之一。他在这两朝的战争中表现得出类拔萃,为北宋平定后蜀和南方诸国立下了汗马功劳。杨家将的故事取材于宋太宗年间的雍熙北伐,在这次北伐中潘美出任西军统帅,而杨业是西路军副将,两人共同承担起从山西方向攻打辽国的重任。由于曹彬率领的东路军在岐沟关遭遇溃败,其他两路军不得不撤退南归。而西路军南撤时,遭遇了辽国萧太后和耶律汉宁、南北皮室以及五押惕隐率领十多万军队衔尾追击。
由于监军王侁和刘文裕等人的逼迫,而潘美又默认这种操作,杨业不得不带着带着自己的军队在陈家谷断后。最终失去主力军队支援的杨业战败被俘,他拒不向辽军投降,绝食三天而死。杨业死后宋太宗赵光义非常痛心,令朝廷向潘美等人追责。于是潘美被降官三级,王侁免官后流放金州,刘文裕免官后流放登州。
从这个结果看,已经是宋朝对文官最重的处理了,并不存在什么暗箱操作。按照宋朝不杀士大夫的传统,流放王侁和刘文裕已经是极限。而潘美即不存在小说和戏剧中打击报复杨家将的情节,也没有见死不救,所以也不会判处死刑。因此从历史事实来看,根本不存在潘贵妃帮潘美脱罪的情况。
于是有人提出了疑问,那么潘氏作为赵恒的老婆,有没有机会给父亲说情呢?从历史的记载来看,这个机会基本上是不存在的。因为在发生雍熙北伐的时候,潘氏还不是皇后,赵恒也不是太子,甚至还没有接触到实际政务,根本不可能干涉朝廷对潘美战败的处置。
雍熙北伐发生在雍熙三年,持续时间是正月后到七月之前。这个时候赵恒还叫赵元休,封韩王,被授为检校太保、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但实际上没什么权力,也无法过问政务。当时朝中最受宠信的皇子是赵恒的二哥赵元僖,被封为许王,任开封府尹兼任侍中,加任中书令。
从宋朝时候的政治传统看,亲王加开封府尹就是备用皇储的地位。因此当时赵元僖距离皇太子就一步之遥,在朝中也是众望所归。而赵恒对于政务基本插不上手,更不可能更改朝廷对潘美的处置意见。而潘氏作为赵恒的王妃,更没有机会接触到政务中,想给父亲脱罪那就是痴人说梦。而三年后,王妃潘氏便香消玉殒,并未给赵恒留下任何子女,年仅二十三岁。此时赵恒虽然改封襄王,却仍旧是闲散王爷,对朝中政务无法过问。直到三年后赵元僖突发疾病死亡,赵恒才有了接触政务的机会,然后再过两年才出任开封府尹的要职。
因此从这个历史背景看,赵恒和潘氏根本没有机会插手朝廷的潘美的处置,也就不存在给潘美说情脱罪的情况。朝廷对潘美的处置完全是公议的结果,也是符合宋太宗赵光义的意志的。虽然潘美在杨业之死上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从客观上看顶多是失职,而非故意陷害。有故意陷害意图的王侁和刘文裕是文官,按法律流放就是最重的刑法,所以朝廷腐败的可能性不高。而潘美在失职的罪名下,被量刑为重刑的可能性极低。而且潘美是宋朝的开国元勋,地位很高,影响力巨大,对他的处置也会使高高举起,轻轻放下。
从历史时间轴来看,潘氏是死于潘美之前的,她去世时还是王妃,所以对潘美的官场不存在太大影响。实际上潘氏之所以能成为王妃,是因为朝廷拉拢潘美等开国元勋的结果,并非潘美靠着女儿上位。潘氏虽然在后世被称为皇后,实际上只按照宋朝礼节追封的,她并没有享受过一天皇后的待遇和权力。潘氏去世八年后,赵恒才即位称帝,按照礼节追封潘氏为庄怀皇后。宋仁宗即位后,又按照礼节改封为章怀皇后,与宋真宗赵恒进行匹配。所以潘氏被小说和戏剧中塑造成奸妃完全是被人杜撰的结果,她平白无故的带上这顶黑帽子。
通过上述的分析看,潘氏根本没有机会插手朝廷处置潘美的案子,更没有影响力左右赵光义的决策。而赵恒作为潘美的女婿,在事发时也只是闲散亲王,也没有参与政务的资格,所以不太可能去为潘美脱罪。朝廷对潘美失职罪名的处理,完全是依照宋朝的法律进行,不存在什么徇私舞弊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