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是、远古文明的产物,一直以来被称尊为六经之首。《易经》包括《连山》、《归藏》、《周易》,传到今天只剩下《周易》,另外两部已经失传。
《周易》大体分为两大体系,一是哲学体系,一是预测体系。可以讲如果你读懂了《周易》就会懂得如何由因推果及世事的变迁。
北宋的易学大家邵雍一生学易悟道,明白了天地运行的变化规律、利与害的辩证统一规律、阴阳消长的规律、世道变迁的规律及八卦中自带的先天因素,著出了《渔樵问对》一书。
这本书通过樵夫问、渔夫答的方式,将天地、万物、人事、社会归之于易理,并加以诠释,目的是让樵夫明白“天地之道备于人,万物之道备于身,众妙之道备于神,天下之能事毕矣”的道理。
这书的内容比较多,下面我选一些重点以白话的形式写出来供大家参考。
人在这个宇宙中是非常渺小的一个人体,但每一个人又都与宇宙有着深切的联系。也就是说世间万事万物不会无缘无故地来,也不会无缘无故地走,生与灭之间都有一定的定数。
这个定数有可控的一面,也有不可控的一面,这就是老子口中所说的“道”。道者,又分人道与天道。人道不可逆转天道,而天道则可很大程度上影响人道。
渔夫钓鱼的目的是为利,他的立场是有鱼则有利。钓鱼就要用到鱼饵,饵是渔夫许给鱼的利,鱼吃了饵之后就成为了渔夫的利,这是以利换利。
两者的行为都是为利,两者都有各自的风险。渔夫得利就注定鱼要死,同时渔夫钓鱼的过程也会有掉进水里被淹死的风险。
所以讲,人与动物都一样,求利就必须要承担一定的风险,特别是求自己承担不起的利时就需更注意。
就像上面的渔夫与樵夫,非要拉起自己拉不起的大鱼及非要担自己担不起的柴,自己就容易受到伤害。这就是天道,是注定的,是谁也改变不了的规律。
世界上的利与害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贪婪的人过份追求利益,不惜以身犯险,危险也就随之产生。小偷偷东西的时候唯恐拿得太少,事情败露之后又后悔拿得太多。
就像现在社会上很多精英的前半生用尽全力去追求名利,后半生就用前面赚来的钱去医病,有得医还算好,有些直接就没有,这都是过份追求名利的结果。
也有些过份的追求一辈子都没事,但儿孙们有事,反正凡事过了就必定会带来不良的后果,区别就看体现在哪一方面罢了。
邵雍在书中说,最重要的是心态,一个人如果能保持平和的心态。哪怕在官场中一天升官九次,在商场上一天获利百倍,都能随遇而安,以平常心待之,那就会安全很多。
如果过份追逐名利,哪怕是父子、夫妻都容易反目,其他的外人就更不用说了。
认识世界的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是以目观物,就是以自己的眼睛来看待世间的一切事物是非,这种境界只能看到世事的表象及表面。
第二重境界是以心观物,就是以自己内心中的观念、价值、喜好来判断事物的是非及对错。例如两个人或两个国家打架,他的喜好让他认为某个跟他好的人或国会赢,从而令他丧失正确的判断机会。
第三重境界是以理观物,这个理是指宇宙的规律,就是指在明白宇宙规律的情况下,抛弃自己的主观意识及善恶来看待世间上的一切事物。
又或将自己的身心融入这个世界的万事万物当中,以一心观万心,一身观万身,一物观万物,一世观万世,似空似有,非空非有,这种方式才是最透彻的观物境界。到了这种境界除了能推断人的吉凶祸福,还能预测天下的兴盛衰亡。
樵夫问:你是怎样将鱼钓上来的。
渔夫答:我必须得准备好渔具及鱼饵并选好地方等等,我准备好这些后如果还是钓不上鱼,那就不是我的问题,但如果我连这些都没准备好,那就是我的问题。
好比一个人想店铺的生意很好,却天天睡懒觉迟迟都不去开门,导致亏本没钱赚,那就是人的问题。如果他很勤奋很努力了,但生意都还是不好,那就是他命运的问题,或者说天意如此。
樵夫问:有些人喜欢求神拜佛求富贵荣华,这是否可行?
渔夫答:天道就是让善人得福,恶人得祸,神佛都不能违背,自己做坏事引来的祸患,纯属咎由自取,求神佛又有什么作用呢?唯有修善积德才不会惹祸上身。
樵夫问:按你这么说,好人就自然有好报,恶人就自然有恶报,那为什么这世界上却有这么多好人短命,恶人富贵的现象发生呢?
渔夫答:你这个是人道与天道的问题,好人遇到好事,恶人遇到恶事,这是属于人道的范畴。好人遇到恶事,恶人遇到好事,这属天道的范畴,不是人力可以控制的。
就像我钓鱼一样,将工具准备齐全,这是我力所能及的,但至于能否钓得到鱼,这就是天道天命及概率的问题。
天道将好事与坏事降落在人身上,好与坏都有一定的概率,但是由于每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不同,也就是福报不同,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这个概率。
人能够做的,就是顺应自然规律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完善自己的人生,即尽人事,听天命。
世间的社会兴衰,朝代的繁荣及灭亡都与天命有关,是不可逆转的规律及法则,这个规律即阴阳是也。宇宙由阴阳所组成,世间万事万物都离不开阴阳。
阳是阴的形状,阴是阳的影子,两者密不可分,关系十分巧妙,看似对立却不对等,并一直处于运动及变化之中,阳尽则阴生,阴尽则阳生。
就如君子与小人,君子为阳,小人为阴,两者是同时并存,缺一不可的,正因为有小人的存在,所以才衬托出君子的正气,君子与小人的阴阳变化也代表着时代的更替。
太平盛世,君子占六分,小人占四分,小人无法战胜君子。乱世之中,小人占六分,君子占四分。君子诚信,小人奸诈,所以乱世之中诚信的人少,奸诈的人多,这都是天道所然。
樵夫问:小人可以被消灭吗?如果世间只剩下君子,没有了小人,那不是更完美吗?
渔夫答:君子禀阳正气而生,小人禀阴邪气而活,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无阴而阳不成,无阳则阴不长,一阴一阳才成太极,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所以君子与小人是必定同时存在的。
世间以人为本,事情的成败主要也看人,一件事能不能成功就要善于用人。
君子喜欢善,小人喜欢恶,从善可以显仁义,从恶可以显利益。就如中医治病一样,该用人参就得用人参,该用毒药就得用毒药的道理一样。毒药除了能害人,也能以毒攻毒地去救人,这也是小人必须存在的一个道理。
题外话:
1、佛陀提出的正法时期、像法时期、末法时期表明他是认同阴阳理论的,也就是说包括佛法在内,都跑不出阴阳的变迁。
一块木材变成一张凳子,凳子毁坏后烂掉最终化为尘土,到机缘巧合时又会变成一张凳子,这个过程佛教在《心经》中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等经句来描述。
易学家其实也明白世间万物生灭的这个道理,历史上有不少风水师为人做某建筑时就在里面留下字条,这建筑毁于某年某月某时,后果验。
两家都明白这个道理,佛教更为偏重将这个道理作用于心性及修行,而易学家则更注重推演这个生灭的过程。谁高谁低见仁见智,或各取所需。
2、邵雍在书中所说的天道及人生的吉凶概率在佛教中以前世因今世果来表达,人今生的富贵贫贱与人的前世行为有关。比较难服众的就是今世人忘记了前世事。但又反过来,如果人人都记得前世事,那就没人作恶,也就是没小人了。
3、佛教说前世因,今世果。邵雍说人生祸福,君子与小人是一个概率,是必定共存的。邵雍的这个说法并没有说明这个概率是随机的还是有一定逻辑的,又或者他懂而没有明言。
例如说小人死后成为阴气,然后受阴而生,而君子死后成为阳气,然后禀阳而活等等,这些见仁见智的问题留待大家各自脑补。
不过邵雍推断129600年是一个文明的周期,一个大阴阳的变演,然后来了一句:“你我今日一别,129600年之后我们终会相见”,这是无人能及的。
4、整篇文章就一个中心思想,就是世间的兴衰是必然的,君子与小人必定是同时共存的。人各自有各自的命运,能做的就是尽量顺应天道来完善自己的人生,至于能到达什么境界,那就只能看天意。也就是尽人事,听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