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读到诸葛亮所著的前出师表,都能感受到他对于蜀汉国事的操劳之心,对当前局势的忧虑之情。
正史中的孔明率军北伐一共有五次,较大规模的北伐活动有三次。本篇文章我们来看一看其第一次北伐,也是其成功性最大的一次北伐的过程以及战前准备。
平南中充实西蜀地,出师表展现北伐梦
先主刘备殂于永安宫后,后主刘禅继位,改元建兴,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开府治事,不久后诸葛亮又领益州牧。政事事无巨细,都让诸葛亮来决定,有史料记载,刘禅只负责祭祀一类的事宜,相当于吉祥物。由于刘备刚刚大败,国内国外动荡不稳,诸葛亮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顶着南中叛乱的压力先与东吴和好。“南中诸郡,并皆叛乱。”[1]
蜀汉建兴三年春,即公元225年,在无外界压力,且内部趋于稳定的情况下,诸葛亮开始南征,顺利平定南中四郡(其实是三郡)的叛乱,秋季便班师回朝,也正是在此阶段,马谡提出了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策略深得诸葛亮赏识。“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2] 诸葛亮由越巂攻入,遣李恢和马忠分别从益州和牂牁攻入,七擒七纵孟获,使得其心服口服,于当年秋凯旋。
诸葛亮平定南中后,将孟获等一批具有才干,又出身大户的人才遣到朝中做官,并且为其制定规则恩威并施,赏罚分明,传授技术,将南中变为了蜀汉的资源地。“亮于是悉收其俊杰孟获等以为官属。”[2] 虽然南中地区后续仍然发生过叛乱,但诸葛亮这次南征无疑加强了蜀汉对南中的控制,得到其中的各种经济产出和一大批兵源。
建兴五年,即公元227年,诸葛亮率军来到汉中,准备开启他的第一次北伐路。临出发前,他写下了传世之作《前出师表》。这一年他46岁,自公元207年为报先主知遇之恩加入蜀汉阵营已有20年。现实逼迫他从当代萧何做到在世韩信。一篇出师表写出了他对局势的担忧、对后主的劝诫、对理想的追求以及他对当年先主知遇之恩的回报。可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据箕谷疑兵造声势,出祁山响震关中
建兴六年春,诸葛亮向外传出要经过斜谷道进军关中地区的消息造势,并派遣赵云和邓芝作为疑兵从斜谷出击,占据箕谷以牵制魏军主力,为己方的主力军争取更多时间。魏军这边,大将军曹真率领大军赶到斜谷应战。
由于赵云、邓芝率领的是一只偏师,并非主力,在箕谷与曹真大军交战后失利,赵云收拢军队率众固守,并未遭受大的损失。撤回成都后,赵云被贬为镇军将军。“云、芝兵弱敌强,失利於箕谷,然敛众固守,不至大败。”[3]
赵云虽败,然情有可原,且做到了“军资什物,略无所弃”。作为疑军的赵云显然是完成了使命,另一边,诸葛亮亲率大军进攻祁山。出发前,当时身为丞相司马的魏延提出一计策,“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即历史上著名的子午谷奇谋。
但是诸葛亮认为此计过于冒险,并没有予以采纳,毕竟家底薄弱,再也经不起大的闪失。再加上三国志里面一句“於治戎为长,奇谋为短。”[4]使得无数人认为丞相过于谨慎,不适合统兵打仗,只适合处理内政。但后来曹真伐蜀的时候也走了子午谷,结果在子午谷泡了一个月的澡。笔者认为这足以让那些认为丞相不采纳子午谷奇谋就是不会率军作战的人闭嘴了。
最初,曹魏一方觉得刘备已死,蜀汉方面沉寂多年。突然诸葛亮攻祁山,军容整齐,赏罚公正,号令严明,曹魏都对这突如其来的上下都感到震惊,陇右地区造成三郡降汉的局面。
收降郡收得姜伯约,失街亭泪斩马幼常
听闻丞相北伐,南安、天水、安定三郡都纷纷开城投降,当时的天水太守觉得姜维怀有二心,自己逃到上邽,且拒绝姜维进入。姜维回到冀城时亦是紧闭城门被拒绝入内。于是姜维等人便投到诸葛亮麾下。
魏明帝曹叡亲自到长安坐镇,并派遣右将军张郃率军援助。诸葛亮此时犯了一个错,就是让马谡来守咽喉要地——街亭。其实关于街亭之战,笔者在本篇不做多述,其过程是马谡未听从诸葛亮的安排在城中据守,且未听从王平的劝谏。被张郃断了水道,从而被一举击溃。“张合绝其汲道,击,大破之。”[4]
街亭是咽喉要地,只要坚持到诸葛亮这边一切处理完毕,即可增援马谡,彻底隔绝曹魏对于陇西的控制,慢慢消化成为蜀汉的根据地。可马谡这一败,不但使得这一计划破灭,而且迫使诸葛亮北伐军彻底暴露在曹魏中央军铁蹄的威胁之下,于是诸葛亮只得紧急将一些人口迁往汉中,算是及时止损吧。战后,马谡因为违抗军令,与张休、李盛一起被斩首谢罪,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挥泪斩马谡”。王平由于这次战役中的优秀表现,受到诸葛亮的重视,还成为南征后组成的无当飞军的主将。
当年刘备临崩前曾和诸葛亮说过,马谡这个人言过其实,不能担当大用,汉昭烈临终,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4] 如今也算是应验了。平心而论马谡并非是一无是处,做一名随军参谋还是可以胜任,南征时的攻心为上的谋略也得到了诸葛亮的认可。但是谋士和将军的职责和需要掌握的技能是两回事,要他带兵作战是有些难堪重任了。
第一次北伐就这样惊险收场了,面对前期曹魏方面主力军被牵制且中央方面准备不足的大好局势,只能说街亭一役使得这一伐功败垂成。战后诸葛亮也揽下了全部责任,请求自贬。然而,丞相并非打算就此结束,一次北伐不过只是序幕而已。
本文参考文献:
[1]三国志卷三十五,诸葛亮传
[2]资治通鉴卷七十
[3]三国志卷三十六,关张马黄赵传
[4]资治通鉴卷七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