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智慧,会这门艺术的人,与之相谈会感到如沐春风,反之则会对其敬而远之。
尤其是在国与国等大事的交往中,更应该注重话语艺术,因为这代表的不仅是个人荣辱,更是一个国家的形象。
说道中国的外交历史,就不得不提到那个以一手之力建立外交部的周总理,而他对说话这门学问的掌握更是到了炉火纯青地步。
1959年在周总理的攒局下,杜聿明和英国将领蒙哥马利聚会,却遭到了对方的当众羞辱,就在杜聿明下不来台的时候,是周总理反驳杜聿明是英雄,从而用言语化解了这次尴尬。
当众被羞辱
1959年英国著名军事家蒙哥马利访华,在一边了解新中国的各项建设中,也提出了一个要求,那就是与曾经的国民党将领杜聿明见上一面,蒙哥马利与杜聿明有什么渊源,为何会有如此请求?
原来杜聿明是蒙哥马利在中国少数旧相识中的一个,只不过两人的关系可不怎么融洽。
当年在中国远东军入缅作战时,杜聿明是第五军军长,与英国指挥官蒙哥马利算是搭档一起抗击日军,但是在日军的猛烈进攻下,这个英国人却指挥大军临阵撤退200 公里,致使杜聿明的第五军二百师陷入孤军作战之绝境,打了一个大败仗。
所以说当杜聿明听到是去见蒙哥马利,是万般不愿意的,不过最后还是在周总理的劝说下出席了。
一到会客厅,周总理就对杜聿明再次做了介绍,说杜聿明曾是国民党的高级将领,指挥过百万大军,结果这个蒙哥马利一听说,便立刻询问道:“那你现在的百万大军呢?”
杜聿明便指着在一旁的陈毅回道:“都送给他了。”
陈毅也是耿直,随即接到:“不是送的,是被我一点点吃掉的。”
此时场面一度十分尴尬,如此一来杜聿明手下败将的身份就直接被摆到了明面上,而且看着蒙哥马利的眼色,也知道他是故意让杜聿明无法下台。
见此情景,周总理立刻说道:“虽然杜将军现在没有了百万大军,但是他壮士断腕的气魄,仍旧是我们心中的英雄!”
周总理一席话,立刻让原本尴尬的现场又活络起来,杜聿明也再次投入到聊天之中,这场会面也得到了圆满结束。
爱国将领杜聿明
为何周总理会说杜聿明是英雄呢?或许从他的军旅生涯中可窥见一二。
1904年杜聿明出生于陕西,祖辈是当地地主,父亲是清末举人,虽然他的原生家庭十分“封建”,但是他还是在时代洪流影响下走上了革命道路,参加讨袁战争。
他是黄埔军校第一批学生,毕业后在讨伐陈炯明的东征中崭露头角,正式开启了自己的军旅生涯。
杜聿明是国民党内部中少数的爱国将领,他年轻时浴血东征,为打倒军阀贡献了自己的青春与热血,中年时走在了抗日战争的前沿,先后在古北口长城各役,为装甲兵部队在广西昆仑关与日寇苦战打出了中国人的气节,后来又在远东军的缅甸战役,协助盟军打垮日本部队,为国内抗日战争的加速奠定了坚实基础。
然而这样一位爱国将领,却在国民党内部中一步步被埋没,被同质化,成为了国民党反动派中的一员。
直到解放战争结束,被关进功德林监狱中,才有时间对自己曾经的所作所为进行反省,进而认识到自己错误。
人民军队的力量
杜聿明曾说,他的百万大军不全是输给陈毅,在他看来起码有一半国民党败在自己手里。
其实在刚关进功德林的那段时间,杜聿明是想着以身殉党(国民党),那段时间里,虽然自己疾病缠身,但是在统计时他却故意不上报,就是为了等待病发时慢性自杀,了却残生。
然而让他没想到的是,功德林不像他认为地俘虏营那样没有人性残酷,他的疾病不仅被治好了,甚至还查出了曾经没有的脊髓结核病,也一并给医治好。
这让杜聿明内心有点松动,不再抵触我党,而抗美援朝战争则让他真正认识到了人民军队的力量,发自内心地认可我党,憧憬我党。
1950年10月25日,抗美援朝战争正式打响,其实早在未开打之前,功德林就有国民党战犯对此展开了热烈讨论。大致观点基本就是,志愿军没胆子和美国人打,亦或是即便打,也不可能赢,因为曾经他们就是最了解美国军队装备的那批人,知道美国人的“厉害”。
然而现实是,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就让这些经验丰富的老将军们打了脸。
第一次战役志愿军不仅赢了,还直接消灭了美国的王牌军队“北极熊军队”,这场仗打得漂亮,尽管胜利来之不易,但是也让全世界人民看到了最坚强最勇猛的一批志愿军,包括在功德林的杜聿明。
至此杜聿明对人民军队改观了,他知道如果一个军队有如此的凝聚力和士气,尽管装备稍微次一点,但是胜利终究会站在人民军队这一边。
他也明白了为何他带领的国民党军队会输给人民军队,如今从局外人的眼光来看待,他的输,一点也不冤。
小结:
周总理的“仍是英雄”,既缓解了杜聿明的尴尬,又反驳了蒙哥马利的羞辱,如此的“一箭双雕”实在是令人佩服,也许正是这样的人格魅力,才会让杜聿明感到由衷的敬佩!
晚年时期的杜聿明成为了新中国的一位文史专员,此后他更是用自己跌宕起伏一生经历,用独特的视角来看待新中国成立这个问题。
看着新中国越来越繁荣昌盛,他也逐步找回了曾经参军报国的初心,也算是殊途同归了。